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杂病的范围牵扯很广,但是所有的方子基础都在伤寒论,所以一定要有伤寒论做为基础,伤寒论的观念是同症同治。金匮就是因为病的种类比较多,症状又都不一样,但是诊断方式还是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辨症为主,处方也是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来区分,但还是同症同治。在刚开始介绍杂病的时候,张仲景就讲了一些内经的理论。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任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治未病核心思想
医圣张仲景提出"上工治未病"的核心理念,强调高明的医者应当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在疾病未发生或未传变时即采取干预措施。以肝病为例,当预见肝病将传脾时,应先实脾以阻断传变途径。这种"既病防变"的思想,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预防医学的智慧。
肝病传变规律与治法
生理基础:
- 肝主疏泄,与胆相表里
- 肝血循环与大肠相通(门静脉系统)
- 胆汁排泄和毒素清除依赖胆道与肠道
诊断要诀:
- 时间诊断:凌晨1-3点(肝经当令)失眠或不适
- 二便观察:便秘、小便黄赤
- 望诊特征:
- 手掌深红或暗红(非粉红)
- 掌心发黑示肾毒攻心
治疗三法:
- 补用酸:乌梅丸(酸收敛肝,苦温化湿)
- 助用焦苦:吴茱萸汤(温肝降逆)
- 益用甘味:小建中汤(培土荣木)
实证治疗:
- 白头翁汤:治肝经湿热下迫大肠之热痢
- 寒热并用:厥阴篇常用附子配黄芩、黄连
临床误治警示
-
滋阴误区:
- 肝硬化、肝癌误用滋阴药可致腹水胀满
- 肺病过用滋阴可致肺痿
- 痰饮误滋阴反致浮肿
-
补药滥用:
- 维生素等补剂可能破坏阴阳平衡
- “虚证可补,实证当泻"的基本原则
特色疗法详解
乌梅丸运用:
- 组方精义:酸苦辛甘四味俱全
- 乌梅(酸收)
- 黄连、黄柏(苦降)
- 细辛、干姜、附子(辛温)
- 人参、当归(甘补)
- 适应证:
- 蛔厥证(胆道蛔虫)
- 久痢(寒热错杂)
- 肝虚湿热证
- 使用禁忌:下利便脓血(热毒盛)
吴茱萸汤指征:
- 胃寒呕逆(吐涎沫)
- 肝寒犯胃(头痛、干呕)
- 胃下垂(肝郁致胃气不升)
现代临床启示
-
肝病防治:
- 保持大便通畅(减轻肝脏负担)
- 观察小便颜色(早期肝病信号)
- 调节情志(肝主疏泄)
-
肾病治疗:
- “强心以治肾"的学术思想
- 观察手掌颜色变化判断预后
-
治未病实践:
- 通过经络流注时间判断脏腑状态
- 运用五行生克理论预防传变
医圣垂训
“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的治疗大法,不仅适用于肝病,其他脏腑病变亦可类推。真正高明的医术,在于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这与现代"预防为主"的医学理念高度一致。
补虚六弊及临床案例总结
-
疟病误补致痞
- 表现:寒热交替(如疟疾样症状)。
- 误治:误判为阴虚,滥用滋腻补阴药。
- 后果:脾胃壅滞,引发痞满(胃脘胀闷)。
-
痢病误补致胀
- 表现:腹泻、便血(如痢疾或慢性肠炎)。
- 误治:未辨病因即补阴。
- 后果:腹胀、消化不良。
-
咳嗽误补致萎
- 表现:长期咳嗽(可能因支气管问题或肿瘤)。
- 误治:单纯补肺阴,忽视实证。
- 后果:肺功能受损(肺萎),病情加重。
-
痰饮误补致肿
- 表现:痰多、体表结节或关节痰湿。
- 误治:误用补阴药。
- 后果:局部水肿、肿瘤或关节变形。
-
吐血遗精误补致劳
- 表现:吐血、遗精(未必均属虚证)。
- 误治:一概补阴。
- 后果:气血耗伤,转为虚劳(慢性衰弱)。
-
湿滞误补致格
- 表现:湿阻、食积(恶心、消化不良)。
- 误治:误辨为阴虚而补阴。
- 后果:阴阳格拒(严重功能失调)。
临床启示
- 辨证为先:补虚需严格辨证,区分虚实,避免“虚不受补”或“实证实补”。
