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
这一篇,在过去,在中医的观念里面非常不容易解释的。为什么不容易解释?就是水的问题。当你了解水的问题后,这篇就很简单了。
水,在黄帝内经里,认为是这样子。小肠最外一圈是大肠,大肠在小肠上方的那一段的正中间,是肚脐,又名神阙。小肠是火,大肠是金,最上面的肺也是金,肺下是心脏也是火。
水气化的观念是,心脏不断跳动,肺呢,肺法象天,所以越高的地方,气候越冷,天是虚空的虚无的,所以正常人,虚,虚不会死人的,实证才会死人。
当心不断地搏动产生热,心火会向下,移热到小肠,这都是黄帝内经讲的。当小肠火很盛的时候,食物吃下有两种水,第一个,不管你喝的开水喝茶,到胃以后就气化了,另一种在食物里的水,如果食物里面没有水,根本就吞不下去,所以饭、蔬菜、肉类里面都有水。
食物经过胃的咀嚼后到了小肠,小肠里很热,因为有火啊,再把小肠蒸化一次,代表说你把食物消化掉了,变成糟粕和水,进入大肠后,所以水在上面,小肠的火在下面烧,水就气化出来,水从大肠再回到肺里面,因为金和金是想通的。
西医呢,只知道,大肠吸收水,大肠怎么会这么聪明自己吸收?原因是小肠火在下面蒸化,所以大肠的肠壁,把糟粕过滤,只有干净的水能够进入肺。
知道了这些,如果肺里有实,有东西挡到,五脏都是阴脏,肺有阴实的证,水是不是就上不去了,就会回头回到大肠里面,所以肺癌一定会下利嘛。肺癌怎么知道治好了,很简单,就是下利没有嘛。
所以说,黄帝内经,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最好最完整的生理学和解剖学和病理学。所以我们不需要看X光,各种仪器,验血报告,听听看看就知道了。
哪一天小肠的温度不够了,因为心脏的力量不够了,温度下降了,这个水就没有办法气化啊,大肠里的水根糟粕就出来了,是不是就下利了。中医把它定义成,寒。不然你告诉我怎么讲,只有这个寒字最传神。
怎么知道寒,因为小肠在管脚的温度,所以脚是冷的,就是寒。脚是冷的,还没有下利,只是一点点寒,严重的寒,就会下利了。每个人病情当然有层起的不一样啊。
为什么要练功夫?吸气进去,要到腹式呼吸,就是想尽办法把心火往下导,进入小肠,小肠温度增加,大肠的水气化入肺,再到喉咙,所以你在打坐,练功夫,练气的时候,越练津液是不是越多,口水的津,如果练了半天嘴巴越来越干,你练错了。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一、惊发四证总论
病因病机:
- 皆因突受惊恐,气机逆乱所致
- “惊则气乱”,扰动五脏功能
四种变证:
- 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桂枝加桂汤证)
- 吐脓:肺痈化脓(桔梗甘草汤证)
- 惊怖:惊悸不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证)
- 火邪:热陷下焦(桃核承气汤证)
二、各证详解
-
奔豚证
- 主症: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如豚之奔
- 病机:惊恐伤肾,肝气上逆
- 治疗:
- 阳虚水泛:苓桂术甘汤
- 肝气上逆:奔豚汤
-
吐脓(肺痈)
- 主症:咳吐腥臭脓血
- 病机:肺热壅盛,血肉腐败
- 治疗:桔梗甘草汤(排脓解毒)
-
惊怖证
- 主症:心悸不宁,惊恐不安
- 病机:心阳受损,神不守舍
- 治疗: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
火邪证
- 主症:便脓血,烦躁谵语
- 病机:热陷下焦,瘀热互结
- 治疗:桃核承气汤(泻热逐瘀)
三、临床鉴别要点
