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
这个章节很有意思,目前为止西医也是无药可治,百合病近似于现代的神经衰弱症与厌食症。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曰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后见者,各随证治之。
百合病概述
百合病是一种症状复杂多样的疾病,表现为身心失调,涉及多个系统功能异常。其核心病机为“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即全身气血阴阳失调。
主要症状
- 饮食异常:意欲食而复不能食,饮食或有美时,或厌闻食臭。
- 行为异常: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
- 感觉异常: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
- 治疗反应: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
- 精神症状:如有神灵者(幻觉、焦虑等),身形如和,脉微数。
病程与预后
- 溺时头痛:病深,六十日愈。
- 溺时头不痛,淅淅然(畏风):病较轻,四十日愈。
- 溺快然但头眩:病最轻,二十日愈。
病因与病机
- 脏腑失衡:
- 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五脏失调则出现精神、情绪异常。
- 例:肺魄不守则见鬼怪幻觉;肾志不足则精神萎靡。
- 气血津液亏虚:
- 大病初愈或长期忧郁,导致津液耗伤,小便时头痛为气血不足之象。
- 情志因素:
- 长期忧思伤肺,肝血不足,魂不归肝,致失眠、多梦。
鉴别与特点
- 类似神经衰弱:
- 症状多样但无器质性病变,如“媳妇妈妈矛盾”等情志问题诱发。
- 易误诊误治:
- 易被误认为热证、寒证或精神疾病,但常规药物无效甚至加重。
治疗与方剂
百合地黄汤(主方)
- 适用:纯百合病,未经误治者。
- 组成:百合、生地黄。
误治后的变方
- 误汗:百合知母汤。
- 误下:百合滑石代赭汤。
- 误吐:百合鸡子汤。
按语
- 现代意义:
- 百合病与焦虑症、抑郁症、躯体化障碍等现代疾病相似,需注重情志调理。
- 医患沟通:
- 鼓励患者详述症状(如幻觉),避免因“神经病”标签延误治疗。
- 调护:
- 大病后或长期情志不畅者需静养,避免忧思过度。
总结:百合病以“症状百变而无实质病变”为特征,治疗需辨证施治,重在调和阴阳、安定神志。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台七枚,擘 | 生地黄汁一升
上先煎百合如前法,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主治病证
- 百合病未经吐、下、发汗等误治,病情如初者
- 常见于大病初愈或忧郁症患者
注:现代抗忧郁药物被FDA警告可能增加自杀风险,而百合地黄汤为天然替代方案
方剂组成
百合地黄汤方
- 百合七枚(擘)
- 生地黄汁一升
煎服法
- 先煎百合(方法同前)
- 加入生地黄汁同煎,取一升五合
- 分两次温服
- 中病即止(服药后出现头昏、口麻等反应需停药)
- 服药后反应:大便色黑如漆(为虚热排出之象)
药解与配伍意义
百合
- 性味功效:
- 色白入肺,质黏腻,能增肠胃津液、润肠通便
- 富含淀粉,易消化吸收,适合食欲极差者
- 煎煮要点:
- 久煮易化汁,需后下(如配伍桂圆时,应先煮桂圆)
生地黄
- 性味功效:
- 色黑入肾,滋肾阴以涵肝木(水足则肝平)
- 清下焦伏热(忧郁久病气郁化热,伤及血分)
- 鉴别要点:
- 正品生地质黏色黑,若色白可能为伪品
临床运用要点
-
适用人群:
