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药性总义

目录

药性总义

参考本草备要(清·汪讱庵)

在进入药物学之前,诸位要有基本的概念,这个基本概念可以用在药物药性判定,也可以用来判断药物的真假,一般的饮食也通用。

这个基本概念就是【药性总义】,来自于清朝的《本草备要》,神农本草要了解,本草备要也要知晓,这是中医选用药物的基本法则。

一、五味之义

凡药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

这一理论源自《黄帝内经》,但《本草经》的论述与之不同。

现代应用原则:

中医以“味道”而非具体食物名称定义药性(如酸味即入肝,无需纠结食物名称)。

强调自然味道的归类,人工合成的酸、苦等味道不适用此理论。

腐坏食物的味道(如腐酸)无效且可能有毒。

中医的智慧体现

普适性:通过味道而非具体物种类别(如柠檬、苦瓜)定义药性,避免因文化、地域或时代变迁导致的认知局限。

毒性判断:

自然法则:新鲜蔬果浮于水无毒,腐败沉底有毒(因人体75%为水,沉底物质可能破坏细胞水性平衡)。

毒药应用:自然毒药在中医法则下可控,比西药(如阿司匹林)更安全,需严格遵循用法。

临床实践与变通

尝味辨药:无需依赖文字说明,通过品尝味道即可判断药性(如麻味为毒药信号)。

药性转换:

例:甘草本甘缓,经蜂蜜炒制后变苦味,可入心治心脏问题,同时保留缓筋作用。

体现“医者,易也”的灵活思维,同一药物通过炮制改变性味以适应病症。

二、五色之义

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

1. 五色对应五脏

青色(绿色):入肝(如绿叶蔬菜)。

红色:入心(如番茄、红萝卜、藏红花)。

黄色:入脾(如黄芪、甘草、黄玉米)。

白色:入肺(如大蒜、白萝卜)。

黑色(深色/咸味):入肾(如黑豆、黑芝麻)。

中医智慧:不以食物名称分类,而是通过颜色判断其药性,避免因名称变化而混淆。

2. 营养学 vs. 中医观点

营养学误区:

过去认为蛋黄(高胆固醇)有害,现在又说有益(如日本最新研究)。 中医认为胆固醇过低可能影响健康(如癌症患者胆固醇普遍偏低)。

中医饮食观:

均衡饮食:五色、五味平衡,避免偏食(如只吃甜食易导致脱发)。

实证观察:

男性秃头多与过量甜食(如奶油蛋糕)相关。 女性较少秃头,因甜食摄入相对较少。

3. 中医 vs. 西医的思维差异

中医:化繁为简

通过颜色、味道判断药性,无需复杂化学分析。 例:水(H₂O)看似简单,但现代科学仍无法人工合成天然水。

西医:化简为繁

依赖化学分析,但无法完全模拟自然规律。 优势:急救、精准预测病程(如预估死亡时间)。

4. 生活应用举例

大蒜:白色+辛辣 → 入肺(肺主皮毛,吃后全身散发蒜味)。

幽默建议:夫妻/同学一起吃大蒜,互相闻不出异味。

甜食过量:

导致脱发(中医观察),现代人秃头可能与高糖饮食相关。

三、五味之用

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

1、五味的基本特性与临床应用

酸味(涩剂)

特性:收敛、固涩。 应用: 治疗久泻(如考试紧张导致的腹泻,用乌梅收敛)。 止汗(流汗不止)、收舌(舌头外伸不回)。 酸味药物多入肝,例如果蔬中的酸味食材(如梅子、醋)均具收敛作用。

苦味

特性:泻下、燥湿、坚阴(使软变硬)。 应用: 泻实(如食物中毒需排毒,用苦味药攻下)。 燥湿(湿重时用黄连等苦药燥湿)。 壮阳(苦味药可增强硬度,如黄柏)。 苦味入心,性燥(火性),与辛味润燥相反。

甘味

特性:补益、调和、缓急。 应用: 滋补(如甘草、麦芽糖)。 调和药性(冲突药味中加入甘味以中和,如酸辛相克时)。 缓解拘急(抽筋、癫痫、行动失控时用甘味药舒缓)。