- 警惕滋腻:补阴药多滋腻,易碍脾胃,需配伍行气健脾药。
- 现代病反思:肥胖、糖尿病等常因营养过剩,需注重“损有余”而非盲目进补。
结论:中医治疗贵在平衡,滥用补法反致失衡。临床应遵循“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结合个体体质精准施治。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疾病发生的三大根源
-
外感六淫:
- 风寒暑湿燥热通过皮肤经络入侵
- 初期表现为四肢重滞、九窍闭塞
- 防治方法:导引、吐纳、针灸、膏摩
-
内伤七情:
-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失调
- 典型证候:百合病等情志病症
- 防治关键:保持平常心,戒贪嗔痴
-
外伤虫兽:
- 金刃创伤、虫兽咬伤等意外伤害
- 现代还包括枪伤等新式外伤
- 预防要点:谨慎行事,避免危险
健康长寿的养生要诀
-
外练筋骨皮:
- 练习八段锦、太极拳、金刚功、易筋经等传统功法
- 增强体表卫气,抵御外邪入侵
-
内修精气神:
- 通过打坐调息修炼心性
-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志过极
-
饮食起居:
- 饮食调和五味(苦酸辛甘咸)
- 起居有常,房室有节
- 适应四时冷热变化
三焦与元真的生理奥秘
-
三焦的本质:
- 人体内部的油膜网络系统
- 连通脏腑与体表的通道
-
汗液生成机理:
- 胃阳蒸化水谷精微
- 通过三焦系统输布至体表
- 形成正常的排汗机制
-
腠理的重要性:
- 腠:三焦元气交汇之所
- 理:皮肤脏腑的纹理结构
- 是病邪入侵的第一道屏障
现代生活启示
-
情绪管理:
- 避免无谓的忧虑(如婆媳矛盾)
- 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
预防医学:
- 定期进行中医调理(如艾灸)
- 发现轻微不适及时干预
-
整体健康观:
- 形神俱养,身心并重
- 既重视躯体锻炼,也注重心理调适
注:本文精要地概括了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提出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核心理念。通过内外兼修、形神共养的养生方法,可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健康状态。这些源自《金匮要略》的智慧,对现代人的健康管理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色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面部气色诊病总纲
- 鼻部望诊(重点观察印堂、山根部位)
- 青色:主腹中痛(肠胃虚寒)
- 微黑:主水气(肾虚水泛)
- 黄色:主胸上有寒(脾土不运)
- 白色:主亡血(气血大亏)
- 赤色:非时令出现者危(心脏病征兆)
- 特殊病征
- 目正圆瞪:痉病危候(阳气外脱)
- 面色青黑:疼痛或劳损
- 面色赤红:风证
- 面色萎黄:大便困难
- 面色鲜亮:体内留饮
临床望诊详解
一、鼻部气色诊断
- 青色主痛
- 小儿鼻头青筋:小建中汤证(腹寒痛)
- 治疗要点:桂枝:白芍=1:2,加饴糖
- 误治后果:持续寒痛可能危及生命
- 黑色主水
- 尿毒症特征:整个面部黯黑无光
- 洗肾患者:黑中带黄,病情加重
- 白色主血虚
- 术后、外伤失血者的典型面色
- 需急补气血
- 黄色主寒
- 胸阳不足,脾不运化
- 与财运黄气需鉴别(位置不同)
二、眼诊要点
- 心肌梗塞征兆:
- 左眼内眦红翳
- 诊断价值:早于现代检查手段
- 痉病危象:
- 双目圆睁不合
- 见于脑膜炎、中风等急症
三、整体面色诊断
- 劳损证候:
- 面色晦暗无华
- 伴随性功能衰退
- 留饮特征:
- 面色虚浮光亮
- 区别于健康光泽(珍珠般内敛)
望诊进阶技巧
- 结合相术:
- 印堂横纹:41岁命运转折或慢性疼痛
- 气色与时令:冬见赤色多为病候
- 鉴别诊断:
- 病色与运色区分
- 局部与整体气色结合判断
- 现代应用:
- 静脉曲张:重用白芍(30-60g)