- 病后虚弱、情绪抑郁、虚热内扰者
- 对常规药物(如桂附八味丸、四逆汤)不耐受者
-
作用机理:
- 百合补肺津,安魄定神(改善"如见神灵状")
- 生地黄滋肾阴,平肝潜阳(改善"但卧不得眠")
-
禁忌:
- 不可误用汗、吐、下法
- 中病即止,防止过量
注:本方体现"轻灵调枢"思想,以食疗级药物调理气机,适用于虚不受补之证。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百合七枚,擘 | 知母三两
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别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
主治病证
- 百合病误汗后:
- 大病初愈,津液未复,医者误用发汗法,导致津液更伤。
- 症见虚热、烦躁、肺胃津亏,身体虚弱不受峻补。
方剂组成
百合知母汤方
- 百合七枚(擘)
- 知母三两
煎服法
- 百合处理:
- 先以水洗净,浸泡一夜(去白沫),再用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
- 目的:使百合更易消化吸收,增强补津液之效。
- 知母煎煮:
- 另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
- 合煎:
- 混合百合汁与知母汁,再煎至一升五合。
- 服法:分两次温服。
药解与配伍意义
百合
- 作用:
- 补肺胃津液,润养虚损,适合体虚不受补者。
- 质黏易消化,能停留肠胃,缓慢滋养。
- 炮制关键:
- 浸泡去沫,减少刺激性,增强药效。
知母
- 作用:
- 除烦圣药,清热生津,尤擅治虚热烦躁(如白虎汤用知母)。
- 配合百合,既清虚热,又防津液再伤。
泉水
- 选用意义:
- 中医认为**阴水(未曝晒)**能清虚热,现代可用自来水替代。
临床运用要点
- 适用情况:
- 误汗后津伤,虚烦不安,体弱不受补者。
- 类似现代病后虚弱、神经衰弱、更年期烦躁等。
- 配伍特点:
- 百合+知母:补津液+清虚热,标本兼顾。
- 药性平和,适合虚不受补之体。
- 禁忌:
- 不可再误用汗、吐、下法,以免重伤津液。
总结:本方为百合病误治后的补救方,以滋阴润燥+清热除烦为核心,适用于津亏虚热之证。
📜百合病,下之后者,百合滑石代赭汤主之。
百合七枚,擘 | 滑石三两,碎,绵裹 | 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
上先煎百合如前法,别以泉水二升,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主治病证
- 百合病误下后:
- 大病初愈,津液未复,医者误用攻下法,导致下利不止、津液耗伤。
- 症见体虚失养、下利脱水,需止利+补津液+利水。
方剂组成
百合滑石代赭汤方
- 百合七枚(擘)(约30g)
- 滑石三两(碎,绵裹)(约9g)
- 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约15-20g)
煎服法
- 先煎百合(如前法,浸泡去沫后煎取汁)。
- 另煎滑石、代赭石:
- 以泉水二升煎煮,取一升,去滓。
- 合煎:
- 混合百合汁与滑石代赭石汁,再煎至一升五合。
- 服法:分两次温服。
药解与配伍意义
百合
- 作用:补肺胃津液,恢复误下后的体液损耗。
- 特点:质黏易吸收,适合虚不受补者。
代赭石
- 作用:
- 涩肠止利(紫色矿物药,收敛固涩)。
- 防止津液进一步从肠道流失。
滑石
- 作用:
- 利小便(甘淡渗湿),导水湿从小便出,减少肠道水液下注。
- 与代赭石配伍,“利小便以实大便”(中医治泻法之一)。
- 选用理由:
- 相比茯苓、泽泻,滑石性更平和,适合体虚者。
临床运用要点
- 适用情况:
- 误下后下利不止、津液亏虚,兼有小便不利者。
