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瘅病证并治第十五
现在要介绍中医的黄瘅病。黄瘅跟黄汗完全是不一样的,黄瘅是胆汁分泌出来,跑到皮肤表面上去,或跑到血脉里面看到的黄。
上篇介绍的黄汗是讲食物的营养进入脾脏,再自脾脏里出来的黄,进入三焦油网里面,病人流的是黄汗。
中医的观念里面遇到病人只要发黄,我们分为阳黄与阴黄。阳黄怎么治?阴黄怎么治?什么是阳黄?什么是阴黄?病人汗是白的,但是皮肤脸色是黄色的,我们如何治它?鲜黄的如何去治?另有一种是暗黄,看过去病人脸色黑黑的,气色很黯黄,如何去治暗黄?这一篇讨论的就是这些。
中医的黄分两种,阳黄,阴黄。阳黄的颜色看起来比较鲜黄,像橘子一样鲜亮,阳黄比较好治,很快就好了,大概10天左右。阴黄,黑黑暗暗的黄,就比较难治。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跌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抟,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瘅。
黄疸病机理论述
一、寸口脉浮而缓(肺脾失调型黄疸)
-
脉象与病机
- 寸口脉浮:表受风邪,肺主皮毛,风邪阻滞营卫运行。
- 寸口脉缓:脾虚湿盛,营养输送受阻(痹),四肢烦扰不适。
- 非中风:区别于中风病,实为湿热郁滞。
-
黄疸形成
- 脾湿与胃热结合,湿热瘀阻胆道,胆汁逆流入血,全身发黄(黄疸)。
- 胆管堵塞(湿+热)→胆汁回流至肝→随血行遍全身→皮肤发黄。
-
消化系统关联
- 肝(酸)、脾(甜)、胆(苦)协同消化,湿热壅滞十二指肠,胆汁上逆可致口苦(小柴胡汤证)。
二、趺阳脉紧而数(脾胃寒热错杂型黄疸)
-
脉象与病机
- 数则为热:胃热消谷(消化过快)。
- 紧则为寒:脾寒湿停(运化无力)→食后胀满(“食即为满”)。
-
胰脏与肾火关系
- 脾寒湿滞(胰脏功能低下)与胃热并存,湿热胶结中焦,胆汁逆流。
- 西医对比:西医控糖依赖胰岛素(治标),中医壮肾火(如肾气丸)以蒸化水湿(治本)。
-
谷疸成因
- 过食或房劳伤肾→肾阳浮越→胃热脾寒→谷气不消→浊湿下流膀胱→小便黏稠不通→湿热泛溢发黄(“谷疸”)。
三、女劳疸(肾虚型黄疸)
-
核心症状
- 额上黑:肾色外现(尿毒症典型表现)。
- 手足心热、黄昏加重:阴虚阳浮,阳不入阴。
- 膀胱急、小便自利:肾失固摄,尿频但排不尽。
- 腹如水肿:肾衰水液代谢失常(非实性腹水)。
-
病因拓展
- 传统认为房劳过度,现代包括西药毒性(如止痛药)、过度劳累等。
- 本质为肾精亏竭,阴不敛阳,属危重症(类似尿毒症)。
四、黄疸分类与治疗关键
-
外因vs内因
- 外因:表邪束闭(如汗出不透)+里湿盛→湿热回流发黄。
- 内因:脾湿克肾水→肾阳上逆→胃热脾寒→胆汁逆流。
-
治疗原则
- 疏通湿热:利小便(如茵陈蒿汤)、调和脾胃(如小柴胡汤)。
- 扶正固本:壮肾阳(肾气丸)、健脾化湿(如五苓散)。
五、总结
- 黄疸核心病机:脾胃升降失调(胃热脾寒)、湿热瘀阻胆道。
- 关键辨证:脉象(寸口/趺阳/尺脉)、二便、汗出与热型。
- 现代意义:理论与尿毒症、肝炎等契合,强调“治病求本”而非仅控指标。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瘅,腹如水状,不治。
女劳疸(肾虚型黄疸)总结整理