- 心脏疾病:眼诊早发现
临床思维要点
- 望诊要诀:
- 察色知病,见微知著
- 结合部位、时令综合判断
- 治疗原则:
- 色青腹痛:温中散寒
- 色黑水泛:温肾利水
- 色黄便难:健脾运化
- 色白血虚:补气生血
注:系统整理了张仲景望诊心法,强调面部气色与脏腑疾病的对应关系。掌握这些要点可使医者"见其色而知其病”,在临床中实现早期诊断、精准治疗。现代医师应结合传统相术智慧,但需注意区分病色与运色,避免误判。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
三类特征性病声辨析
- 骨节病声(附子汤证)
- 特征:寂然少语,突发惊呼
- 病机:寒湿痹阻骨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 典型表现:
✓ 活动时剧痛难忍
✓ 语音低微(元气耗伤)
✓ 恶动拒按 - 治疗要方:
→ 虚寒痛:附子汤
→ 剧痛变形:乌头桂枝汤(需严格控量)
- 胸膈病声(陷胸类方证)
- 特征:喑哑不畅,语音不彻
- 病机分层:
- 热实证(大小陷胸汤证):
▪ 痰热壅肺(吸烟者多见)
▪ 声哑伴黄痰 - 寒实证(三物小白散证):
▪ 痰浊阻肺
▪ 声闷伴白痰 - 特殊证型(皂荚丸证):
▪ 老痰胶结(如鸦片成瘾者)
- 热实证(大小陷胸汤证):
- 中风失语:属心膈气机闭阻
- 头中病声(头痛证)
- 特征:啾啾细语,声长而弱
- 病机特点:
✓ 高声则头痛加剧
✓ 细语可暂缓 - 特殊类型:
→ 是非之人头痛(相学特征):
▪ 尖嘴薄唇
▪ 舌尖齿露
▪ 喜议人短
闻诊临床要点
- 鉴别要领
- 骨节病:动作诱发惊呼
- 胸膈病:语音受阻感
- 头中病:音量控制性细语
- 治疗警示
- 类风湿慎用西药止痛剂(伤肝肾)
- 头痛伴"是非相"者需先修德后治病
- 痰证需分寒热(误治易致变证)
拓展应用
- 现代疾病对应
- 纤维肌痛症:属骨节病声
- 慢性支气管炎:属胸膈病声
- 偏头痛:属头中病声
- 养生防病
- 骨节病预防:练习易筋经
- 胸膈病预防:戒烟限酒
- 头痛预防:修心养性
注:闻诊需结合望诊、问诊综合判断。特殊语声特征往往能早于仪器检查发现疾病端倪,体现中医"司外揣内"的诊断智慧。临床需注意,语声异常既是病理指征,也是人体自我保护机制的表现。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吐沫。
三种特征性呼吸异常
- 息摇肩(十枣汤证)
- 临床表现:必须耸肩助呼吸
- 病机:心肺间水饮停聚(悬饮)
- 典型特征:
✓ 深呼吸需借助肩部运动
✓ 自觉胸中坚满 - 治疗要方:十枣汤(峻下逐水)
- 息引胸中上气(青龙汤证)
- 临床表现:吸气即引发咳嗽
- 病机分层:
- 表寒里寒:小青龙汤证(白痰)
- 表寒里热:大青龙汤证(黄痰)
- 纯里热痰:皂荚丸证(胶结老痰)
- 鉴别要点:是否兼有表证
- 息张口短气(射干麻黄汤证)
- 临床表现:
✓ 鼻吸不足需口代偿
✓ 呼吸浅短
✓ 频吐涎沫 - 病机:肺叶萎弱(肺气不张)
- 特殊病机:
✓ 金不生水,津液上泛
✓ 肺失宣降,气机壅塞
鉴别诊断要点
呼吸类型 | 主要病位 | 关键症状 | 代表方剂 |
---|---|---|---|
摇肩呼吸 | 心包络 | 需耸肩助呼吸 | 十枣汤 |
引气咳逆 | 胸中 | 吸气即咳 | 大小青龙汤 |
张口短气 | 肺脏 | 吐涎沫不止 | 射干麻黄汤 |
治疗精要
- 悬饮证治
- 十枣汤使用要点:
✓ 需配伍大枣护胃
✓ 中病即止
✓ 注意服药后反应
- 痰饮咳喘
- 表里双解法:
✓ 表重里轻:麻黄汤加减
✓ 里重表轻:厚朴麻黄汤 - 纯里证治:
✓ 热痰:皂荚丸
✓ 寒痰:三物小白散
- 肺痿调治
- 治疗原则:
✓ 开肺气:麻黄为要药
✓ 化痰涎:射干、紫菀
✓ 复气机:细辛通阳 - 预后判断:
✓ 唾沫减少为佳兆
✓ 呼吸渐深为向愈
临床思维拓展
- 呼吸代偿机制
- 肩式呼吸:提示膈肌运动受限
- 张口呼吸:示肺容量显著下降
- 腹式呼吸:示胸中气机阻滞
- 现代医学对应
- 悬饮证:渗出性胸膜炎
- 肺痿证:肺不张、肺纤维化
- 痰饮咳:慢性支气管炎
- 诊断要诀
- 问诊配合:询问呼吸困难诱因
- 触诊必要:叩诊胸胁胀满
- 闻诊辅助:听诊呼吸音变化
