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目录

现在开始进入讨论肺脏、胸腔内的疾病。中医的观念里面,什么叫做肺痿?肺痈?如果我这样讲,你就一目了然了,这个痿就是萎缩了,叫做痿,也就是肺脏萎缩掉。

所谓肺气胀,就是胀到一直是在吸气的状态之下,无论是吸气或是呼气,肺都是胀在那边不会变大与缩小,这就是肺胀。

肺痈就是肺里面已经化脓,大致上可以区分为这三大系统,处方也只有几个而己,张仲景用几个条辨,就可以将肺病讲完了。

包括肺脓疡、肺气肿、肺萎缩、肺癌、肺炎等。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1. 肺痿的成因

  • 原文:热在上焦,因咳为肺痿。病因包括:
    • 汗出过多
    • 呕吐伤津
    • 消渴(水液代谢异常)
    • 小便利数(尿频)
    • 便难(便秘)后误用泻药
  • 关键病机:津液严重耗伤(“重亡津液”)。

:大肠与肺为表里,大肠津伤可累及肺。

2. 上中下焦的寒热辨证

  • 寒证
    • 上焦寒 → 大建中汤
    • 中焦寒 → 小建中汤
    • 下焦寒 → 桂附八味丸
  • 热证(本文重点):上焦热导致肺痿。

3. 诊断方法

  • 舌诊
    • 上焦热:舌根部黄苔。
    • 中焦热:舌中部黄苔。
    • 下焦热:舌尖黄厚苔(可能为膀胱炎、尿道炎、痔疮等)。
  • 脉诊
    • 寸脉数(上热) + 尺脉弱(下寒) → 上热下寒证。
    • 治法:合并清热(上)与温阳(下)药物。

4. 肺痿的具体病因分析

  1. 汗出过多
    • 误治(如麻黄汤证误用大青龙汤)导致表解但里热未清,肺津亏耗。
  2. 呕吐伤津
    • 中焦津液不足(土不生金),肺失濡养。
  3. 消渴或尿频
    • 水液直下,肺无津液来源。
  4. 便秘误治
    • 津亏便秘误用泻药(如承气汤),进一步耗津,未及时补液(如白虎汤)可转为肺痈。

5. 误治与肺炎的关系

  • 感冒失治
    • 表寒未解(如麻黄汤证误用温和药),邪入肺 → 肺炎。
    • 表里同病时(如大/小青龙汤证),单解表未解里 → 里邪滞留 → 肺炎。
  • 经方优势
    • 精准辨证(如桂枝汤、葛根汤、麻黄汤)可一剂愈病,避免后续重证。

6. 西医与中医补津液对比

  • 西医:打点滴(短暂有效,非胃生津)。
  • 中医:白虎汤(清热生津,尤其高热时)。

7. 临床警示

  • 早期干预:感冒初期用经方速愈,避免拖延成大病。
  • 医疗反思:医院应以“病越治越少”为目标,而非依赖病床数量。

核心总结:肺痿源于津液耗伤,需通过四诊精准辨证,及时补津、调和寒热,避免误治致变证。

📜问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1. 基本定义与脉象

  • 肺痿(虚热证):
    • 症状:咳吐浊唾涎沫(浓痰、黄浊)、胸中隐隐作痛。
    • 脉象:数而虚(重按无力)。
    • 病机:津液耗伤,肺失濡养,虚热内生。
  • 肺痈(实热证):
    • 症状:辟辟燥咳、胸痛、咳唾脓血、口中燥渴。
    • 脉象:数而实(滑数有力)。
    • 病机:热毒壅肺,血瘀化脓。

关键鉴别

  • 肺痿:虚热,痰浊黏稠,痛感轻(隐痛)。
  • 肺痈:实热,脓血腥臭,痛感明显(刺痛)。

2. 肺痿的临床特征

  • 病因:长期肺热津伤(如误治、阴虚误补)。
  • 体征
    • 肋骨间隙凹陷(“胸高如洗衣板”)。
    • 左胸凹陷提示心气不足,右胸凹陷提示肺痿。
  • 伴随症状
    • 凌晨3-5点易醒(肺经当令时段)。
    • 耳诊:肺点(耳中部)发红,提示肺热。

3. 肺痈的病程与危象

  • 发展阶段
    1. 初期(风热袭肺)
      • 症状:脉浮数、恶寒、咳嗽、口干咽燥。
      • 病机:风伤卫表,热入营血。
    2. 化脓期(热毒壅肺)
      • 症状:振寒(阳外越)、吐脓血如米粥、痰沉水底(毒重)。
      • 病机:血瘀热腐,痈脓已成。
  • 预后
    • 始萌可救:初期清热排脓(如桔梗汤、千金苇茎汤)。
    • 脓成则死:晚期脓毒深溃,难治(但仲景仍列方救治)。

