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病,就是身上积水了,或肚子变大了,或全身积水,或下半身积水,或早上起来面部肿大积水。
饮病是内发的,自己平常生活习惯不好,比如躺着喝水。水病是外来的,表证失治,本来是桂枝汤或葛根汤证,结果遇到南方温病派,就不会用麻黄葛根桂枝,就用连翘啊,银花啊,板蓝根,诸如此类,这种药都是拿来刷牙漱口的,没办法去掉表证,水就累积在身体。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跗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水气病分类与证治
1. 风水
- 脉证:脉浮,骨节疼痛,恶风
- 病机:表症(太阳病),因出汗时受风,汗液不透发所致
- 治法:汗法(如麻黄汤、桂枝汤)
- 备注:
- 最浅层的水病,失治则转为皮水
- 需注意禁忌(如疮家不可发汗)
2. 皮水
- 脉证:脉浮,跗肿(按之凹陷),腹如鼓,不渴,不恶风
- 病机:水停三焦系统,气化不足
- 治法:汗法(全身性水肿适用)
- 备注:
- 比风水更深,属少阳范畴
- 脚踝及胫骨水肿为典型表现
3. 正水
- 脉证:脉沉迟,自喘
- 病机:里寒盛,内脏功能差致积水
- 治法:温里散寒(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 备注:与石水区别在于“喘”症明显
4. 石水
- 脉证:脉沉,腹满,不喘
- 病机:里症(体内积水),病位较浅
- 备注:
- 与正水同为里症,但无喘症
- 治法需根据病位(汗、吐、下三法灵活应用)
5. 黄汗
- 脉证: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汗黄
- 病机:湿热停滞三焦(如汗出时入水,毛孔闭塞)
- 特殊表现:腋下汗液染黄衣物,皮肤不黄(与黄疸区别)
- 预后:久不愈可致痈脓
- 病因:常见于劳力后骤冷(如船夫汗出跳入水中)
关键总结
- 病机层次:风水(表)→皮水(三焦)→正水/石水(里)→黄汗(湿热深重)。
- 治疗原则:
- 风水、皮水以汗法为主;
- 正水需温里;
- 黄汗需清湿热。
- 禁忌:发汗需辨体质(如疮家忌汗)。
- 预后:久病水停必致化脓(新旧水代谢失常)。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抟,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者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繫,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此为黄汗。
脉浮而洪的风水与黄汗鉴别
1. 脉象与病机
- 浮洪脉:
- 浮为风(外感风邪)
- 洪为气(体内阳气抗邪)
- 风气相抟(风邪与正气相争)
2. 风强(瘾疹)
- 症状:皮肤瘾疹(荨麻疹)、瘙痒
- 病机:汗出受风,汗液郁于皮下
- 治法:
- 麻黄加术汤(微发汗,透表湿)
- 禁忌:不可过汗,否则津液受损
- 失治后果:久则成痂癞(顽固皮肤病,如干癣)
- 治法:
- 针灸:曲池、合谷、三阴交、血海、筑宾(消炎止痒)
- 外敷:三黄泻心汤 + 白术粉
- 内服:乌梅丸(苦温化湿)
- 治法:
3. 气强(风水水肿)
- 症状:身体洪肿,难以俯仰
- 病机:阳气盛但汗出不透,水停皮下
- 治法:发汗(如麻黄汤类方)
- 关键点:
- 恶风 → 表虚,属风水
- 汗出乃愈 → 水邪从表解
4. 黄汗
- 症状:
- 不恶风(非表证)
- 小便通利(非膀胱气化不利)
- 上焦有寒(肺寒)→ 口多涎(吐白津)
- 病机:
- 大汗入冷水,毛孔闭,湿热郁于三焦
- 肺寒,津液不化,上逆为涎
- 治法:
- 温肺化饮(如甘草干姜汤)
- 清湿热(如芪芍桂酒汤)
总结对比
证型 | 关键症状 | 病机 | 治法 |
---|---|---|---|
风强(瘾疹) | 皮肤痒疹、荨麻疹 | 风邪郁表,汗液停滞 | 麻黄加术汤(微汗) |
气强(风水) | 全身洪肿、恶风 | 阳气抗邪,水停皮下 | 发汗(麻黄汤类) |
黄汗 | 不恶风、口多涎、汗黄 | 肺寒+湿热郁三焦 | 温肺+清湿热 |
核心要点:
- 风水(表证)→ 发汗;瘾疹(风郁)→ 微汗+去湿。
- 黄汗的关键在肺寒+湿热,与风水不同(无表证)。
- 失治后果:瘾疹久成干癣,水肿久则湿热化脓。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肿,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欬,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风水病的诊断与治疗(寸口脉沉滑证)
1. 诊断要点
- 脉象:寸口脉沉滑
- 沉:阳入里(非表证)
- 滑:水气内停
- 症状:
- 面目肿大(尤其眼睑浮肿,如卧蚕状)
- 颈脉动(颈动脉搏动明显)
- 时时咳(水气犯肺)
- 手足按之凹陷不起(水肿,非气肿)
- 身热(肺热或表郁化热)
望诊关键:眼袋浮肿(脾土不制水)、面部肿胀(肾气不化水)
2. 病机分析
- 风水:外感风邪 + 水湿停滞皮下(肺主皮毛,水泛肌表)
- 水肿来源:
- 心阳不足 → 脚肿(从下往上肿)
- 肾气不足 → 头面肿(从上往下肿)
- 咳嗽成因:水湿渗肺,肺气不宣
3. 治疗原则
- 汗法(越婢汤为主方)
- 适用条件:全身性水肿、有汗、咳嗽、身热
- 方药组成:
- 麻黄:开表发汗 + 利尿
- 石膏:清肺热
- 生姜、甘草、大枣:护胃生津,防过汗伤阴
- 禁忌:无汗者慎用(需配伍桂枝)
4. 鉴别诊断
证型 | 关键特征 | 治法 |
---|---|---|
风水(越婢汤证) | 面目肿、按之凹陷、有汗、咳热 | 发汗清热(越婢汤) |
气肿 | 按之即起(无凹陷) | 理气化湿(非汗法) |
皮水 | 跗肿、腹如鼓、不恶风 | 发汗或利水 |
5. 临床注意事项
- 发汗时机:
- 风水初起(水在表)→ 汗解
- 久病水肿(兼里虚)→ 需温阳利水(如真武汤)
- 禁忌:
- 气肿(按之弹起)不可发汗
- 肾衰水肿(尿少、面黑)慎用汗法
总结
- 风水 = 风邪 + 水停肌表 → 越婢汤(汗法)
- 眼睑浮肿 + 颈脉动 + 咳 → 肺脾肾三焦气化失常
- 治则核心:发汗透表 + 清热护津,兼顾脏腑功能(心、肾、肺)。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痠,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软而喘,不渴者,此为肺胀,其状如肿,发汗则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风水、皮水、黄汗与肺胀的鉴别与治疗
1. 风水(表湿证)
- 脉证:太阳病,脉浮而紧(本应骨节疼痛,但反不疼)
- 症状:
- 身体沉重酸楚(湿盛)
- 不渴(湿阻津液不化)
- 无汗或汗出不畅(表寒闭郁)
- 病机:外感风寒 + 内湿停滞(脾湿不运)
- 治法:
- 麻黄加术汤(麻黄汤 + 白术)→ 发汗祛湿
- 禁忌:过汗易致里虚恶寒(需配伍生姜、甘草、大枣护津)
关键点:湿家(脾虚湿盛者)得表寒,不可单用麻黄汤,需加白术化湿。
2. 皮水(三焦水停)
- 症状:
- 渴而不恶寒(水入半表半里,非表证)
- 身肿(三焦水泛)
- 病机:水湿停滞三焦系统(决渎之官失常)
- 治法:
- 发汗或利水(视病位)
- 代表方:防己茯苓汤(皮水四肢肿)
- 与风水区别:
- 风水:恶寒、表证明显(麻黄类方)
- 皮水:不恶寒、渴(三焦水停)
3. 黄汗(湿热郁结)
- 症状:
- 身肿而冷(水停肌腠)
- 胸中窒、不能食(水阻气机)
- 暮躁不得眠(阳不入阴)
- 汗黄染衣(湿热郁蒸)
- 病机:汗出受凉,水热互结于三焦
- 治法:
- 黄芪芍桂苦酒汤(清湿热、固表)
- 禁忌:不可发汗(恐伤津助热)
临床注意:黄汗与黄疸鉴别(黄疸身黄、目黄;黄汗仅汗黄)。
4. 肺胀(寒饮犯肺)
- 症状:
- 咳喘、不渴(肺寒饮停)
- 状如肿(肺气壅塞)
- 病机:肺失宣降,水饮内停
- 治法:
- 发汗宣肺(如小青龙汤)
- 代表方:越婢加半夏汤(热性肺胀)
治疗禁忌与变通
- 不可发汗的情况:
- 渴而下利(津亏里虚)
- 小便频数(阴液已伤)
- 极虚恶寒(过汗致阳虚)
- 津伤处理:
- 生津法:人参、甘草、生姜、大枣(护胃津)
- 食疗:水梨、西瓜(润燥补水)
- 水肿外治:
- 蒲灰散(外敷消水肿)
总结对比表
证型 | 关键症状 | 病机 | 治法 |
---|---|---|---|