- 类似现代病后腹泻、慢性肠炎脱水等。
- 配伍特点:
- 百合+代赭石+滑石:
- 补津(百合) + 止利(代赭石) + 利水(滑石)。
- 标本兼顾,既防脱水,又调整水液代谢。
- 百合+代赭石+滑石:
- 禁忌:
- 不可再误用攻下法,以免加重虚损。
总结:本方为百合病误下后的止利固脱方,通过补津、涩肠、利水三法并施,恢复津液平衡。适用于虚人误治后的下利脱水证。
📜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
百合七枚,擘 | 鸡子黄一枚
上先煎百合如前法,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主治病证
- 百合病误吐后:
- 因误用吐法或自发呕吐(如食物中毒),导致胃津亏虚
- 症见胃阴不足、虚烦不安,伴神经衰弱样表现(如神志恍惚、情绪不稳)
- 特点:患者对常规补益药(如人参、甘草、生姜)不耐受
方剂组成
百合鸡子汤方
- 百合七枚(擘)(约30g)
- 鸡子黄一枚(生鸡蛋黄)
煎服法
- 先煎百合(按常规方法浸泡去沫后煎煮)
- 药汁稍凉后(约60℃),加入生鸡蛋黄搅拌均匀
- 温服(不可煮沸,避免形成蛋花)
药解与配伍意义
百合
- 作用:
- 补肺胃津液,安定神志
- 质地柔润,适合虚不受补者
- 现代认识:
- 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神经调节作用
鸡子黄
- 作用:
- 滋阴润燥,补充胃液
- 富含卵磷脂、胆固醇等,能修复胃黏膜
- 配伍特点:
- 生用保持其黏稠性,能附着胃壁形成保护层
- 与百合协同增强滋阴效果
临床运用要点
-
适用情况:
- 神经衰弱伴消化功能脆弱者
- 化疗后呕吐伤阴
- 更年期综合征见烦躁、胃阴不足
-
现代拓展应用:
- 抑郁症的辅助治疗
- 应激性胃肠功能障碍
- 某些神经性厌食症
-
使用注意:
- 必须使用新鲜鸡蛋
- 药液温度控制在60℃以下加入蛋黄
- 对鸡蛋过敏者禁用
-
鉴别要点:
- 与栀子豉汤鉴别:本方适用于虚证,彼方适用于实证烦热
- 与酸枣仁汤鉴别:本方侧重胃阴不足,彼方侧重肝血亏虚
按:本方体现了"以食为药"的治疗思想,通过食物性药物温和调养,特别适合现代所谓的"神经衰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病症。仲景早在千年前就认识到精神-消化系统的关联性,其治疗理念至今仍具指导意义。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一升
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
主治病证
- 百合病迁延不愈(一月以上)出现口渴
- 病程特点:由原本不渴转为明显口渴
- 病机关键:津液严重不足,且内服药物不受
- 特殊表现:虽渴但饮水不解,反映机体吸收功能障碍
方剂组成
百合洗方
- 百合一升(约200g)
- 水一斗(约10L)
使用方法
- 制备方法:
- 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浸泡一夜
- 取浸泡液外洗全身(相当于现代药浴)
- 后续调护:
- 洗浴后进食淡面条(“煮饼”)
- 严格忌盐及调味品(“勿以盐豉”)
外治法选择依据
- “从表补液"的创新思路:
- 通过皮肤吸收补充津液
- 避免口服给药对胃肠道的刺激
- 现代科学解释:
- 百合多糖可能通过皮肤渗透发挥保湿作用
- 药浴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饮食配合要点
- 淡面条的作用:
- 提供基础碳水化合物
- 不含盐分避免水分流失
- 忌盐原理:
- 防止钠离子加重水液代谢紊乱
- 保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平衡