注:呼吸异常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医者当细察呼吸形态变化,结合四诊合参,方能准确判断病位病性。本文所述方剂均属峻烈之品,临证需严格把握适应证,中病即止,勿使过剂。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则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不治。
呼吸异常与病位判断
- 中焦实证
- 呼吸特征:吸气短促微数
- 病机:食滞中焦,气机壅塞
- 治疗:
✓ 胃下部阻塞:大黄甘草汤(朝食暮吐)
✓ 十二指肠阻滞:调胃承气汤 - 预后:实证易治,下之即愈
- 中焦虚证
- 鉴别要点:吸促而肠胃空虚
- 可能病机:
✓ 胰脏癌
✓ 肝癌转移 - 预后:较难治疗
三焦病位鉴别
病位 | 呼吸特征 | 对应病证 | 预后判断 |
---|---|---|---|
上焦 | 吸促短急 | 肺癌等胸膈病变 | 难治 |
中焦 | 吸而微数 | 食滞/肿瘤 | 实易虚难 |
下焦 | 吸深远长 | 肾衰竭等 | 难治 |
危重症候
- 振振呼吸
- 临床表现:
✓ 呼吸时全身震动
✓ 大肉削脱(恶病质)
✓ 骨枯面黑
✓ 午后潮热 - 病机:元气将脱
- 预后:不治之症
- 胃气将绝
- 特殊热型:午后微热
- 意义:残阳外越
- 预兆:旦夕将亡
诊断要诀
- 呼吸观察法
- 健康人:气纳丹田(下焦温热)
- 异常呼吸:
✓ 气不下行→查中焦
✓ 吸促→查上焦
✓ 吸远→查下焦
- 虚实鉴别
- 实证:有形之邪阻滞(可攻)
- 虚证:脏器功能衰竭(难补)
注:呼吸异常是内在脏腑功能的外在表现,医者当细察呼吸模式变化。文中所及方剂如承气汤类属峻下之品,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危重症候"呼吸振振"是现代医学恶病质终末期的典型表现,宜早发现早干预。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四时正常色脉规律
季节 | 应时脉象 | 应时面色 | 五行归属 |
---|---|---|---|
春季 | 弦脉 | 青色 | 木 |
夏季 | 洪脉 | 赤色 | 火 |
长夏 | 缓脉 | 黄色 | 土 |
秋季 | 浮脉 | 白色 | 金 |
冬季 | 沉脉 | 黑色 | 水 |
色脉诊病要点
- 脉象异常判断
- 相生脉(顺证):
✓ 秋见缓脉(土生金)
✓ 秋见沉脉(金生水) - 相克脉(逆证):
✓ 秋见洪脉(火克金)
✓ 预后较差
- 面色异常警示
- 冬季面赤:
✓ 心脏病征兆
✓ 排除当归生姜羊肉汤影响 - 夏季面黑:
✓ 肾脏病征象
✓ 尿毒症特征性表现
三、危重病色辨识
- 意外灾祸预兆
- 突发面色晦暗:
✓ 如树木瞬间枯萎
✓ 头发枯槁无泽 - 印堂突发黑色:
✓ 重大意外预警
✓ 应期:节气前后7天
- 病色深浅意义
- 满面病色:脏腑重病
- 局部病色:病情较轻
四、临床运用要点
- 诊断原则
- 色脉相符为顺
- 色脉相逆为逆
- 非其时色脉皆病
- 预后判断
- 相生脉:易治
- 相克脉:难治
- 色脉俱逆:危重
注:色脉诊法体现"天人相应"整体观,需结合四诊合参。意外灾祸的面色变化属特殊望诊经验,仅供参考。临床诊断应以当前症状为主,避免单一征象断病。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节气异常分类
- 未至而至
- 特征:节气未到,气候先变
- 示例:冬至后甲子日未到却已转暖
- 影响:阳气过早升发
- 至而不至
- 特征:节气已至,应候未至
- 示例:甲子日到却未转温
- 影响:阳气升发受阻
- 至而不去
- 特征:节气已过,旧候不去
- 示例:甲子日后严寒持续
- 影响:阴寒滞留不去
- 至而太过
- 特征:节气应候,变化过度
- 示例:甲子日温暖如盛夏
- 影响:阳气发越过度
气候异常与疾病关系
- 冬行春令
- 气候表现:寒冬反常温暖
- 人体影响:
✓ 津液过早耗散
✓ 来年易患温病 - 治疗要点:葛根汤证多见
- 春行冬令
- 气候表现:春季持续寒冷
- 自然影响:夏季易旱
- 人体影响:阳气升发受阻
临床辨证要点
- 津液耗伤辨证
- 病史特征:冬季过汗
- 病机特点:阴津先伤,复感外邪
- 证候表现:太阳温病(葛根汤证)
- 治疗原则