风水 | 身重酸、不渴、恶寒 | 表寒 + 内湿 | 麻黄加术汤(微汗祛湿) |
皮水 | 渴、身肿、不恶寒 | 三焦水停 | 防己茯苓汤(利水消肿) |
黄汗 | 暮躁、汗黄、胸窒 | 湿热郁三焦 | 黄芪芍桂苦酒汤 |
肺胀 | 咳喘不渴、状如肿 | 肺寒饮停 | 小青龙汤/越婢加半夏汤 |
核心要点:
- 发汗需辨证:风水、肺胀可汗;皮水、黄汗慎汗;津伤者禁汗。
- 湿病根源:脾虚湿盛(白术)、三焦失调(防己)、肺失宣降(麻黄)。
- 津液保护:过汗伤阳,需配伍护津药(姜枣草)。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今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越加术汤主之。
里水的辨证与治疗(越婢加术汤证)
1. 里水的基本特征
- 主症:
- 一身面目黄肿(全身及面部水肿,肤色偏黄)
- 脉沉(病位在里)
- 小便不利(水液代谢失常)
- 病机:水湿内停,三焦气化不利,兼有里热或津伤。
2. 两种病机与治法
情况 | 症状 | 病机 | 治法 |
---|---|---|---|
小便不利 | 水肿、脉沉、无口渴 | 水停内里,气化失常 | 肾气丸(温阳利水) |
小便自利 | 水肿、口渴、亡津液 | 津液亏损,水热互结 | 越婢加术汤 |
3. 越婢加术汤的应用
- 适用证:
- 水肿伴汗出、口渴、发热(肺热壅盛)
- 肌肉酸痛(湿阻经络)
- 小便不利或正常但津伤(需兼顾补液)
- 方药组成:
- 麻黄:宣肺发汗,通调水道
- 石膏:清肺胃之热
- 白术:健脾祛湿(针对“湿家”体质)
- 生姜、甘草、大枣:补益脾胃,防过汗伤津
4. 临床要点
- 鉴别关键:
- 口渴与否:渴为津伤(越婢加术汤),不渴为阳虚水停(肾气丸)。
- 汗出与发热:越婢汤证必有汗出、身热;若无汗则需配伍桂枝(如大青龙汤)。
- 湿家体质:
- 长期湿重者(易关节酸重、水肿)需加白术健脾化湿。
- 禁忌:
- 津液大亏(如严重脱水、下利)慎用发汗法,需先补津液(如人参、麦冬)。
5. 现代应用参考
- 肾炎水肿:兼发热、口渴者,可参考越婢加术汤。
- 特发性水肿:伴脾虚湿盛时,合用五苓散加减。
- 代谢综合征(肥胖、高尿酸):湿热型水肿可化裁使用。
总结
- 里水=水湿内停+热/津伤,分虚实论治:
- 实证(小便不利)→ 肾气丸(温阳利水)
- 虚热津伤(小便自利、渴)→ 越婢加术汤(发汗清热+健脾)。
- 核心思路:
- “发汗不伤津”是越婢汤的配伍精髓(姜枣草护胃)。
- 白术为“湿家”关键药,无湿者去之。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即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趺阳脉诊与水气病预判
1. 趺阳脉(冲阳脉)的生理与病理
- 正常脉象:伏而缓(和缓有力,反映胃气充足)
- 异常脉象与病机:
脉象 | 临床意义 | 伴随症状 | 误治后果 |
---|---|---|---|
紧脉 | 胃中本寒(里寒证) | 疝瘕、腹中冷痛 | 误下→胸满短气 |
数脉 | 胃中本热(消谷善饥) | 本应小便数,反不利 | 水液停聚→水肿先兆 |
2. 寒证误治的机制与处理
- 病机链:
里寒(脉紧) → 误用寒下药 → 下焦虚冷 → 上焦失降(胸满短气) - 关键症状:
- 腹冷痛、月经延期(女性癥瘕/囊肿风险)
- 误下后吸气困难(肾不纳气,横膈膜不下沉)
- 治法:
- 温阳利水:桂枝、炮附子、茯苓、白术(如真武汤)
- 禁忌:禁用苦寒攻下(如大黄、芒硝)
临床提示:女性下焦寒湿(脚冷、经迟)需早干预,防癥瘕(卵巢囊肿/肌瘤)。
3. 热证致水的病机与预警
- 病机链:
胃热(脉数) → 消谷善饥 → 本应小便通利 → 反小便不利 → 水液潴留(水肿) - 关键症状:
- 消渴但小便少(非糖尿病性多尿)
- 水肿前期(水热互结,三焦壅滞)
- 处理原则:
- 清热利水(如白虎加术汤)
- 忌盲目滋阴(防助湿)
经典对比:
- 《金匮》「小便不利,此欲作水」→ 水热互结,需分消走泄。
- 《伤寒》 五苓散证(膀胱气化不利)与此不同。
4. 临床鉴别与拓展
-
寒湿与湿热水肿的鉴别:
证型 脉象 二便 治法 寒湿 紧/迟 便溏、小便清长 温阳化湿(真武汤) 湿热 数/滑 便秘、小便短赤 清热利水(茵陈五苓散) -
现代疾病对应:
- 寒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
- 湿热型:急性肾炎、代谢性水肿
核心总结
- 脉诊为先:趺阳脉紧→里寒;数→里热,预判水病趋势。
- 治未病:
- 寒湿早温(防癥瘕),如艾灸关元、用药温下焦。
- 热证需清利(防水停),如石膏、滑石配白术。
- 误治警示:
- 里寒误下→上实下虚(胸满短气);
- 里热不化→水热互结(消渴肿满)。
仲景思维:胃气为水液代谢枢纽,趺阳脉异动是水气病早期信号!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抟,名日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抟,名日伏。沉伏相抟,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抟,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水气病形成的脉象病机与治疗思路
1. 脉象解析与病机关联
-
寸口脉(肺/胸阳)
- 浮而迟:浮为表热,迟为里虚 → 热潜相搏→“沉”
- 表热内虚,阳气不固,水液内潜
- 病理链:肺失宣降 → 水停上焦 → 络脉空虚(身冷无汗)
- 浮而迟:浮为表热,迟为里虚 → 热潜相搏→“沉”
-
趺阳脉(胃气)
- 浮而数:浮为胃热,数为热壅 → 热止相搏→“伏”
- 胃热亢盛,肾气不纳(热迫津耗) → 小便难
- 病理链:胃热津伤 → 三焦气化失司 → 水液潴留
- 浮而数:浮为胃热,数为热壅 → 热止相搏→“伏”
-
最终病机:
“沉伏相搏→水”- 上焦络虚(肺) + 下焦气化不利(胃/肾) → 水走皮肤(水肿)
2. 核心病机与症状对应
脉象/病机 | 临床表现 | 生理失衡 |
---|---|---|
寸口沉(络脉虚) | 身冷无汗、皮肤干燥 | 肺阳不足,微循环衰竭 |
趺阳伏(小便难) | 尿少、消谷善饥 | 胃热灼津,肾气不化 |
水走皮肤 | 水肿(按之凹陷) | 水液代谢双系统(肺+三焦)瘫痪 |
3. 治疗策略
- 关键原则:
“协调阴阳,复其气化”- 补肺阳、固表:
- 桂枝汤(基础方)→ 调和营卫,温通络脉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多梦、盗汗者)→ 潜阳固涩
- 清胃热、利三焦:
- 白虎加人参汤(胃热消渴)→ 清热生津
- 五苓散(小便不利)→ 恢复三焦气化
- 虚实并治:
- 越婢汤(表闭水肿)→ 发汗+清里热
- 真武汤(肾阳虚水停)→ 温阳利水
- 补肺阳、固表:
4. 临床提示
- 预防水病:
- 运动导引(如易筋经、金刚功)→ 促进阳气周流,避免"直线劳动"耗气
- 桂枝汤保健:素体虚汗、易感冒者,可小剂量长期服用
- 误治警示:
- 勿见热纯用寒凉(恐伤肾阳,加重水停)
- 勿见水肿盲目利尿(需辨肺/肾/三焦病位)
总结:仲景水病观
- “水为阴邪,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
- 本例突出肺胃协同失调(寸口+趺阳脉)致水的病机。
- 脉诊价值:
- 寸口浮迟→上焦虚热;趺阳浮数→中焦热壅 → 二者合参预判水肿。
- 治疗本质:
- 不是单纯利水,而是重建"肺宣发-三焦输布-肾气化"循环。
现代应用:慢性肾病水肿、代谢综合征(肥胖性水肿)可参考此病机,从调和肺胃入手。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况,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水气病的脉证演变与治疗关键
一、水病初起(上焦寒湿)
- 脉象:寸口脉弦而紧
- 弦脉 → 水邪停滞
- 紧脉 → 寒束卫阳
- 病机:
- 卫气不行:寒束肌表,恶寒无汗(类似太阳伤寒)
- 水走肠间:水湿不化,渗入肌肉腠理(非肠道,实为"阳间"即体表)
- 症状特点:
- 恶寒、身重(湿滞)
- 皮肤水肿初现(按之轻度凹陷)
- 治疗:
- 发汗解表:
- 表实无汗 → 麻黄汤(开表发汗)
- 兼里湿 → 麻黄加术汤(发汗祛湿)
- 化饮逐水(若水聚成实):
-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水走肠间,腹满喘鸣)
- 发汗解表:
关键点:水病初起在表,当从汗解,防其入里!
