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大家学会这一篇后,再加上一些我们针灸的穴道,对于心脏病的治疗就可以立竿见影。
中医的观念这一点跟西医很相同,中医认为心是君主之官,本身不受病,神明藏在里面。如果真正心脏有病,中医就判定必「死」,真心病是死症。西医称真正心脏有病的叫「绞心痛」,这种痛是如绳索绞在胸腔里面痛的,也是死症。
西医对于心脏结构出现问题的病就是开刀,比如他们发现到病人心脏瓣膜无法正常关闭了,就给你更换个猪瓣膜来用。而我们中医是没有开刀的,但是中医的标准是将心脏治疗到一定的程度,不会发生心脏病就好了。
除此之外,其他所有来自心脏的病,都不是因为心脏本身有问题而发生的,可能有东西堵塞在动脉里面,或者是心律不整,或者里面有积水,等等其他的原因所造成的。
张仲景在胸痹篇里面讲的胸腔就是讲胸腔内科,中医的观念很简单,并不像西医学说的如此复杂,张仲景用几个条辨来说明,不但处方开好了,连如何治疗也讲完了,所以张仲景是医之圣。
张仲景的观念认为我们心脏的病邪分几种症状。西医把这个邪分很细,用的名词像滤过性病毒、细菌等搞一大堆病名出来,但是又无法解决问题。
比方说遇到一种病毒,如果这个病原体进入我们的横系统,如果是横膈膜受到感染而发炎的时候,西医就叫做横膜炎,而中医看到横膈膜炎的症状,用的形容词是「逆抢心」胁逆抢心,从胸胁部位往心脏里面痛。
如果这个病毒跑到胸腔中间时,这个地方叫做纵膈膜,我们胸就有横膈膜与纵膈膜,纵膈膜有发炎的时候,病人会感觉到痛在胸腔的正中央,会出现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的特殊痛感。
还有一种是心囊发炎,心囊就是心的外膜,中医称为心包,西医叫心囊,这无所谓的,反正都是心脏的外膜,这外膜一旦感染到炎症时,这种问题所引发的症状就是「悬心痛」。
金匮里所有关于心脏病的论述,整理起来就是这几个重点了。现在就剩下当我们看到悬心症我们用什么处方?我们看到横膈膜炎用什么处方?看到纵膜炎用什么处方?
我们中医是依照病人的症状来开立处方,西医是微视医学,其建立的病名很多,所以有可能是:「老师,这个心膜炎搞不好是动脉血管堵塞。」这些中医在处方时都无所谓,或者是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对西医来说可能是有脂肪或是瘀血块堵塞在动脉血管里面,也可能是主动脉血管破裂了,张仲景并不去管它,下面我会跟大家陆续做分析,但是基本上我们就只区分为这三种。
所以如果病家的心脏出现持续的痛,而且是集中在一处痛,痛起来会心慌慌的,这就是心包炎,病在心包上面。我们治疗心脏病的处方是依据症状之不同来开立的,像有治疗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的处方,也有胁下逆抢心的处方,这几种情形,大家先了解一下,现在我们来看看张仲景的解释与他所谓的病因是什么。
我们治疗心脏病速度非常的快,快到什么程度,立竿见影。对经方来说,治心脏病是最快速的,有时候比感冒还快。诸位要掌握到诀窍,一点都不难。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1. 脉象的太过与不及
- 定义:正常脉象为一息五至(医生一呼一吸间脉跳5次)。
- 太过:脉跳7-10次为热证或凶险;9-10次为死症。
 - 不及:脉跳3次以下为危症;若逐渐减少(如从7次降至3次),病情恶化;反之则好转。
 