- 重视发病时节特点
- 辨明津液存亡
- 区分表里寒热
养生预防要诀
- 四时调摄
- 冬令宜藏:避免过汗
- 春季宜生:助阳升发
- 夏令宜长:适度出汗
- 秋令宜收:滋阴润燥
- 异常气候应对
- 节气反常时注意调适
- 避免过度劳累
- 饮食随气候调整
注:本文揭示"天人相应"的发病规律,强调气候异常对人体影响。临证需结合发病时节特点,方能准确辨证施治。葛根汤等方剂使用需严格把握适应证,中病即止。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浮脉定位诊断
- 寸部浮脉(表证)
- 脉象特征:寸脉独浮
- 临床意义:
✓ 太阳表证(麻黄汤证)
✓ 卫阳不固(桂枝汤证)
✓ 津伤感寒(葛根汤证) - 治疗原则:解表发汗
- 尺部浮脉(里证)
- 脉象特征:尺脉浮大,上延尺泽
- 典型症状:
✓ 腰痛背强
✓ 下肢痿弱
✓ 呼吸短促 - 疾病范围:
✓ 下焦湿热(淋证)
✓ 肾气不固(腰痛)
✓ 下肢痿痹(小儿麻痹等)
脉象传变规律
- 表邪传里路径
- 太阳→少阳→阳明(三阳传变)
- 太阳→少阴(表里传变)
- 特殊传变:太阳→膀胱(循经传变)
- 脉象演变特征
- 表邪入里:
✓ 浮脉由寸向尺延伸
✓ 脉势逐渐沉实 - 里证转表:
✓ 尺脉浮象向寸部回收
✓ 脉势由沉转浮
典型证候辨析
- 膀胱经证候
- 循经症状:腰背强痛
- 腑证表现:小便淋涩
- 脉象特点:尺脉浮而有力
- 下肢痿痹脉象
- 特殊表现:浮脉上延至尺泽穴
- 临床意义:
✓ 提示下肢循环障碍
✓ 预示运动功能受损
诊断要点
- 三部九候配合
- 寸关尺浮沉对比
- 左右脉象差异
- 脉证合参
- 脉象与症状互证
- 脉象与经络循行对应
注:本文所述脉诊方法需结合四诊合参。浮脉在上为表证,在下为里证,体现"上以候上,下以候下"的诊脉原则。临床需注意,久病尺脉浮大多属肾气不固之象,与表证浮脉有别。治疗当遵循"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及"下病上取"等原则。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基本概念
- 定义:
- 厥阳独行指机体出现"有阳无阴"的病理状态
- 本质为阴阳离决的危重证候
- 生理对比:
- 正常状态:阴阳互根互用,如灯油(阴)与火焰(阳)的关系
- 病理状态:阴竭阳浮,如油尽灯枯时火焰骤明
典型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真热假寒:
✓ 面赤如妆
✓ 双目炯炯
✓ 烦躁不寐
✓ 口渴引饮 - 阴竭征象:
✓ 舌干无津
✓ 脉洪大无根
✓ 形体消瘦
- 疾病示例:
- 肝癌晚期(阴实证):
✓ 凌晨1-3点发热
✓ 卧起不安
✓ 目睛不瞑
诊断要点
- 四诊合参:
- 望诊:舌质干绛,苔少或光剥
- 闻诊:声高气粗
- 问诊:烦热夜甚
- 切诊:脉洪大而芤
- 鉴别诊断:
特征 真热证 厥阳证 发热特点 持续高热 午后或夜间潮热 舌象 红苔黄 干绛少津 脉象 洪数有力 洪大无根 治疗反应 苦寒有效 苦寒加重
治疗原则
- 基本治法:
- 甘温除大热法
- 补血养阴为要
- 代表方药:
- 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
- 大补阴丸(知母、黄柏、熟地、龟板)
- 三甲复脉汤
- 治疗禁忌:
- 禁用苦寒直折
- 慎用辛温发散
养生调摄
- 预防要点:
- 保持阴阳平衡
- 避免过劳伤阴
- 修习建议:
- 静坐调息:
✓ 促进阴阳交泰
✓ 观察津液生成(舌下生津为佳)
注:厥阳证属危重病候,临证需明辨阴阳。文中所述肝癌案例仅为举例,实际诊疗需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治疗时当遵循"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原则,切忌见热投凉。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府,即愈。
脉象与病机
- 危重脉象特征
- 寸脉沉大而滑:
- 沉主血实(血管充盈过度)
- 大主邪盛
- 滑主气实(气机壅滞)
- 病理机制
- 气血相搏:
✓ 血热津亏(血管内水液不足)