一、核心症状
-
额上黑
- 额头为胃气所主,黑色为肾之本色。肾气衰败时,病色现于额(无光泽的晦暗黑色)。
- 现代对应:类似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的面色黧黑。
-
微汗出
- 阴虚至极,津液枯涸,仅存虚阳外越,表现为不自主的轻微汗出(虚汗)。
-
手足中热(黄昏加重)
- 手心(心包经/心经)、脚心(肾经涌泉)发热,为阴虚阳浮之象。
- 昼夜规律:黄昏时阳气入阴,但阴精亏虚无法敛阳,故虚热更甚(类似癌症患者“日晡潮热”)。
-
膀胱急、小便自利
- 肾失固摄,尿频但排尿不畅(“尿意不尽”),或失禁(无意识漏尿)。
-
腹如水状(虚肿)
- 肾衰水液代谢失常,腹部虚胀如水肿(非实性腹水),实为气化无权所致。
二、病因病机
-
传统观点
- 房劳过度→耗竭肾精→肾阴阳两虚→虚阳外浮、水液失控。
-
现代拓展病因
- 药物毒性:长期服用西药(如止痛药)损伤肾功能。
- 过度劳累:身心耗损(如家务操劳)导致肾气亏虚。
- 性别差异:女性发病率更高(可能与生理耗损或药物使用相关)。
-
关键病机
- 肾精枯竭:阴不敛阳,虚热内生。
- 胃气败亡:额黑提示胃肾俱衰,属危重症候(“不治”)。
三、鉴别与预后
-
与谷疸区别
- 谷疸:脾胃湿热为主(黄如橘色,小便不利)。
- 女劳疸:肾虚为本(黑如烟熏,小便自利)。
-
预后判断
- “不治”提示:肾衰晚期,阴阳离决(类似现代尿毒症终末期)。
- 西医对比:西医常忽视早期肾虚症状,直至肌酐升高才干预,此时已难逆转。
四、临床意义
-
早期预警
- 额黑、黄昏手足热、尿频等可为慢性肾衰的早期信号。
-
治疗思路
- 急则治标:滋肾阴(如六味地黄丸)、敛虚阳(如牡蛎散)。
- 缓则治本:温肾化气(如肾气丸)、健脾固摄(如补中益气汤)。
- 禁忌:慎用利尿剂(治标伤本),需恢复肾之气化功能。
-
现代反思
- 病因非仅房劳,需结合时代背景(如药物、生活方式)重新审视。
总结
女劳疸本质是肾精亏虚、阴阳俱衰的危重证候,其症状与慢性肾衰竭高度吻合。中医强调“治未病”,需警惕额黑、虚汗、黄昏发热等早期表现,避免误作普通虚证延误治疗。病因需跳出“房劳”局限,关注现代因素(如药物、过劳)的影响。
📜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瘅。
酒疸(酒精性黄疸)总结整理
一、核心症状
-
心中懊憹而热
- “心中”指胃脘部(中医“心”常包含胃),表现为胃部灼热、闷胀不舒(“懊憹”即烦闷郁结感)。
- 病机:酒精湿热郁滞中焦,胃气不降。
-
不能食,时欲吐
- 胃热上逆→食欲减退、频繁恶心欲吐。
- 对比其他黄疸:
- 谷疸:食后腹胀;
- 酒疸:直接胃热拒食。
二、病因病机
-
酒精特性
- 表热里寒:
- 入口时热(刺激黏膜),入胃后本性为寒(抑制脾胃阳气)。
- 胃为代偿加速蠕动→虚假热象(实则寒湿内停)。
- 表热里寒:
-
关键病理
- 酒毒湿热壅滞→胆道受阻→胆汁逆流入血→全身发黄(急性黄疸)。
- 西医对应:急性酒精性肝炎或胆管炎。
-
体质因素
- 长期酗酒者(“酒客”)脾胃已伤,更易湿热瘀积。
三、治疗与预后
-
治疗原则
- 清利湿热: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加减。
- 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半夏、生姜)止呕。