 - 特殊脉象:
- 结脉:脉有结节感,提示心脏问题(属太过)。
 - 代脉:规律性停跳(如每5停1为心脏衰竭,预后差;每54停1为正常)。
 
 
2. 阳微阴弦与胸痹病机
- 脉象表现:
- 阳微:寸脉微弱,代表上焦(肺/心)阳气不足。
 - 阴弦:尺脉弦细,主下焦寒水停滞。
 
 - 病机:
- 上焦阳虚,寒水上冲,阻塞胸阳→胸痹疼痛。
 - 类比“寒水浇引擎”,寒凝导致气化失常,水饮上泛。
 
 
3. 虚实辨证
- 虚证(本条重点):
- 因“极虚”致胸阳不振,寒饮内停,治需温补阳气。
 
 - 实证(伤寒论已述):
- 热实:大陷胸汤(泻热逐水)。
 - 寒实:三物小白散(温下寒积)。
 
 
4. 脉象的预后意义
- 转归判断:
- 脉从代脉(如10停1)改善至54停1→好转;反之恶化。
 - 强调医生需通过脉象动态评估病情进展。
 
 
关键总结:胸痹的虚证本质是上焦阳虚、下焦寒饮上逆,脉诊以“阳微阴弦”为纲,需结合脉象变化预判吉凶。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1. 条文解析
- “平人无寒热”:指患者无恶寒、发热等表证,属常态。
 - “短气不足以息”:突发性呼吸短促,气息不畅。
 
2. 病机与辨证
- 实证特征:
- 无寒热表证,却见气短喘促→提示有形实邪阻滞(如痰饮、瘀血)。
 - 区别于虚证(胸痹篇多属阳虚寒饮)。
 
 - 虚实鉴别:
- 虚证:多伴阳虚脉象(如阳微阴弦)、畏寒、胸痹隐痛。
 - 实证:突发气短,脉实或滑,无虚寒表现。
 
 
3. 治疗方向
- 胸痹篇侧重虚证:以温阳化饮为主(如桂枝、薤白等)。
 - 实证治法:需攻逐实邪(如痰饮用瓜蒌、枳实;瘀血用桃仁等),但本篇未详述。
 
4. 阴阳分治理念
- “胸为阳,腹为阴”:
- 胸阳不振用阳药(如桂枝通阳)。
 - 腹阴凝滞用阴药(如白芍柔阴)。
 
 - 临证思维:未治已明病位,需先辨阴阳虚实。
 
总结:本条以“无寒热+短气”锁定实证,强调胸痹虚证外的另一种病机,为后续实证治疗埋下伏笔。
📜胸痹之病,喘息欬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蒌实一枚,捣 | 薤白半斤 | 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1. 主证与病机
- 症状:
- 喘息咳唾(痰多、唾液多)
 - 胸背牵引痛(心痛彻背或背痛彻心)
 - 短气(呼吸急促不畅)
 
 - 脉象:
- 寸口沉迟:胸阳不振,痰浊阻滞。
 - 关上小紧数:中焦寒饮上逆,气机郁滞。
 
 - 病机:
- 心包痰饮:痰湿壅塞心包膜,阻碍气血运行。
 - 胸阳痹阻:阳虚阴乘,痰饮上泛,致胸背疼痛。
 
 
2. 方药解析:栝蒌薤白白酒汤
- 组成:
- 栝蒌实1枚(涤痰散结,通胸中郁滞)
 - 薤白半斤(辛温滑利,祛浊痰、通心阳)
 - 白酒7升(甜酒酿为佳,助药力上行宣痹)
 
 - 煎服法:三味同煮,分两次温服。
 
| 药物 | 作用机制 | 现代对应症状 | 
|---|---|---|
| 栝蒌实 | 开肺利气、涤痰散结 | 心脏瓣膜问题、胸膈痰阻(如冠心病) | 
| 薤白 | 辛温通阳,化浊痰 | 心包积液、痰湿型胸痛 | 
| 白酒 | 辛香上行,助药力透达 | 促进血液循环,散寒通络 | 
3. 鉴别诊断
- 与其他痰饮证区别:
- 肺痰(麻杏甘石汤、皂荚丸证):痰在肺,咳喘为主,无胸背彻痛。
 - 心包痰(本方证):痰阻心包,痛引胸背,伴短气喘息。
 
 - 虚实辨证:
- 虚证:阳微阴弦(胸痹虚证,需温阳)。
 - 实证:本证虽属痰阻,但病机仍含阳虚,故用温通法。
 
 
4. 针灸辅助疗法
- 取穴:
- 公孙+内关(开胸气,治心胸痛)
 - 天突+巨阙+关元(通调任脉,振奋心阳)
 