✓ 气机逆乱(血管外气行失常) - 发展转归:
✓ 入脏(脑部)→ 卒厥危证
✓ 入腑(三焦)→ 可自愈
诊断要点
-
危候鉴别
证型 症状表现 预后判断 入脏 唇口青紫、身冷肢厥 危重(脑卒中) 入腑 身和汗出、四肢温和 可愈 -
中风先兆
- 上肢麻木(前三指持续麻)
- 下肢麻木(足三里至解溪麻)
- 出现时间:
✓ 手麻:2个月内可能中风
✓ 脚麻:2周内可能中风
急救与治疗
- 急性期处理
- 放血疗法:
✓ 百会穴刺络
✓ 十宣放血
✓ 体位:仰头位(防窒息)
- 根本治疗
- 白虎汤适应证:
✓ 脉洪大有力
✓ 血热津伤 - 治疗机理:
✓ 清热生津
✓ 调节血液渗透压
预防调摄
- 艾灸防病
- 重点穴位:足三里
- 操作要求:
✓ 灸至起泡
✓ 形成瘢痕
- 生活调养
- 情绪管理:
✓ 避免喜怒过度
✓ 保持心态平和 - 饮食禁忌:
✓ 忌辛辣燥热
✓ 保证水分摄入
现代医学反思
- 降压药局限
- 利尿剂弊端:
✓ 加重血浓缩
✓ 治标不治本 - 临床现实:
✓ 无法预防情绪性中风
✓ 孙运璇案例警示
- 中西医对比
- 西医:控制血压数值
- 中医:调节气血平衡
注:本文强调"治未病"思想,发现麻木先兆即应积极干预。所述放血疗法需专业医师操作。白虎汤使用需严格辨证,非所有高血压都适用。预防中风根本在于调和气血,而非单纯降压。
📜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难治。
脉诊与预后
- 脉脱危候
- 定义:脉象极细微或不可触及
- 鉴别:
✓ 真脉脱:危重证候
✓ 反关脉:生理变异(脉行桡骨背侧) - 预后判断:
✓ 入脏者危
✓ 入腑者生
- 特殊脉象
- 反关脉特征:
✓ 脉位:列缺至偏历处
✓ 意义:非富即贵(需结合整体判断)
病势走向规律
- 基本准则
- 病由内向外:可治(邪气外透)
- 病由外入内:难治(邪气内陷)
- 具体示例
病证 向好趋势 向恶趋势 浸淫疮 口→四肢 四肢→口 痛症 躯干→四肢 四肢→躯干 斑疹 中心→末梢 末梢→中心
三、疮疡辨证要点
- 阳证疮疡(易治)
- 特征:
✓ 肿痛明显
✓ 色红灼热
✓ 脓液稠黄 - 病机:正气抗邪有力
- 阴证疮疡(难治)
- 特征:
✓ 平塌不痛
✓ 色白不泽
✓ 脓液清稀 - 病机:正气衰败
特殊病证处理
- 斑疹伤寒
- 传变特点:疹透四肢为顺
- 治疗原则:
✓ 透邪外达
✓ 北派治法独特
- 红线疔(淋巴管炎)
- 急救方法:
✓ 艾灸法:红线前端一寸施灸
✓ 随退随移
养生防病知识
- 防虫妙方
- 中药外用:
✓ 肉桂艾草煎汤外喷
✓ 麻油外擦 - 食疗防虫:
✓ 特定胡椒类植物佐餐
- 治疗观察要点
- 痛症变化:
✓ 范围缩小为佳
✓ 程度减轻为效
注:本文所述预后判断方法适用于多数疾病,但需结合具体证候分析。反关脉属生理变异,不可误判为危候。疮疡辨证需注意"红肿为阳,白陷为阴"的基本原则。特殊疗法如艾灸治红线疔需专业指导。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注解
- 阳病十八:并非确指十八种病症,而是泛指阳经(表、热、实证)导致的多种痛症。
- 列举部位:涵盖头颈(头痛、项)、躯干(腰、脊)、四肢(臂、脚掣痛),提示阳病多表现为经络循行处的疼痛。
- 核心思想:强调临床需关注阳经病变的广泛性,不必拘泥于具体数量。
📌 关键点:此处“十八”为虚指,重点在于理解阳病范围之广。
📜问曰: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阴病十八与疾病分类
- 阴病十八:包括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 疾病总数:
- 五脏病各18种,合为90病;
- 六微(六腑病)各18种,合为108病;
- 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未计入。
邪气致病特点
- 邪气分布规律:
- 清邪居上(如雾);
- 浊邪居下(如湿);
- 大邪中表(如风);
- 小邪中里(如寒);
- 馨饪之邪(宿食)从口入。
- 五邪中人法度:
- 风中于前(晨),脉浮;
- 寒中于暮,脉急;
- 湿伤下,流关节;
- 雾伤上,损皮肤;
- 食伤脾胃;