- 解酒毒:葛花、枳椇子等解酒专药。
-
预后
- 早期易治(湿热未深),但酗酒成瘾者难断病根。
四、生活警示
-
饮酒禁忌
- 忌空腹饮酒(加重胃寒)、忌过量(湿热蓄积)。
- 酒后呕吐已是身体警报,需立即戒酒调养。
-
社会观察
- 长期酗酒者多伴脾胃虚衰、肝胆损伤,需警惕其健康隐患(如黄疸、肝硬化)。
总结
酒疸是酒精性湿热黄疸的典型表现,以胃热懊憹、呕恶拒食为主症。其本质为“寒湿化热”,治疗需清利与温中并举。戒酒为根治前提,否则易进展为慢性肝病(如“黑疸”)。
注:中医强调“酒客病”的预防价值,远胜于晚期救治。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谷疸前期(阳明病脉迟型)总结整理
一、核心症状
-
脉迟
- 阳明病本应脉洪大(胃热证),反见脉迟→胃寒湿盛,蠕动减缓(非承气汤证)。
-
食难用饱,饱则发烦
- 胃虚不化→过饱则气滞生热,湿热上扰→心烦、头眩。
-
小便难
- 湿浊内停,三焦气化不利→小便排出困难(区别于湿热黄疸的小便黄赤)。
-
腹满(下之不减)
- 本质为脾虚湿困,非燥屎内结→误用攻下(如承气汤)无效,反伤正气。
二、病因病机
-
胃寒湿滞
- 胃阳不足(脉迟)→腐熟无力→谷气不消→郁而化热(虚热)。
-
湿热上逆
- 胃中浊热上冲→头眩、口泛食臭(类似现代“胃食管反流”)。
-
谷疸前期
- 湿浊未完全化热发黄,但已具“欲作谷疸”之势(小便难为关键信号)。
三、鉴别诊断
证型 | 脉象 | 腹满特点 | 小便 | 治疗禁忌 |
---|---|---|---|---|
阳明腑实 | 滑数 | 硬满拒按(燥屎) | 黄赤短涩 | 宜下(承气汤类) |
本证(谷疸) | 迟 | 软满喜按(湿滞) | 难出不通 | 忌下(需温化) |
四、治疗思路
-
治则
- 温胃化湿为主,佐以消导(非单纯攻下)。
-
方药参考
- 茵陈五苓散(湿重于热):茯苓、猪苓、泽泻利湿,桂枝温阳化气。
- 理中汤合平胃散(寒湿明显):干姜、白术温脾,苍术、厚朴燥湿。
-
关键点
- 恢复脾胃升降(胃气降则头眩除,脾气升则小便通)。
五、预后与警示
-
误治风险
- 若误用寒下(如大黄),湿浊胶结更深→黄疸加重或转为黑疸。
-
现代意义
- 类似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胆汁淤积,需早期干预以防肝功能损伤。
总结
此条辨揭示“胃寒湿滞型谷疸”的前驱状态,以脉迟、头眩、小便难为辨证要点。治疗需紧扣“温化”而非“泻下”,体现仲景“治病求本”思想。临床遇长期消化不良伴头眩者,当警惕谷疸可能,及早调和脾胃。
📜夫病酒黄瘅,必小便不利,其后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酒黄瘅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酒瘅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酒瘅,下之,久久为黑瘅,目青面黑,心中如噉蒜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酒疸与黑疸病机及证治总结
一、酒疸(酒精性黄疸)
1. 典型证型(湿热蕴结)
-
主症:
- 小便不利(湿热阻滞膀胱气化)
- 心中热(胃脘灼热)、足下热(湿热下注)