二、水病已成(少阴阳虚)
- 脉象:少阴脉(尺部)紧而沉
- 紧脉 → 寒凝痛证(腰痛、关节冷痛)
- 沉脉 → 水停于里
- 病机:
- 肾阳不足:气化无权 → 小便难
- 寒水内停:水肿加重(下肢尤甚)
- 症状特点:
- 面色苍白、四肢逆冷
- 小便不利、腰膝酸冷
- 治疗:
- 温阳利水:
- 麻黄附子细辛汤(表里双解)→ 发汗+温肾
- 真武汤(纯里虚寒)→ 附子+白术+茯苓
- 急救肾阳(危证):
- 四逆汤(肢冷脉微)
- 温阳利水:
关键点:少阴水病需温肾阳,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开肾盖"的钥匙!
三、临床鉴别与拓展
分期 | 病位 | 脉象 | 核心症状 | 代表方剂 |
---|---|---|---|---|
初期 | 上焦/表 | 寸口弦紧 | 恶寒、身重 | 麻黄汤/麻黄加术汤 |
中期 | 三焦/半表里 | 趺阳浮数 | 消渴、小便不利 | 五苓散/越婢加术汤 |
晚期 | 少阴/里 | 尺部沉紧 | 肢冷、尿闭 | 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 |
四、经典思维精要
-
“水病传变"规律:
表寒束水(肺)→ 三焦壅滞(胃)→ 肾阳虚衰(少阴)- 初期失治是里水根源,发汗不及时则祸及肾阳!
-
脉诊核心:
- 寸口弦紧 → 果断发汗(防传变)
- 尺部沉紧 → 急温肾阳(防尿毒)
-
现代应用:
- 急性肾炎:初期多属"寸口弦紧”,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 慢性肾衰:晚期多见"少阴沉紧",真武汤合大黄附子汤
警示:见水肿勿盲目利尿!需辨表里阴阳,仲景云:“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水肿病的脉诊生死决断
一、水肿病的常态脉象
- 脉象特征:
- 诸沉脉(重按至骨方得)
- 机理:水湿壅盛,压迫血脉深伏
- 对应症状:
- 身体肿重(按之凹陷不起)
- 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临床意义:水肿见沉脉为"脉证相应",属疾病常态,可治。
二、危证脉象——“脉出者死”
- 脉象特征:
- 原应沉脉反浮(轻取即得,浮大无根)
- 机理:阴盛格阳,真阳外脱
- 伴随症状:
- 极度水肿却突然脉浮
- 神疲欲寐、面色惨白
- 二便失禁、四肢厥逆
临床意义:
- 脉症不符(阴证见阳脉)→ 元气败露的濒死征象
- 类似现代"心肾衰竭终末期"表现
三、脉症合参的生死鉴别
情况 | 形貌表现 | 脉象特征 | 预后 |
---|---|---|---|
顺证 | 消瘦虚弱 | 脉微细弱 | 可治 |
逆证(死候) | ① 形销骨立 | 脉洪大数急 | 危殆 |
② 看似壮实 | 脉细如丝 | 危殆 |
经典对比:
- 《伤寒论》“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 → 可温补(四逆汤)
- 本条"水病脉出" → 真阳脱越,救治极难
四、临床延伸思考
- 现代疾病对应:
- 慢性肾病水肿(尿毒症期)突发脉浮大 → 需警惕高钾血症、心包填塞等急症
- 中西医结合视角:
- “脉出"可能对应容量超负荷致心搏代偿性增强,但终将衰竭
- 治疗警示:
- 水肿见沉脉可大胆温利(真武汤、实脾饮)
- 若脉突然浮大 → 急用参附龙牡救逆,慎用利尿剂
核心总结
- “诸沉有水"是常,“脉出者死"是变:水肿病脉由沉转浮,揭示阴阳离决。
- 脉症关系比单一脉象更重要:形衰脉盛/形强脉弱皆属逆候。
- 仲景预警价值:此条实为水肿病终末期的脉诊预判法则,至今仍指导临床危重症识别。
医家箴言:
“水肿沉脉犹可治,浮大无根命必危” ——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日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水气病的诊断与治疗关键
一、典型症状(诊断四要素)
-
目下卧蚕
- 下眼睑浮肿透亮(区别于正常眼袋)
- 注:与相学"贵子贵女"鉴别——水肿呈病态透亮,无血色
-
面目鲜泽
- 皮肤表面异常光亮(水湿外泛的表现)
- 区别于健康光泽:指压后凹陷不回弹
-
脉伏或沉绝
- 重按至骨方得(水盛压迫血脉)
- 危重指征:脉沉极似无(“沉绝”)
-
消渴与二便异常
- 口渴多饮但小便不利(关键矛盾点)
- 腹大如鼓(水聚腹腔)
二、治疗原则与方药选择
病位 | 治法 | 代表方剂 | 适应症 |
---|---|---|---|
全身性水肿 | 发汗解表 | 越婢汤/麻黄加术汤 | 头面肿、恶风、有汗 |
脐上水肿 | 宣肺利水 | 葶苈大枣泻肺汤 | 胸满喘咳、不得平卧 |
脐下水肿 | 利尿攻下 | ① 五苓散(轻证) ② 大黄附子细辛汤(重证) |
腹大坚满、二便闭、脉沉绝 |
重点方解:
- 大黄附子细辛汤:
- 针对"脉沉绝+腹大便秘"的寒实水结证
- 大黄攻下+附子温阳+细辛散寒,共奏"温下逐水"之功
三、临床鉴别要点
-
真假消渴鉴别
- 水病消渴:渴但饮水不解,尿少腹大
- 糖尿病:多饮多尿,消瘦(无水肿)
-
腹水成因鉴别
graph LR A[腹大如鼓] --> B{小便是否利} B -->|不利| C[水病(五苓散/真武汤)] B -->|尚利| D[气胀/癥瘕(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graph LR A[腹大如鼓] --> B{小便是否利} B -->|不利| C[水病(五苓散/真武汤)] B -->|尚利| D[气胀/癥瘕(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
危候识别
- 脉症矛盾:水肿极重反见洪大脉(真阳外越)
- 禁忌:见口渴勿盲目滋阴(恐助水湿)
四、仲景思想精髓
-
“水病治则三层次”
- 发汗:开鬼门(肺主皮毛)
- 利尿:洁净府(膀胱气化)
- 攻下:去菀陈莝(肠腑壅塞)
-
现代应用
- 肝硬化腹水(寒实证)→ 大黄附子汤+鳖甲煎丸
- 肾病综合征→ 越婢加术汤合防己黄芪汤
警示:见"脉沉绝"方可下之,若脉微弱者慎用攻伐!
