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所谓疟病就是现在的疟疾,症状是忽冷忽热,中医叫「疟病」。
疟病,张仲景又分了几种不同的症状。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1. 疟脉的基本特征
- 师曰:疟脉自弦。
- 弦脉为少阳脉,主往来寒热(忽冷忽热)。
- 无论少阳证或疟疾,弦脉均为典型表现。
2. 脉象分类与对应病机
- 弦数者多热:
- 脉弦且数(快),提示体内多热。
- 弦迟者多寒:
- 脉弦且迟(慢),提示体内多寒。
- 弦小紧者下之差:
- 脉弦、细小而紧,兼阳明证时需攻下(如大柴胡汤证)。
- 弦紧者可发汗、针灸:
- 脉弦且紧,需发汗或针灸治疗。
- 浮大者可吐之:
- 脉浮大,提示病在上焦(胃中宿食),宜用吐法。
- 注:浮大者,病在上焦。
3. 特殊脉象与调治
- 弦数者风发:
- 脉弦数且热盛,由风邪引发,需从脾胃调治(饮食消息止之)。
- 临症以健脾胃为主,如调整饮食或药物(健脾、止利等)。
4. 疟疾的治疗原则
- 首要强健脾胃:
- 无论寒热往来,均需调理患者脾胃功能。
- 根据症状选择治法:
- 食少者:健脾开胃。
- 下利者:止利调肠。
- 注:此为一疟疾的通用治法。
关键总结:疟疾脉象以弦为主,结合数、迟、紧、浮大等变化判断寒热病位,治法涵盖汗、吐、下、温中及针灸,最终以调理脾胃为核心。
📜疟病结为癥瘕,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名疟母,急治之。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宜鳖甲煎丸。
鳖甲十二分,炙 | 乌扇三分,烧。即射干 | 黄芩三分 | 柴胡六分 | 鼠妇三分,熬 | 干姜、大黄、桂枝、石苇去毛、厚朴、紫葳即凌霄、半夏、阿胶各三分 | 芍药、牡丹去心、蟅虫各五分 | 葶苈、人参各一分 | 瞿麦二分 | 蜂窠四分,炙 | 赤硝十二分 | 蜣螂六分,熬 | 桃仁二分,去皮尖,研
上二十三味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俟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滥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方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无鼠妇赤硝二味。
1. 疟母的定义与成因
- 疟病结为癥瘕:疟疾久病不愈,痰瘀互结,形成腹中硬块(癥瘕),称为“疟母”。
- 病机:
- 疟邪久留,痰湿瘀血凝聚(“无痰不疟”)。
- 寒性疟易凝滞成块,热性疟则易散。
- 若疟邪突破肠壁或三焦淋巴系统,瘀血与痰湿混合,形成坚硬痞块。
2. 治疗时机与方法
- 自然病程:
- 若月初发病,通常15日可愈;未愈者,需再等15日(当月尽解)。
- 急治原则:
- 疟母需尽早治疗,主方为鳖甲煎丸。
3. 鳖甲煎丸解析
- 方剂组成:
- 主药:鳖甲(攻坚散结)、柴胡(和解少阳)、大黄、桃仁、蟅虫(活血破瘀)、半夏、葶苈(涤痰)。
- 辅药:人参、干姜(健脾温中)、阿胶、芍药(养血通络)、赤硝(芒硝,利水泄湿)。
- 制法:
- 以灶下灰浸酒煮鳖甲成胶,调和诸药为丸,缓攻癥瘕。
- 现代应用:
- 因药材难得且制作复杂,临床较少使用,可改用针灸或小柴胡汤加减(如加桃仁、红花、蜀漆等)。
4. 替代治疗方案
- 针灸取穴:
- 外关(通利三焦)、委中(治疟要穴)。
- 方剂加减:
- 小柴胡汤为基础,配伍:
- 祛痰:蜀漆、半夏。
- 活血:桃仁、红花、牡丹皮。
- 利水:瞿麦、赤硝。
- 小柴胡汤为基础,配伍:
5. 关键病机与治则
- 痰瘀互结:疟母本质为痰湿与瘀血胶结,治疗需兼顾化痰、活血、散结。
- 调和脾胃:干姜、人参等药旨在恢复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生化(“阴自回”)。
- 避免误治:
- 温病派滋阴法可能加重痰湿,导致心下痞;经方强调“阳药”恢复机能,而非单纯滋阴。
总结:疟母属疟疾重症,需速治。鳖甲煎丸为经典方,但临床可灵活运用针灸与小柴胡汤加减,重点在于化痰瘀、通三焦、健脾胃。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肌肉。
1. 瘅疟的定义与病机
- 病因:
- 阴气孤绝:津液严重耗伤(如误汗、吐、下)或亡血,导致阴血不足。
- 阳气独发:阴不制阳,虚热外浮。
- 核心病机:
- 血中津液(阳)亏损,阴血不足,阳热无制而外发,形成虚热证。
2.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发热(虚热)、少气乏力(气虚)。
- 心胸烦闷(热扰心神)、手足发热(虚阳外越)。
- 欲呕(热邪犯胃)。
- 重症特征:
- 但热不寒:邪热内藏于心胃,外滞肌肉关节。
- 肌肉消铄:长期热耗津血,形体消瘦。
3. 治疗原则
- 关键治则:
- 补津血:恢复阴液以敛阳(如滋阴养血)。
- 清虚热:调和阴阳,透解热邪。
- 基础方剂:
-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兼顾脾胃)。
- 若热盛津伤,可合白虎汤(清热生津)。
-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兼顾脾胃)。
- 辨证要点:
- 需区分虚热与实热,避免误用滋阴或攻下。
4. 与阳明证的鉴别
- 相似点:但热不寒、手足热。
- 差异点:
- 瘅疟属虚热(津血亏虚),伴少气烦冤;阳明证属实热(热结里实),伴大汗、大渴、脉洪大。
5. 预后与调护
- 预后:及时补津血可愈,延误则肌肉消铄、病情加重。
- 调护:
- 避免再伤津液(禁汗、吐、下)。
- 饮食宜滋阴生津(如米粥、麦冬)。
总结:瘅疟因津血亏虚致虚热独发,治需滋阴清热并举,小柴胡汤为基础方,热甚合白虎汤。临床需紧扣“津血不足、虚热外浮”之病机,避免与阳明实证混淆。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知母六两 | 石膏一斤 | 甘草二两,炙 | 粳米二合 | 桂枝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 温疟的基本特征
- 脉象特点:脉如平人(无明显异常)
- 典型症状:
- 身无寒但热(纯热无寒)
- 骨节烦疼(热郁关节)
- 时呕(热扰胃气)
- 病机要点:
- 阳明热盛为主
- 兼有太阳经气不利
2. 白虎加桂枝汤解析
- 方剂组成:
- 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清阳明热
- 加桂枝解肌发表,通利关节
- 煎服法:
- 水一斗煮米熟,去滓温服
- 日三服
3. 与瘅疟的鉴别要点
鉴别点 | 温疟 | 瘅疟 |
---|---|---|
病位 | 肺与体表 | 肠胃为主 |
主症 | 骨节烦疼 | 消铄肌肉 |
治疗 | 白虎加桂枝汤 | 小柴胡汤加减 |
4. 临床运用要点
- 辨证关键:
- 但热不寒必属阳明
- 骨节疼提示太阳未尽
- 药物加减:
- 太阳证多(脉浮):重用桂枝
- 阳明证多(大热):重用白虎
- 桂枝运用原理:
- 枝类药物善走四肢
- 解肌发表,通利关节
5. 现代临床思考
- 适用于外感热病见阳明热盛兼表证者
- 可考虑用于风湿热等免疫性疾病
- 需注意与单纯阳明证鉴别
临证要点:温疟治疗当清阳明为主,兼顾解表。白虎加桂枝汤体现了"清里解表"的治疗思路,临床应根据太阳、阳明证候比例灵活调整用量。
📜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蜀漆洗去腥 | 云母烧二日夜 | 龙骨。各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匕。
方剂补充
牡蛎四两 | 麻黄四两,去节 | 甘草二两 | 蜀漆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蜀漆可用常山代替。
柴胡八两 | 人参、黄芩、甘草各三两 | 栝蒌根四两 | 生姜二两 |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
劳疟,就是在外面劳力工作的人会得。病人会有往来寒热,忽冷忽热。如果没有恶心,去半夏,加栝蒌根,因为会有燥渴的现象。
所以小柴胡汤就是一个很好治疟的处方。
针灸,比如说曲池,外关,委中,都可以治疗疟疾。
柴胡半斤 | 桂枝三两,去皮 | 干姜二两 | 栝蒌根四两 | 黄芩三两 | 牡蛎三两,熬 | 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1. 牝疟的基本特征
- 定义:以寒证为主的疟疾(“疟多寒者”)
- 病机:寒痰停滞胸膈(“无痰不疟”)
- 临床表现:
- 恶寒明显,发热轻微
- 或但寒不热
- 常伴眩晕、呕逆
2. 蜀漆散解析
-
组成与炮制:
药物 用量 炮制方法 功效 蜀漆 等分 洗去腥 强力祛痰 云母 等分 烧二日夜 镇眩晕、温中焦 龙骨/牡蛎 等分 生用 潜阳镇逆 -
用法:
- 杵为散剂
- 疟发前以浆水送服半钱匕
- 忌用汤剂
3. 关键药物分析
- 蜀漆(常山苗):
- 强力祛痰要药,尤擅化寒痰
- 现代可用常山代替
- 使用注意:易致呕吐,需控制剂量
- 云母:
- 金石类药物,需久烧去毒
- 专治寒痰中阻所致眩晕
- 牡蛎(建议代龙骨):
- 咸能软坚,化痰散结
- 降逆止呕
4. 类方鉴别与应用
方剂 | 适应证 | 组成特点 | 现代应用 |
---|---|---|---|
蜀漆散 | 纯寒疟 | 蜀漆+云母+牡蛎 | 寒痰证候 |
牡蛎汤 | 寒疟兼表 | 蜀漆+牡蛎+麻黄 | 表寒明显者 |
柴胡桂姜汤 | 寒多热少 | 柴胡+干姜+牡蛎 | 替代蜀漆散 |
5. 临床运用要点
- 辨证关键:
- 辨痰之寒热:寒痰质稀色白,热痰黏稠色黄
- 辨病位:胸膈(牝疟)vs 心下(瘅疟)
- 替代方案:
- 无蜀漆可用常山
- 复杂证候可合用柴胡类方
- 治疗策略:
- “治疟先治痰"原则
- 发作前给药(截疟疗法)
- 配合针灸(外关、委中等穴)
注:现代疟疾已少见典型牝疟,但寒痰致眩的病理机制仍见于多种疾病(如梅尼埃病),可参考此方思路化裁应用。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