- 腹满欲吐(湿阻中焦,胃气上逆)
- 鼻燥(湿热壅遏,津不上承)
-
病机:
- 酒毒寒湿郁久化热→湿热胶结中焦→胆汁逆溢发黄
- 湿重于热则"靖言了了"(神情淡漠);热重于湿则烦躁不安
2. 治疗法则
- 脉浮(病位偏上):瓜蒂散吐法,开泄上焦湿热
- 脉沉弦(病位偏下):茵陈蒿汤下法,通利肠道湿热
- 欲吐明显:因势利导,探吐祛邪
3. 变证预警
- 误用寒下→湿热未除反伤脾阳→转为黑疸(肝硬化/肝癌)
二、黑疸(晚期肝病)
1. 特征性表现
- 面色:目周青黑(肝之本色外露),面色黧黑透黄
- 消化道:
- 心中如啖蒜(胃中灼辣感)
- 大便正黑(门脉高压致消化道出血)
- 皮肤:爪甲不仁(营养代谢障碍),肌肤甲错
- 脉象:浮弱(正虚邪恋)
2. 病机演变
- 酒疸失治→湿热瘀毒深伏血分→肝络瘀阻(纤维化)
- “阴损及阳”:后期多见肝肾阳虚兼瘀热
3. 现代对应
- 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伴门脉高压
- 肝癌晚期肿瘤坏死
三、治疗禁忌与调护
-
酒疸阶段
- 忌单纯攻下:大黄等寒凉药加重肝损伤
- 宜选用:茵陈五苓散(湿重)、栀子柏皮汤(热重)
-
黑疸阶段
- 慎用活血破瘀:防消化道大出血
- 推荐:鳖甲煎丸缓消癥积,配合黄芪建中汤扶正
-
生活调摄
- 绝对戒酒
- 饮食禁忌:辛辣肥甘(加重湿热)、粗硬食物(防静脉破裂)
四、中西医诊断差异
维度 | 中医关注点 | 西医局限 |
---|---|---|
早期诊断 | 小便不利+足心热(亚临床期) | 依赖肝酶指标(已出现器质损伤) |
治疗思路 | 吐/下法给邪出路 | 保肝药被动对抗损伤 |
预后判断 | 面色黑黄程度反映脏腑衰败 | 影像学发现时多属晚期 |
核心学术价值
- 病传规律:揭示"酒疸→黑疸"的线性进展,与现代"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进程高度吻合
- 治未病思想:强调在"靖言了了"阶段即干预,避免进入黑疸不可逆阶段
- 个体化治疗:根据脉象浮沉决定吐/下策略,体现"因势利导"治疗智慧
注:黑疸大便色黑需鉴别上消化道出血(柏油样便)与瘀血便(暗黑粘稠),前者危重,后者尚可图治。
📜师曰:病黄瘅,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相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火劫发黄与湿热黄疸的鉴别与治疗
一、火劫发黄(假性黄疸)
1. 发病机制
- 基础状态:患者原有阴虚内热(发热、烦喘、胸满、口燥→津液已伤)。
- 诱因:误用火法(烤火、艾灸过度等)→强发其汗→津血枯涸。
- 发黄特点:
- 皮肤干黄无光泽(血虚显露本色,非胆汁淤积)。
- 无小便黄、目黄等真黄疸特征。
2. 关键鉴别点
- 真黄疸:湿邪为因,必有腻苔、小便不利、身热不扬。
- 火劫黄:燥热为因,舌红少津、皮肤干燥、尿少但色未必深。
二、湿热黄疸(真性黄疸)
1. 核心病机
-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 湿邪来源:脾虚(思虑/劳倦)、酒毒、房劳等→湿郁化热→熏蒸肝胆。
2. 典型表现
- 全身症状:一身尽黄(橘色鲜明)、肚皮灼热(湿热蕴结中焦)。
- 里热实证:便秘、尿赤、脉沉实→需攻下(茵陈蒿汤类)。
3. 治疗原则