- 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注:临证无需死记,需结合症状灵活应用。
中医辨症核心
- 治疗原则:
- 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为纲;
- 对症施治(如关节寒湿用祛寒湿药,体内寒湿则药需达里)。
- 中西医对比:
- 西医重病名,中医重症状;
- 张仲景未详述病名,因中医“辨症论治”而非“辨病论治”;
- 例:西医立名“斑疹伤寒”,中医仅关注症状变化。
关键点:中医治疗简化复杂病名,聚焦症状动态调整。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 救里与救表的判断标准
关键点:
- 先救里:若误用攻下法后,出现持续下利清谷(里阳虚衰)、身体疼痛(表证未解),此时因里虚为急,需先温里(如四逆汤)。
- 后救表:待里阳恢复(下利止、大便正常),若表证(身体疼痛)仍在,再解表(如桂枝汤)。
里虚的严重性:
- 下利清谷代表肠胃津液耗竭,里阳虚衰,阴液失守。
- 肛门失约(无法控制排便)是阳虚的危象,类似“脱阳”状态。
2. 误治的后果
若里虚时强行解表:
- 发表药(如桂枝汤)需调动肠胃津液发汗,但里虚者津液已亏,再发汗会导致表里俱虚,病情恶化。
- 案例:南派中医因误用桂枝汤致虚脱,从此畏麻桂类方,实为辨证失误所致。
3. 痼疾与卒病的治疗顺序
原则: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 卒病(新病、急病)优先处理,因其变化快、影响大。
- 痼疾(慢性病)待卒病稳定后再调理。
4. 表里同病的灵活处理
- 表里双解:
- 例:患者既有表证(如葛根汤证),又有里实(七日未大便),可合并葛根汤与承气汤。
- 三阳并病:
- 采用“担法”,以和解少阳为主(如小柴胡汤)。
核心思想:
救表或救里的优先级取决于病势的缓急,需动态权衡表里虚实。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核心原则
- 痼疾(慢性病):长期存在、病情稳定的旧病,短期内不会致命。
- 卒病(新病/急病):突发的新病症,可能迅速恶化,需优先处理。
治疗顺序:
- 先治卒病(新病),因其变化快、影响大。
- 后治痼疾(旧病),待新病稳定后再调理慢性病。
临床意义
- 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通常病程长,不会因短期未治而骤变。
- 新病(如感冒、急性感染)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加重或引发并发症。
关键点:
“痼疾,很久了都没有死,可以先稍微等一下。”
- 强调急症优先,避免因拘泥于慢性调理而延误急病治疗。
应用举例:
- 患者原有风湿(痼疾),又患流感(卒病)→ 先治流感,再调风湿。
- 慢性胃病患者突发急性肠炎→ 先治肠炎,后调脾胃。
总结:中医治疗需分清轻重缓急,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
📜师曰:五藏病各有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1. 五脏的生理特性与病理表现
-
心(属火,性热)
- 得者(顺性则愈):恶热(符合心的热性,易治)。
- 所恶(逆性则病):恶寒(与心性相反,病情较重)。
-
肝(属厥阴,性寒)
- 得者:恶寒(符合肝的寒性,易治)。
- 所恶:恶热(与肝性相逆,病情复杂)。
-
脾(属湿,主运化)
- 得者:喜燥恶湿(脾需适度燥气以运化)。
- 所恶:过湿(脾湿则运化失常)或过燥(伤脾阴)。
-
肺(属燥,主肃降)
- 得者:喜润恶燥(肺需适度润泽)。
- 所恶:过燥(耗肺阴)或过湿(痰饮壅肺)。
-
肾(属水,主藏精)
- 得者:恶燥(肾喜润恶燥,需阴液滋养)。
- 所恶:过燥(肾阴亏虚)或过寒(肾阳虚衰)。
- 辨证要点:
- 肾阴虚者,畏热、喜凉、口干咽燥。
- 肾阳虚者,畏寒、肢冷、喜温。
总结:
- 顺其性则易愈(如心恶热、肝恶寒、肾恶燥)。
- 逆其性则病重(如心恶寒、肝恶热、肾恶寒或过燥)。
2. 药效反应的辨证意义
服药后的两种反应:
-
昏眩感(中病反应)
- 药物起效,正邪交争,可能出现短暂头晕、困倦,属正常现象。