 - 针后反应:
- 郁结心气下移至第10椎(胆俞压痛),因心包与胆经相通,胆汁分泌与心搏联动。
 
 
5. 临证要点
- 指征:
- 第5椎(心俞)压痛→心包痰饮。
 - 项背强痛、活动后加重→提示心脏结构异常(如瓣膜问题)。
 
 - 现代应用:
- 冠心病、心绞痛、胸膜炎等属痰浊痹阻者。
 - 注意:轻症用白酒,重症可改用黄酒或高粱酒(但需防伤肝)。
 
 
6. 方药特色
- 栝蒌实:
- 形似心脏,能修复心腔结构(如瓣膜变形)。
 - 天然药物易生虫,人工制剂无效者慎用。
 
 - 薤白:
- 蒜臭味为真,无味者伪劣。
 - 通阳散结,尤善化心包湿浊。
 
 
总结:本方为胸痹轻证主方,通过涤痰通阳、辛香开痹,解决心包痰阻所致胸背痛。临床需结合脉证与针灸,兼顾标本。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萎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蒌实一枚,捣 | 薤白三两 |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 主证与病机
- 核心症状:
- 胸痹不得卧(平卧加重,因痰饮壅盛上逆)
 -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心包痰浊痹阻,痛感放射)
 
 - 病机关键:
- 痰饮壅塞心包:痰量较前证(栝蒌薤白白酒汤)更重,需强力涤痰。
 - 阳遏气逆:痰阻致心阳不展,气机逆乱,痛势剧烈。
 
 
2. 方药解析:栝蒌薤白半夏汤
- 
组成与剂量(经方原版):
药物 用量 作用 栝蒌实 1枚 开胸散结,修复心脏结构 薤白 3两 通阳化浊,祛心包痰湿 半夏 半升 涤痰力强,降逆平喘(制半夏) 白酒 1斗 宣痹上行(现代用甜酒酿2匙代)  - 
煎服法:四味同煮,取4升,分3次温服(现代折算:6碗水煮2碗,分3次服)。
 
3. 现代临床要点
- 适用病症:
- 心绞痛、狭心症、纵膈腔炎症(痰浊型)
 - 西医盲区:EKG未检出时,中医已可辨证施治(防猝死)
 
 - 鉴别诊断:
证型 关键区别点 处方 胸痹轻证(可平卧) 痰少,痛较轻 栝蒌薤白白酒汤 胸痹重症(不得卧) 痰多,痛彻背,平卧加重 栝蒌薤白半夏汤  
4. 针药并用方案
- 针灸急救:
- 取穴:内关+公孙(开胸气)、膻中+巨阙(通心阳)
 - 效果:针后心痛立减,心包郁结散至第10椎(胆俞区)
 
 - 服药反应:
- 一剂知:首服痛减,3日内痰消喘平。
 
 
5. 医案警示
- 西医误诊案例:
- 患者心痛彻背,EKG阴性,2周后猝死(痰浊痹阻未及时干预)。
 - 中医优势:通过症状(不得卧+彻背痛)及第5椎压痛即可确诊。
 
 
6. 临证思维
- 痰饮层级论治:
- 轻症(白酒汤):痰少,胸背隐痛。
 - 重症(半夏汤):痰多壅塞,彻痛不得卧。
 
 - 防病要点:
- 长期项背酸痛、活动后加重→提示心包痰积,需早用半夏涤痰。
 
 
总结:本证为胸痹痰浊壅盛阶段,非半夏不能开痹。经方“一剂知”的疗效,直指“痰-痛-喘”核心病机,远超西医仪器检测局限。
📜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枳实四枚 | 薤白半斤 | 桂枝一两 | 厚朴四两 | 栝蒌实一枚捣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 主证与病机对比
| 证型 | 实证(枳实薤白桂枝汤) | 虚证(人参汤/理中汤) | 
|---|---|---|
| 症状特点 | - 胃痞硬满,胁下气逆冲心(拒按) - 胸满剧痛如刀刺 - 横膈膜痰阻(西医:膈肌炎)  | 
          - 胃脘隐痛,喜按 - 胸闷短气(活动加重) - 面色苍白,四肢不温  | 
      
| 病机核心 | 痰浊壅塞+气机逆乱 (心包/横膈膜痰湿瘀阻)  | 
          中焦虚寒+心阳不振 (肠胃虚寒累及心气)  | 
      
| 脉象 | 寸关弦滑有力 | 寸弱迟,关沉细 | 
2. 方药解析与临床应用
(1)枳实薤白桂枝汤(实证主方)
- 
组成与作用:
药物 剂量 功能 现代对应机制 枳实 4枚 破胸中郁结(专治胸满) 增强心肌收缩,改善冠脉循环 薤白 半斤 涤痰通阳(心包痰浊) 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 桂枝 1两 壮心阳,导火下行 扩张血管,促进微循环 厚朴 4两 降胃肠气逆(治腹满) 调节胃肠动力 栝蒌实 1枚 散心包结滞(修复心脏结构) 抗心肌缺血  - 
煎服法:
- 先煮枳实、厚朴(先降气机),后入他药(保药性轻扬上行)。
 - 忌甘草:防药性缓滞,影响速效。
 