辛味

特性:发散、润燥。 应用: 解表散寒(感冒时用麻黄、桂枝发汗)。 润燥(口干、皮肤干燥用辛味药滋润,与苦味燥湿相反)。 可与其他药性并用(如肺燥兼便秘时,辛润与苦泻同用)。

咸味

特性:软坚、攻下。 应用: 化解硬块(如肿瘤、乳腺增生用牡蛎、青盐)。 攻下实积(如肾结石需软坚+攻下)。 咸味过重可能致呕(如青盐催吐)。

淡味

特性:利湿、渗泻。 应用: 利水消肿(如薏仁、芡实、莲子)。 色白入肺,色黄入脾(如玉米淡味利湿,兼入脾肺)。

2、五味使用的注意事项

均衡搭配:酸苦甘辛咸需平衡,单一过食易致病(如过辣伤阴,过咸积水)。

天然与人工之别:

海盐(天然)可利尿,人工盐反致水肿(如美国人过量摄入人工盐致下肢肿)。 药食同源:食材的味与色结合判断归经(如黄玉米淡味入脾肺)。

3、延伸讨论

现代饮食问题:人工添加剂(如人工糖、激素喂养乳制品)危害健康,需警惕。

中医优势:通过五味调和可解决复杂病症(如干燥与便秘并存时,辛润+苦泻+甘和)。

文化差异:中式烹饪注重五味平衡,而西式饮食单一(如牛排仅靠人工盐调味)。

4、总结

五味理论是中药运用的核心,需根据病症特性选择对应药味,兼顾调和与平衡。临床需结合天然药材、患者体质及现代饮食隐患,灵活应用以达最佳疗效。

四、阴阳之义

寒热温凉是气也,酸苦甘辛咸是味也,气为阳味为阴,其气厚者为阳中之阳,薄者阳中之阴也。味厚者阴中之阴,薄者阴中之阳。

1、药物的阴阳属性

气(阳)

定义:药物的寒、热、温、凉等性质。 分类: 气厚(阳中之阳):药性强,如附子(大热)。 气薄(阳中之阴):药性轻浮,如麻黄(发汗力强但味淡)。 作用: 气薄:主发散(如麻黄)。 气厚:主发热、温补(如附子)。

味(阴)

定义:药物的酸、苦、甘、辛、咸等味道。 分类: 味厚(阴中之阴):药性沉降,如熟地黄(滋腻)。 味薄(阴中之阳):药性轻清,如滑石(利湿通窍)。 作用: 味厚:主沉降、滋补(如当归,但过量可致泻)。 味薄:主通窍、利湿(如滑石利尿)。

2、阴阳药性的组合规律

阳药(升浮发散)

辛甘发散为阳(如桂枝+甘草,发汗解表)。 淡味渗泄为阳(如藏红花,轻清上浮,改善脑部循环)。 清阳药:走肌肉腠理、四肢(如解表药)。

阴药(沉降涌泄)

酸苦涌泄为阴(如乌梅+黄连,收敛止泻)。 重浊沉降为阴(如熟地黄,入五脏滋补)。 浊阴药:归六腑(如厚味药通便)。

3、临床应用要点

药性选择

上窍病(鼻、口、耳):用阳药(轻清升浮,如藏红花)。 下窍病(二便问题):用阴药(沉降通利,如滑石)。

疼痛定位:

皮肤痛:浮脉,用解表药(麻黄)。 肌肉痛:中脉,用调和营卫药(桂枝)。 骨节痛:沉脉,用祛风散寒湿药(附子+独活)。

调和药性

冲突药性需加“和药”(如甘味药甘草调和辛散与酸收)。

4、实例分析

高原反应:藏红花(淡味轻清)可改善脑部供氧,仿藏民饮食适应高原。

当归使用:味厚易致泻,需配伍健脾药(如白术)减其副作用。

滑石利湿:味薄通窍,治小便结石(淡渗为阳)。

5、总结

阴阳互根:气为阳,味为阴;药性需结合气味厚薄灵活运用。

辨证关键:

通过脉象、疼痛部位判断病位(表里、肌肉筋骨)。 根据症状选择升浮或沉降药性。

调和原则:复杂病症需兼顾阴阳,用和药化解冲突(如经方组合)。

五、药之相从

凡药清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如春季,气薄者降而收象秋季。气厚者浮而长象夏天,味厚者沉而藏象冬天,味平者化而成象长夏,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凡药根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药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质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之相从也。

1、升降浮沉的基本概念

定义

升浮药:轻清上浮,主上行、发散(如辛夷花、蝉蜕)。 沉降药:重浊下沉,主下行、收敛(如熟地黄、芒硝)。

判断依据

质地:

轻虚者升浮(如蛇蜕、辛夷花)。 重实者沉降(如牡蛎、熟地黄)。

药味:

辛、甘味多升浮(如桂枝、甘草)。 酸、苦、咸味多沉降(如乌梅、黄连、芒硝)。

药性:

寒性药多沉降,热性药多升浮(但“寒无浮,热无沉”为一般规律)。

2、药性相从的临床应用

病位与药性选择

表证、头面病:用升浮药(如蝉蜕治皮肤病,辛夷花通鼻窍)。 里证、下焦病:用沉降药(如熟地黄补肾,芒硝通便)。

特殊药性规律

中空者发表:如麻黄、通草(中空结构,主发散)。 内实者攻里:如大黄(质地坚实,主泻下)。 枯燥入气分:如夏枯草(治气分病)。 润泽入血分:如当归、熟地黄(滋阴补血)。

植物部位与药效

根茎类:

上半部分(近地表)主升浮(如柴胡上半截)。 下半部分(深土中)主沉降(如柴胡下半截)。

枝类药:达四肢(如桂枝治肢体疼痛)。

皮类药:走皮肤(如桂皮、黄柏)。

心材类:入内脏(如桂心温心阳)。

花叶与果实

顶梢花叶:治头面病(如辛夷花治鼻窦炎)。 根部与果实:治下焦病(如苍术 vs 白术,苍术偏上行燥湿)。

3、经典用药案例

小便不利

常规治法:甘淡利湿(如山药、薏苡仁)。 无效时:加辛香发散药(如麻黄)开腠理,提壶揭盖以利水。

便秘

忌用辛甘药(如桂枝、甘草),需咸味沉降药(如芒硝)。

脑部疾病

需升浮药(如藏红花)改善循环,而非沉降药(咸味药反致下陷)。

4、药物剂量与质地的关系

质轻药(如麻黄、蝉蜕):

少量即可生效(如麻黄3克发汗)。 过量则药力过猛(如蛇蜕5分足矣)。

质重药(如牡蛎、石膏):

需大剂量(如牡蛎30克镇肝潜阳)。

5、总结与辨证要点

核心原则

升浮药:治上、表、发散。 沉降药:治下、里、收敛。 需灵活配伍:如上下同病时,升浮与沉降药并用(如柴胡升清,大黄降浊)。

辨证关键

通过药物质地、部位、味道判断其趋向性。 结合病位(表里、上下)选择相应药性。

应用示例:

鼻窦炎:辛夷花(升浮)+苍术(顶梢药)通窍。

肾虚腰痛:熟地黄(沉降)+肉桂(桂心温肾)补下焦。

六、药色之入经脉

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 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 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 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 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中唯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而厥阴主血,诸 药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包,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散行于胆 三焦心包,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经之分布也。药有相需者,同类而不可离者。 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 相杀者,制彼之毒也,此异同之义也。

1、药色归经理论

色青味酸,气燥性属木

归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表里关系)。

特点:

药物干燥性强(如知母、白术易吸湿结块)。

代表药物:柴胡、青皮等青色或酸味药材。

色红味苦,气焦性属火

归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特点:

多为烤制或焦苦药物(如黄连、焦栀子)。

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

归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特点:

甘香补益(如黄芪、甘草)。

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

归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特点:

辛散行气(如白芷、杏仁)。

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

归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特点:

咸软沉降(如牡蛎、玄参)。

2、特殊归经关系

厥阴主血,少阳主气

肝经血分药(如当归、川芎)可兼入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药(如硫磺)兼入胆经,助命门相火。

硫磺:淡黄色,性燥烈,可温补命门火(需用石硫磺,忌土硫磺)。

3、药物配伍关系

相需(协同增效)