总结:水病诊疗框架
flowchart TD A[水肿主症] --> B{目下卧蚕+面目鲜泽} B --> C[脉伏/沉绝] C --> D[消渴+腹大] D --> E{病位判断} E -->|全身/上焦| F[汗法] E -->|下焦| G[利尿/攻下]flowchart TD A[水肿主症] --> B{目下卧蚕+面目鲜泽} B --> C[脉伏/沉绝] C --> D[消渴+腹大] D --> E{病位判断} E -->|全身/上焦| F[汗法] E -->|下焦| G[利尿/攻下]
掌握此辨治逻辑,即使未见经文原句,亦可依证施治。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下利后水肿的病理机制与预后判断
一、典型病程演变
-
下利伤津阶段
- 正常反应:下利后口渴欲饮(津液暂亏,胃气来复)
- 危重信号:下利后口不渴(阴寒内盛,真阳衰微)
-
水病形成阶段
- 关键矛盾:
- “渴饮水”(津伤求补)
- “小便不利+无汗”(气化失常)
- 结果:水液潴留 → 腹满水肿
- 关键矛盾:
二、病机解析
flowchart LR A[暴泻下利] --> B[津液骤伤] B --> C{机体反应} C -->|阳复| D[口渴饮水] C -->|阳衰| E[口不渴-四逆汤证] D --> F{气化功能} F -->|正常| G[小便利+汗出-自愈] F -->|失常| H[小便不利+无汗-水肿]flowchart LR A[暴泻下利] --> B[津液骤伤] B --> C{机体反应} C -->|阳复| D[口渴饮水] C -->|阳衰| E[口不渴-四逆汤证] D --> F{气化功能} F -->|正常| G[小便利+汗出-自愈] F -->|失常| H[小便不利+无汗-水肿]
三、治疗决策树
证型 | 判断要点 | 处理方案 |
---|---|---|
阳复欲愈 | 口渴+小便利/汗出 | 观察(可辅以米粥调养) |
水停实证 | 口渴+小便不利+腹满 | 五苓散(化气行水) |
阳衰危证 | 下利不渴+四肢厥冷 | 四逆汤(急救回阳) |
四、经典理论精要
-
“津液自和者愈”
- 仲景强调机体自我调节能力,反对盲目滋阴
- 现代启示:轻症腹泻补液优先口服补液盐而非静脉输液
-
“汗尿同源"理论
- 水肿消退双途径:
- 表证明显(无汗)→ 发汗(越婢汤)
- 里证为主(无尿)→ 利尿(猪苓汤)
- 水肿消退双途径:
-
预后标志
- 吉兆:饮水后尿量增加/微微汗出
- 凶兆:饮水后腹胀加剧(“水逆"证)
五、现代临床对应
- 感染性腹泻后期:出现口渴、少尿时需警惕低血容量性水肿
-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过度使用抗生素后出现水肿,可考虑五苓散恢复气化
关键鉴别:与心源性水肿(脉沉细结代)、肾性水肿(蛋白尿)相区分,本条专指"津伤-水停"动态失衡过程。
总结:仲景辨证思维
- 重功能胜过补物质:津伤时首重恢复气化(阳化气),而非单纯补水
- 动态观察疾病转归:通过"口渴-二便-汗出"三联征判断自愈倾向
- 治疗窗口期把握:水肿初起(气化未衰)及时干预效果最佳
📜心水者,其身重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五脏水病辨证与治疗精要
一、五脏水病核心鉴别表
病位 | 特征症状 | 病机关键 | 经典处方 | 现代对应疾病 |
---|---|---|---|---|
心水 | 身重少气、不得卧、阴肿、烦躁 | 心阳不振,水凌心肺 | 木防己汤 | 心衰水肿、心包积液 |
肝水 | 腹大如鼓、胁痛、小便断续 | 肝郁血瘀,土壅木郁 | 分消汤(去甘草) | 肝硬化腹水、肝癌 |
肺水 | 身肿、不得卧、鸭溏便 | 肺失宣降,通调失职 | 十枣汤/荨苈大枣泻肺汤 | 肺水肿、胸水 |
脾水 | 腹大、四肢重、口干少气 | 脾失运化,津液不布 | 实脾饮 | 胰腺炎腹水、营养不良性水肿 |
肾水 | 脐肿腰痛、阴湿、面瘦足冷 | 肾阳衰微,气化无权 | 真武汤+生硫磺 | 肾病综合征、肾衰 |
二、特色诊断指征
-
体位诊断:
- 心/肺水:端坐呼吸(十枣汤证)
- 肾水:晨起面肿(睡前水聚头部)
-
分泌物观察:
- 鸭溏便→肺水
- 阴囊潮湿如牛鼻汗→肾水
-
触诊特征:
- 脐凸如蛋→肾水危候
- 腹壁静脉曲张(蜘蛛痣)→肝水
三、阶梯治疗策略
-
急则治标(排水):
- 上焦:发汗(越婢汤)
- 中焦:健脾(五苓散)
- 下焦:温阳(真武汤)
-
缓则治本(治脏):
- 心水:桂枝+茯苓(强心利水)
- 肝水:鳖甲+茜草(软坚化瘀)
- 肾水:硫磺+附子(温阳化冰)
-
禁忌红线:
- 阴实证禁用甘草(恐助水湿)
- 血分病慎用单纯利尿(需配合活血)
四、现代应用要点
-
肿瘤相关腹水:
- 肝癌:柴胡鳖甲汤+茵陈(疏肝利胆)
- 胰腺癌:半夏泻心汤+莪术(开通痞结)
-
时辰疗法:
- 丑时(1-3点)醒:加郁金、龙胆草(清肝热)
- 五更泻:四神丸+硫磺(温肾阳)
-
微观辨证:
- 舌下络脉迂曲→肝瘀
- 唇周青黑→心阳虚
五、预后判断
-
吉兆:
- 排水后胃气来复(知饥能食)
- 小便逐渐通畅(色转淡黄)
-
凶兆:
- 利尿后反见脉大无根(阳脱)
- 腹水消而呃逆不止(胃气败)
仲景心法:治水必先治气,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临床需把握"排水-扶正-攻坚"的节奏,尤重护胃气为本。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水肿治疗的核心法则与临床活用
一、治疗总纲
-
定位治疗原则:
- 腰以上肿(头面、上肢、胸背)→ 发汗法
- 代表方:越婢汤、麻黄加术汤
- 机理:开鬼门,洁净府(肺主皮毛)
- 腰以下肿(下肢、阴部、腹部)→ 利尿法
- 代表方:五苓散、真武汤
- 机理:洁净府,通阳化气
- 腰以上肿(头面、上肢、胸背)→ 发汗法
-
全身性水肿:
- 汗利同施(发汗+利尿)
- 经典组合:越婢汤合五苓散
- 特殊用药:生硫磺(淡黄者)→ 温阳化气,通利三焦
二、关键用药——生硫磺的妙用
应用场景 | 作用机理 | 配伍要点 |
---|---|---|
顽固性全身水肿 | 温通十二经脉,化气行水 | 配麻黄增强发汗透表之力 |
重金属沉积致小便闭 | 化解膀胱五金沉积(如铁质) | 配伍滑石、甘草梢导浊外出 |
站立体位性水肿 | 改善静脉回流障碍 | 加怀牛膝引药下行 |
鉴别要点:
- 真硫磺:淡黄色(如雏鸡毛色),质轻脆
- 假硫磺:褐红色(土硫磺),只供外用
三、治疗禁忌(四不可发汗)
-
津枯者禁汗:
- 下利后口渴未止(阴液未复)
- 处理:先用牡蛎泽泻散利水养阴
-
阴竭者禁汗:
- 舌红少苔、皮肤干燥
- 处理:猪苓汤育阴利水
-
阳衰者慎汗:
- 脉沉微、四肢厥冷
- 处理:真武汤先温肾阳
-
表虚者禁汗:
- 自汗恶风(防己黄芪汤证)
- 处理:黄芪防己汤固表利水
四、现代疾病应用举例
-
肾病综合征:
- 晨起面肿(上焦)→ 越婢加术汤
- 傍晚腿肿(下焦)→ 济生肾气丸
-
心衰水肿:
- 夜间端坐呼吸→ 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
- 下肢凹陷肿→ 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
肝硬化腹水:
- 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 分消汤(去甘草)
- 合并阴囊水肿→ 硫磺3g(棉包煎)+ 麻黄附子细辛汤
五、仲景思维精要
-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 水肿消退后,需观察小便是否逐渐清长(气化功能恢复)
-
“治水三步骤”:
graph TB A[通阳化气] --> B[给邪出路] --> C[固护胃气]
graph TB A[通阳化气] --> B[给邪出路] --> C[固护胃气]- 硫磺通阳 → 汗尿分消 → 粳米大枣养胃
-
“因地因人制宜”:
- 北方寒地用附子,南方湿地用硫磺
- 体力劳动者重用麻黄,脑力劳动者轻用
临证箴言:
“治水如治兵,汗利如攻守,硫磺乃奇兵,胃气是粮道” —— 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注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抟,跌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骛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水病与血分病脉证总结