4. 误治与病机关键

  • 肺痿的误治根源
    • 温病派误用滋阴药,反助肺热,津液更伤。
  • 肺痈的成因
    • 表证未解(如感冒失治),热邪内陷,腐血成脓。
    • 西医局限:归因“滤过性病毒”,但无针对治法。

5. 治疗原则

  • 肺痿
    • 补津清热(如麦门冬汤、白虎加人参汤)。
  • 肺痈
    • 初期:解表清里(如大青龙汤)。
    • 化脓期:排脓解毒(如桔梗白散、苇茎汤)。

临床注意

  • 痰质判断:浮水为轻,沉水毒重。
  • 渴症变化:从“不渴”转“渴”提示病情好转(津液渐复)。

6. 与肺癌的鉴别

  • 肺癌(阴实证)
    • 症状:持续刺痛、下利无度(上虚不制下)。
  • 肺痿/痈
    • 痛感较轻(隐痛),无下利,痰浊或脓血为主。

📜 总结

  1. 肺痿属虚,津亏为本;肺痈属实,热毒为标。
  2. 脉诊舌诊为鉴别关键,结合痰、痛、渴症综合判断。
  3. 早期干预可防痈成(“始萌可救”),失治则危(“脓成则死”)。
  4. 经方优势:表里双解(如青龙汤类)避免热邪内陷,阻断肺痈进展。

警示:感冒初起即需正确发汗解表,勿拖延致肺炎、肺痈!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其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浮而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满;咽燥不渴多吐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积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1. 脉象与病机

  • 脉浮而数
    • 浮脉:主风邪在表(表证未解)。
    • 数脉:主热(里热壅盛)。
    • 表虚风热:浮数脉提示表虚汗出,同时风热内侵。

2. 病理演变过程

1}. 风热袭表(初期)

  • 症状:恶寒、汗出、咳嗽(风伤卫分)。
  • 病机:风邪从皮毛入肺,热邪由卫分深入营血。
  • 关键点
    • “呼气不入”:风邪阻肺,气机不畅。
    • “吸而不出”:热邪壅滞,气血凝瘀。

2}. 热毒壅肺(进展期)

  • 症状:
    • 口干喘满(肺热津伤)。
    • 咽燥不渴(热毒化脓,津液停滞)。
    • 时时振寒(阳外越,里阳虚)。
  • 病机:
    • 热毒腐血成脓,痰浊蓄积(吐如米粥状脓痰)。
    • 血瘀热凝(痰沉水底示毒重)。

3}. 脓成危候(晚期)

  • 症状:咳吐腥臭脓血、胸痛加剧。
  • 预后:“始萌可救,脓成则死”(早期可清解,晚期难治)。

3. 鉴别诊断

证型 肺痈(实热) 阳明经证
口渴 反不渴(脓液内停) 大渴引饮(津伤燥热)
痰液 浊沫或米粥样脓痰 无典型痰证
治疗 排脓解毒(如桔梗汤、苇茎汤) 清热生津(白虎加人参汤)

4. 治疗关键

  • 早期干预
    • 解表清里并重(如大青龙汤表里双解)。
    • 防止热邪内陷成痈。
  • 化脓期
    • 排脓为主(“脓成则死"是警示,但仲景仍列方救治)。

5. 中西医对比

  • 西医局限
    • 归因"滤过性病毒”,无针对性治法。
    • 无法解释"振寒"“痰沉"等病机。
  • 中医优势
    • 从表里、气血层面动态分析病情。
    • 通过痰质(浮沉)、口渴变化判断预后。

6. 临床要点

  • 痰液观察
    • 米粥样痰→热毒初壅。
    • 血块样沉水痰→脓毒深重。
  • 症状转折
    • 从"不渴"转"渴”:提示脓毒外排,病情好转。

总结:肺痈源于表邪失治,热毒内蕴。脉浮数、振寒、吐脓痰是三大特征,需分阶段论治,重在早期阻断热毒壅滞。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一、核心症状与病机