临床运用要点
-
适应证扩展:
- 现代可用于:
- 干燥综合征皮肤护理
- 化疗后口腔干燥的辅助治疗
- 某些代谢性疾病的水液失衡
- 现代可用于:
-
操作注意事项:
- 水温控制在38-40℃(接近体温)
- 洗浴时间20-30分钟为宜
- 洗后避免立即冲洗
-
疗效判断标准:
- 口渴程度减轻
- 皮肤润泽度改善
- 精神状态好转
-
禁忌人群:
- 皮肤破损者慎用
- 对百合过敏者禁用
按:本方开创了"皮肤给药补充津液"的先河,体现了中医"内外同治"的治疗智慧。特别适用于现代医学中的"吸收不良综合征”、“干燥症候群"等病症。仲景对忌盐要求的记载,更显示出其对电解质平衡的深刻认识,这种治疗理念至今仍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百合病,渴不解者,栝蒌牡蛎散主之。
栝蒌根 | 牡蛎熬,等分
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主治病证
百合病迁延不愈之顽固口渴
- 特征表现:
- 持续性严重口渴,饮水不解
- 伴虚热证候,神志恍惚
- 病机特点:
- 津伤液亏合并虚热上浮
- 水液代谢紊乱(“水入即消”)
鉴别诊断 与白虎加人参汤证鉴别:
- 本方证属虚热上浮,彼方证属实热炽盛
- 本方渴而饮水不解,彼方大渴引饮
- 本方伴神志恍惚,彼方伴高热汗出
方剂组成
栝蒌牡蛎散方
- 药物:
- 栝蒌根(天花粉)
- 牡蛎(熬)
- 配比:等分
- 剂型:散剂
制备与服法
- 制备:研为细末,现代可装胶囊
- 服法:
- 用量:方寸匕(3-5g)
- 频次:日三服
- 送服:温水送下
药物配伍
栝蒌根(天花粉)
- 性味:苦寒,归肺胃经
- 功效:
- 生津止渴
- 清肺胃热
- 现代:含天花粉蛋白,具降糖作用
牡蛎
- 性味:咸寒,归肝肾经
- 功效:
- 潜阳熄风
- 软坚散结
- 特殊:
- 引虚热下行
- 调节电解质
配伍特点
- 栝蒌根治标(生津)
- 牡蛎治本(除虚热)
- 散剂易吸收,适虚不受补者
现代应用
- 适用病症:
- 糖尿病顽固口渴
- 更年期潮热口渴
- 甲亢烦渴
- 临床加减:
- 失眠加百合
- 烦躁加知母
- 多尿加山药
临床要点
辨证关键
- 抓住"渴不解"主症
- 重视虚热病机
- 排除实热证候
疗效观察
- 显效指标:
- 口渴减半
- 饮水量减
- 疗程:
- 7天一疗程
- 连用2-3疗程
注意事项
- 服药期间:
- 忌辛辣
- 控盐
- 特殊人群:
- 低血压慎牡蛎
- 过敏体质慎用
按:本方体现"标本兼顾"思想,创新解决虚热伤津之顽固口渴,对现代代谢病治疗具重要启示。
📜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一两,炙 | 滑石三两
上二味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主治病证
百合病兼见虚热证
- 主症:
- 低热不退(非高热)
- 小便不利或灼热感
- 可能伴轻度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涩)
- 病机:
- 阴虚内热,兼下焦湿热
- 水热互结,郁而化热
方剂组成
百合滑石散方
- 百合(炙)一两(约30g)
- 滑石三两(约90g)
- 剂型:散剂
煎服法
- 制备:
- 百合炙后与滑石共研细末
- 服法:
- 每次方寸匕(约3-5g),日三服
- 停药指征:
- 见"微利”(小便通利或轻度腹泻)即停
- 热退即可止服
药物配伍
百合(炙)
- 作用:
- 养阴润肺,清虚热(炙后更宜散剂吸收)
- 安定神志,缓解百合病之"如神灵状”
- 现代认识:
- 含多糖成分,具抗炎、调节免疫作用
滑石
- 作用:
- 利水通淋,导热下行(从小便出)
- 性凉而质滑,兼护黏膜
- 配伍意义:
- 针对下焦湿热,治标以清热