一、寸口脉(心肺脉)沉而迟
- 脉象:沉主水,迟主寒。
- 病机:
- “寒水相抟”:上焦(心肺)阳虚,寒与水互结,气化不利。
- 关键:心阳不足(张仲景隐言心脏,实指心阳虚衰)。
二、趺阳脉(胃脉)伏
- 脉象:伏脉(沉极似无)代表胃气衰败。
- 病机:
- “水谷不化”:胃虚不运,水饮停积。
- “脾气衰则鹜溏”:脾失健运,水渗大肠→ 便溏(鸭溏状)。
- “胃气衰则身肿”:水液不化,泛溢肌肤→ 全身水肿。
三、少阳脉(三焦)卑(衰)、少阴脉(肾)细
- 脉象:
- 少阳脉衰:三焦气化功能减弱(水道不畅)。
- 少阴脉细:肾阳不足,水液代谢失常。
- 病机:
- 男子:小便不利(气化无权,水停膀胱)→ 可用肾气丸。
- 妇人:经水不通(寒凝血瘀)→ “血不利则为水”,月经变黄水(里寒极盛)。
临床核心:血分病(妇科水病)
-
病机关键:
- 寒→血瘀→水停:
- 妇人里寒盛,经血不化,反为水湿(经色淡、质稀,或排黄水)。
- 血瘀日久(经黑、血块)则为热结,但此处侧重寒证。
- 寒→血瘀→水停:
-
治疗方向:
- 温阳化水:硫磺(大热破寒)、附子、桂枝(强心阳)。
- 活血利水:当归、川芎、泽兰(血水同治)。
- 代表方剂:
- 肾气丸(男子小便不利)。
- 温经汤(妇人血寒经闭)。
-
鉴别诊断:
- 气分病(病在表、轻浅)→ 易治(如茯苓甘草汤)。
- 血分病(病在里、寒瘀深)→ 难治(需温通久服)。
关键点总结
- 水肿根源:心阳虚(寸口沉迟)+胃衰(趺阳伏)+肾虚(少阴细)。
- 妇人经病:
- 寒证:经淡、黄水→温阳(硫磺、附子)。
- 热瘀:经黑、血块→化瘀(桃仁、丹皮)。
- 西医对比:水钠潴留、内分泌紊乱(中医从整体气化论治)。
注:仲景强调“血水同病”,治水需调血,治血需温阳,临床尤重妇人寒瘀体质。
📜师曰:寸口脉沉而数,数则为出,沉则为入,出则为阳实,入则为阴结。跌阳脉微而弦,微则无胃气,弦则不得息。少阴脉沉而滑,沉则为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抟,血结胞门,其瘕不写,经络不通,名曰血分。
水病与妇科血分病脉证总结
一、寸口脉(肺脉)沉而数
- 脉象:沉主水(肾),数主热。
- 病机:
- “数则为出,出则为阳实”:肺热壅盛,表实(毛孔闭塞)导致热无法外散,形成阳实证。
- “沉则为入,入则为阴结”:水气内停,沉积于三焦系统,结于脏内,形成阴结(水寒互结)。
- 关联症状:表实(无汗、怕冷)、肺热(胸闷、烦热)。
二、趺阳脉(胃脉)微而弦
- 脉象:微为胃气不足,弦主水饮或气滞。
- 病机:
- 胃虚无法气化水液,水饮内停,阻碍呼吸(“弦则不得息”)。
- 关键点:水病根源与脾胃虚寒相关,胃气衰则水湿不化。
三、少阴脉(肾脉)沉而滑
- 脉象:沉主里,滑主实。
- 病机:
- “沉滑相抟,血结胞门”:下焦(子宫、胞宫)寒凝血瘀,形成瘕积(如肌瘤、囊肿)。
- “经络不通,名曰血分”:瘀血阻滞经络,属血分病(妇科实证)。
临床延伸与治疗思路
-
病因病机:
- 表实(毛孔闭塞)→ 热不得散 → 肺热内壅。
- 胃虚(水不气化)→ 水饮内停 → 寒湿结于下焦。
- 里寒血瘀→ 瘕积(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
核心治法:
- 去水:茯苓、泽泻等利水药。
- 温阳散寒:桂枝(导心阳下行)、炮附子(重寒用生附子)。
- 活血化瘀:丹皮、桃仁。
- 缓急止痛:白芍。
- 代表方剂:桂枝茯苓丸(加减:寒甚加附子,瘀重加虫类药)。
-
预后与调护:
- 疗效判断:足温、脉象缓和、三阴交压痛消失。
- 防复发:忌冷食、避寒湿,增强运动(开表发汗)、恢复胃气。
- 西医对比:手术切除肌瘤不除根(寒湿瘀未去),中医调体质可根治。
关键点总结
- 水病与血分病的关系:水停致寒,寒凝致瘀,瘀久成瘕(如妇科肿瘤)。
- 治疗原则:**“去水、温阳、化瘀”**三法并行,兼顾通络。
- 辨证要点:脉沉滑提示下焦实证,须结合腹诊、舌诊(如舌黯紫、苔白滑)。
注:仲景强调“寒为百病之根”,妇人虚寒体质易发血分病,早期温化可防癥瘕形成。
📜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妇人血分与水分病鉴别及治疗总结
一、血分病(难治)
辨证要点:
- “经水前断,后病水”
- 月经先停闭,后出现水肿(两种情形):
- 更年期后停经(天癸竭)继而水肿
- 每次行经后出现水肿
- 病机:瘀血内阻(子宫肌瘤/积血)→ 影响水液代谢
- 特点:
- 经血未净,瘀阻胞宫
- 水病根源于血瘀(如冰山不化)
- 月经先停闭,后出现水肿(两种情形):
治疗方向:
- 治则:破血逐瘀为主,利水为辅
- 方药(补充方):
- 瞿麦(破血利尿)
- 大黄(通下焦瘀热)
- 桂枝(温通冲任,引血下行)
- 当归(补血活血)
- 茯苓+葶苈子(利三焦/肺水)
- 剂型:丸剂缓攻(如六味地黄丸制法,每次15粒)
- 外治法:艾灸关元、中极(温化胞宫寒瘀)
二、水分病(易治)
辨证要点:
- “先病水,后经水断”
- 先有水肿,后月经闭止或经色淡如黄水
- 病机:水湿壅盛→ 冲任受阻,经血被水稀释
- 特点:
- 月经本质未伤,仅被水湿抑制
- 去水则经自通
治疗方向:
- 治则:发汗/利尿为主
- 代表方:
- 轻证:五苓散(化气行水)
- 重证:真武汤(温阳利水)
关键鉴别与临证要点
-
问诊核心:
- “水肿与月经孰先孰后?”
- 先停经后肿→ 血分(瘀血为本)
- 先肿后停经→ 水分(水湿为标)
- “水肿与月经孰先孰后?”
-
预后差异:
- 血分病需长期调治(瘀血难化)
- 水分病速效(水去经自下)
-
现代对应:
- 血分病:多囊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继发水肿
- 水分病:肾病/心衰导致继发性闭经
注:仲景未出方,此补充方体现"血水同治"思想,临床需结合体质调整(如寒加附子,虚加人参)。妇人水肿必问经史,此乃妇科辨证独到之处。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抟,结在关元。始时尚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咽喉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繫不去,其病不除;复重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欬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欬,欬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水病误治与冲气上逆证治总结
一、核心病机分析
-
主证特点:
- 全身水肿(面目四肢肿、小便不利)但患者不以水肿为苦
- 反以胸中痛、气冲咽部(如炙肉感)、微喘为主诉
-
脉象解析:
- 寸口脉沉紧:
- 沉为水饮内停
- 紧为寒邪凝滞
- 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心阳不足导致寒水凝结下焦(关元穴为关键病位)
- 寸口脉沉紧:
二、疾病发展三阶段
-
潜伏期(青年阶段):
- 关元穴寒结初起(常因长期饮冷/外寒环境致水液代谢失常)
- 阳气尚盛时无症状(“年盛不觉”)
-
发作期(中年阳衰):
- 肾气上冲:咽喉窒塞、胁下急痛(易误诊为留饮)
- 误治链条:
- 误用攻下→气逆不除→复误吐→胃津耗伤→咽燥口渴
- 再误利水(葶苈丸)→暂缓复发→饮食不慎即复发
-
重症期:
- 水饮上逆:咳喘如奔豚
- 关键矛盾:冲气上逆为本,水肿为标
三、辨证治疗要点
-
治疗铁律:
- 先降冲气,后治咳喘,最后调水肿(“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 忌见肿即利水(治标不治本)
-
代表方剂:
阶段 主方 组成 作用 冲气上逆 苓桂五味甘草汤 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 平冲降逆 咳喘不止 苓甘五味姜辛汤 上方+干姜+细辛 温化寒饮 寒结关元 灸关元穴 - 温化下焦陈寒 -
鉴别诊断:
- 真留饮:胸胁满痛伴咳唾涎沫(甘遂半夏汤证)
- 本证:水肿伴冲气上逆(根源在关元寒结)
四、现代临床启示
-
诊疗思维:
- 对反复水肿患者需追问:
- 是否有咽喉异物感/气上冲感?
- 水肿与胸胁症状孰轻孰重?