  1. 三联征

    • 上气(呼吸浅促)
    • 面浮肿(虚阳浮越)
    • 肩息(耸肩助呼吸)
  2. 脉象特点

    • 浮大无根(阳气外脱之象)
    • 提示:阴阳离决先兆

二、病机解析

症状 病理本质 生理失衡
面浮肿 阳虚阴盛,虚阳上越 阳不敛阴
肩息 肺肾气绝,呼吸代偿 宗气溃散
脉浮大 元气外脱,真脏脉现 阴阳离决

三、预后判断标准

  1. 基础危候

    • 面肿+肩息+脉浮大=不治(死亡率>90%)
  2. 加逆证

    • 伴下利=阴阳俱脱(死亡率100%)
    • 机理:魄门不固(大肠阳气绝)

四、现代医学对应

  1. 可能病种

    • 终末期COPD
    • 急性左心衰肺水肿
    • 多器官衰竭综合征
  2. 体征对照

    • 肩息=三凹征
    • 面浮肿=低蛋白血症/心源性水肿
    • 脉浮大=休克早期代偿

五、鉴别诊断

需排除:

  1. 肾性水肿(多伴腰以下肿甚)
  2. 肝性水肿(多先见腹水)
  3. 过敏水肿(突发性,脉不浮大)

六、临床警示

  1. 死亡前驱征

    • 汗出如油(亡阳)
    • 戴阳证(面赤如妆)
    • 二便失禁(阴竭)
  2. 抢救窗口: 出现肩息时仍有24-48小时救治期 下利出现后通常<12小时预后

七、理论延伸

“上气"病机三维度:

  1. 肺维度:宣肃功能丧失
  2. 肾维度:纳气功能衰竭
  3. 心维度:宗气生成断绝

注:此证属《内经》“五实死证"范畴,现代ICU支持下存活率可提升至15-20%,但多遗留不可逆器官损伤。

📜上气喘而躁者,此为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症状特征

  • 喘而躁:呼吸急促且烦躁不安,称为「肺胀」,即现代医学的「肺气肿」。
  • 典型表现:肺持续处于膨胀状态,吸气后难以呼气,导致呼吸短促。

病因

  • 环境因素:长期吸入不洁空气(如棉絮、煤炭粉尘、粉笔灰等)。
  • 职业相关:矿工、教师等职业高发。
  • 生活习惯:长期吸烟是主要诱因之一。

治疗原则

  • 发汗法:通过发汗缓解症状,即“发汗则愈”。
  • 分型论治
    1. 可平卧者:适用特定方剂(后面会讲的厚朴麻黄汤或泽漆汤)。
    2. 不能平卧者:需换用其他处方(如越婢汤加半夏)。

经典方剂

  • 越婢汤加半夏
    • 效果显著,粉剂速效,可迅速缓解气喘。
    • 适用于戒烟后呼吸不畅者。
  • 皂荚丸:后续篇章详述(可能与戒烟方相关)。

附注

  • 戒烟建议:结合中药调理(如越婢汤加半夏),但需个人意志配合。
  • 张仲景对肺胀的论述虽简,但涵盖分型与治法,后续「风水篇」会进一步展开。

临床提示:肺气肿患者戒烟后若出现呼吸困难,可优先考虑越婢汤加半夏。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 干姜二两,炮

上吹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症状特征

  • 主症:吐白色涎沫(非浓痰)、不咳嗽、不渴。
  • 伴随症状
    • 遗尿、小便频数(量少次多)——因「上虚不能制下」,肺虚无法调控膀胱水液代谢。
    • 头晕目眩——肺中虚寒,清阳不升。
    • 舌象:舌苔前半段苍白(肺寒典型表现)。

病因病机

  • 肺中虚寒(肺冷):肺气不足,失于温煦,津液不化而成涎沫。
  • 与肺热鉴别
    • 肺热:痰黄稠、口渴、舌苔黄。
    • 肺寒:痰白稀、不渴、舌苔白。

治疗方剂:甘草干姜汤

  • 组成
    • 炙甘草四两(补中益气)
    • 干姜二两(温肺散寒)
  • 煎服法:三碗水煮成一碗,分两次温服(现代用量:甘草12g,干姜6g)。
  • 加减原则
    • 厥证(昏迷/四肢冰冷):加倍干姜(温阳救逆)。
    • 痿证(无厥症):加倍炙甘草(补益肺气)。

鉴别与转归

  1. 服后转渴:提示病机转为「消渴」(上消证),需用白虎人参汤类方。
  2. 其他肺寒证
    • 兼寄生虫(如蛔虫):用大建中汤(椒、姜、参、饴糖)。
    • 单纯肺寒:甘草干姜汤即可。

临床要点

  • 肺与膀胱关系:肺主通调水道,虚寒时可见咳嗽尿失禁或遗尿。
  • 西医对照:肺痿类似肺不张、肺纤维化等「肺功能衰退」表现,中医通过温补肺阳改善。

:甘草干姜汤药简效宏,成本极低,但需精准辨证(寒热不可误判)。肺热禁用此方!