- 与百合协同,标本兼顾
剂型特点
- 散剂优势:
- 适合虚热证,避免汤剂滋腻碍胃
- 便于调整剂量(“微利即止”)
适用病症
- 现代对应病证:
- 慢性泌尿系感染(如膀胱炎)
- 轻度肾盂肾炎恢复期
- 更年期综合征之潮热
- 神经官能症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加减要点
- 兼心烦:加知母
- 兼口渴:加天花粉
- 兼腰酸:加生地黄
注意事项
- 辨证要点:
- 必见阴虚基础(百合病体质)
- 热势不亢(低热或自觉发热)
- 禁忌:
- 高热实证忌用
- 中焦虚寒慎用滑石
- 现代用法:
- 可装胶囊服用(每次1-2g)
- 配合多饮水以助药力
按:本方为百合病兼热之变法,体现"轻清疏导"的治疗思路。通过散剂缓图,既除湿热又不伤正,对现代慢性炎症性疾病及功能紊乱症候具有借鉴价值。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基本治疗纲领
阴阳辨治法则
-
“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
- 当表现为阴证(虚寒)时,当用温阳法调理
- 如见神疲畏寒、面色苍白等
-
“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
- 当表现为阳证(虚热)时,当用滋阴法调理
- 如见虚烦、潮热、口干等
治疗禁忌
两大误治方向
-
“见阳攻阴”:
- 误将虚热当真热,妄用发汗
- 如对虚热证误用麻黄汤类
-
“见阴攻阳”:
- 误将虚寒当实热,妄用攻下
- 如对虚寒证误用承气汤类
临床思维要点
虚证辨治关键
-
本质认识:
- 百合病本质是"津液虚损"状态
- 所有症状都是虚性代偿反应
-
用药原则:
- 禁用峻剂(大汗、大下之品)
- 宜用平剂(温和调理之品)
虚热证处理(见阳救阴)
代表方药:
- 百合知母汤
- 百合地黄汤
- 栝蒌牡蛎散
用药特点:
- 以百合为基础
- 配伍知母、生地等甘寒之品
- 剂量宜轻(如百合10-15g)
现代对应:
- 更年期综合征
-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 慢性消耗性疾病恢复期
虚寒证处理(见阴救阳)
代表方药:
- 百合鸡子黄汤
- 百合加桂枝汤
用药特点:
- 保留百合养阴基础
- 佐以鸡子黄、桂枝等温润之品
- 忌用附子、干姜等燥热药
现代对应:
- 神经性厌食症
- 抑郁状态
- 慢性疲劳综合征
辨证要点
-
四诊合参:
- 重在看舌(质嫩苔少)
- 问诊注意病程长短
-
症状特点:
- 主诉多变而体检无阳性发现
- 对寒热变化敏感
治疗禁忌
- 四忌原则:
- 忌大汗(伤阳)
- 忌猛下(伤阴)
- 忌苦寒(伤胃)
- 忌温燥(伤津)
调护要点
-
饮食建议:
- 宜:米粥、百合羹
- 忌:辛辣、咖啡、酒精
-
生活调摄:
- 保持规律作息
- 适度柔和的运动
按:本条揭示百合病治疗的核心思想——“虚则补之,勿实其实”。在当今医疗环境下,对各类功能性疾病、心身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临床需把握"调和阴阳,以平为期"的基本原则,避免过度治疗。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甘草四两,炙 | 黄芩三两 | 人参 干姜各三两 | 半夏半升 | 黄连一两 |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服。
苦参汤,平常不要光用苦参来煮,我们还要加一些东西在里面。我们用苦参的时候,一般是用药汤来洗患处,洗阴部,洗男人的生殖器,苦参我们用四两,因为要煮汤水。还需要加一些槐木,再加一些狼牙草等一起煮,我们后面还会介绍。两个都差不多四两,用来清洗患处,阴部给性病腐蚀到的地方。
