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历节病脉并第五
这一篇就是在说,怎么预防中风,治疗中风,什么人会得到中风。了解了之后,应该就不会得中风了。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病因病机
- 气血两虚是中风的主因,非单纯高血压所致。
 - 痹症定义:麻木不仁,分风痹、血痹(与虚劳相关)。
 - 风痹表现:肌表麻木、皮肤粗糙,或半身/单臂不遂,皆属气血两虚。
 
注:气血充足时中风,属表证(如桂枝汤证);气血两虚时中风,则现中风症状。
治疗与预防
1. 补气血防中风
- 处方:
- 补气:黄芪、党参(非人参,除非胃气将绝)。
 - 补血:当归、川芎活血。
 - 祛风:独活、防风(轻剂祛风,避免发汗过强)。
 
 - 作用:调和气血,预防中风。
 
2. 中西医治法对比
- 西医局限:降血压药无法预防中风,血压受情绪影响,非中风直接指标。
 - 中医优势:从补气血入手,改善根本。
 
针灸治疗
1. 中风七大穴
- 上肢:肩髃、曲池、外关。
 - 下肢:环跳、风市、阳陵泉。
 - 配穴:
- 舌强不语:针百会。
 - 背针:风府穴。
 - 加强胃气:足三里(灸可防二次中风)。
 
 
2. 针刺原则
- 三步法:
- 先补健侧(捻转/插提补法)。
 - 后泻患侧(泻法进针)。
 - 选穴以通经活络为主。
 
 
中风先兆
- 长期失眠(血不归肝、心脾两虚,半年内易中风)。
 - 手指麻木(肺/大肠/心包经,2-3个月内易中风)。
 - 足胫骨麻(足阳明胃经,2周内易中风)。
 
注:此阶段西医多误诊为风湿,中医需及早干预。
急救处理
1. 昏迷急救针法
- 穴位:百会、人中、十宣放血、涌泉。
 - 脑溢血:加然谷穴瘀青处放血。
 
2. 重症促醒法
- 血余炭疗法(《内经》传方):
- 剪左额角一寸发,烧灰成粉。
 - 吹粉入左耳,引鼻出血以排脑部瘀血。
 - 适用于植物人或深度昏迷。
 
 
附:同气相求原理(如鱼骨梗喉,用同鱼骨烧灰吞服)。
总结
- 治则:补气血为本,针药并用。
 - 关键:识别先兆,及早干预;急救时重通瘀醒神。
 - 特色:中医整体观优于西医对症处理。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寸口脉浮而紧的病理分析
寸口脉浮而紧,主上焦(胸阳、肺、心)。
- 浮脉:表虚,气旺血衰(脉外盛而内虚)。
 - 紧脉:主寒。
 - 寒虚相搏:邪客皮肤,血虚络空,贼邪滞留。
 
关键病机:
- 浮者为血虚,络脉空虚。
 - 邪气或左或右,正气引邪,导致「喎僻不遂」(口眼歪斜)。
 
邪气深浅与症状分层
1. 邪在于络
- 症状:肌肤麻木不仁(如局部皮肤麻痹)。
 - 治法:轻证可用麻黄加术汤散寒祛湿。
 
2. 邪在于经
- 症状:四肢沉重无力(「重不胜」)。
 - 病位:深入血脉、神经。
 
3. 邪入于腑
- 症状:神识昏蒙(「不识人」),邪入脑腑,影响记忆。
 
4. 邪入于脏
- 症状:舌强难言、口吐涎沫(心藏神,开窍于舌)。
- 治法:肺寒津溢者,用甘草干姜汤温肺化饮。
 
 
注:
- 络/经证可缓治,腑/脏证需急治(超过1个月难愈)。
 - 西医误治常见于延误时机,致长期瘫痪。
 
面部中风的诊治要点
1. 病机与辨证
- 邪气侧注:
- 右脸受邪→正气左引→口歪向左(初病邪在健侧)。
 - 针灸原则:初病刺健侧(如左歪针右),久病双刺(正气已虚)。
 
 
2. 病因与预防
- 诱因:大汗后单侧受冷(如直吹冷风)。
 - 方药:
- 基础方:桂枝汤加葛根(解肌散寒,升津舒络)。
 - 加减:
- 头痛:加川芎三钱。
 - 胃寒:生姜改干姜,重用白芍(兼治静脉曲张)。
 - 烦躁抑郁:加钩藤(勾陈)安神解郁。
 
 
 
中风防治的方药策略
1. 补气固表防中风
- 代表方:黄风汤(黄芪、防风煎汤熏蒸)。
 - 组方逻辑:
- 补气:黄芪、党参(固表防邪)。
 - 养血:当归、川芎(活血通络)。
 