附:消渴三消简辨

  • 上消(肺):渴饮不止→白虎人参汤。
  • 中消(胃):消谷善饥→白虎汤或承气类。
  • 下消(肾):尿频、阳痿→桂附八味丸。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三两 | 麻黄、生姜各四两 | 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 | 大枣七枚 | 半夏半升 |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主症特征

  • 咳而上气:咳嗽伴气逆喘息,呼气困难(肺失宣降)。
  • 喉中水鸡声:呼吸时喉咙有痰鸣音(如水鸡鸣叫),提示肺中寒饮停滞,但未成严重积水(溢饮)。
  • 其他表现
    • 无口渴(寒证)、舌苔白(寒饮)。
    • 凌晨3~5点易醒(肺经当令时段)。

病机与鉴别

  • 核心病机:肺中寒饮(水气停滞肺泡周围,尚未形成胸腔积液)。
  • 与相关证型对比
    证型 特点 方剂
    肺虚寒 吐白涎沫、不渴、遗尿 甘草干姜汤
    寒饮(射干麻黄汤证) 咳喘、喉中痰鸣、无溢饮 射干麻黄汤
    溢饮(积水) 胸肋积水、面肿、但坐不得卧 十枣汤
    热喘/痰咳 痰黄稠、口渴、舌红苔黄 麻杏甘石汤等

射干麻黄汤方解

  • 组成(汉制换算现代剂量参考):
    • 君药:射干9g(排水气)、麻黄12g(宣肺发汗)。
    • 臣药:生姜12g(散中焦水气)、细辛3g(散寒止咳)、半夏9g(化痰降逆)。
    • 佐使:紫菀9g、款冬花9g(止咳降气)、五味子6g(收敛肺气)、大枣4枚(和中)。
  • 煎服法:先煮麻黄去沫,再入他药,分三次温服。

临床运用要点

  1. 适用阶段:寒饮初起(水气未成胸腔积液)。若见眼睑浮肿、胸水(溢饮),需改用十枣汤。
  2. 关键辨证
    • 呼气困难(肺气不降)为主,吸气困难(肾不纳气)者非本方所主。
    • 痰鸣音明显,但无大量咳痰(区别于浊痰热咳)。
  3. 加减思路
    • 若服后汗出、小便通利仍喘促不得卧,提示水饮加重,需考虑十枣汤证。
    • 寒重加干姜;痰多可酌加杏仁(但杏仁祛痰不祛水,款冬花更宜)。

现代对应病症

  •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寒性)、早期肺气肿(无胸腔积液者)。

:此方为小青龙汤变方,去芍药、甘草,加射干、紫菀、款冬花,专攻寒饮咳喘,体现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

附:水饮发展层次与治法

  1. 水气停滞(射干麻黄汤证) → 2. 胸腔积液(十枣汤证) → 3. 全身水肿(真武汤/苓桂术甘汤证)

📜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皂荚丸方

皂荚八两,刮去皮,酥炙

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补充:戒烟涤痰方

皂荚三钱 | 红枣十枚十二枚都行 | 苦参三钱 | 黄芩三钱 | 黄柏三钱 | 黄连两钱或三钱 | 半夏二钱 | 天南星二钱

苦参,性是寒凉的,同时能够通利,肚子有虫,苦参也能清出来,所以苦参很好用。单味苦参汤,外洗也可以,像女孩子阴部有发炎或者有腐蚀的现象。

寒泄的药,你只要知道张仲景的想法,黄芩,黄柏,三黄泻心汤。黄连太苦了,两钱或者三钱。

皂荚把胶痰去掉,还有些余痰,用半夏、天南星。

这个药吃了三天后,看到烟,一点胃口都没有了。

戒掉烟后,还能瘦,秘诀就是,不管春夏秋冬,当地产的水果,大量的吃,因为这个节气,你要适应当地的节气,他就会帮你自然去调整。刚好我一戒烟的时候,我的邻居种了很多葡萄柚的树,还有柳丁的树,正好在收成季节,太多了,五美金一大袋,我就去捧场各买一袋,每天大吃,晚上时候没事,在网上时事评论里骂人,前面就放一大罐葡萄柚和柳丁的混合汁,结果,瘦掉了,这个结果想也想不到。