雄黄
右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脉经》云:病人或从呼吸上蚀其咽,或从下焦蚀其肛,阴蚀上为惑,蚀下为狐,狐惑病者,猪苓字散主之)
狐惑病概述
狐惑病症状类似伤寒,表现为:
- 沉默嗜睡但目不得闭
- 卧起不安
- 食欲不振,恶闻食物气味
- 面色忽赤、忽黑、忽白
根据病位不同分为:
- 蚀于喉(惑):声哑,用甘草泻心汤
- 蚀于阴(狐):阴部溃烂,属西医性病范畴
- 蚀于肛:肛门溃烂,用雄黄熏法
注:狐惑病可能由寄生虫、性病病毒或精神异常(如“凭依证”)引起,中医注重辨症论治。
症状解析
- 状如伤寒:恶寒发热,类似麻黄汤证。
- 目不得闭:病毒侵肝,导致睡眠障碍。
- 蚀于喉/阴/肛:
- 喉部溃烂(惑)→ 声哑 → 甘草泻心汤
- 阴部溃烂(狐)→ 咽干 → 苦参汤外洗
- 肛门溃烂 → 雄黄熏法
- 面色变化:提示体内寄生虫或性病病毒。
特殊症状:梦游、凭依证(精神异常)也与肠胃功能失调相关,可用甘草泻心汤。
方剂与治法
1. 甘草泻心汤
组成:
- 炙甘草四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
- 干姜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煎服法:水煮去滓,再煎浓缩,温服每日三次。
应用:
- 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下利恶心(肠胃症状)。
- 性病、梦游、精神异常(因肠胃功能紊乱)。
案例:心脏动脉阻塞误诊,用此方后浊物排出,症状缓解。
2. 苦参汤
组成:苦参一升,煎汤外洗。
改良用法:可加槐木、狼牙草增强疗效,清洗阴部或肛门溃烂处。
注意:苦参外用可治性病溃烂或肛门寄生虫感染。
3. 雄黄熏法
操作:
- 雄黄研末,置于瓦片上加热生烟。
- 患者蹲伏,以烟熏肛门(避免吸入,烟有毒)。
原理:雄黄加热生成砒霜(三氧化二砷),腐蚀性强,可祛腐生肌。
警告:
- 严禁用铁器加热(腐蚀穿孔)。
- 烟毒剧烈,操作时需防护。
总结
狐惑病辨症核心:
- 定位:喉、阴、肛三部溃烂。
- 治方:
- 喉部 → 甘草泻心汤(内服)
- 阴部 → 苦参汤(外洗)
- 肛门 → 雄黄熏(外用)
- 延伸应用:精神异常、梦游属肠胃失调者,亦可用甘草泻心汤。
关键:中医不拘病原(病毒/寄生虫),专注症状与方证对应。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 当归十两
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核心症状
- 脉症:
- 脉数(里热)但无表热(不发热)。
- 微烦、默默欲卧、汗出。
- 眼部特征:
- 初期(3~4日):目赤如鸠眼(眼白全红,仅瞳孔黑)。
- 后期(7~8日):目四眦黑(眼眶周围黯黑,非整个眼圈)。
- 关键辨证点:
- 能食:提示脓已成熟(如腹膜炎、阑尾穿孔后)。
注:
- 脓成前:剧痛(如阑尾炎、胆囊炎未破时)。
- 脓成后:痛减但局部灼热(因压力释放,炎症被腹膜包裹)。
赤小豆当归散方
组成:
- 赤小豆三升(浸渍发芽后晒干)
- 当归十两(生用)
制法与用法:
- 赤小豆发芽法:
- 铺湿纸巾,撒豆喷水,2~3日发芽后冷冻保存。
- 二药等份(如各5钱)打碎,黏糊状生服。
- 浆水送服,每日三次。
作用机理:
- 赤小豆:
- 发芽后渗透力增强,清除腹膜周围扩散的脓湿。
- 清热解毒,专治湿热脓毒(如腹膜炎)。
- 当归:
- 生用活血散瘀,补新血代脓腐。
- 引药入血分,协同赤小豆排脓。
临床鉴别与案例
- 脓成标志:
- 脉数无热 + 目周黯黑 + 能食 → 脓已成。
- 西医易误诊(如阑尾穿孔后痛减,实则转腹膜炎)。
- 腹膜炎特点:
- 局部灼热,但全身无表热。
