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 原文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
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
问曰:有余者厥耶?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
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借借,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此皆五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气尽,人病自具。脉动无常,散阴颇阳,脉脱不具,诊无常行,诊必上下,度民君卿。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章。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阴阳并交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
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
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万世不殆。起所有余,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脉事因格。
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涩,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
🌿 白话文
雷公问道:“气的状况在人体中是如何运作的?什么是气逆?什么是气顺?”
黄帝答道:“气的流行是阳气由左行向右,阴气由右行向左。老人气衰,故气由上而下为正常;少年人气旺,故气由下向上,与此相反的称为逆。以天地四时来说,春夏为阳令,其主司万物之生长作用;秋冬为阴令,是万物进行收藏的时节。所以春、夏阴弱阳盛者主生;秋、冬阴气不盛反衰,此为逆,主死亡。正常秋冬为阳渐衰阴渐盛的时节,如此必生。在人体中发生阴阳之消长可比拟天地四季一样。只要人体中违反四季的阴阳消长皆主厥逆。”
雷公问道:“是否是因气有余才发生厥症呢?”
黄帝答道:“阳气并合如一直向上而不下行,则寒冷会从足趾到膝部。年少之人遇此,秋冬季节必死;年老者反而秋冬季得生。气若聚头上而不下,造成头痛癫疾之病。若是不了解阴阳的循向,五脏与六腑相绝离时,必无法审察出来,这就好像人居旷野中,或睡在空无一物的大房间中,混沌终日而一无所得。”
“因此若是气少引起的厥逆,会有多梦的现象;若是气少得严重时,甚至会昏迷。所谓’少气’,就是三阳之气已渐断绝入阴分,三阴之气又微弱。因此若是肺气虚弱,会使人梦见白色之物,或见人用刀斩杀鲜血淋漓;若是秋天时节,为肺当令之时,会梦见战争。肾气虚弱,会使人梦见覆船人溺;若在冬季肾气当旺的时节肾气衰,则会梦到躺在水中,时生恐惧。肝气虚弱,则会梦见菌类香木及青草遍地;在春季肝气当旺时节肝气衰弱,则会梦到藏匿树下不敢站起。心气虚弱,会梦见人在救火或盛阳之物;若在夏季当旺的时节心气衰弱,会梦见被火炙热的烘烤。脾气虚弱,则会梦见吃不饱饭;若逢长夏土气当旺季节脾气衰弱,则会梦到修建房屋。”
“以上都是因为五脏之气虚,而阳气有余、阴气不足产生的病征,吾人须参考之,列入诊断之依据,适度的调理经脉,以求阴阳之和谐。”
“诊断人有十种标准:从脉来度量,脏来度量,肉来度量,筋来度量,俞来度量,其间细审阴阳之消长,故共有十种标准。阴阳气衰时,人体有具体的外症显现出来。如:脉的搏动失常时,有时是阴气散去,有时是阳气过盛,有频率气已脱,则依症来治。故诊断并无常法,临症而定,治病不分贵贱,庶民公卿一视同仁。”