- 触诊关元穴:寒结者多见局部冰凉/压痛
- 对反复水肿患者需追问:
-
治疗拓展:
- 顽固性水肿可配合:
- 隔姜灸关元(温化陈寒)
- 桂枝加桂汤(加强平冲)
- 预防复发:忌冷饮、避寒湿,常灸关元(尤其水产/冷冻从业人员)
- 顽固性水肿可配合:
-
西医对应:
- 心源性水肿(右心衰竭)合并胃食管反流
- 更年期自主神经紊乱伴水肿
注:本条揭示"治病必求于本"的经典范例,水肿只是表象,心肾阳虚、冲气上逆才是本质。临床见肿休治水,需察气化根源。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耆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防己一两 | 黄耆一两 | 白术五钱 | 炙甘草五钱
腹痛者加芍药。同样的,短气者我们加麻黄,诸如此类。有咳嗽加点杏仁。
一、风水核心辨证
-
典型症状:
- 脉浮(表证未解)
- 身重(湿困肌肉,脾失运化)
- 汗出恶风(卫阳不固,表虚不任风寒)
-
病机关键:
- 表虚湿盛:汗出当风,水湿郁于肌表三焦
- 脾虚失运:“身重"提示湿浊困脾(脾主肌肉)
二、防己黄芪汤方义
药物 | 剂量 | 作用靶点 | 现代理解 |
---|---|---|---|
防己 | 1两 | 三焦油网 | 利水祛湿,通淋巴系统(治痰湿凝聚) |
黄芪 | 1两 | 肌表卫气 | 固表止汗,增强免疫屏障 |
白术 | 5钱 | 脾胃中焦 | 健脾燥湿,调节水液代谢 |
炙甘草 | 5钱 | 调和诸药 | 缓解防己苦寒,保护胃肠 |
加减法:
- 腹痛:加芍药(柔肝缓急止痛)
- 短气:加麻黄(宣肺开表)
- 咳喘:加杏仁(降肺平喘)
三、临床拓展应用
-
代谢性疾病:
- 虚胖/水肿:本方+茯苓(增强利水)
- 淋巴系统疾病(淋巴肿大/乳癌/淋巴癌):
- 基础方+ 瓦楞子(化痰散结)
- 硬结顽固+ 牡蛎(软坚散结,30g起用)
-
治疗禁忌:
- 切片活检后慎用:结缔组织瘢痕阻碍药力渗透
- 鉴别良恶性:
- 良性:肿块圆滑
- 恶性:坚硬粗糙如石(需加重剂量)
四、与越婢汤的鉴别
方证 | 防己黄芪汤证 | 越婢汤证 |
---|---|---|
核心指征 | 身重明显 | 身肿无身重 |
汗出特点 | 汗出恶风(表虚) | 可有汗(表实郁热) |
病机侧重 | 脾虚湿盛 | 肺郁水停 |
现代对应 | 慢性水肿/代谢综合征 | 急性肾炎/过敏水肿 |
五、现代发病机制
- 空调病/冷库作业:
忽冷忽热→汗孔开阖失常→水湿郁表→“身重如裹” - 饮食内伤:
冷饮+高糖→脾阳受损→湿浊内生(“小腹微突"的代谢性肥胖)
六、治疗原理深度解读
-
黄芪的双向调节:
- 既"固表”(关闭异常汗孔)
- 又"走表”(促进水湿从微循环排出)
-
防己的靶向作用:
- 特异性清除三焦油网(淋巴系统)水湿
- 配伍茯苓可修复淋巴管通透性
-
白术-甘草药对:
- 重建中焦运化轴(胃肠-胰腺-肝脏代谢网络)
注:本方体现了张仲景"表里同治"思想,通过调节脾-三焦-肌表轴治疗水肿,为代谢性疾病提供经典治疗范式。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麻黄六两 | 石膏半斤 | 生姜三两 | 甘草二两 |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风水加术四两。
一、核心辨证要点
-
典型症状:
- 恶风(表卫受邪)
- 一身悉肿(水湿泛溢肌表)
- 脉浮不渴(热未伤津,病位在表)
- 续自汗出(肺热迫津外泄,汗出不彻)
- 无大热(表寒郁闭,里热不透发)
-
舌脉特征:
- 舌质红、苔薄黄干(肺热津伤)
- 脉浮数(表邪未解,里有郁热)
二、越婢汤方义与剂量
药物 | 经方剂量 | 现代换算 | 作用机理 |
---|---|---|---|
麻黄 | 6两 | 9-12g | 开泄腠理,宣肺发汗(解表逐水) |
石膏 | 半斤 | 30-50g | 清泄肺胃郁热(抑制麻黄燥性) |
生姜 | 3两 | 9g | 和胃散水,助麻黄宣散 |
甘草 | 2两 | 6g | 调和药性,护胃生津 |
大枣 | 12枚 | 6枚 | 补脾和营,防石膏寒伤中焦 |
煎服法:
- 先煮麻黄去沫(减其燥烈之性)
- 分三次温服(观察汗出情况调整)
三、加减化裁关键
-
恶风甚者:
- 加附子1枚(温阳固表,防过汗亡阳)
- 现代应用:心功能不全伴水肿者必加
-
肌肉关节湿重:
- 加白术12g(形成越婢加术汤)
- 适应证:
- 水肿伴身重(湿困脾阳)
- 黄疸病(湿热郁蒸发黄)
四、病机与治疗原理
-
病理链条:
肺热壅盛→ 宣降失常 → 水液停聚→ 郁热夹湿外泛 → 风水肿满 -
方剂特色:
- 麻黄-石膏药对:
- 麻黄发汗解表,石膏清热制汗
- 构成"发汗不留热,清热不冰伏"的动态平衡
- 生姜-大枣组合:
- 维护中焦运化,防水湿再生
- 麻黄-石膏药对:
五、现代临床应用
-
呼吸系统:
- 急性肾炎水肿(颜面浮肿为著)
- 过敏性皮炎伴水肿(荨麻疹、血管性水肿)
-
代谢性疾病:
- 更年期特发性水肿(汗出不止、烦躁)
- 糖尿病肾病早期(湿热困表证)
-
鉴别应用:
对比项目 越婢汤证 防己黄芪汤证 汗出特点 汗出而热不解 汗出恶风明显 身重感觉 以肿为主 身重如裹明显 舌象特征 舌红苔黄 舌淡苔白腻
六、经典发汗止汗悖论解析
- “麻黄止汗"机理:
通过开泄表闭,使郁热得散,恢复肺卫宣肃功能,从而实现:- 初期:发汗排水消肿
- 后期:气机通畅后汗自调
注:本方体现了"火郁发之"的治疗思想,适用于表闭里热型水肿,与防己黄芪汤的表虚湿盛证形成鲜明对比,临床需严格鉴别。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防己、黄耆、桂枝各三两 | 茯苓六两 | 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一、主症:
- 四肢浮肿(水停皮肤)。
- 四肢肌肉不自主颤动(“聂聂动”)。
二、病机与辨证要点
- 病位:
- 皮水(水停半表半里,三焦油网),区别于表证的“风水”(防己黄芪汤证)。
- 关键辨证:
- 口渴:皮水病久入里,必见渴症;风水初起在表,口不渴。
- 肌肉颤动:非单纯手抖,而是肌肉跳动(如帕金森病症状)。
- 水肿特点:四肢肿甚,水气壅滞皮肤。
三、方剂组成与配伍
- 药物:
- 防己、黄芪、桂枝各三两 | 茯苓六两 | 甘草二两。
- 煎服法: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次温服。
- 方源:防己黄芪汤去白术,加桂枝、茯苓。
四、方义解析
- 防己:通利三焦,行水消肿。
- 黄芪:补气行水,固表利湿。
- 茯苓:
- 生成三焦“黄油”(脂膜津液),助水液代谢。
- 重用六两,主导利水。
- 桂枝:
- 温通心阳,助心火生脾土,推动水液运行。
- 与茯苓配伍,火(阳)与油(阴)结合,促进水液排出。
- 甘草:调和诸药,和中健脾。
五、鉴别应用
方剂 | 防己黄芪汤(风水) | 防己茯苓汤(皮水) |
---|---|---|
病位 | 表(初起) | 半表半里(三焦油网) |
主症 | 浮肿、恶风、身重、不渴 | 四肢肿、肌肉颤动、口渴 |
药物差异 | 白术 | 桂枝、茯苓(去白术) |
病机侧重 | 表虚水停 | 三焦水停,阳不化气 |
六、临床扩展
- 适用病证:
- 慢性水肿、尿毒症(兼见肌肉颤动者)。
- 帕金森病(肌肉不自主跳动)。
- 核心指征:水停+肌肉动+渴。
七、总结要点
- 辨证关键:口渴与否区分表里(风水不渴,皮水必渴)。
- 治疗核心:茯苓生油、桂枝行阳,共促水液代谢。
- 现代应用:注重“肌肉颤动”与“水肿”并见的病机。
提示:防己茯苓汤通过调和三焦油膜、温阳利水,解决水停半表半里之证,临床需抓住“肿、动、渴”三大主症。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里水者,一身面目洪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无渴,故令病水,甘草麻黄汤主之;假今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甘草二两 | 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取三升,温服一升,重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1. 基本概念
- 里水定义:风水、皮水未愈,水邪内侵形成里水
- 主要症状:
- 一身面目洪肿