- 足三里下一寸压痛,或手掌感情线处现褐色斑(慢性案例)。
- 案例参考:
- 慢性阑尾炎15年患者,伴便秘:
- 合用大黄牡丹皮汤通腑,半年后症状缓解80%。
- 慢性阑尾炎15年患者,伴便秘:
对比其他脓证治法
病位 | 方剂 | 适用阶段 |
---|---|---|
腹膜/三焦脓 | 赤小豆当归散 | 脓已成(能食) |
关节/肌肉脓 | 术附汤 | 四肢末梢化脓 |
未化脓实证 | 大黄牡丹皮汤 | 急性阑尾炎初期 |
注意事项
- 赤小豆处理:
- 必须发芽后使用,增强“触角式”排脓效果。
- 平时预发芽冷冻备用(急症现发来不及)。
- 当归保存:
- 冷冻防油脂挥发(干当归药效流失)。
- 禁忌:
- 未化脓时禁用此方(需按阶段选方)。
西医对比:
腹膜炎西医需卧床静注抗生素,而中药可主动排脓解毒,成本低且恢复快。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 雄黄半两,研 | 升麻 当归 甘草各二两 | 蜀椒炒去汗,一两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肘后千金方阳毒用升麻汤,无鳖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汤,无雄黄。
核心症状与鉴别
类型 | 阳毒 | 阴毒 |
---|---|---|
面色 | 面赤斑斑如锦纹(红色斑疹) | 面目青(黯黑或青紫) |
身痛 | - | 身痛如被杖(血瘀剧痛) |
共性 | 咽喉痛、唾脓血 | 咽喉痛(无唾脓血) |
预后 |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
注:
- 阳毒病在气分(热毒炽盛),阴毒病在血分(血瘀凝滞)。
- 传染性极强(如斑疹伤寒、瘴气病),常见于密闭环境(牢狱、船舱、战场)。
升麻鳖甲汤方
组成(阳毒用全方,阴毒去雄黄、蜀椒):
- 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入肝护血,防毒内陷
- 雄黄(半两,研,阳毒专用)—— 解疮毒、虫蛇毒(生用,不可加热)
- 升麻、当归、甘草(各二两)—— 升提透邪、和血解毒
- 蜀椒(一两,炒去汗,阳毒专用)—— 辛热散表湿毒
煎服法:
- 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重症老幼分次服)。
- 雄黄用法:汤成后掺入生雄黄末(指甲挑量,约2~3分)。
禁忌:雄黄加热生成砒霜(三氧化二砷),可致命!
病机与方义
-
阳毒(热毒壅盛):
- 环境燥热津亏(如货柜、防空洞),毒素郁表发为红斑。
- 治法:透邪解毒(升麻、甘草)+ 护肝固本(鳖甲、当归)+ 散湿毒(蜀椒、雄黄)。
-
阴毒(血瘀凝滞):
- 血行不畅,身痛如杖,面色青黑(如带状疱疹剧痛)。
- 治法:去雄黄、蜀椒(免助热),专以升麻透毒,鳖甲当归活血通瘀。
关键药对:
- 鳖甲+当归:鳖甲潜深入肝,当归引药入血,共护肝血。
- 升麻+甘草:解百毒,透发邪气。
临床扩展应用
- 带状疱疹(阴毒型):
- 症见面青、身痛如杖,可用去雄黄蜀椒方(非龙胆泻肝汤证)。
- 斑疹伤寒(阳毒型):
- 红斑从腹蔓延四肢,传染极快,需隔离并用全方。
- 瘴疠疫毒(西南地区):
- 湿热瘴气致病,升麻鳖甲汤加减解毒。
西医对比:
斑疹伤寒西医无特效药,仅能隔离;中医通过解毒透邪、护肝活血主动治疗。
注意事项
- 雄黄安全使用:
- 生研外撒或汤剂后掺入,绝不可煎煮(变砒霜)。
- 阴毒辨证要点:
- 血瘀证(面青、痛剧)需去辛热药,免加重血分热。
- 预后判断:
- 发病五日内及时用药可治,七日外毒陷难救。
附:砒霜警示
雄黄误加热致死征:舌青肿、面赤红,呼吸窒息(古称“砒霜毒”)。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