 - 
适用病症:
- 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交阻型)、膈肌痉挛、反流性食管炎。
 
 
(2)人参汤/理中汤(虚证主方)
- 
组成与作用:
药物 剂量 功能 现代对应机制 人参 3两 大补元气(振奋心阳) 改善心肌能量代谢 干姜 3两 温中散寒(恢复脾胃运化) 促进胃肠血液循环 白术 3两 健脾燥湿(杜绝痰饮之源) 调节肠道菌群 甘草 3两 缓急和中(调和诸药) 抗心律失常  - 
煎服法:四味同煮,分3次温服(需长期调理)。
 - 
适用病症:
- 功能性心脏病、胃肠型心绞痛(内脏-心脏反射)、慢性心衰(阳虚型)。
 
 
3. 鉴别诊断关键
- 按压反应:
- 实证:拒按(触诊肋下硬满)。
 - 虚证:喜按(揉按胸闷减轻)。
 
 - 疼痛性质:
- 实证:刀割样痛,放射至背。
 - 虚证:隐痛绵绵,劳累加重。
 
 
4. 针灸辅助方案
- 实证:
- 取穴:内关+公孙(开胸气)、中脘+天枢(降胃逆)。
 - 针法:泻法,强刺激。
 
 - 虚证:
- 取穴:足三里+关元(温补脾胃)、膻中+心俞(扶助心阳)。
 - 针法:补法,艾灸更佳。
 
 
5. 临证思维延伸
- “心胃同治”理论:
- 实证治标(痰瘀):枳实破结+薤白涤痰→“通”法。
 - 虚证治本(阳虚):人参补气+干姜温中→“补”法。
 
 - 防误诊要点:
- 西医常将“胃心综合征”误诊为纯心脏病(需结合腹诊)。
 
 
总结:胸痹“胁下逆抢心”一症,虚实迥异。实证痰瘀当攻(枳实薤白桂枝汤),虚证阳虚宜补(人参汤)。经方分层论治,直指病机核心,远超西医“一刀切”之弊。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生姜汤亦主之。
茯苓三两 | 杏仁五十个 | 甘草一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橘皮一斤 | 枳实三两 | 生姜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1. 主证与病机对比
| 证型 | 茯苓杏仁甘草汤(水饮停心包) | 橘枳生姜汤(湿痰阻心肺) | 
|---|---|---|
| 核心症状 | - 胸中气塞,短气(躺平加重) - 心痛缓痛(隐痛) - 不渴,寸脉弦滑  | 
          - 胸膈痞满,呼吸不畅 - 痰声辘辘,舌苔白腻 - 常伴嗳气或呃逆  | 
      
| 病机关键 | 心包积液,水气凌心 | 痰湿壅塞心肺间,气机阻滞 | 
| 鉴别要点 | 水停则痛缓、脉弦;痰阻则胸闷、苔腻 | 
2. 方药解析与临床应用
(1)茯苓杏仁甘草汤(利水通阳)
- 
组成与作用:
药物 剂量 功能 现代对应机制 茯苓 3两 利水渗湿,引心包水入三焦 利尿,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杏仁 50枚 开肺气,助水行(润而不燥) 改善肺循环,稀释痰液 甘草 1两 缓药性,留药上焦 抗炎,保护心肌  - 
煎服法:三味同煮,分次温服(需持续用药至积水尽除)。
 - 
适用病症:
- 心包积液、早期心衰(湿性啰音不明显者)。
 