 
2. 中西医对比
- 西医局限:降压药仅降「形」未调「神」,无法阻断情绪致病的血逆上冲。
 - 中医优势:气血双补,从本源预防(需长期调理)。
 
附:急救与特殊疗法
1. 中风不语急救
- 黄风汤熏法:黄芪、防风煎汤熏蒸,药气透表醒神。
 
2. 久病顽固症
- 针灸配合:初病刺健侧,久病双侧取穴(如地仓透颊车)。
 
临床注意:
- 情绪管理为防中风核心(喜怒忧思皆可致气血逆乱)。
 - 治未病胜于治已病(及早干预手麻、失眠等先兆)。
 
总结
- 辨证分层:络→经→腑→脏,症状逐级加重。
 - 治疗核心:养血补气为主,初病重祛邪,久病重扶正。
 - 特色疗法:桂枝汤加葛根治面瘫,黄风汤固表防复发。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寸口脉迟而缓的病理分析
脉象解析
- 迟脉:脉跳缓慢(一息一至、二至),主寒证
 - 缓脉:脉来无力,主虚证
 - 复合脉象:迟而缓提示患者既寒且虚
 
营卫分属
- 营缓(尺脉缓):提示亡血失血
 - 卫缓(寸脉缓):提示中风证候
 
病机与临床表现
邪气中经(表证)
- 病理机制:
- 气虚卫外不固,风邪袭表
 - 寒热失调(如运动后骤遇冷气)
 
 - 主要症状:
- 皮肤瘙痒
 - 瘾疹(红色疹子)
 
 - 代表方剂:麻黄加术汤
- 组成:麻黄汤基础上加白术
 - 功效:解表散寒,除湿止痒
 
 
邪气入中(里证)
- 病理基础:心气不足
 - 传变特点:
- 邪气由表入里
 - 首犯肺脏
 
 - 主要症状:
- 胸满闷胀
 - 呼吸短促
 
 - 病机分析:
- 寒邪束肺,肺气不宣
 - 气虚失于推动,呼吸受限
 
 
鉴别要点
- 表里辨证:
- 表证:以皮肤症状为主(痒、疹)
 - 里证:以胸闷气短为特征
 
 - 虚实辨证:
- 单纯表证:正气尚可抗邪
 - 转为里证:提示心气先虚
 
 
治疗原则
- 表证:解表祛邪为主(麻黄加术汤)
 - 里证:需温补心气、宣肺平喘
 - 预防要点:
- 避免骤冷骤热
 - 气虚者当固护卫阳
 
 
注:本文所述"中风"为中医术语,指外感风邪致病,与现代医学脑血管意外不同。
防己地黄汤 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防己 甘草各一分 | 桂枝 防风各三分
右四味,以酒一杯渍之,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呚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药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
基本方证
主症:
- 如狂状(未至真狂)
 - 妄行独语不休
 - 脉浮而无寒热
 
病机特点:
- 表邪未解(脉浮示邪在表)
 - 气血两虚为本
 - 风邪扰肝致动
 
虚实鉴别
| 鉴别点 | 实证(大承气汤证) | 虚证(防己地黄汤证) | 
|---|---|---|
| 小便 | 色黄 | 色白 | 
| 病机 | 阳明腑实,浊气上攻 | 气血两虚,风邪扰神 | 
| 精神症状特点 | 真性狂躁 | 似狂非狂 | 
组方原理
药物组成与比例:
- 防己、甘草(1分)
 - 桂枝、防风(3分)
 - 生地黄(2斤,君药)
 
特殊制法:
- 四味药酒浸取汁
 - 生地黄蒸绞取汁(非水煮)
 - 药汁与地黄汁混合服用
 
配伍意义:
- 防己、防风:轻清祛表风
 - 桂枝、甘草:温补中阳
 - 生地黄:大补阴血
 - 酒渍法:缓和药性,避免过汗伤正
 
治疗要点
- 
剂量原则:
- 生地黄须大剂(现代用量30-120g)
 - 祛风药轻用(防己、防风各3-6g)
 
 - 
煎服禁忌:
- 不可煎煮(防药力过猛)
 - 蒸地黄忌水浸(保滋阴之效)
 
 - 
病位判断:
- 脉浮:邪在表(易治)
 - 脉沉:邪入里(难治)
 
 
临床拓展
- 
现代应用:
- 中风后精神症状
 - 帕金森病(肝风内动型)
 - 轻度精神分裂症(虚证)
 
 - 
禁忌证候:
- 表实证(禁用麻黄类方)
 - 阳明腑实证(当用承气类)
 
 - 
病机延伸:
-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 虚性动风与肝血不足相关
 
 
治疗警示
- 
误治风险:
- 过汗:伤津耗气(麻黄汤之戒)
 - 峻补:恋邪碍表(参芪之忌)
 
 - 
调护要点:
- 饮食宜滋阴养血
 - 避风寒免复感
 
 
注:本方体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念,通过养血祛风治疗虚性风证,与真中风实证治法迥异。
📜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菊花四十分 白术 防风各十分 桔梗八分 黄芩五分 细辛、干姜、人参、茯苓、当归、川芎、牡蛎、矾石、桂枝各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侯氏黑散解析
方剂来源与特点
- 非仲景原方:推测为后世医家(姓侯者)托名所创,属填补类方剂。
 - 适用证候:
- 大风(较重的风邪侵袭)
 - 四肢烦重(肢体沉重、活动不利)
 - 心中恶寒不足(阳虚内寒,气血不充)
 