- 脉沉
- 小便不利
- 无渴(区别于五苓散证)
2. 治疗方剂对比
甘草麻黄汤
- 适用证:
- 上焦水肿(尤以头面、脐上为主)
- 表实无汗
- 内无里热
- 方药特点:
- 组成:麻黄4:甘草2(重用麻黄)
- 药少力专,强力发汗
- 可加生半夏利水(治脑积水)
- 禁忌:
- 肺热盛者禁用(防高热转肺炎)
- 脐下水肿不用
越婢加术汤
- 适用证:
- 里热盛(舌黄、肺燥)
- 小便自利而渴(亡津液)
- 方药特点:
- 含石膏清里热
- 配伍生姜/大枣/甘草补津液
- 白术防过汗
3. 治疗原则
- 双途径:
- 发汗(表证明显)
- 利尿(里水为主)
- 鉴别要点:
症状 方剂 病机 小便不利+无渴 甘草麻黄汤 水邪弥漫 小便利+口渴 越婢加术汤 津液亡失兼里热
4. 关键机制
- 麻黄作用:
- 轻阳上行,治头面水肿
- 强心起阳(还魂汤特性)
- 配伍意义:
- 生半夏去"至高之水”(协同麻黄)
- 甘草解毒防食腐(预防止并发症)
5. 脉症解析
- 沉脉本质:水盛压迫脉管所致
- 口渴差异:
- 五苓散渴:下焦停水,津不上承
- 越婢汤渴:津液亡失,里热伤阴
6. 临床要点
- 治水必察二便情况
- 发汗剂需配伍护津药物
- 肺主皮毛理论指导汗法运用
- 防己/白术的差异化应用:
- 三焦湿→防己
- 肌肉湿→白术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麻黄三两 | 附了一枚 | 甘草二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1. 脉症分型
脉象 | 病机 | 证型 | 鉴别要点 |
---|---|---|---|
沉小脉 | 少阴阳虚水停 | 石水 | 伴但欲寐、小便不利 |
浮脉 | 风邪袭表,水泛肌肤 | 风水 | 无里虚见证 |
虚胀 | 气滞非水 | 气水 | 按之无凹陷,面色不润 |
2. 核心方剂对比
麻黄附子汤(少阴水病)
- 组成:麻黄3两、附子1枚、甘草2两
- 煎服法:
- 先煮麻黄去沫
- 日三服,温服八合
- 作用机理:
- 附子温肾阳(治本)
- 麻黄利尿非发汗(需配伍附子)
- 甘草调和药性
- 现代应用:
- 肾病水肿
- 心源性水肿属阳虚者
杏子汤(风水在表)
- 方义考据:
- 非麻杏甘石汤(陈修园说存疑)
- 当为麻黄杏仁甘草汤(去附子加杏仁)
- 组方特点:
- 麻黄开肺发汗
- 杏仁润肺补津
- 无石膏(区别于肺热证)
- 作用靶点:
- 肺主皮毛理论
- 通过宣肺利水
3. 鉴别诊断
- 真性水肿:
- 皮肤按之凹陷
- 面色光亮
- 眼袋膨隆
- 小便不利
- 气胀(风温):
- 按之无凹陷
- 自觉胀闷
- 小便基本正常
4. 治疗原则
- 少阴水病:
- 温阳利水(麻黄配附子)
- 忌单纯发汗
- 风水在表:
- 宣肺发汗(麻黄配杏仁)
- 需兼顾肺津
5. 针灸辅助疗法
- 利水要穴:
- 天地人三皇(阴陵泉、地机、三阴交)
- 水分穴(脐上1寸)
- 水道穴(胃经)
- 应用场景:
- 配合汤药增强疗效
- 慢性水肿调理
6. 临证要点
- 麻黄在不同配伍中的效用差异:
- 配附子→温阳利尿
- 配杏仁→宣肺发汗
- 少阴水病本质:
- 阳虚为本,水停为标
- 治疗需标本兼顾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1. 基本概念
- 病机:静脉回流不足,血液淤滞,水液渗出血管,导致水肿。
- 适用证:
- 皮水(水停肌肤,全身肿胀)
- 厥冷(四肢逆冷,因水阻阳气)
- 严重水肿(肌肉绷紧,皮肤光亮)
2. 蒲灰散方解
- 组成:
- 蒲灰(水菖蒲烧灰)——利水消肿
- 滑石(清热利湿)——辅助排水
- 用法:
- 内服:强壮者1汤匙,瘦弱者半汤匙。
- 外敷:混合油性基质(如麻油、乳膏)涂于患处。
- 作用特点:
- 速效排水,适用于严重水肿。
- 替代方案:若患者能服汤药,优先用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等。
3. 鉴别与演变
阶段 | 证型 | 治法 | 代表方 |
---|---|---|---|
早期(未水肿) | 静脉回流不足 | 促进血液循环 | 芍药甘草附子汤(重用白芍+炮附子) |
中期(水肿初起) | 皮水 | 利水消肿 | 防己黄芪汤、麻黄附子汤 |
晚期(严重水肿) | 水盛厥冷 | 强力排水 | 蒲灰散(内服/外敷) |
4. 临床要点
- 适用场景:
- 患者无法口服汤药(如呕吐、昏迷)。
- 水肿严重,需快速排水(防坏疽、感染)。
- 后续调理:
- 水肿退后,体内阴寒仍重,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利水。
- 禁忌:
- 单纯血瘀水肿(非水病)不宜用。
- 阴虚水肿(需滋阴利水)慎用。
5. 现代应用参考
- 类似病症:
- 静脉回流障碍(如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 淋巴水肿(严重者配合外治)
- 外治拓展:
- 可结合现代透皮吸收技术(如凝胶剂型)增强疗效。
总结:蒲灰散是严重皮水的急救方,适用于水盛厥冷、无法服汤药者,通过内服或外敷快速排水,后续需温阳固本调理。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耆芍桂酒汤主之。
黄耆五两 | 芍药、桂枝各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1. 核心病机与病因
- 发病原因:汗出时入水(如劳动后游泳),水寒外束,汗液郁闭
- 关键病机:
- 三焦郁热:汗孔骤闭,营卫壅滞,湿热郁于三焦油网
- 表虚湿阻:汗液滞留肌肤,日久成黄汗
2. 典型症状
症状 | 辨证要点 | 鉴别诊断(vs风水/黄疸) |
---|---|---|
身体肿、发热 | 类似风水,但汗色黄 | 风水:汗无色;黄疸:全身发黄 |
汗出沾衣如柏汁 | 汗液浓黄(三焦湿热外泄) | 黄疸:小便黄、目黄、身黄 |
口渴、脉沉 | 湿热内郁,津液不布 | 阴虚口渴:舌红少苔;痰湿:脉滑 |
3. 主方解析:黄芪芍桂苦酒汤
-
组方:
- 黄芪5两:固表托毒,回收郁滞之汗湿
- 桂枝3两:通阳化气,助营卫循环
- 芍药3两:敛阴和营,与桂枝调和气血
- 苦酒(醋)1升:酸收敛汗,引湿热归三焦
-
煎服法:
- 水7升 + 醋1升 → 煮取3升,温服1升/次
- 服药反应:
- 初期心烦(醋收敛之效)→ 持续服用自解
- 若心烦剧烈,可减醋量
4. 方义深析
- 黄芪核心作用:
- 修复表虚,回收滞留汗液 → 防肌肤甲错(干癣)
- 非单纯补气,重在"收表”(逆转汗孔郁闭)
- 桂枝-芍药配伍:
- 等量合用 → 加速血液循环,推动三焦湿热归经
- 苦酒妙用:
- 酸收肝气 → 助疏泄三焦湿热
5. 现代应用扩展
- 适用场景:
- 劳力者汗后受凉(如运动员、户外工作者)
- 夏季游泳后反复汗黄者
- 部分干癣/湿疹伴汗黄病史者
- 禁忌:
- 纯热证(舌绛苔黄燥)忌用 → 恐助热
- 阴虚盗汗者慎用 → 酸收敛阴可能加重
6. 类证鉴别与治疗对比
证型 | 黄汗病 | 黄疸病 | 风水证 |
---|---|---|---|
病位 | 三焦油网 | 肝胆系统 | 肺卫皮毛 |
主色 | 汗黄(局部) | 身黄、目黄(全身) | 无特殊色 |
治则 | 收敛透达并施 | 清热利湿退黄 | 发汗解表利水 |
代表方 | 黄芪芍桂苦酒汤 | 茵陈蒿汤类 | 越婢汤类 |
7. 临证要点
- 汗色辨证:
- 汗黄如柏汁 → 三焦湿热
- 汗黄而稀 → 脾虚湿蕴(需加白术、茯苓)
- 脉沉意义:
- 非里寒,乃湿热郁闭气机
- 后续调护:
- 愈后可用玉屏风散巩固表卫
- 忌汗出当风、骤入冷水
总结:黄汗病为"汗-水-热"交互郁闭之证,治需固表通阳、敛散并举。黄芪芍桂苦酒汤通过"收(黄芪、醋)-行(桂枝、芍药)“双向调节,恢复三焦气化,堪称仲景调和营卫之典范。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荣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润,润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臗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耆汤主之。
桂枝、芍药各三两 | 甘草、黄耆各二两 | 生姜三两 |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1. 核心辨证要点