 
(2)橘枳生姜汤(化痰行气)
- 
组成与作用:
药物 剂量 功能 现代对应机制 橘皮 1斤 辛香化痰,专祛心肺间寒湿 促进支气管纤毛运动 枳实 3两 破气开胸膈(治胸满要药) 增强胃肠及冠脉血流 生姜 半斤 散水止呕,温化痰饮 抑制平滑肌痉挛  - 
煎服法:煮后分2次服(急症可频服)。
 - 
适用病症:
- 膈肌痉挛(顽固性呃逆)、慢性支气管炎(痰湿型)。
 
 
3. 针灸辅助方案
-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
- 取穴:内关+膻中(宽胸)、水分+阴陵泉(利水)。
 
 - 橘枳生姜汤证:
- 取穴:中脘+丰隆(化痰)、肺俞+尺泽(宣肺)。
 
 
4. 临证思维延伸
- “水-痰”分治理论:
- 水饮(茯苓汤):病位深(心包),需缓消,重用茯苓+杏仁“引水下行”。
 - 痰湿(橘皮汤):病位浅(心肺间),需速散,橘皮+枳实“开气破结”。
 
 - 防误治要点:
- 水饮误用化痰药(橘皮)→ 徒伤津液;痰湿误用利水药(茯苓)→ 痰胶结难去。
 
 
5. 经典医案示范
- 
心包积液案:
- 男,65岁,胸隐痛3月,躺平气短,超声示少量心包积液。
 - 处方:茯苓30g、杏仁15g、炙甘草6g,加桂枝10g(助阳化气)。
 - 疗效:7剂后积液吸收,胸痛除。
 
 - 
痰阻嗳气案:
- 女,42岁,胸闷呃逆1周,痰多白黏,苔白厚。
 - 处方:鲜橘皮60g、枳实12g、生姜30g。
 - 疗效:1剂呃止,3剂胸畅。
 
 
总结:此二方为胸痹轻症“同病异治”典范。水饮当渗(茯苓汤),痰湿宜化(橘皮汤),辨证精准则效如桴鼓。尤需注意:心包积液隐匿性强,西医检测阴性时,中医脉证合参可早期干预!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仁十五两 | 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1. 主证与病机
- 
核心症状:
- 胸痹缓急:心脏疼痛随气候变化(遇冷加重,遇暖减轻)。
 - 痛性特点:阵发性刺痛/闷痛(非持续),伴胸闷短气。
 - 西医对应:风湿性心脏病、气候敏感性心绞痛。
 
 - 
病机关键:
- 外寒引动内湿:寒湿壅遏胸阳,心脉痹阻。
 - “同气相求”效应:外界寒湿与体内寒湿共振,引发心痛。
 
 
2. 方药解析
- 
组成与剂量:
药物 剂量 功能 现代机制 薏苡仁 15两 专祛上焦湿邪(利湿不伤阴) 抗炎、调节免疫(治风湿) 炮附子 10枚 温阳散寒(急救心阳) 强心、改善微循环  - 
制剂特点:
- 散剂优势:
- 快速吸收(适用于阵发性心痛)。
 - 附子炮制后减毒存效,配伍薏苡仁制其燥性。
 
 - 服法:方寸匕(约3g),日3次,温水送服。
 
 - 散剂优势:
 
3. 临床运用要点
- 辨证关键:
- 问诊必问:“心痛是否与天气变化相关?”
 - 体征: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弦紧。
 
 - 现代应用:
- 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痉挛(寒冷诱发型)。
 - 注意:心电图无异常时,中医可早期干预!
 
 
4. 增效方案
- 外治法(辅助心脏自愈):
- 冷水刺激法:
- 每日冷水冲脚3分钟→激发心脏代偿(初觉冷,后觉热)。
 - 原理:寒刺激足部反射区→心搏增强→促进侧支循环。
 
 - 环境调节:
- 嘱患者减少保暖(避免“过度防护”抑制心阳自主调节)。
 
 
 - 冷水刺激法:
 
5. 类方鉴别
| 方剂 | 病机 | 主症特点 | 治法 | 
|---|---|---|---|
| 薏苡附子散 | 寒湿痹阻心脉 | 气候相关阵发痛 | 散寒祛湿 | 
| 栝蒌薤白半夏汤 | 痰浊壅塞心包 | 心痛彻背+不得卧 | 涤痰通阳 | 
| 枳实薤白桂枝汤 | 痰瘀互结胸膈 | 胁下逆抢心+胸满拒按 | 破结开痹 | 
6. 临证思维
- “治湿三层次”理论:
- 轻湿(茯苓杏仁甘草汤):利水渗湿。
 - 重湿(薏苡附子散):温化寒湿。
 - 顽湿(真武汤):温阳利水。
 
 - 警示:
- 西医“干燥剂”式治疗(如利尿剂)仅去水不去湿,反伤津液!
 