举例:

白术 + 茯苓(健脾利湿)。

桂枝 + 白芍(调和营卫)。

相恶(功能抵消)

举例:

大黄(苦寒攻下)与芒硝(咸寒软坚)作用方向不同,需辨证使用。

相畏(毒性抑制)

举例:

附子有毒,配伍干姜可减毒(相杀)。

乌头毒性强,需炮制或配伍蜂蜜解毒。

相杀(解毒制毒)

方法:

炮附子中毒可用甘草、生姜解。

乌头炮制后毒性降低。

4、临床要点

药性燥湿判断

易吸湿结块的药物(如白术)需密封保存,防止变性。

命门火衰治疗

硫磺(石硫磺)可温补命门,但需严格鉴别真伪。

配伍灵活性

相恶、相畏的药物在必要时仍可合用(如大黄配芒硝攻下热结)。

5、总结

五色五味归经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之一,需结合四气、升降浮沉综合运用。

配伍原则:

优先选用相需配伍(如桂枝配白芍)。

慎用相恶药物,必要时需佐以调和药(如甘草)。

毒性控制:

通过炮制(如附子炮制)或相杀配伍(如乌头配蜂蜜)确保用药安全。

应用示例:

肝郁血虚:当归(色黑入肝血) + 柴胡(色青疏肝)。

命门火衰:硫磺(温命门) + 肉桂(引火归元)。

注意:临床需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调整,不可机械套用理论。

七、五脏补泻之义

肝苦急,急食甘而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此是其义也。

1、肝脏补泻

最忌拘急(抽筋、筋挛),因肝主筋。

补法:急食甘以缓之(甜味药如香蕉、香瓜、麦芽糖、甘草)。

泻法:酸味药(如乌梅)收敛肝气。

调理原则:

木欲散:肝喜疏泄,需辛味药(如柴胡、川芎)发散郁滞。

临床活用:因地制宜(沙漠用甘草,热带用香蕉)。

2、心脏补泻

最忌缓(心跳过慢),需酸味药(如五味子)收敛提振。

补法:咸味药(如炮附子)软坚润燥,增强心脏弹性(咸能补心)。

泻法:甘味药(如甘草)泻心火过盛。

关键理论:

咸克火:咸味属水,水克火,反能补心(如过火山撒盐防烫伤)。

3、脾脏补泻

最忌湿盛(舌苔厚腻、腹胀),需苦味药(如黄连、黄芩)燥湿。

补法:甘味药(如白术、大枣)健脾缓急。

泻法:苦味药(如大黄)通泻积滞。

辨证要点:肌肉痉挛或腹泻时,用甘缓(如饴糖)。

4、肺脏补泻

最忌气逆(短气喘促),需苦味药(如杏仁、枇杷叶)降气。

补法:酸味药(如五味子)收敛肺气(治多汗、久咳)。

泻法:辛味药(如麻黄)宣散肺郁。

关联症状:肺虚下利或汗多,用酸收(如诃子)。

5、肾脏补泻

最忌燥(津亏、口干),需辛味药(如细辛、桂枝)宣肺润肾(肺为水之上源)。

补法:苦味药(如黄柏、菟丝子)坚阴益精。

泻法:咸味药(如芒硝、牡蛎)软坚泻浊(治结石、水肿)。

精亏调理:子类药(如覆盆子)补益肾精。

6、核心原则与临床活用

五行生克应用

相克为补:如辛味(金)补肝(木),咸味(水)补心(火)。

同气相求:如甘味补脾,酸味补肺。

辨证要点

忌刻板套用病名(如“胆固醇高”需辨证而非对药)。

四诊合参:如腰痛十年无需X光,肾结石压痛即可判断。

药物替代思维

菟丝子稀缺可用覆盆子(同属子类补精药)。

无香蕉可用香瓜、麦芽糖(甘缓抽筋)。

7、总结

五脏补泻本质:顺应脏腑特性(如肝散、心软、脾缓、肺收、肾坚)。

药性灵活配伍:

辛散肝郁,咸软心坚,苦燥脾湿,酸收肺气,辛润肾燥。

临床精髓:

去名存神:抓核心药性(色、味、气),而非拘泥具体药物。

天人相应:当地食材即可治病(如沙漠甘草、热带瓜果)。

示例方剂:

肝郁抽筋:白芍(酸泻) + 甘草(甘缓)。

心阳衰微:炮附子(咸补) + 干姜(辛助)。

肾精不足:菟丝子(苦补) + 牡蛎(咸泻)。

注:中医治病首重辨证,需结合患者体质、环境调整用药,避免机械化套用理论。

八、六淫主治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此六淫主治,各有所宜,故药性须明,而施用贵审也。

1、六淫基本概念

六淫指风、寒、暑(火)、湿、燥、热六种外感病邪,中医通过药性配伍调整机体平衡。 暑与火:性质相通,均属热邪范畴。

2、六淫分型与用药原则

风淫于内

特点:游走性症状(如疼痛转移、肌肉跳动)。

治法:

主药:辛凉药(如薄荷、菊花)发散风邪。

辅佐:苦甘药(如黄芩、甘草)清热缓急。

核心:辛散风邪,甘缓拘急。

热淫于内

特点:高热、烦躁、掀衣揭被、渴喜冷饮。

常规治法:咸寒药(如石膏、犀角)清热。

特殊治法:

热极生寒:若寒药无效,改用热性咸味药(如附子)反佐,引热归元。

理论依据:阴阳互根,太极循环(热极则寒生)。

湿淫于内

特点:舌苔厚腻、关节沉重、水肿。

治法:

主药:苦温药(如苍术、厚朴)燥湿。

辅佐:酸味药(如乌梅)收敛湿邪,淡味药(如薏苡仁)渗湿利尿。

火淫于内

特点:舌干裂、便血(火毒下迫)、狂躁。

治法:

主药:咸冷药(如芒硝)泻火,辅以苦辛药(如黄连、大黄)。

血便案例:先血后便:内痔(槐花散);血便混杂:大肠火毒(白头翁汤)。

燥淫于内

特点:口干、皮肤皲裂、便秘。

治法:

主药:苦温药(如杏仁)润燥,甘辛药(如麦冬、桂枝)生津发散。

寒淫于内

特点:畏寒、腹痛、四肢厥冷。

治法:

主药:甘热药(如干姜、肉桂)温里。

辅佐:苦辛药(如附子、细辛)散寒。

3、核心用药技巧

阴阳反佐法

热极用热药:如高热不退时,以附子(咸热)引火归元。 理论:人体气机循环如太极,过极则反。

五味配伍

酸收:用于多汗、下利(如五味子)。 苦发:用于邪气内闭(如大黄通腑)。 辛散:用于表邪或气滞(如麻黄)。

药性选择

游走性症状:必用辛味药(风性善行)。 固定性症状:根据寒热选用苦温或咸寒。

4、临床辨证要点

忌执病名:如“类风湿关节炎”应辨风、寒、湿比例,而非套用成药。

四诊合参:

舌诊:黄腻为湿热,干裂为火燥。 问诊:疼痛是否游走(风)、畏寒程度(寒)。

南北派差异:

北派(经方):重用辛热、咸寒(如附子、石膏)。 南派(温病):偏辛凉甘润(如银翘散),但易延误里寒证。

5、经典案例

高热不退:

白虎汤(石膏)无效时,改用附子(咸热)反佐。

湿热痢疾:

白头翁汤(苦寒)治火毒血痢,佐赤石脂(酸收)防脱液。

寒湿痹痛:

乌头汤(辛热)散寒,加苍术(苦温)燥湿。

6、总结

六淫本质:外邪与机体失衡的互动关系。

用药精髓:

风宜散,热宜清(或反佐),湿宜燥,燥宜润,寒宜温。 五味配伍(酸收、苦泄、甘缓、辛散、咸软)为根本。

临证思维:

圆运动理论:人体气机如环无端,治当顺势或反佐。 去名存神:抓核心病机(如“游走属风”),不拘病名。

注:六淫治疗需灵活,如“火与热”程度不同,“湿与寒”常并存,需综合药性配伍。

九、五行相生

人之五藏应五行,子母相生,经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又曰:子 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如肾为肝母,心为肝子,故入肝者并入肾与心。肝为心母,脾为心 子,故入心者并入肝与脾。心为脾母,肺为脾子,故入脾者并入心与肺。脾为肺母,肾为肺 子,故入肺者并入脾与肾。肺为肾母,肝为肾子,故入肾者并入肺与肝。此五行相生子母相 应之义也。

1、五行相生与脏腑关系

基本原则

《内经》提出:“虚者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母子关系:子能令母实(子行补益母行),母能令子虚(母行调节子行)。

脏腑对应五行与颜色

肝(木,青)→ 心(火,赤)→ 脾(土,黄)→ 肺(金,白)→ 肾(水,黑)。

相生顺序:肝→心→脾→肺→肾→肝(循环往复)。

2、中药的五行应用

药色与归经

药物颜色对应五行归属,进而作用于相关脏腑:

白色药(肺):如山药、米面,能健脾(子令母实),同时滋肾(母行润子)。

黑色药(肾):如熟地黄、黑芝麻,补肝肾(水生木),兼益肺(金生水)。

多效性

中药作用不局限于单一脏腑,通过五行相生影响关联脏腑。

例:入肺药(白)→ 健脾(土生金)、利肾(金生水); 入肾药(黑)→ 补肝(水生木)、润肺(金水相生)。

3、临床运用示例

健脾(补土)

脾虚时可用白色药(肺金之子),如山药、粳米,通过“子令母实”间接补脾。

补肾(补水)

黑色药直接入肾,兼补肝(母病及子)和润肺(子病及母)。

灵活性与整体观

中药疗效基于五行生克,需结合病机选择颜色与归经。

4、核心观点

中医的科学性

中药通过五行关联实现多靶点调节,体现整体治疗思维。

批判脱离临床的药物研发(如“闭门造药”),强调实践与理论结合。

简化原则

以五色(青赤黄白黑)为纲,结合五行生克指导用药,化繁为简。

总结:五行理论将药物颜色、脏腑功能与治疗策略统一,形成动态平衡的治疗体系,彰显中医“天人相应”的哲学智慧。

十、五行相克

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 咸伤血,甘胜咸。因为酸主收敛,敛则筋缩,苦能泻气,辛能疏散肌理,咸能渗泄。

1、五行相克与五味的关系

肝(木)—酸味

酸味入肝,主筋。

适度:淡酸补肝,如少量醋。

过之:过酸伤筋(如抽筋),需用辛味(金克木)调和,如酸辣汤中的辣味。

心(火)—苦味

苦味入心,主气。

过之:过苦伤气,需用咸味(水克火)平衡。

蔬菜:多为淡苦,可通利,但药效弱,不能替代药物。

脾(土)—甘味

甘味入脾,主肌肉。

过之:过甜伤肌肉,需用酸味(木克土)调和。

注意:现代白糖有害,传统蔗糖更健康。

肺(金)—辛味

辛味入肺,主皮毛。

过之:过辛辣伤皮毛,需用苦味(火克金)调理。

肾(水)—咸味

咸味入肾,主血。

适度:少量盐助排水(需用天然海盐)。

过之:过咸伤血(血浓),需用甘味(土克水)调和。

2、临床应用原则

平衡相克:

某味过盛时,用相克之味调和(如酸多配辣,咸多配甜)。

例:酸辣汤的搭配体现金(辛)克木(酸)。

症状调理:

气喘气逆:用苦味药泄气(如黄芩)。

肌肉风寒:用辛味药发汗(如生姜)。

小便不利:用咸味药利尿(如海盐)。

饮食禁忌:

筋病忌酸,血病忌咸,气病忌苦,肌肉病忌甜,皮毛病忌辛。

3、注意事项

天然食材:

避免精制糖、盐,选择蔗糖、海盐等天然调味品。

适度为要:

任何味道过量均致病,需动态调整(如汤过酸加辣,过辣再调酸)。

核心思想:五行相克指导五味调和,通过饮食平衡达到养生治病目的。

十一、五病所禁

酸走筋,故筋病勿多食酸,筋得酸则拘急,收引益盛。 苦走骨,故骨病勿多食苦,骨得苦则阴益盛,令人重而难举。 甘走肉,肉痛勿多食甘,肉病得甘则壅气,臃肿益甚。 辛走气,气病勿多食辛,气得辛则散,而益虚。 咸走血,血病勿多食咸,血得咸则凝涩,而口渴也。