- 主症特征:
- 腰以上汗出,腰以下无汗(湿郁中焦,气化不利)
- 两胫自冷(区别于历节病的局部发热)
- 汗出色黄(三焦湿热外溢)
- 伴随症状:
- 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湿阻气机)
- 食后汗出或暮间盗汗(营卫不和,病在血分)
2. 病机解析
症状 | 病机关键 | 与黄芪芍桂苦酒汤区别 |
---|---|---|
腰以上汗出 | 表实湿郁,汗出不彻 | 表虚汗多(苦酒汤证) |
两胫冷 | 湿性下趋,阳气不达四末 | 历节病局部发热(需鉴别) |
身甲错/恶疮 | 湿热久郁,肌肤失养 | 苦酒汤证更侧重"收表” |
3. 桂枝加黄芪汤方解
- 组方:
- 桂枝汤基础(桂枝3两、芍药3两、生姜3两、大枣12枚、甘草2两)
→ 调和营卫,微发其汗 - 黄芪2两 → 轻用固表,引三焦湿热外透
- 桂枝汤基础(桂枝3两、芍药3两、生姜3两、大枣12枚、甘草2两)
- 煎服法:
- 水八升煮取三升,服后啜热粥助汗(类桂枝汤用法)
- 关键:黄芪量须小于桂枝/芍药(防敛邪)
4. 临证应用
- 适用场景:
- 黄汗伴表实(汗出不畅、腰以上局部汗出)
- 湿郁肌肤见干燥脱屑(甲错)或湿疹疮疡
- 小儿皮肤粗糙属营卫不和者
- 禁忌:
- 纯表虚多汗(需用苦酒汤)
- 历节病局部红肿热痛(属湿热痹阻)
5. 类证鉴别
证型 | 黄汗(桂枝加黄芪汤) | 历节病 | 普通营卫不和 |
---|---|---|---|
汗出特点 | 腰以上黄汗 | 关节局部发热汗出 | 全身均匀汗出 |
温度感知 | 两胫冷 | 关节灼热 | 无特殊 |
疼痛特征 | 腰髋弛痛 | 关节剧痛 | 肌肉酸痛 |
6. 治疗策略对比
方剂 | 黄芪芍桂苦酒汤 | 桂枝加黄芪汤 |
---|---|---|
病机 | 表虚不固,黄汗外泄 | 表实湿郁,汗出不彻 |
黄芪用量 | 5两(主药) | 2两(辅佐) |
配伍核心 | 苦酒收敛 | 桂枝汤发汗 |
目标 | 回收郁汗 | 透发郁湿 |
7. 现代延伸应用
-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汗出异常伴皮肤感染者
- 皮肤病:局限性湿疹、慢性皮炎属营卫不和者
- 儿科调理:反复呼吸道感染伴皮肤干燥(需调整剂量)
8. 关键临证要点
- 汗出部位辨证:
- 但头汗出 → 防己黄芪汤证
- 腰以上汗出 → 本方案
- 黄芪使用奥秘:
- 量少(2两)助发汗,量多(5两)偏固表
- 预后判断:
- 服后身润反胸痛 → 湿退正虚,需转健脾方(如苓桂术甘汤)
总结:仲景治黄汗二方,一收(苦酒汤)一发(本方案),皆以黄芪调控三焦水液代谢。临床需紧扣"汗出部位+温度感知"辨表虚表实,方能药到病除。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即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营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矢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主之。
桂枝、生姜各三两 | 细辛、甘草、麻黄各二两 | 附子一枚,炮 |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1. 核心病机与辨证要点
- 基本病机:
- 三焦寒凝(上焦肺寒 + 中焦胃寒 + 下焦肾寒)
- 阴阳气机停滞(8字循环中断,气化失司)
- 典型症状:
症状 病机解析 心下坚大如盘 寒水壅滞中焦,气分结聚 手足逆冷 胃阳衰微,四末失温 腹满胁鸣 营卫不利,气滞水停 身冷骨痛 阳气不布,阴寒凝滞
2. 方剂解析: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
- 组方思路:
- 麻黄附子细辛汤(去下焦寒实)
- 桂枝去芍药汤(强心阳、通营卫)
- 姜枣草(建中焦,调和药性)
- 药物配伍:
药物 剂量 作用靶点 麻黄 2两 开表发汗,协同附子温肾行水 炮附子 1枚 温补肾阳,破下焦寒积 细辛 2两 散少阴寒邪,助麻黄附子通阳 桂枝 3两 强心阳,促营卫循环 生姜 3两 温胃散饮,宣通中焦 大枣 12枚 护胃津,防麻附燥烈伤阴 甘草 2两 调和诸药,缓麻附毒性
3. 关键治疗机制
- 阴阳气化理论:
- 通过麻黄+附子+细辛重启下焦气化
- 桂枝+生姜激活中上焦阳气循环
- 去芍药避阴敛,专力行阳
- 药后反应:
- 虫行皮中:阴阳气复通,卫气运行之象
- 汗出:寒湿从表而解的佳兆
4. 现代应用拓展
- 适用病症:
- 顽固性腹水(非肝硬化性)
- 慢性心肾功能不全伴水肿
- 代谢综合征(内脏肥胖、手足冷)
- 禁忌证:
- 阴虚阳亢(舌红绛、脉弦数)
- 实热结胸(拒按、便秘)
5. 类证鉴别
证型 | 气分病(本证) | 血分病(阴实证) | 痰饮病 |
---|---|---|---|
病位 | 三焦气分 | 肝脾血分 | 胸膈/肠胃 |
主症 | 心下坚满如盘 | 癥积硬块(如肝硬化) | 痰鸣喘咳 |
治则 | 温阳化气 | 破血消癥 | 温化痰饮 |
6. 临证要点
- 腹诊关键:
- 按之心下如盘状硬满,但无压痛(区别于实热结胸)
- 脉象特征:
- 寸口迟涩(寒+血虚)+ 趺阳微迟(胃阳虚)
- 预后判断:
- 矢气频作→寒湿外泄(实证向愈)
- 遗尿不止→阳气未复(需加鹿茸、益智仁)
总结:此方为仲景治疗三焦寒凝气滞的终极方案,通过多靶点温阳(心、肾、胃)配合解表透邪,实现"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调控目标。临床需紧扣"心下坚满+手足冷"的辨证眼目,方能精准施治。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枳实七枚 |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輭,即当散也。
1. 核心病机对比
证型 | 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证(气分病) | 枳术汤证(胃饮证) |
---|---|---|
病位 | 三焦气分(胃膜外营养停滞) | 胃内水饮停积(胃-十二指肠区域) |
病理产物 | 寒凝气滞,营养不归正化 | 脾湿胃寒,水饮不化 |
关键病机 | 阴阳气化失司(8字循环中断) | 脾湿困阻,胃失和降 |
2. 症状鉴别要点
特征 | 气分病 | 胃饮证 |
---|---|---|
腹部触诊 | 脐周坚满如盘,按之实硬 | 胃区振水声,拍之如囊裹水 |
胃肠症状 | 腹满胁鸣,矢气/遗溺 | 胃脘胀满,呕恶纳呆 |
全身状况 | 身冷骨痛,手足逆冷 | 多无显著全身寒象 |
脉象 | 寸口迟涩+趺阳微迟(少阴脉) | 关脉弦滑(脾胃脉) |
3. 枳术汤方解
-
组方原理:
- 白术二两:
→ 专祛脾湿,恢复胰液分泌(“甜肉"功能)
→ 现代对应:改善胰腺外分泌功能 - 枳实七枚:
→ 苦泄胃浊,清除腐熟停滞之水谷
→ 现代对应:促进胃肠蠕动排空
- 白术二两:
-
煎服特点:
- 水五升煮取三升(久煎缓攻)
- 腹软即停(中病即止原则)
4. 现代应用拓展
- 适用病症:
- 胃下垂伴胃潴留
-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湿困型)
- 糖尿病胃轻瘫(早期)
- 联合用药:
兼症 加减 呕恶明显 加生姜、半夏 胀痛显著 加厚朴、木香 舌苔厚腻 加苍术、茯苓
5. 类方鉴别
方剂 | 靶向病位 | 核心药物组合 | 主治特点 |
---|---|---|---|
枳术汤 | 胃-十二指肠 | 枳实+白术 | 胃区水饮振摇 |
苓桂术甘汤 | 胸膈-心下 | 茯苓+桂枝+白术 | 心悸伴胃逆 |
半夏泻心汤 | 胃脘-肠腔 | 半夏+黄连+干姜 | 寒热错杂痞满 |
6. 临证要点
-
腹诊诀窍:
- 气分病:按压脐周有橡皮样抗力
- 胃饮证:仰卧叩击胃区闻振水音
-
药效判断:
- 有效指征:肠鸣增强→排气增多→腹胀减轻
- 过度反应:腹泻如水(需减枳实用量)
-
预后调理:
- 愈后可用香砂六君子丸健脾防复
总结:仲景二方虽同见"心下坚满”,然气分病重在三焦气化,治需麻附温阳;胃饮证病在脾胃升降,主以枳术消导。临证当察病位深浅、辨阴阳盛衰,方能执简驭繁。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