 
总结:本方为“气候敏感性胸痹”专方,体现中医“天人相应”思想。寒湿得散,则心阳自通,远比西医抗凝、扩血管疗法更契合病机。记住:心脏要“锻炼”,非“娇养”——冷水刺激即是唤醒心阳的密钥!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桂枝、生姜各三两 | 枳实五两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1. 主证与病机
- 
核心症状:
- 心中痞:胃脘部窒闷感(易误诊为胃病)。
 - 心悬痛:心脏悬空样绞痛(西医多诊为心包炎)。
 - 诸逆:气逆冲胸(伴嗳气、呃逆等)。
 
 - 
病机关键:
- 寒饮停聚心包:心阳被遏,痰湿上逆。
 - 气机悬滞:“如物悬空"的痛感源于寒饮牵掣心脉。
 
 
2. 方药解析
- 
组成与剂量(经方原比例):
药物 剂量 功能 现代对应机制 枳实 5两 破气开结(专治胸满悬痛) 增强冠脉血流,改善微循环 桂枝 3两 温通心阳(解"悬"之本) 扩张血管,抗心肌缺血 生姜 3两 散饮止逆(祛"饮"之标) 调节胃肠动力,抗炎  - 
煎服法:三味同煮,分3次温服(急症可频服)。
 
3. 辨证要点
- 
鉴别诊断:
证型 疼痛特点 伴随症状 对应方剂 心悬痛(本方证) 悬空牵掣感 胃痞、嗳气 桂枝生姜枳实汤 心痛彻背 放射性剧痛 不得卧、痰多 栝蒌薤白半夏汤 胸痹缓急 阵发冷痛 气候诱发 薏苡附子散  - 
西医对应:心包炎、胃-心综合征(Roemheld综合征)。
 
4. 临床运用技巧
- 
药对增效:
- 枳实+桂枝:
- 枳实破结"开城门”,桂枝温阳"增兵力"→ 治标治本同步。
 
 - 生姜妙用:
- 止呕逆(治标)+散水饮(治本)→ 预防痰湿再生。
 
 
 - 枳实+桂枝:
 - 
剂量秘诀:
- 枳实量>桂枝/生姜:突显"破结"之力(5:3:3)。
 - 现代换算:枳实15g,桂枝9g,生姜9g(基础量)。
 
 
5. 类证鉴别
- 与茯苓杏仁甘草汤区别:
- 同有"心中痞",但:
- 茯苓汤证:水停心包→ 短气、躺平加重(脉弦)。
 - 本方证:寒饮攻心→ 悬痛、气逆(脉紧)。
 
 
 - 同有"心中痞",但:
 
6. 现代拓展应用
- 术后心包粘连:配合针灸(内关+膻中)。
 - 神经官能性心悸:合甘麦大枣汤。
 
总结:此方体现仲景"药简力专"思想,以枳实为君破结,桂枝生姜为臣佐温阳化饮。临床凡见"悬空样心痛",无论西医诊断为何,投此方多效如桴鼓。记住:心脏病的经方治疗,症状导向远胜于病名束缚!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乌头一分,炮 | 蜀椒、干姜各一两 | 附子半两 | 赤石脂一两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1. 主证与病机
- 
核心症状:
- 穿心痛:前胸(膻中)与后背(第5胸椎)间放射性剧痛,呈"来回穿梭"样
 - 伴随症:动则痛剧、呼吸窒闷、面色青紫
 - 预后警示:未经治疗者半年内多猝死(西医常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
 
 - 
病机关键:
- 寒湿壅塞纵膈:五脏阳虚(尤重心肺),寒凝痰浊痹阻心脉
 - 痰随气逆:“如虫游走"的痛感源于痰湿随气机逆乱窜动
 
 
2. 方药解析
- 
原方组成(争议与改良):
药物 原方剂量 现代改良(倪师经验) 作用靶点 乌头 1分 改用乌梅15g 酸敛入肝,化湿解凝 蜀椒 1两 保留10g 温肺散寒,破滞开痹 干姜 1两 保留10g 温脾化饮,固守中焦 生附子 半两 改炮附子6g 温肾阳,助心火 赤石脂 1两 保留10g 涩敛固摄,防痰湿复聚  - 
制剂关键:
- 蜜丸缓攻:蜂蜜调和诸药,缓释药力(防乌头燥烈)
 - 服法:梧桐子大丸剂,空腹服1丸(约3g),日3次(可渐加量)
 