证型 | 主要表现 | 病位 | 治疗方剂 |
---|---|---|---|
奔豚 | 气从少腹上冲 | 肝/肾 | 桂枝加桂汤/奔豚汤 |
吐脓 | 咳吐腥臭脓血 | 肺 | 桔梗甘草汤 |
惊怖 | 心悸惊恐不安 | 心 | 救逆汤 |
火邪 | 便脓血、烦躁 | 下焦 | 桃核承气汤 |
四、治疗原则
- 安神定志:所有惊发证均需兼顾安神
- 调理气机:疏肝降逆为要
- 随证治之:根据具体病机选用相应方剂
五、预后调护
- 避免精神刺激
- 保持情绪稳定
- 配合心理疏导
注:此四证虽病因相同,但因体质差异而病机各异,体现"同病异治"思想。临床需详辨病机,不可见惊治惊。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甘草、芎藭、当归、黄芩、芍药各二两 | 半夏、生姜各四两 | 生葛五两 |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一、主症特征
-
典型发作:
- 气从少腹上冲咽喉
- 发作时痛苦欲死,缓解后如常人
- 常伴心悸、胸闷、窒息感
-
伴随症状:
- 腹痛(小肠拘急)
- 往来寒热(气机逆乱)
- 情绪紧张易诱发
二、病因病机
-
惊恐得之:
- 突受惊吓,气机逆乱
- 情志失调,肝气上逆
-
病机分型:
- 气逆型:浊气入三焦(奔豚汤证)
- 血瘀型:浊气入血脉(桂枝加桂汤证)
- 水逆型:水气上冲(苓桂术甘汤证)
三、治疗方剂
奔豚汤
-
组成(汉制换算):
- 疏肝降逆:柴胡12g(代甘李根白皮)、半夏12g
- 和血止痛:当归6g、川芎6g、芍药6g
- 清热和中:黄芩6g、甘草6g
- 解肌生津:葛根15g、生姜12g
-
煎服法:
- 水2000ml煎至500ml
- 日三夜一服(维持药效)
四、现代临证要点
-
辨证关键:
- 必见"气上冲"特征性症状
- 往来寒热提示病在少阳
- 腹痛拒按为肝气犯脾
-
药物替代:
- 甘李根白皮可用柴胡替代
- 腹痛甚者重用芍药至15-30g
-
类证鉴别:
证型 病机 主症特点 治疗方剂 奔豚汤证 浊气入三焦 往来寒热明显 奔豚汤 桂枝加桂汤 寒气上逆 恶寒明显 桂枝加桂汤 苓桂术甘汤 水气凌心 心悸伴眩晕 苓桂术甘汤
五、预后调护
-
情绪管理:
- 避免精神刺激
- 保持心情舒畅
-
饮食宜忌:
- 少食产气食物
- 保持大便通畅
注:奔豚病虽非常见病,但临床遇"查无实据"的阵发性气上冲症,当考虑此证。治疗重在调理气机,疏肝降逆为要。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桂枝五两 | 芍药、生姜各二两 | 甘草二两,炙 |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
一、病因病机
-
误治经过:
- 过汗伤阳(发汗后)
- 烧针迫汗(二次误治)
- 针处受寒(外寒内侵)
-
病机关键:
- 心阳受损,下焦寒气上逆
- 形成"阳虚寒逆"型奔豚
二、主症特征
-
典型症状:
- 气从少腹上冲至心
- 发作时心悸剧烈
- 缓解后如常人
-
特殊体征:
- 针处核起而赤(局部红肿硬结)
- 脉多沉迟或弦紧
三、治疗方剂
桂枝加桂汤
-
组成(汉制换算):
- 桂枝15g(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 芍药6g(敛阴和营)
- 生姜6g(散寒止呕)
- 炙甘草6g(调和诸药)
- 大枣12枚(补益脾胃)
-
煎服法:
- 水1400ml煎至600ml
- 分三次温服(每次200ml)
-
现代用法:
- 桂枝汤原方加肉桂3-6g(后下)
- 或桂枝加量至15-30g
四、辅助疗法
灸法:
- 在针处红肿硬结上施灸
- 每处灸1壮(温散局部寒邪)
五、鉴别诊断
鉴别要点 | 桂枝加桂汤证 | 奔豚汤证 |
---|---|---|
病因 | 误汗伤阳 | 情志惊恐 |
病机 | 寒气上逆 | 肝气上逆 |
兼症 | 恶寒肢冷 | 往来寒热 |
舌脉 | 舌淡苔白,脉沉迟 | 舌红苔薄,脉弦 |
六、临床运用要点
-
现代适应证:
- 阵发性心动过速
- 神经官能性心悸
- 更年期综合征(阳虚型)
-
加减变化:
- 阳虚甚:加附子
- 痰饮明显:合苓桂术甘汤
- 瘀血征象:加丹参、川芎
-
注意事项:
- 肉桂宜后下或冲服
- 热证、阴虚火旺者忌用
七、方义解析
-
桂枝加倍:
- 增强温通心阳之力
- 平冲降逆(引火归元)
-
芍药甘草:
- 酸甘化阴,制约桂枝辛燥
- 缓解腹痛挛急
-
姜枣配伍:
- 调和营卫
- 助桂枝温阳
注:本方体现"寒者热之"、“逆者平之"的治疗原则,通过温阳降逆治疗阳虚型奔豚。临床需注意与肝郁型奔豚鉴别,二者病机治法迥异。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半斤 | 甘草二两 | 大枣十五枚 | 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病因病机
-
误治经过:
- 发汗太过(伤及心阳)
- 津液耗损(胃肠津液不足)
-
核心病机:
- 心阳不足,水气上逆
- 下焦水饮欲冲心胸(“欲作奔豚”)
二、主症特征
-
典型症状:
- 脐下悸动明显(自觉或他觉)
- 时有气上冲感(未至咽喉)
- 常伴心悸、短气
-
舌脉特点:
- 舌淡苔白滑
- 脉沉弦或弦紧
三、治疗方剂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
组成(汉制换算):
- 茯苓24g(利水宁心)
- 桂枝12g(温通心阳)
- 炙甘草6g(补中益气)
- 大枣15枚(补脾和胃)
-
特殊煎法:
- 甘澜水(扬之万遍)煎药
- 先煮茯苓减量再入他药
-
现代用法:
- 茯苓30g、桂枝15g、炙甘草10g、大枣10枚
- 常规水煎,分三次服
四、方义解析
-
茯苓:
- 生三焦油膜之"膏”
- 利水而不伤正
- 宁心安神(针对悸动)
-
桂枝:
- 温通心阳(增强心脏泵血)
- 平冲降逆(制水气上冲)
-
甘草大枣:
- 补益脾胃(培土制水)
- 补充发汗所伤津液
五、鉴别诊断
鉴别要点 | 苓桂甘枣汤证 | 桂枝加桂汤证 | 奔豚汤证 |
---|---|---|---|
病机 | 水气上逆 | 寒气上冲 | 肝气上逆 |
主症 | 脐下悸动 | 气冲至心 | 胸腹痛、寒热往来 |
病位 | 下焦水饮 | 血脉寒凝 | 三焦气滞 |
治法 | 利水降逆 | 温阳平冲 | 疏肝降逆 |
六、临床运用要点
-
辨证关键:
- 脐下悸动为特征性症状
- 多有汗出过多病史
- 阳虚体质者多见
-
现代应用:
- 神经官能性心悸
- 胃肠神经官能症
- 更年期综合征(水气型)
-
加减变化:
- 阳虚甚:加附子
- 痰饮明显:合苓桂术甘汤
- 兼表证:加生姜(即茯苓甘草汤)
七、预后调护
-
饮食宜忌:
- 忌过汗、过劳
- 少食生冷
-
善后调理:
- 症状缓解后用苓桂术甘汤巩固
- 或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
注:本方体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通过温阳利水治疗水气型奔豚。临床需注意与阳虚型、肝郁型奔豚鉴别,三者病机治法各异。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