“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章。拜的老师不高明,学到的医术必不精明。不知诊察阴阳顺逆,就是妄言独行,顾此失彼,阴阳不调,无法合并所有症状找出病因;此因诊之不明,如此医术传予后世,将更显示出自身的不彰。”
“人体阴虚至极处,则使天之阳气亦无法受纳;阳气至盛之时,即使地之阴气亦无法使之下降。(例如:人之五脏将绝,连呼吸都将断绝,氧气亦无法输入。人的五脏机能过亢,壮热之时即使躺在地上亦无法退热。)阴阳互相和谐的往来,这是正常人的状态。阴阳互相交往时,必是阳气先达而阴气再跟进的。所以至圣之医师,其诊断之法,必先察度阴阳之气机,持之为标准。”
“奇病(疑难杂症)与一般之病,都如六十首之篇所记载的诊断方法。凡诊断必察至细微之处,追寻阴阳的变化,明确的了解五脏之互动关系,其间须知道如何确定虚实所在,来决定如何平衡五脏的关系,明了这些才有实力作正确的诊断。”
“因此察阴不知阳,其诊法可以舍而不用;查知阳但不知阴,此因学习的艺术不精。只知左侧不知生于右,知右侧病却不知由左生;知上病而不知由阳而生,知先得何病却不知会延伸其它病害。此类治法必不能长久相传。”
“知道美丑知道善恶,知道病征也知道正常状况是什么;知头面的病也知足下之病,知道坐如何也知道起如何,知道其行如何也知道如何制止。施用有纪律的诊断法,此得诊之真理,可传之后世,人皆适用。”
“脉之起盛,乃知何者有余,也知是因何者不足而产生的。度量事物必上下兼顾,如同脉之失常,乃因阴阳相隔拒引发的。所以身形虚弱,呼吸浅短者主死,此阴阳将绝之征候;身形硕壮有力,但脉气反不足,此脉症不合亦主死,此因阳盛故外见强盛,但阴竭于内故令脉气不足,故主死。人之脉气有余表示阴脏气足,但身形衰弱呼吸浅短,此病在阳,故主生。”
“是故诊察病人方向须广泛,患者的生息、体力消耗与补充,都必须了然于心。医者必须神清智明,内察病人之五脏六腑,外察其生活起居及人际关系,四季节气八风之吉凶,了解五脏正常的状况是什么,再按脉察其动静之间细微的变化如何,依循脉法中各种不同的脉象了解寒热之互动,检视脉的大小是否与病症相合,气机之顺与逆如何协调,方知晓其得何病,此类诊法方可十全十美。”
“不脱离人情世故,诊断时必查其气息及周围环境人事之影响,如此不失常理,方为至明之医术。如此必能长久相传下去。不知此至明之医道,必失去诊断之常法,不顾及人伦之理,错误的诊断及任意说出病人之死期,这都是失去医学的正道。”
🌍 整理总结
一、阴阳逆从与厥证病机
1. 气机运行规律
- 正常走向:
- 阳从左升,阴从右降
- 老气从上,少气从下
- 病理逆转:
- 气机逆乱皆为厥证
- “一上不下"致寒厥到膝
2. 预后判断
- 少者气逆:秋冬死
- 老者气逆:秋冬生
- 极端表现:头痛巅疾,如处旷野
二、五脏虚证与梦境诊断
1. 五虚梦境体系
- 肺气虚:白物/斩血(秋梦兵战)
- 肾气虚:舟船溺人(冬梦伏水)
- 肝气虚:菌香生草(春梦伏树)
- 心气虚:救火阳物(夏梦燔灼)
- 脾气虚:饮食不足(长夏梦筑屋)
2. 病机本质
- 阳气有余,阴气不足
- 需合参五诊,调治阴阳
三、诊法十度与操作规范
1. 诊断维度
- 十度内容:脉/脏/肉/筋/俞等
- 核心要求:“度民君卿"个体化
2. 常见误诊
- 受师不卒→术法不明
- 不察逆从→妄行误治
- “持雌失雄”→阴阳割裂
四、阴阳交会诊断要诀
1. 阴阳盛衰特征
- 至阴虚→天气绝
- 至阳盛→地气不足
- 圣人之治:阴阳并交
2. 诊断黄金法则
- 必先明阴阳先后
- 参合《奇恒》六十首
- 追查五中虚实
五、完整诊断体系构建
1. 必备认知维度
- 空间认知:左右上下
- 时间认知:先后始终
- 状态认知:行止坐起
2. 预后判断标准
- 形气关系:
- 形弱气弱→死
- 形盛脉弱→死
- 脉盛形弱→生
3. 诊道大成境界
- 操作规范:
- “坐起有常,出入有行”
- “必清必净"观八正
- 终极目标:
- 十全诊断
- “不失人情”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