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论篇第四十二

📜 原文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䐜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帝曰:五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墯,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䐜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帝曰:善。

🌿 白话文

黄帝问:风邪伤害人体,有时成为寒热病,有时却独成内热病,有时却造成里寒症,有时却成疠节病,有时会半身不遂,有时却为单纯之风气病。病都不一样,名称也不一样。有时又内伤五脏六腑,我不知其道理,请为我详说。

岐伯回答道:风气入体必先藏于皮与肌肉之间,使表里之输运失常,内受阻不通,外受阻汗液不出。风之性,善于游走且多变化,当肌肉松弛时,会令人感觉阵阵寒意,若封闭时则令人发热而烦闷。若转成寒气,则令人胃口不开,若转化为热,则使人肌肉萎缩,因此会造成看到食物就害怕,此名"寒热"。

若风气进入阳明经而深入胃中,会顺沿经脉上行到目内角处,若此人素为肥胖,必使风气无法外泄体外,就造成中热病而眼目发黄。若此人素瘦弱,则外泄必过多而成里寒,于是呈现中寒症及眼泪多的病。

若风气进入太阳经,经过背部诸俞穴,再分散到肌肉之间,会与固表之阳气(免疫系统)相争,一旦受阻停滞不去,会使肌肉鼓胀内生脓疡,固表之阳气受阻无法运行,造成肌肉麻痹感。

瘴疠之病乃因血气中有热邪居之而令血气混淆不清,于是造成鼻柱塌坏,面上色暗,皮肤生疽化脓溃烂,此血因热生败之病,犹今之大痳疯、鸟脚病是也。若是风寒客居在经脉上不去,就名为时疠之病,或名寒热。

以四季来分:春季或甲乙日时人伤于风,名之"肝风";夏季或丙丁日伤于风者,名之"心风";长夏或戊己日伤于风者,名之"脾风";秋季或庚辛日伤于风者,名之"肺风";冬季或壬癸日伤于风者,名之"肾风"。又若风伤背部之诸俞穴,如五脏六腑之俞穴,此为脏腑之风,各有风入之门户,此中者名之"偏风"。

风气若沿风府穴而上行,则名之"脑风"。风若入头面,则名"目风"或"眼寒"。酒后当风而伤,此名"漏风"。房事后汗出伤于风,则名"内风"。沐浴后当风者,名之"首风"。久居风中而令风气入中焦,名之"肠风",或"飧泄"。风居外部腠理之间,名之"泄风"。

故风者,为百病之首,为病之始生也。至于以后病情的演变,而成为其它的病了。风性善变,故并非有一定的法则可以依循。

黄帝问:五脏风之病情症状各不同,希望能说明如何诊断及主要症状。

岐伯回答道:肺风主要症状乃多汗惧风吹,面色晃白,时常咳嗽气短。白天则转轻,入夜则严重。诊断在眉上,眉棱骨呈白色状。

心风主要症状亦是多汗且惧风吹,唇口焦干,易惊善怒,面赤色。病严重时讲话无法很快。诊断在舌,其色赤。

肝风主要症状,也是多汗惧风吹,其人善悲,面带微青。咽干人易怒,常恶见女子。其诊断在眼下,其色青。

脾风主要症状,也是多汗惧风吹,全身倦怠,四肢不想活动。面色无华微带黄色,不思食物。诊断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主要症状,也是多汗惧风吹,脸面呈浮肿状,背脊疼痛无法久站。其色如煤烟一样的黑,无法行房,女人经水不顺。诊断在肌肤上,其色黑。

胃风主要症状,颈部多汗,惧风吹,食物吞咽不下,下膈阻塞不通,腹部常胀满。若穿薄衣受寒则腹胀不已,一吃寒冷的食物则下泄。诊断看体形,必呈人瘦而腹大。

首风之主要症状,头面必多汗,且惧风吹。当到了得首风之日,以十干推算其前一日时,病情会加重,必头痛而不想出门,到了受风之同干日时,病情会减缓。

漏风之主要症状,有时多汗,平常皆厚衣出入。一吃食物则头部大汗出,严重时身体都出大汗,呼吸会浅短且惧风吹,衣服常常是湿的。其人口干舌燥易渴,无法正常工作。

泄风之主要症状,必多汗到衣襟尽湿,甚而汗水溢出衣外。口中干燥,皮肤湿润,无法劳动。若全身都疼痛,则必兼有寒邪。

黄帝说:答得好。

🌍 整理总结

一、风邪致病机制

风邪特性

风邪善行数变,可藏于皮肤,内不通、外不泄,导致寒热交替。

腠理开则恶寒,闭则发热闷胀。

寒则食欲衰退,热则消灼肌肉,引发寒热病。

体质影响

  • 肥人:风邪不得外泄,郁而化热→热中(目黄)。
  • 瘦人:风邪外泄→寒中(流泪畏寒)。

疠风(麻风病)成因

风邪与卫气相搏,荣气热腐,风寒客留经脉→鼻柱坏、皮肤溃烂。

二、风邪分类与致病特点

五脏风(季节相关)

  • 春伤于风→肝风;
  • 夏→心风;
  • 季夏→脾风;
  • 秋→肺风;
  • 冬→肾风。

风邪侵入脏腑俞穴→对应脏腑病变。

其他风证

  • 偏风:风邪侵入一侧俞穴→半身不遂。
  • 脑风:风邪上袭风府→头痛。
  • 目风:风入头部经络→目痛畏寒。
  • 漏风:饮酒后中风→多汗、喘息、恶风。
  • 内风:房事汗出中风→内虚风动。
  • 首风:洗头后中风→头痛恶风,遇风加重。
  • 肠风:久风入肠→腹泻(飧泄)。
  • 泄风:风邪在腠理→大汗、身痛、畏寒。

三、五脏风症状与诊断

脏腑 共同症状 特异性症状 诊断部位与色征
肺风 多汗、恶风 面色苍白,咳嗽气短,昼轻夜重 眉上,色白
心风 多汗、恶风 焦躁易怒,面赤,言语不利 口唇,色赤
肝风 多汗、恶风 悲伤易怒,咽干,厌女色 目下,色青
脾风 多汗、恶风 身倦懒动,面黄,食欲不振 鼻部,色黄
肾风 多汗、恶风 面浮肿,脊痛难立,色黑,小便不利 肌肤,色黑
胃风 颈汗多、恶风 食不下,腹胀,遇寒则泄泻,体瘦腹大 形体消瘦,腹部胀大

四、其他风证特点

  • 首风:头痛剧烈,遇风日加重,避风则缓。
  • 漏风:汗多浸衣,口干渴,不耐劳作。
  • 泄风:大汗淋漓,身痛畏寒,体力衰弱。

核心总结

  • 风为百病之长:致病变化多端,可引发多种疾病(“无常方”)。
  • 辨证关键:结合季节、体质、症状特征及色诊部位综合判断。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