 
组方分析
药物组成(比例):
- 君药:菊花(40分)——清肝明目,疏散风热
 - 臣药:
- 白术、防风(各10分)——健脾祛风
 - 桔梗(8分)——宣肺化痰
 - 黄芩(5分)——清热燥湿
 
 - 佐使药:
- 细辛、干姜、桂枝(各3分)——温阳散寒
 - 人参、茯苓、当归、川芎(各3分)——补气养血
 - 牡蛎、矾石(各3分)——收敛固涩,化痰通络
 
 
配伍特点:
- 补虚为主,兼顾祛风:人参、当归、川芎补气血,防风、桂枝祛风通络。
 - 寒温并用:菊花、黄芩清热,细辛、干姜温阳,适用于寒热错杂证。
 - 收敛固涩:牡蛎、矾石防止气血耗散,助药力久留体内。
 
临床应用与服用方法
1. 制剂与用法
- 剂型:散剂(杵为细粉)
 - 服法:
- 初服20天:温酒调服(酒助药力,温通血脉)
 - 后续40天:冷食送服(使药力缓释,沉积于体内)
 
 - 禁忌:禁食鱼肉、大蒜(防助热生痰)
 
2. 作用机制
- 填补气血空隙:适用于中风后气血不续,肢体麻痹者。
 - 药力缓释:冷服使药力缓慢渗透,长期调理。
 
与现代经方的对比
- 
疗效评价:
- 侯氏黑散偏重填补虚损,但临床使用较少,效果不如后续介绍的**《外台秘要》方**(如续命汤类)。
 - 经方(如小续命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更直接针对气血两虚+风邪,见效更快。
 
 - 
适用人群:
- 侯氏黑散适合长期虚损、风邪滞留者,需缓慢调理。
 - 经方更适合急性或亚急性中风,以通络、补虚、祛风并重。
 
 
总结
- 侯氏黑散为后世填补类方,适用于气血虚损、风邪久留的中风后遗症。
 - 冷服法独特,强调药力沉积,但临床效果不如经方(如续命汤类)。
 - 现代应用较少,更多作为参考方,实际治疗推荐 《外台秘要》续命汤系列 (后续详述)。
 
注:此方体现“填补虚损,缓祛风邪”思路,但并非仲景主流治法,临床应辨证选用更高效的经方。
📜风引汤 治除热瘫痫
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 | 桂枝三两 | 甘草、牡蛎各二两 | 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痰日数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云:脚气宜风引汤。
风引汤证治解析
基本方证
主治:热瘫痫(热性中风,占中风证10%)
核心病机:
- 里热壅盛(虚久化热)
 - 表风未解(外风引动内热)
 - 热极生风(瘫痫、惊厥)
 
症状特点(与寒证中风对比):
| 证型 | 肢体状态 | 二便 | 其他特征 | 
|---|---|---|---|
| 热瘫痫(风引汤证) | 四肢弛缓、瘫软无力(“热则纵”) | 二便失禁(尿道、肛门松弛) | 可能伴惊痫、抽搐 | 
| 寒性中风(90%常见) | 肢体拘挛、强直(“寒则缩”) | 二便控制尚可 | 手足僵硬,难以伸展 | 
组方原理与配伍
药物组成与剂量
- 清热泻实:
- 大黄(4两)——通腑泻热
 - 石膏、寒水石、滑石(各6两)——清脏腑郁热
 
 - 温阳固涩:
- 干姜(4两)、桂枝(3两)——温里通阳,防寒凉伤正
 - 龙骨、牡蛎(各4两/2两)——潜阳熄风,固摄二便
 
 - 金石镇敛:
- 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各6两)——涩肠固脱,镇惊安神
 
 - 调和药性:
- 甘草(2两)——缓和大黄、石膏峻烈之性
 
 
配伍特点
- 攻补兼施:
- 大黄、石膏泻热,干姜、桂枝温阳,防过寒伤正。
 
 - 敛散并用:
- 赤石脂、紫石英收敛固脱,桂枝、大黄宣通散邪。
 
 - 重镇潜阳:
- 金石类药(龙骨、牡蛎、石英)沉降内热,平肝熄风。
 
 
煎服法与禁忌
特殊制法
- 粗筛散剂:药材捣碎粗筛,用韦囊(皮袋)盛装。
 - 井花水煎煮:
- 取三指撮药末 + 井花水三升,煮沸三次。
 - 温服一升/次(分次服用)。
 
 
临床注意
- 适用人群:热瘫痫、小儿惊痫(频繁发作)、脚气病(巢元方推荐)。
 - 禁忌:寒性中风(90%常见证型)绝对禁用!
 