主症特征

  • 咳逆上气:咳嗽气逆,喘息不止。
  • 时时吐浊:频繁咳吐黄浊胶黏脓痰(质地稠厚,色黄或灰黑)。
  • 但坐不得眠:因痰壅气逆,平卧加重,只能端坐呼吸(类似肺气肿/COPD急性发作期)。

病机与鉴别

  • 核心病机:热浊痰胶结于肺,阻塞气道(常见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或肺部感染后)。
  • 与相关证型对比
    证型 痰液特点 伴随症状 方剂
    寒饮(射干麻黄汤证) 清稀白痰、水鸡声 不渴、舌苔白 射干麻黄汤
    热痰(麻杏甘石汤证) 黄稠痰、口渴 发热、舌红苔黄 麻杏甘石汤
    浊痰(皂荚丸证) 胶黏黄浊痰、难咯 但坐不得卧、烟嗓 皂荚丸

皂荚丸方解与用法

  • 组成与炮制
    • 皂荚(主药):刮皮酥炙后减毒,强力涤痰通窍(现代用量3-6g/日)。
    • 枣膏和服:红枣熬膏送服,保护胃黏膜,中和皂荚碱性。
  • 服法
    • 蜜丸如梧桐子大(约0.5g/丸),每次3丸,每日3次+夜间1次(饭后服)。
    • 关键:必须配合浓枣汤送服,避免胃脘不适。

临床运用要点

  1. 适用人群
    • 长期吸烟/接触粉尘者(如矿工、老烟民)。
    •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急性痰壅期。
  2. 辨证关键
    • 听痰声:浊痰声如拉锯,区别于寒饮的“水鸡声”。
    • 看痰质:痰黏成块,需用力咳出,甚至需手指抠出。
  3. 注意事项
    • 非浊痰证禁用(误用可致痰干难咯)。
    • 可与桂枝汤去芍药加皂荚灵活搭配(用于汗多胸满兼浊痰者)。

附:戒烟涤痰方(倪海厦经验方)

  • 组成
    • 攻痰:皂荚9g + 半夏6g + 天南星6g
    • 清热:黄芩9g + 黄柏9g + 黄连6g + 苦参9g
    • 护胃:红枣10-12枚
  • 效果
    • 连服3日后烟瘾消退,痰浊减少。
    • 戒烟后建议多食当季水果(如葡萄柚、柳丁),助排毒瘦身。

:皂荚为峻烈化痰药,需严格掌握适应症。现代可用皂角刺替代(药力稍缓),或配合雾化排痰等现代疗法。

痰饮治疗层次总结

  1. 寒饮(水声漉漉)→ 射干麻黄汤
  2. 浊痰(胶黏黄痰)→ 皂荚丸
  3. 积水(胸肋胀满)→ 十枣汤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 | 麻黄四两 | 石膏如鸡子大 | 杏仁半升 | 半夏半升 | 干姜、细辛各二两 | 小麦一升 |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 | 紫参一本作紫菀、生姜、白前各五两 | 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 | 泽漆三升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上九味,吹咀内泽漆汤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核心辨证要点

  1. 厚朴麻黄汤证

    • 脉象:浮(表证未解)
    • 病机:肺气肿兼表寒里饮化热
    • 主症
      • 咳喘气逆,痰黏难咯
      • 可能伴发热恶寒(表证)
      • 舌苔白腻或微黄
    • 方药特点
      • 麻黄+石膏:解表清里
      • 厚朴+杏仁:降气平喘
      • 干姜+细辛+五味子:温化寒饮
      • 小麦:顾护胃气(替代甘草防助湿)
  2. 泽漆汤证

    • 脉象:沉(病位在里)
    • 病机:水饮郁肺,肺气壅实
    • 主症
      • 咳喘胸满,但坐不得卧
      • 痰多清稀或夹泡沫
      • 无表证(区别于厚朴麻黄汤证)
    • 方药特点
      • 泽漆(大戟):峻逐肺水
      • 紫参(或紫菀):开郁散结
      • 白前+生姜:宣肺化饮
      • 黄芩:清肺热(水郁化热)
      • 人参+桂枝:扶正通阳

鉴别诊断

要点 厚朴麻黄汤证 泽漆汤证
病位 表里同病 里证为主
痰饮特点 痰黏偏热 水饮壅盛
脉象
治法 解表化饮,降气平喘 逐水泻肺,扶正祛邪

临床运用精要

  1. 厚朴麻黄汤

    • 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外寒里饮化热)
    • 现代加减:
      • 痰黄稠:加鱼腥草、瓜蒌
      • 喘甚:加地龙、葶苈子
  2. 泽漆汤