1、五味与疾病的对应禁忌

酸味走筋,禁筋病

酸味入肝,肝主筋。筋病患者(如抽筋、拘急)应避免酸味食物。

原理:酸主收敛,过量会导致筋脉拘急加重。

苦味走骨,禁骨病

苦味入心,骨病患者(如骨折)应少吃苦味药物或食物。

原理:苦味助阴,易使骨病加重,导致“重而难举”(行动困难)。

甘味走肉,禁肉病

甘味入脾,肌肉病患者(如肥胖、腹胀)需限制甜食。

原理:甘味滋腻,易致臃肿益甚(腹部胀满加重)。

辛味走气,禁气病

辛味入肺,气病患者(如咳嗽、气喘)应少食辛辣。

原理:辛散气,过食易耗散肺气,加重气虚。

咸味走血,禁血病

咸味入肾,血病患者(如血瘀、血浓)需减少盐分摄入。

原理:咸味凝涩血液,易致血行不畅、口渴。

2、临床延伸与应用

血浓与口渴的辨证

血浓表现:口渴是血浓度过高的关键指征(如服用西药阿司匹林或抗凝剂后血管收缩)。

调理方法:天然蔗糖水或甘蔗汁可稀释血液(优于西药抗凝剂如华法林)。

肾脏功能与口渴

肾衰初期:口渴(因肾气不化津液)。

肾功恢复:口津增多(“满口津液”为愈后信号)。

西药的潜在危害

举例抗凝药华法林(Warfarin)实为老鼠药成分,长期使用风险极高,而天然甘味食物(如蔗糖)更安全。

3、核心原则

平衡五味:任何味道均不可过量,需根据体质和病情调整。

自然疗法优先:以天然食物或中药替代化学药物(如甘蔗汁替代抗凝药)。

问诊关键:口渴、津液状态等细节是判断血、肾、气病的重要依据。

注:中医理论强调“过犹不及”,治病需结合五味特性与脏腑关系,同时警惕现代医学中化学药物的副作用。

十二、五味所伤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消皮厚而唇开。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1、五味过食的伤害

咸味过多(伤血)

表现:血脉凝涩,面色暗沉,血液浓稠。

原理:咸入肾,过食则血行不畅,影响气血运行。

苦味过多(伤皮)

表现:皮肤干枯(皮槁),毛发脱落(毛拔)。

原理:苦入心,心主血脉,过苦则血燥,皮肤失养。

辛味过多(伤筋)

表现:筋脉拘急(抽筋)、指甲枯槁。

原理:辛入肺,肺主皮毛,过辛则耗气伤津,筋失濡养(如嗜辣人群常见指甲干枯)。

酸味过多(伤肉)

表现:肌肉消瘦、皮肤增厚、嘴唇外翻(如“车祸嘴”)。

原理:酸入肝,肝主筋,过酸则肝气克脾,导致肌肉萎缩、皮肤代偿性增厚。

甘味过多(伤骨)

表现:骨骼疼痛、脱发。

原理:甘入脾,过甘则脾土克肾水(肾主骨、发),导致骨质疏松、发落(如长期嗜甜者易秃头)。

2、临床案例与生活应用

辛味伤筋:墨西哥人、湖南人嗜辣,常见指甲枯槁、抽筋。

甘味伤肾:长期高糖饮食可致脱发、骨痛(如“甜蜜报复”致情敌秃头)。

酸味伤脾:长期偏酸饮食者易肌肉萎缩、唇厚(如某些胃病患者)。

3、核心原则

平衡饮食:五味不可偏嗜,需根据体质调整。

中医五行相克:

甘(土)过盛 → 克肾(水)→ 骨病、脱发。

酸(木)过盛 → 克脾(土)→ 肌肉消损。

养生提示:

脱发、骨痛者需控糖;

皮肤干燥、毛发脱落者减少苦味食物;