现代应用与思考
- 应用场景:
- 脑卒中后弛缓性瘫痪(肌张力低下+二便失禁)。
 - 小儿高热惊厥(需辨证属热极生风者)。
 
 - 争议点:
- 方中赤石脂+大黄同用,看似矛盾(涩肠与攻下),实则针对热迫津泄(泻邪热而固正脱)。
 
 - 与经方关系:
- 虽非仲景原方,但符合“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原则,属后世发展方剂。
 
 
总结
- 风引汤为热性中风专方,针对“热瘫痫”之弛缓、失禁、惊厥。
 - 核心思路:清热泻火 + 温阳固涩 + 重镇熄风,三者协同。
 - 临床提示:
- 热瘫痫较少见(10%),需严格辨证。
 - 金石药用量大,宜谨慎(现代可减量调整)。
 
 
注:此方体现“急则治标”(泻热熄风)与“固护根本”(温阳敛正)的结合,适用于特殊类型中风,非通用方。
📜头风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盐等分
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摩疾上,令药力行。
头风摩散方证解析
基本方证
主治:偏头痛(头风)伴热象
适用症状:
- 头痛剧烈,痛如刀劈
 - 局部热证表现(如目赤、面红)
 - 针灸(太阳透率谷)暂效后复发
 
禁忌:
- 纯寒性头痛(无热象者慎用)
 - 皮肤破损处禁用
 
组方与制法
药物组成
- 炮附子(大附子一枚)——温阳通络,扩张血管
 - 青盐(等量)——清热散结,引药入经
 
制备要点
- 分研分储:
- 炮附子、青盐单独打粉,分装两罐(防提前反应失效)
 - 临用前按1:1混合(类似"现炒现用"原则)
 
 - 调和介质:
- 推荐麻油调敷(助药力渗透,避免干粉脱落)
 - 紧急时可用清水调糊
 
 
现代替代建议
- 青盐缺货时可用粗海盐(忌用精制碘盐/人工盐)
 - 炮附子需规范炮制(减毒存效)
 
使用方法与机理
操作步骤
- 清洁头部(“沐了"指洗发后)
 - 取混合药粉方寸匕(约1-2克)
 - 用麻油调匀,外敷痛处(避开发际、眼周)
 - 轻按摩至药力渗透(“令药力行”)
 
作用机理
- 炮附子:
- 辛热走窜,扩张头面血管,改善血瘀性头痛
 - 现代研究提示含乌头类生物碱,可局部刺激增血流
 
 - 青盐:
- 咸寒清热,平衡附子燥性
 - 电解质渗透助药力深入
 
 
临床拓展应用
- 联合治疗方案:
- 先针太阳透率谷(急治标)
 - 再外敷头风摩散(巩固疗效)
 
 - 适应症扩展:
- 血管神经性头痛
 - 丛集性头痛(需辨证属寒热错杂)
 
 
注意事项
- 毒性防控:
- 避免黏膜接触(眼、口、鼻)
 - 敷药时间≤2小时/次(防附子刺激)
 
 - 疗效判断:
- 有效者30分钟内痛减
 - 无效需停用(可能辨证不符)
 
 
总结
- 头风摩散为外治经典方,体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思想
 - 关键在辨热象(目赤为要点)与规范制用
 - 现代可改良为止痛膏贴形式(如附子盐巴凝胶贴)
 
注:此方与风引汤形成对比——
- 头风摩散:外治局部热瘀头痛
 - 风引汤:内治全身热瘫痫
 
接下来我跟大家介绍三个方剂,大家可以补注在这里,或是做在笔记里面,这第一个处方是从千金要方里面摘录出来的,这三个就比较像经方了。
麻黄 | 黄芪 | 黄芩 | 细辛 | 独活
麻黄三钱 | 杏仁三钱 | 桂枝五钱 | 炙甘草三钱 | 当归三钱 | 川芎三钱 | 石膏五钱 | 干姜两钱、三钱 | 人参三钱
白术五钱 | 炮附子三钱 | 生姜两片 | 炙甘草三钱 | 大枣十枚
黄芪5 | 当归3 | 白芍3 | 川芎2 | 桃仁2 | 红花2 | 地龙2
中风三效方解析
(千金三黄汤、小续命汤、术附汤)
1. 千金三黄汤
组成:麻黄、黄芪、黄芩、细辛、独活
原方剂量(唐制):
- 麻黄30铢(约3.75g)
 - 黄芪12铢(约1.5g)
 - 黄芩18铢(约2.25g)
 - 独活13.75g
 - 细辛12铢(约1.5g)
 
主治:
- 浅层中风(神清能言)
 - 手足拘急 + 全身骨节酸痛
 - 烦热恶寒 + 食欲不振
 
配伍特点:
- 麻黄+黄芪:解表固表(防过汗)
 - 麻黄+细辛:深入少阴温里寒(类麻黄附子细辛汤)
 - 黄芩:清上焦虚热除烦
 - 独活:轻祛风邪(避羌活之燥)
 
禁忌:
- 不可加甘草(缓药性,延误急救)
 
2. 小续命汤(核心方)
组成:
- 麻黄、杏仁、桂枝、炙甘草
 - 当归、川芎、石膏、干姜、人参
 
剂量参考(现代临床):
- 麻黄3-5钱 | 杏仁等量
 - 桂枝5钱 | 石膏5-8钱
 - 当归/川芎3-5钱(血虚甚可加至1两)
 - 人参3钱 | 干姜2-3钱
 
主治:
- 深度中风(占90%病例)
 - 口不能言 + 四肢拘急
 - 不知痛处 + 神志昏蒙
 
关键配伍:
- 麻桂同用:强力开表(需配伍补气血药)
 - 当归+川芎:补血活血(改善肢端循环)
 - 石膏+干姜:寒热并调(清里热+温中焦)
 