-
“难吃”变“好吃”
- 中药本应味苦或难入口,但若病人服药后觉得“美味”,甚至主动要求再服,说明药证相符,疗效显著。
- 肾病的药效反应:
- 肾阴虚者服滋阴药(如六味地黄丸),若口燥减轻、自觉舒适,为药对证。
- 肾阳虚者服温阳药(如金匮肾气丸),若畏寒减轻、精神转佳,为药中病机。
关键点:
“中药之所以叫做药,不叫做食物,就是因为它难吃。”
- 真正有效的药物往往不符合日常口味,但若病人反常喜爱,反证病机与药性相合。
临床指导
- 问诊技巧:
- 肾病患者需问寒热喜恶(如畏寒肢冷属阳虚,五心烦热属阴虚)。
- 用药观察:
- 肾虚者服药后,若对原本难接受的咸味或涩味药(如龟板、牡蛎)产生喜好,提示药证相合。
示例:
- 肾阳虚水肿患者服用真武汤(辛热),若觉“药味适口”,且小便通利,说明阳气渐复。
- 肾阴虚失眠患者服用黄连阿胶汤(苦甘),若反觉“甘美”,提示阴液得充。
总结:治病需顺应脏腑本性,肾病的治疗尤重阴阳平衡,药效反应是辨证的重要参考。
📜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1. 核心概念:除中
- 定义:久病虚弱、原本毫无食欲的患者,突然反常地暴食或强烈想吃东西,并伴随发热。
- 病机:
- 胃气将绝:长期病重者胃气衰败,本应食欲全无;若突然“暴思食”,是胃气垂死前的虚性亢奋(类似“回光返照”)。
- 阴不敛阳:胃阴耗尽,虚阳外越,故见发热。
2. 临床意义与预后
- 危重症候:
- 常见于晚期重病患者(如癌症晚期、脏器衰竭)。
- 提示阴阳离决,生命将尽,属“死证”之一。
- 鉴别诊断:
- 真食欲恢复:病情逐渐好转时,食欲缓慢增加,无发热,精神转佳。
- 除中:突然暴食+发热+整体状况持续恶化(如神昏、肢冷)。
3. 中医理论延伸
- 胃气为根本: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 胃气代表后天生命力的存亡,除中即胃气彻底衰败的征兆。
- 治疗原则:
- 若出现除中,急用大剂参附汤(人参、附子)回阳救逆,或可暂缓危象,但多难逆转。
总结
“除中”是疾病终末期的危险信号,医者需明辨真伪食欲,及时预警家属,并尽力固护患者元气。
📜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1. 核心治疗原则
关键解析:
- “随其所得而攻之”:治疗内在疾病需根据病邪所在的具体部位和性质选择针对性治法
- 临床应用:
- 病在大肠用承气汤
- 水热互结在肾用猪苓汤
- 其他病症依此类推
2. 猪苓汤的组成与作用机理
药物配伍:
- 泽泻:主上焦水湿(治头面、四肢、全身水肿)
- 茯苓:主中焦水湿(治腹部积水)
- 猪苓:主下焦水湿(治小腹突出)
- 滑石:清热利湿通淋
- 阿胶:滋阴止血
协同作用: 三苓(泽泻、茯苓、猪苓)将全身水湿汇聚至肾,通过滑石引导排出,阿胶保护尿道黏膜
3. 肾结石的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 足少阴肾经循行部位(太溪至复溜)压痛
- 伴随症状:口渴、发热、血尿
治疗优势:
- 对各类结石有效(肾结石、膀胱结石)
- 即使较大结石(如鸡蛋大小)亦可排出
- 对比西医超声波碎石:
- 能解决碎石后残留的微小结石
- 预防结石复发
病因分析:
- 水质不良
- 不当补钙
- 过量维生素C
- 代谢异常
4. 病理机制详解
水热互结证:
- 水湿停滞阻碍气机
- 阳不入阴导致发热
- 津不上承致口渴
- 结石损伤尿道致血尿
5. 临床拓展应用
类似方剂:
- 茯苓戎盐汤:用于顽固性结石
- 承气汤类:用于阳明腑实证
治疗思维:
- 定位:明确病邪所在部位
- 定性:辨别病邪性质
- 定向:选择针对性药物
- 定量:把握用药剂量
6. 注意事项
- 结石急性期应配合止痛措施
- 治疗期间多饮水
- 长期调理需改善生活习惯
- 血尿明显者加重阿胶用量
总结: 本条强调中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核心思想,猪苓汤的应用示范了如何针对具体病位和病性选择精准治疗方案。临床应举一反三,灵活运用"随其所得而攻之"的原则。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