抽筋、指甲问题者忌辛辣过度。

注:中医强调“过则为害”,饮食需顺应自然,避免极端口味,以维持脏腑平衡。

药之为物,各有其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相类者,有因性相从者,有因气相求者,有因质相同者,自然之理,可以以意得也。

药有以形名者,人参狗脊之类是也,有以色名者,黄连黑参之类是也,有以气名者,稀签香薷之类是也,有以味名者,甘草苦参之类是也,有以质名者,石膏石脂归身归尾之类是也,有以时名者,夏枯款冬之类是也,有以能名者,何首乌骨碎补之类是也。

凡药火制四,煨炙炒煅也。水制三,浸泡洗也,水火共制二,蒸煮也,酒制升提,姜制温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收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藉土气以补中州。面裹曲制,抑酷性勿伤上膈。

黑豆甘草汤渍,并解毒致平和,羊酥猪脂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去穰者免胀,去心者除烦,此制治各有所宜也。

一药之为用,或地道不真,则美恶迥别,或市肆饰伪,则气味全乖,或收采非时,则良楛异质,或头尾误用,则呼应不灵,或制治不精,则功力大减,用者不察,顾归咎于药之罔功,譬之兵不精炼,思以荡寇克敌,适以覆众舆ㄕ也,治疗之家,其可忽诸。

千金云:凡药须治择熬泡毕,然后秤用,不得生秤,湿润药先皆增分两,燥乃秤之。

中药理论与炮制方法

1、中药的形、性、气、质

药物分类依据

形相类:如人参、枸杞(外形相似)。

色定名:如黄连(色黄)、黑参(色黑)。

气定名:如香薷(气味芳香)、豨莶(伤科药,气味特殊)。

味定名:如甘草(甘甜)、苦参(苦味)。

质定名:如石膏(矿物质地)、当归(分归头、归身、归尾)。

时节定名:如夏枯草(夏枯)、款冬花(冬开)。

功能定名:如何首乌(乌发)、骨碎补(补骨)。

药性判断方法

通过外形、颜色、气味、味道等自然特性推断药效(如番茄红色入心,淡味利水)。

无需依赖现代化学分析,传统经验即可辨识药性。

2、中药炮制方法

火制(4种)

煨:药埋入热沙土中闷熟(如烤地瓜)。

炙:用蜂蜜等辅料炒制(如蜜炙甘草,增强入心作用)。

炒:直接干炒或加土炒(如黄土炒白术补脾,红土炒芍药祛湿)。

煆:火烤使药物质地变脆(如牡蛎煆后易碎)。

水制(3种)

浸:长时间浸泡(如软化坚硬药材)。

泡:短时间浸泡(如去杂质)。

洗:快速清洗(如去除表面污垢)。

水火共制(2种)

蒸:如熟地黄九蒸九晒,增强滋补力。

煮:如酒煮大黄,提升药效。

辅料炮制

酒制:升提药性(如酒大黄治上部病)。

姜制:温散寒邪(如姜半夏治寒咳)。

盐制:走肾软坚(如盐炒药治肾结石)。

醋制:收敛药性(如醋柴胡疏肝)。

童便制:降火去燥(如童便炒药降毒性)。

乳制:润燥滋阴(如牛奶制药物治疗干枯症)。

3、炮制注意事项

药材选择

原药优于加工品(如四川柴胡原始药效强,过度炮制后失效)。

避免人工修饰(如压扁黄芪美观但药性受损)。

毒性控制

烈性药需炮制减毒(如生半夏用姜制去毒性)。

特殊部位去除(如莲子去心防烦躁,稻茎去节防腹胀)。

称重原则

炮制前称重,避免辅料影响剂量(如蜜炙甘草需先称生药)。

4、现代反思

自然与人工的平衡

反对过度加工(如香港药商美化药材但降低药效)。

警惕化学添加(如美国牛奶含激素,增加健康风险)。

传统智慧的价值

中医通过五味、五行理论灵活用药,无需复杂仪器。

炮制工艺体现“以自然之理调人体之偏”的核心思想。

总结:中药应用需结合形、性、气、质,炮制方法直接影响药效。临床应遵循传统经验,注重药材本源,避免现代过度干预导致的药性流失。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