使用要点:
- 服药后需坐姿取汗(汗出即效)
 - 杏仁与麻黄等量(防过汗伤肺)
 - 脑充血(面赤热)者重用石膏
 
注:此方为《外台秘要》所载经方,具"还魂"之力,需把握黄金治疗期。
3. 术附汤
组成:白术5钱、炮附子3钱、生姜2片、炙甘草3钱、大枣10枚
主治:
- 风虚头眩型中风
 - 极度眩晕(睁眼即呕)
 - 平卧不动(湿浊中阻)
 
配伍精要:
- 白术>附子:健脾利湿为主(如5:3)
 - 姜枣草:固护胃气
 - 炮附子:温阳化饮(非生附子急攻)
 
剂量调整:
- 肥胖者:白术1两 + 附子5-8钱
 - 瘦弱者:白术3钱 + 附子2钱
 
三方案例对比
| 方剂 | 适用证型 | 核心症状 | 关键药对 | 
|---|---|---|---|
| 千金三黄汤 | 表寒里热 | 拘急+烦热+恶寒 | 麻黄+黄芪+黄芩 | 
| 小续命汤 | 气血两虚+表闭 | 失语+神昏+四肢僵硬 | 麻桂+归芎+石膏 | 
| 术附汤 | 脾虚湿盛 | 眩晕+呕恶+卧不能起 | 白术+炮附子 | 
临床注意事项
- 
鉴别诊断:
- 补阳还五汤(脑溢血后遗症)需配合脉诊(涩脉)
 - 血府逐瘀汤(瘀血证)舌必紫暗
 
 - 
动物药慎用:
- 地龙(蚯蚓)虽活血强,但易耗血(见血虚即减量)
 
 - 
急救优先级:
graph LR A[中风发作] --> B{神志清醒?} B -->|是| C[千金三黄汤] B -->|否| D[小续命汤] D --> E{眩晕呕吐?} E -->|是| F[术附汤]graph LR A[中风发作] --> B{神志清醒?} B -->|是| C[千金三黄汤] B -->|否| D[小续命汤] D --> E{眩晕呕吐?} E -->|是| F[术附汤] 
附:现代改良建议
- 小续命汤可制成浓缩颗粒(麻黄需先煎)
 - 术附汤加茯苓15g增强利水(针对美尼尔氏症)
 
📜历节病。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历节病证治解析
基本定义与病机
历节病:以**关节剧痛(不麻)**为主症,属肝肾两虚、寒湿痹阻筋骨之证。
类比西医:痛风、风湿性关节炎(但需结合中医辨证)。
核心病机:
- 肝肾两虚(寸口脉沉弱):
- 沉主肾虚(肾主骨,代谢失常→尿酸沉积)
 - 弱主肝虚(肝主筋,排毒不力→结晶堆积)
 
 - 外邪诱发:
- 汗出入水(如洗衣、烹饪时冷热骤变)→ 寒湿内侵
 - 寒热交错→ 痹阻关节(“如水伤心”)
 
 
三类痹证鉴别
| 类型 | 主要症状 | 病机 | 代表方剂 | 
|---|---|---|---|
| 风痹 | 又痛又麻 | 风寒湿杂至,偏风盛 | 甘草附子汤 | 
| 血痹 | 只麻不痛 | 血虚络空(如长期手麻) | 黄芪桂枝五物汤 | 
| 历节 | 只痛不麻(剧痛如灼) | 肝肾虚+寒湿结晶 | 乌头汤/大乌头煎 | 
注:历节痛特点——痛如油煎(脚背、关节红肿热痛),发作期持续1-2周。
历节病因与高危人群
1. 内因(本虚)
- 肾虚:尿酸代谢障碍(沉积为结晶)
 - 肝虚:解毒功能下降(废物堆积筋骨)
 
2. 外因(诱发)
- 职业暴露:
- 水中作业者(如渔民、洗衣工)
 - 厨师(冷热交替操作)
 
 - 生活史:长期汗出受凉(如运动后冲冷水)
 
预防:练易筋经(增强筋骨协调),避免寒热骤变。
治疗方药与思路
1. 急性期(剧痛红肿)
主方:乌头汤(《金匮要略》)
- 组成: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甘草
 - 关键:
- 川乌大热破阴凝(需蜜煎减毒)
 - 麻黄+黄芪宣通表里
 - 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加减:
- 热象明显(局部灼热):加黄柏、知母
 - 肿胀甚:加防己、茯苓
 
2. 慢性期(反复发作)
主方:肾气丸+独活寄生汤
- 思路:
- 补肾(熟地、山茱萸)→ 调代谢
 - 养肝(当归、白芍)→ 强解毒
 - 祛风湿(独活、桑寄生)→ 通痹止痛
 
 
临床注意事项
- 
鉴别诊断:
- 黄汗病:伴全身黄汗(用黄芪苦酒汤)
 - 类风湿关节炎:晨僵+小关节对称痛(需加虫类药搜剔)
 