    • 适用于肺水肿、胸腔积液前期(水饮郁肺)
    • 使用注意:
      • 泽漆需先煎减毒
      • 中病即止(水去七八分即停)
      • 可配合苓桂术甘汤善后

经典配伍解析

  1. 厚朴麻黄汤

    • “麻黄-石膏"组合:表里双解(不同于麻杏甘石汤之纯清里热)
    • “干姜-细辛-五味子"组合:温肺化饮(小青龙汤核心药组)
  2. 泽漆汤

    • “泽漆-半夏"组合:峻逐水饮(类似十枣汤而力稍缓)
    • “黄芩-生姜"组合:辛开苦降(调理肺胃气机)

现代拓展应用

  • 戒烟后调理:两方均可用于长期吸烟导致的肺功能损伤
  • 呼吸康复
    • 厚朴麻黄汤适合急性症状控制后调理
    • 泽漆汤可用于预防肺纤维化进展

临证思维:张仲景通过"脉浮/沉"简明区分肺病表里层次,体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厚朴麻黄汤)与"留者攻之”(泽漆汤)的治疗大法。临床需把握"有表先解表"和"水饮轻重"两个关键辨证维度。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 | 半夏一升 | 人参、甘草各二两 | 粳米三合 |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核心辨证要点

  1. 主症特征

    • 火逆上气:气逆咳嗽或呃逆
    • 咽喉不利: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含咽干、异物感)
    • 干咳无痰:肺津枯涸之象
    • 舌脉:舌红少苔或黄燥,脉细数
  2. 病机关键

    • 肺胃阴虚,虚火上炎
    • 津枯肺痿(与寒性肺痿的甘草干姜汤证相鉴别)

经典方解

  • 组成与配比(汉制换算):

    • 君药:麦门冬42g(大剂量润肺生津)
    • 臣药:半夏9g(降逆化痰)
    • 佐使:人参6g、甘草6g、粳米9g、大枣12枚(培土生金)
  • 煎服特点

    • 久煎取汁(水2400ml煎至1200ml)
    • 日三夜一服(维持药效浓度)

现代拓展应用

  1. 适用病症

    • 呼吸系统:肺结核、喉源性咳嗽、放射性肺炎
    • 消化系统:反流性食管炎、妊娠恶阻
    • 其他:更年期燥咳、声带息肉术后
  2. 临床化裁

    • 阴虚甚:加沙参、玉竹
    • 热象显:加知母、地骨皮
    • 出血倾向:加白及、阿胶

鉴别诊断

鉴别要点 麦门冬汤证 甘草干姜汤证 皂荚丸证
病性 虚热 虚寒 痰热
痰液特点 无痰或少量粘痰 清稀涎沫 胶稠黄痰
舌象 舌红少津 舌淡苔白 舌红苔黄腻
伴随症状 咽干音哑 畏寒遗尿 但坐不得卧

临床运用精要

  1. 剂量关键

    • 麦门冬须大剂量(原方占比50%以上)
    • 半夏与麦冬比例为1:7(制燥佐降)
  2. 现代验证

    • 可调节Th1/Th2细胞平衡(治疗过敏性咳嗽)
    • 促进呼吸道黏液分泌(改善干燥综合征)
  3. 使用禁忌

    • 外感初起忌用
    • 痰湿壅盛慎用
    • 糖尿病患者粳米减量

:本方体现"培土生金"法精髓,通过补益脾胃(人参、甘草、粳米、大枣)来资生肺津(麦冬),佐以半夏降逆,构成三才(天冬、地黄、人参)格局的变方。临床用于各类"燥咳"效果显著,尤宜现代空调环境、用嗓过度人群。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补充:千金苇茎汤方

苇茎三钱 | 薏仁一两 | 桃仁三钱 | 冬瓜仁三钱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 大枣十二枚

右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苈,煮取一升,顿服。

葶苈子五钱,先炒过变成黄色,然后到捣丸,再去煮。

一、肺痈初期(实热壅肺)

主症特征

  • 咳嗽喘促,痰黄黏稠
  • 舌苔黄腻,脉数有力
  • 尚能平卧(病情较轻)

治疗方剂千金苇茎汤

  • 组成:苇茎9g、薏苡仁30g、桃仁9g、冬瓜仁9g
  • 功效:清热排脓,化痰逐瘀
  • 煎服法:常规水煎,日三服

二、肺痈中期(痰热壅盛)

主症特征

  • 喘不得卧,呼吸急促
  • 痰黄稠难咯,气味腥臭
  • 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治疗方剂葶苈大枣泻肺汤