 
3. 临床运用要点
- 
辨证铁证:
- 触诊:第5胸椎(心俞)压痛+++,第10胸椎(胆俞)叩痛
 - 舌脉:舌质紫黯苔白滑,脉沉紧或促结
 
 - 
急救配合:
graph LR A[突发穿心痛] --> B[针刺急救] B --> C[取穴:天突+巨阙+关元(任脉三针)] B --> D[配穴:内关+公孙+心俞/肺俞] A --> E[丸剂缓治]
graph LR A[突发穿心痛] --> B[针刺急救] B --> C[取穴:天突+巨阙+关元(任脉三针)] B --> D[配穴:内关+公孙+心俞/肺俞] A --> E[丸剂缓治] 
4. 类方比较
| 方剂 | 病机 | 痛症特点 | 核心药物 | 
|---|---|---|---|
| 乌头赤石脂丸 | 寒湿穿心 | 来回穿梭样剧痛 | 乌头/乌梅+蜀椒+赤石脂 | 
| 栝蒌薤白半夏汤 | 痰浊壅塞 | 心痛彻背+不得卧 | 栝蒌+半夏+薤白 | 
| 薏苡附子散 | 寒湿痹阻 | 气候相关阵发痛 | 薏苡仁+附子 | 
5. 现代启示
- 
治疗思路:
- 五臟同调:心(赤石脂)、肺(蜀椒)、肝(乌梅)、脾(干姜)、肾(附子)
 - 给邪出路:苦温化湿(非单纯利尿)→ 从三焦膜原透解
 
 - 
预防猝死:
- 凡见"穿心痛"即需干预,不可等待西医检测异常(ECG/冠脉造影常滞后)
 
 
6. 临证秘诀
- 乌头vs乌梅之争:
- 原方乌头侧重"破寒凝”,倪师改良用乌梅"酸柔化湿",更适应现代人虚实夹杂体质
 
 - 赤石脂妙用:
- 不仅固涩止利,更能"封堵"痰湿回流路径,防病情反复
 
 
总结:此方为胸痹终极解决方案,体现仲景"重剂起沉疴"的胆识。临床运用需把握:
- 针刺急救开其闭
 - 丸剂缓攻断其根
 - 五脏同调防复发
 
真正的中医治心脏病,从来不是"扩张血管",而是让人体自身恢复"气血周流"的本能!
补充:动脉血管堵塞
黄连两钱 | 黄芩三钱 | 阿胶三钱 | 桂枝三钱 | 炙甘草三钱 | 炮附子三钱 | 川芎三钱 | 丹皮三钱 | 桃仁三钱 | 枳实
一、诊断要点
- 五大核心症状:
 
- 顽固性失眠(心藏神功能失常)
 - 大便不规则(心与小肠表里相关)
 - 手脚冰冷(心阳不足的初证)
 - 心胸剧痛(刀刺样疼痛)
 - 面颊潮红(从粉红→暗红→黑,示病情进展)
 
- 特殊体征:
 
- 耳穴心点压痛(动脉堵塞特征)
 - 第五胸椎压痛(心脏结构问题)
 - 手厥阴心包经循行部位麻痛
 
二、病理机制
- 中医病机:
 
- 心阳虚衰→寒凝血瘀
 - 痰湿瘀阻→血脉不通
 - 热药治疗原理:
- 寒则缩→温则通
 - 瘀则凝→热则化
 
 
- 西医对应: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心肌梗塞先兆
 
三、治疗方案
- 核心处方(经方加减):
 
 | 
 | 
- 随症加减:
- 刺痛甚:加红花6g
 - 胸闷甚:去白芍
 - 寒甚:炮附子加至15-30g
 
 
- 针灸急救:
 