 - 
乌头使用要点:
- 必须先煎1小时以上减毒
 - 配伍蜂蜜或生姜解毒
 - 禁忌:心律不齐者慎用
 
 - 
预后判断:
- 脉沉弱转柔和→ 肝肾渐复
 - 痛减肿消→ 寒湿已化
 
 
总结
- 历节病标在关节,本在肝肾,需攻补兼施。
 - 急性攻邪(乌头类方),慢性调本(补肾养肝)。
 - 避免**“汗出入水”**是预防关键(尤其高危职业)。
 
附:食疗建议
- 急性期:赤小豆薏仁粥(利湿消肿)
 - 慢性期:杜仲牛膝炖猪骨(强筋壮骨)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太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抟,即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一、脉象与病机分析
- 
趺阳脉(胃脉)浮滑
- 滑象:谷气实(胃有宿食停滞)
 - 浮象:卫阳外越(易自汗)
 - 病理链:
饮食过饱→胃热汗出→汗出当风/入水→寒闭汗孔→湿郁关节→历节痛 
 - 
太阴脉(脾脉)浮弱
- 弱象:脾虚血亏(肌肉失养)
 - 浮象:风邪外袭
 - 特征人群:
女性/少动者→血虚风入→风血相搏→关节掣痛 
 - 
盛人脉涩小
- 人群特征:养尊处优者(体胖内虚)
 - 病机关键:
酗酒→内生湿热
纵欲→肝肾亏虚
少动→脾阳不运 - 典型表现:
短气自汗+关节剧痛不可屈伸 
 
二、三类病因归纳
| 类型 | 核心病机 | 诱发因素 | 易感人群 | 
|---|---|---|---|
| 寒湿闭阻型 | 汗出入水,寒凝关节 | 冷水刺激(洗衣/游泳) | 体力劳动者 | 
| 血虚风袭型 | 脾虚血弱,风邪乘虚 | 经期/产后受风 | 中年女性 | 
| 酒湿内伤型 | 酒毒伤肝,湿聚化热 | 酗酒+房劳+缺乏运动 | 肥胖男性 | 
三、特色诊断要点
- 
疼痛特征
- 呈撕裂样掣痛(风邪)
 - 多见下肢大关节(湿性趋下)
 - 夜间/饮酒后加重(阴寒时段/湿热诱发)
 
 - 
伴随症状
- 自汗而痛不减(区别于气虚自汗)
 - 局部肿胀但皮色不变(寒湿为主)
 
 
四、治疗与调护
1. 分型论治
- 寒湿型:乌头汤+五苓散(温经散寒+利湿)
 - 血虚型:黄芪桂枝五物汤+四物汤(益气养血+通络)
 - 湿热型:加味苍术泽泻汤(解酒毒+清湿热)
(苍术15g 泽泻12g 黄柏9g 牛膝12g) 
2. 预防关键
- 饮食禁忌:
▶ 忌饱食汗出当风
▶ 限酒(每日黄酒≤100ml) - 生活调摄:
▶ 劳作后擦干汗液再更衣
▶ 坚持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式 
3. 现代延伸
- 西药损伤:长期痛风西药需配伍
土茯苓30g 萆薢15g 减毒 - 代谢综合征:加山楂20g 绞股蓝12g 调脂
 
注:历节病机本质为本虚标实,急性期重在祛邪,缓解期需补肾柔肝(龟鹿二仙胶+芍药甘草汤)。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四两 | 芍药三两 | 甘草、麻黄、附子各二两 | 炮白术、知母、防风各四两 | 生姜五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一、核心方证
主治:
- 阴虚型历节病(关节剧痛+形体消瘦)
 - 特征症状:
✓ 肢节疼痛(膝痛尤效)
✓ 身体羸瘦 + 脚肿如脱
✓ 头眩短气 + 温温欲吐(湿阻三焦) 
现代对应:
- 糖尿病末期消瘦伴关节肿痛
 - 风湿性关节炎(膝部为主)
 - 痛风急性发作(寒湿型)
 
二、组方解析
原方剂量(汉制):
- 桂枝4两 | 芍药3两 | 甘草/麻黄/附子各2两
 - 白术/知母/防风各4两 | 生姜5两
 
现代换算(示例):
- 桂枝12g | 芍药9g | 炙甘草6g
 - 麻黄6g | 炮附子6g | 白术12g
 - 知母12g | 防风12g | 生姜15g
 
配伍精义:
| 药组 | 作用 | 现代机理 | 
|---|---|---|
| 桂枝+芍药 | 调和营卫,通阳止痛 | 改善微循环,抗炎镇痛 | 
| 麻黄+附子 | 温经散寒,透邪出表 | 兴奋交感神经,促进代谢 | 
| 白术+防风 | 健脾祛湿,除风胜湿 | 调节免疫,抑制滑膜增生 | 
| 生姜(重用) | 散胃阳于三焦 | 促进胃肠动力,利水消肿 | 
| 知母 | 滋阴清热,防燥热伤阴 | 抑制前列腺素过度分泌 | 
三、临床应用要点
1. 特效部位:
- 膝关节肿痛(有效率>90%)
 - 禁忌部位:手指关节变形(类风湿无效)
 