  • 组成:葶苈子15g(炒黄)、大枣12枚
  • 功效:泻肺逐痰,开壅平喘
  • 煎服法:
    1. 先煮大枣取汁
    2. 入葶苈子再煎
    3. 顿服(一次服完)
  • 服药反应:服药后多会呕吐,排出腥臭脓痰

三、肺痈成脓期(脓成已溃)

主症特征

  • 咳吐腥臭脓血
  • 振寒(自觉寒冷)脉数
  • 咽干不渴

治疗方剂桔梗甘草汤

  • 组成:桔梗、甘草各等分
  • 功效:排脓解毒
  • 煎服法:常规水煎,日三服

鉴别诊断要点

  1. 与麻黄汤证鉴别

    • 肺痈:但恶寒不发热,咽干口燥
    • 麻黄汤:恶寒发热,骨节疼痛,无咽干
  2. 与皂荚丸证鉴别

    • 肺痈:痰腥臭,或如米粥
    • 皂荚丸证:痰黄黏如胶,无腥臭味

临床运用要点

  1. 葶苈大枣泻肺汤使用时机

    • 肺痈将成未成,或初成未溃时
    • 体质壮实者用5钱,体弱者用3钱
  2. 预后判断

    • 痰由黄稠转腥臭:病情进展
    • 痰由腥臭转如米粥:脓成已溃
    • 痰由稠转稀:病情好转

注:肺痈治疗需分阶段论治,初期宜清(苇茎汤),中期宜泻(葶苈大枣汤),后期宜排(桔梗甘草汤)。切勿见恶寒即用麻黄汤,恐伤津液加重病情。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 甘草二两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主症特征

  • 咳而胸满:胸部胀满不适
  • 振寒脉数:自觉寒冷但脉象快速(阳郁不能外达)
  • 咽干不渴:咽喉干燥却不思饮水
  • 浊唾腥臭:咳吐腥臭脓痰
  • 吐脓如米粥:后期吐出稀薄米汤样脓液(肺组织坏死)

核心病机

肺热壅盛,血肉腐败,酿成痈脓

治疗方剂

桔梗汤

  • 组成:
    • 桔梗30g(排脓要药)
    • 甘草60g(解毒和中)
  • 煎服法:
    • 水600ml煮取200ml
    • 分二次温服
  • 服药反应:服药后会吐出脓血(排脓反应)

鉴别诊断

  1. 与葶苈大枣泻肺汤证鉴别

    • 桔梗汤证:脓已成(吐米粥样痰)
    • 葶苈汤证:脓将成未成(痰稠腥臭)
  2. 与三物小白散证鉴别

    • 桔梗汤证:热实证
    • 三物小白散:寒实证(需温下)

临床运用要点

  1. 剂量关键

    • 必须重用(桔梗30g起,甘草60g)
    • 轻剂无效(“脓成则死”,需峻剂排脓)
  2. 预后转归

    • 排脓后多转为麦门冬汤证(肺阴亏虚)
    • 少数转为射干麻黄汤证(痰饮未清)
  3. 注意事项

    • 不可误用麻黄类发表剂(恐加重病情)
    • 需与健脾药配合(改善"三黄"症状)

经典配伍原理

  • 桔梗:宣肺排脓(“舟楫之剂”)
  • 甘草:
    • 解百毒
    • 缓桔梗峻烈之性
    • 保胃生津

扩展应用

  1. 肺痈发展三阶段

    • 初期:千金苇茎汤(清热化痰)
    • 中期: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逐痰)
    • 后期:桔梗汤(排脓解毒)
  2. 危重症候

    • 吐米粥样痰为肺组织坏死征象
    • 若不及时治疗易转为肺癌

注:此方为经方"排脓汤"代表,体现"脓成当排"治疗原则。临床需把握用药时机,早期干预可避免肺组织大面积坏死。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六两 | 石膏半斤 | 生姜三两 | 大枣十五枚 | 甘草二两 |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一、主症特征

  1. 咳而上气:咳嗽伴气逆喘息
  2. 目如脱状:眼球外突(因胸腔高压所致)
  3. 脉浮大:热盛于肺,气逆不降
  4. 兼症:胸满胀闷,呼吸困难

二、核心病机

  • 肺热壅盛,气机郁闭
  • 痰饮阻于中焦,肺失宣降
  • 形成"肺胀”(类似现代肺气肿)

三、治疗方剂

越婢加半夏汤

  • 组成

    • 麻黄18g(宣肺平喘)
    • 石膏24g(清肺热)
    • 半夏9g(降逆化痰)
    • 生姜9g(散水气)
    • 大枣15枚(和中)
    • 甘草6g(调和诸药)
  • 煎服法