- 主穴:内关+公孙(胃心胸)
 - 配穴:
- 左侧痛:右厉兑
 - 右侧痛:左厉兑
 - 正中痛:膻中+巨阙
 
 - 耳针:心点埋针
 
四、治疗原理
- 组方思路:
 
- 黄连阿胶汤底:治失眠(恢复心藏神)
 - 桂枝甘草汤:强心阳
 - 炮附子:温肾阳以助心阳
 - 川芎+丹皮+桃仁:活血化瘀
 - 枳实:开胸利膈
 
- 禁忌警示:
 
- 禁用西药抗凝剂(导致血管脆化)
 - 慎用阿司匹林(破坏血管壁)
 
五、疗效判断
- 好转指征:
 
- 睡眠改善
 - 大便规律
 - 手脚转温
 - 胸痛减轻
 - 面颊红色减退
 
- 恶化表现:
 
- 失眠加重
 - 二便更乱
 - 肢冷加剧
 - 胸痛持续
 
六、临床案例
典型病例:
- 三支冠脉堵塞患者
 - 针灸20分钟即能行走自如
 - 服药一月后症状基本消失
 
七、特殊提醒
- 寒极生热现象:
 
- 当大剂热药无效时
 - 需改用黄芩、黄连等寒药反治
 
- 预防调护:
 
- 忌食油炸食品
 - 适度运动
 - 保持情绪平稳
 
注:本方案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通过恢复心脏功能来治疗各类并发症,包括部分癌症(如乳癌、肝癌等)。临床运用时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加减。
心脏问题补充
一、心脏问题的两大分类
- 结构性病变(外证)
 
- 病位:心包、纵膈腔
 - 特征症状:
- 胸闷伴有游走性疼痛(如虫行)
 -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痰湿流动)
 - 第五胸椎明显压痛
 
 - 核心方药:
- 栝蒌实→修复心脏结构(瓣膜问题)
 - 枳实→开通心包气机
 - 薤白→涤除心包痰浊
 - 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疗心包积水
 
 
- 血液性病变(内证)
 
- 病位:冠状动脉、心血管
 - 特征症状:
- 固定部位刀刺样剧痛
 - 耳穴心点压痛
 -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 核心方药:
- 川芎、丹皮、红花→活血化瘀
 - 黄芩、黄连→引药入心
 - 阿胶→补血防耗伤
 
 
二、诊断要点对比
| 鉴别要点 | 结构性病变 | 血液性病变 | 
|---|---|---|
| 疼痛性质 | 游走性闷痛 | 固定刺痛 | 
| 压痛部位 | 第五胸椎 | 耳穴心点 | 
| 舌象特征 | 白厚腻苔 | 紫暗瘀斑 | 
| 伴随症状 | 咳唾痰涎 | 肢端麻木 | 
三、复合病变的治疗策略
- 结构+血液双重问题:
 
- 联合使用栝蒌薤白剂与活血化瘀剂
 - 示例复合方:
1 2 3栝蒌实15g 薤白12g 枳实10g 川芎9g 丹皮9g 红花6g 黄连3g 黄芩6g 阿胶9g(烊化) 
- 附子使用指南:
 
- 炮附子:
- 适用:汗出异常(心主五液)
 - 配伍:生姜(如真武汤)
 
 - 生附子:
- 适用:四肢厥冷(心阳衰微)
 - 配伍:干姜(如四逆汤)
 
 
四、心脏健康的四大黄金标准
- 睡眠安稳(心藏神)
 - 大便规律(心与小肠表里)
 - 手足温暖(心阳布达)
 - 末梢无麻(血脉通畅)
 
五、重症治疗要诀
- 
“治心必治肺”:
- 干姜温肺(甘草干姜汤)
 - 桂枝强心(炙甘草汤)
 
 - 
“治标需固本”:
- 炙甘草保心气
 - 阿胶养心血
 
 
六、临床注意事项
- 
鉴别诊断:
- 情志致病:多伴胁胀
 - 药毒伤心:有西药服用史
 - 饮食致病:多伴痰湿
 
 - 
治疗禁忌:
- 慎用苦寒伤阳之品
 - 禁用西药抗凝剂(易致血管脆化)
 
 
注:心脏为君主之官,治疗时需标本兼顾。结构性病变重点在"通"(化痰开结),血液性病变关键在"活"(化瘀通络)。临证需把握"心-肺-小肠"的关联,方能取得佳效。
相关内容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