2. 经典组合:
- 膝五针(犊鼻、内膝眼、阳陵泉、阴陵泉、梁丘)
→ 针后服本方,疗效倍增 
3. 现代加减:
- 便秘者:
✓ 初诊暂不攻下,待风湿去后评估
✓ 长期服止痛药致便秘:加酒大黄6g - 软骨磨损:加牡蛎30g、补骨脂12g
 - 癌症骨痛:生附子+炮附子各6g(需久煎)
 
4. 鉴别应用:
- vs 甘草附子汤:
✓ 本方治消瘦+上热下寒
✓ 彼方治体实+纯寒湿 - vs 乌头汤:
✓ 本方治慢性虚损型
✓ 彼方治急性剧痛型 
四、病机深析
三重病理:
- 脾虚失运(尪羸短气)→ 湿浊内生
 - 肝血不足(头眩)→ 筋脉失养
 - 肾阳亏虚(脚肿如脱)→ 寒湿下注
 
治疗策略:
- 三焦同治:
✓ 生姜散上焦郁热
✓ 桂枝芍药调中焦气血
✓ 附子麻黄温下焦寒湿 
五、典型案例
案例1:矿泉水搬运工
- 症状:膝/髋关节肿痛+解溪红肿
 - 治疗:
✓ 膝五针+本方原方
✓ 疗效:2剂痛止,恢复负重 
案例2:糖尿病消瘦型
- 症状:血糖300+,体重锐减,膝肿
 - 治疗:
✓ 本方加苍术15g
✓ 疗效:3剂血糖降至150,膝肿消 
六、使用注意
- 附子使用:
- 初诊用炮附子,无效改生附子
 - 需配伍生姜/甘草减毒
 
 - 饮食禁忌:
- 忌冷饮(易致药力下坠)
 - 服后避风2小时
 
 - 疗程判断:
- 有效标准:服1剂痛减,3剂肿消
 - 无效需重新辨证
 
 
创新应用:本方改良为外敷剂(桂枝10g+附子5g打粉,黄酒调敷膝部),适用于口服困难者。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抟,名曰断泄。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使为历节也。
一、饮食偏嗜致病规律
| 五味偏盛 | 损伤靶点 | 病理表现 | 现代对应 | 
|---|---|---|---|
| 酸味过盛 | 伤筋(肝) | 筋缓、夜半抽筋 | 人工甜味剂代谢性酸中毒 | 
| 咸味过盛 | 伤骨(肾) | 骨痿、肌肉萎缩 | 骨质疏松伴肌少症 | 
临床警示:
- 假甜真酸:烘焙食品中的人工糖(如阿斯巴甜)→ 代谢为酸性物质→ 夜间腓肠肌痉挛
 - 解酸方案:发作时服蔗糖水(遵《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二、核心病机演变
1. 枯泄相搏(筋骨俱伤)
- 筋伤(泄):肌腱松弛无力
 - 骨伤(枯):骨质流失+肌肉萎缩(鹤膝风样改变)
 - 终极状态:断泄(肢体废用)
 
2. 营卫三焦失调
- 营卫俱微→ 气血不能濡养四肢
 - 三焦失御→ 水液代谢紊乱
 - 四属断绝→ 肢体远端萎缩(近端独肿)
 
三、历节与黄汗鉴别
| 特征 | 历节 | 黄汗 | 
|---|---|---|
| 局部表现 | 关节灼痛如油炸(但热不寒) | 全身黄汗(无关节痛) | 
| 全身状态 | 独足肿大+身体羸瘦 | 浮肿均匀 | 
| 关键指征 | 胫冷+假性发热 | 汗黄染衣 | 
四、治疗方略
1. 饮食调控
- 忌口清单:
✓ 酸:柠檬汁/人工甜味剂(睡前禁食)
✓ 咸:加工食品/腌制品(骨折期尤忌) 
2. 特效方剂
- 鹤膝风:乌头汤(生川乌需蜜煎)
- 组成: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甘草
 - 现代改良:川乌6g先煎1小时,加蜂蜜30ml
 
 
3. 经方拓展
- 糖代谢异常者:桂枝芍药知母汤+苍术15g
 - 肌萎缩明显:虎潜丸(龟板+锁阳+当归)
 
五、病案思维导图
graph TD
A[主诉:关节灼痛+足肿] --> B{胫冷?}
B -->|是| C[黄汗病]
B -->|否| D[历节病]
D --> E[乌头汤]
C --> F[黄芪芍桂苦酒汤]
A --> G[检查饮食史]
G --> H[人工糖/高盐摄入]
H --> I[调整饮食+蔗糖缓急]
graph TD
A[主诉:关节灼痛+足肿] --> B{胫冷?}
B -->|是| C[黄汗病]
B -->|否| D[历节病]
D --> E[乌头汤]
C --> F[黄芪芍桂苦酒汤]
A --> G[检查饮食史]
G --> H[人工糖/高盐摄入]
H --> I[调整饮食+蔗糖缓急]六、临床要点
- 
鹤膝风辨识:
- 膝关节肿大如球+大腿小腿肌肉萎缩
 - 需与类风湿关节炎鉴别(X线见骨侵蚀)
 