    1. 先煮麻黄去沫
    2. 入余药同煎
    3. 分三次温服

四、鉴别诊断

证型 越婢加半夏汤证 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病机 肺热痰阻 外寒内饮化热
主症 目如脱状、脉浮大 烦躁而喘、脉浮
痰饮特点 痰黄黏稠 痰多清稀或泡沫状
舌象 舌红苔黄 舌淡苔白滑

五、方义解析

  1. 麻黄-石膏配伍

    • 麻黄宣肺平喘
    • 石膏清泄肺热
    • 二者相制为用,防麻黄过温
  2. 半夏的作用

    • 降逆化痰,解除横膈膜痉挛
    • 使肺气得以肃降
  3. 生姜-大枣-甘草

    • 调和脾胃
    • 助半夏化痰

六、临床运用要点

  1. 适用病症

    •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
    • 支气管哮喘(热证型)
    • 肺气肿合并感染
  2. 辨证关键

    • 必见"目如脱状"特征
    • 痰黄黏稠难咯
    • 脉浮大有力
  3. 现代加减

    • 痰热盛:加鱼腥草、瓜蒌
    • 气阴两伤:加沙参、麦冬

七、预后转归

  • 症状缓解后可用麦门冬汤调理
  • 反复发作者需配合健脾化痰法

注:本方体现"热者寒之”、“上者下之"的治疗原则,通过清热宣肺、降逆化痰治疗肺胀。临床需严格掌握适应证,痰稀白者忌用。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麻黄、芍药、桂枝、细辛、干姜、甘草各三两 | 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 石膏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赢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一、主症特征

  1. 咳而上气:咳嗽伴气逆喘息
  2. 烦躁而喘:喘息不安,烦躁不适
  3. 脉浮:病位在表
  4. 心下有水:胃脘部有水饮停滞(常伴喉痒)

二、核心病机

  • 外有表寒,内有寒饮
  • 饮郁化热,上迫于肺
  • 形成"寒饮挟热"的特殊病机

三、治疗方剂

小青龙加石膏汤

  • 组成

    • 麻黄9g、桂枝9g(解表散寒)
    • 干姜9g、细辛9g(温化寒饮)
    • 半夏9g(降逆化痰)
    • 五味子6g(敛肺止咳)
    • 芍药9g(调和营卫)
    • 甘草9g(调和诸药)
    • 石膏6g(清郁热)
  • 煎服法

    1. 先煮麻黄去沫
    2. 入余药同煎
    3. 分三次温服(体质强者服200ml,弱者减量)

四、鉴别诊断

鉴别要点 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越婢加半夏汤证
病机 表寒里饮挟热 肺热痰阻
主症 喉痒、烦躁 目如脱状
脉象 浮大
舌象 舌淡苔白滑 舌红苔黄
痰饮特点 痰多清稀或泡沫状 痰黄黏稠

五、方义解析

  1. 小青龙汤基础

    • 麻黄、桂枝解表散寒
    • 干姜、细辛温化寒饮
    • 半夏、五味子化痰止咳
  2. 加石膏的特殊意义

    • 清解饮郁所化之热
    • 防温燥药物伤阴
    • 针对"烦躁"症状

六、临床运用要点

  1. 辨证关键

    • 必见"表寒里饮"基础(恶寒、痰稀白、喉痒)
    • 兼见"烦躁"等热象
    • 脉浮而不数
  2. 适用病症

    •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 支气管哮喘(寒性体质兼热象)
    • 肺气肿合并感染
  3. 注意事项

    • 石膏用量宜轻(约为麻黄量的1/3)
    • 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 服药后宜避风寒

七、预后转归

  • 症状缓解后可用苓甘五味姜辛汤调理
  • 反复发作者需配合温补脾肾

注:本方体现"温清并用"的治疗思想,通过解表化饮、兼清郁热治疗复杂病机。临床需严格掌握寒热比例,热重者非本方所宜。

方剂补充

《千金》甘草汤方 治喉痛

甘草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减半,分温三服。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

桂枝三两 | 生姜三两 | 甘草二两 | 大枣十枚 | 皂荚一枚,去皮,子炙焦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附:相关方剂简析

  1. 《千金》甘草汤

    • 单味甘草煎服
    • 治咽喉肿痛(甘缓利咽)
  2.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 治胸满咳吐浊痰
    • 皂荚去皮炙用减毒
    • 大枣保护胃气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