 - 
乌头使用安全:
- 配伍生姜20g解毒
 - 服药后监测唇舌麻木感
 
 - 
预后判断:
- 有效标准:3日内痛减,10日肌肉渐丰
 - 恶化指征:出现手套样感觉障碍(需停乌头)
 
 
创新建议:对人工糖依赖者,可用甜菊叶代茶饮逐步替代,既满足甜味需求又不伤筋。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芍药、黄耆、甘草炙,各三两 | 乌头五枚呚咀以蜜二升,煎去一升即出乌头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乌头汤方证
原文: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主治:
- 脚气疼痛不可屈伸(风湿/类风湿关节炎重症)。
 - 寒湿历节(关节肿胀疼痛,无麻木症状)。
 
方剂组成与制法
原方:
- 麻黄、芍药、黄耆、炙甘草(各三两)
 - 乌头五枚(蜜煎法)
 
制法:
- 乌头蜜制备:
- 乌头捣碎,以蜜二升煎至一升,滤出乌头渣,得乌头蜜。
 - 现代简化法:乌头一两 + 水两碗 → 煮成一碗 → 滤渣后加蜂蜜一碗 → 复煎成一碗。
 
 - 汤剂煎服:
- 麻黄、芍药、黄耆、甘草(各三钱,重症可加至五钱) + 水六碗 → 煮成两碗 → 取一碗混合乌头蜜一汤匙 → 再煎至八分。
 
 
服用方法与禁忌
服法:
- 每次一汤匙乌头蜜混合药汤,日服两次(早晚各一)。
 - 关键:逐量增加,若出现舌麻、头晕即停服,不可过量。
 
禁忌:
- 心脏病患者禁用麻黄:因麻黄加速心率,美国临床多以桂枝汤替代原方。
 - 酒客或湿盛者慎用:甘味(蜂蜜)可能加重不适。
 
药理解析
- 乌头:
- 热性极强,专祛深部寒湿,蜜制后减毒缓效。
 - 与附子同科,天雄(五年生)为最强壮阳药。
 
 - 配伍意义:
- 麻黄:透达四肢,驱散寒湿。
 - 白芍:促进四肢血液回流。
 - 黄耆:固表防外邪。
 - 炙甘草:保护肠胃津液,防麻黄耗液。
 
 
临床注意事项
- 美国化裁方案:
- 因当地患者多心功能不佳,改用桂枝汤配合乌头蜜,避免麻黄风险。
 
 - 毒性控制:
- 乌头过量可致命,必须严格遵循剂量(一汤匙/次)。
 
 - 扩展应用:
- 类似症状(如红斑性狼疮关节痛)可参考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不必拘泥病名。
 
 
总结
乌头汤为历节重症经典方,通过蜜制乌头与麻黄配伍强力驱寒湿,但需谨慎心脏毒性及个体差异。临床需灵活化裁,确保安全性与疗效。
📜矾石汤 治脚气冲心
矾石二两
上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矾石汤方证
原文:
矾石汤,治脚气冲心。
主治:
- 脚气冲心(脚部红肿、溃烂、丹毒等病邪上行)。
 - 香港脚(足癣)、糖尿病足溃烂(湿毒上冲)。
 - 外用泡脚,不可内服(明矾内服会导致津液、血液沉淀)。
 
方剂组成与用法
组成:
- 矾石(明矾)二两(天然矾石为佳,烧后呈白色)。
 
煎服法:
- 浆水(或普通水)一斗五升(约3升)。
 - 煮沸3~5次(矾石完全溶解即可,无需久煎)。
 - 待温后浸泡双脚。
 
现代简化法:
- 明矾60g + 水3000ml,煮沸溶解后泡脚。
 
作用机理
- 矾石特性:
- 燥湿收敛:强力除湿,使局部干燥(类似用于鼻窦炎的麝香矾石散)。
 - 解毒消肿:抑制脚部湿毒上行(如丹毒、破伤风毒素扩散)。
 
 - 外治优势:
- 直接作用于病灶,避免内服毒性(明矾内服易致津液凝滞)。
 
 
临床运用与配合疗法
- 适用症状:
- 脚部红肿溃烂、湿毒上冲(如糖尿病足、严重香港脚)。
 - 禁忌:轻微瘙痒无需使用。
 
 - 增效方案:
- 内服:配合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风湿历节)。
 - 针灸:取 三皇穴(阴陵泉、地机、三阴交) + 肾经水泉穴,再泡矾石汤。
 
 
脚气与历节的分类
历节(关节病变)分三种:
- 风痹(游走性疼痛,风邪为主)。
 - 血痹(麻木不仁,血行不畅)。
 - 历节(寒湿固定剧痛,如乌头汤证)。
矾石汤专治脚气湿毒上冲,属外治急症方案。 
总结
- 矾石汤为外治专方,适用于脚部湿毒上冲(红肿、溃烂、丹毒等)。
 - 关键点:
- 仅限外用,不可内服!
 - 重症可配合内服方(如桂枝芍药知母汤)及针灸增强疗效。
 - 天然矾石优于人工矾石(色泽与纯度差异)。
 
 
相关内容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