- 热在里:通腑泻热(大黄硝石汤)。
- 热在表:解表化湿(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三、火劫误治的警示
-
误汗风险
- 阴虚发热者用火法→津枯血燥→痉病或昏迷(参见《伤寒论》火逆证)。
-
现代意义
- 长期烘烤作业者出现皮肤黄染时,需区分脱水性肤色改变与肝病黄疸。
总结
-
辨证要点:
- 火劫黄:燥象为主(干黄无泽+津伤症状),治宜滋阴润燥(黄连阿胶汤)。
- 湿热黄:湿象为根(腻苔黏腻+二便异常),治需利湿泻热。
-
临床提示:
- 对"发热伴黄"者必问环境暴露史(如烤火、高温作业),避免误诊。
- 真黄疸攻下需把握指征(腹满、便秘、脉沉实),防伤正气。
注:仲景此条突出"治病求因",同一发黄表象,因火劫与因湿治法则截然相反。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
黄疸前兆与病机证治精要
一、黄疸预兆三联征(病机关键)
-
脉沉
- 里证确据(非表证)
- 沉主水湿内停,常伴脾肾阳虚
-
渴欲饮水
- 矛盾性口渴:湿阻津不上承(真津不伤)
- 鉴别:白虎汤证大渴为真热伤津
-
小便不利
- 湿无出路→湿热郁蒸→必发黄疸
- 病机链:湿停→热郁→胆汁逆溢
二、黄疸已成证候群
症状 | 病机剖析 | 鉴别要点 |
---|---|---|
腹满 | 脾湿壅滞,气机痹阻 | 按之濡软(非承气汤实证) |
舌痿黄 | 湿遏血瘀,舌体失养 | 舌胖嫩边齿痕+黄腻苔 |
躁不得睡 | 湿热扰心,阳不入阴 | 与阴虚烦躁鉴别(舌红少苔) |
三、阶梯化治疗方案
-
预防阶段(脉沉+渴+小便不利)
- 核心方:茵陈五苓散 + 乌梅丸(苦温化湿防传变)
- 药对:瞿麦、栝蒌根(通利三焦水道)
-
已发黄疸
- 热化证(舌红苔黄):
- 白虎加术汤(清热不伤湿)
- 寒湿证(舌淡苔白):
- 茵陈术附汤(温阳化湿)
- 热化证(舌红苔黄):
-
重症处理
- 腹满甚: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消补兼施)
- 躁烦甚:栀子豉汤(轻宣郁热)
四、诊断鉴别矩阵
鉴别点 | 湿热黄疸 | 津伤假黄 | 寒湿发黄 |
---|---|---|---|
脉象 | 沉数 | 细数 | 沉迟 |
口渴 | 渴不多饮 | 大渴引饮 | 口淡不渴 |
小便 | 黄赤短涩 | 量少色清 | 清长或不利 |
舌象 | 黄腻 | 红绛少津 | 淡胖齿痕 |
五、临床思维要点
-
“湿"为黄疸之根
- 治黄必利小便(瞿麦、滑石类)
- 忌纯用寒凉(防冰伏湿邪)
-
脉沉禁用汗法
- 五苓散使用红线:必见浮脉(表证未解)
- 误汗后果:湿邪弥漫三焦
-
微观辨证
- 舌痿黄≠阴虚:需结合腹满、小便辨湿郁
- 躁不得睡非必用安神:湿去热孤自能眠
现代应用:适用于酒精性肝病前期、慢性肝炎活动期等出现亚临床黄疸的早期干预,对预防肝纤维化进展具有指导价值。
📜黄瘅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
黄疸预后判断与治疗要点
一、黄疸治疗周期与预后
-
治疗期限
- 常证(阳黄):10日内当愈(茵陈蒿汤类)
- 顽证(阴黄):需18日为期(茵陈五苓散类)
- 逾期不愈反剧者:提示内有癥积(如脾癥、肝积等)
-
危候辨识
- 治疗十日以上,黄疸加深伴:
- 腹坚如石(癥积)
- 身黄转黑(女劳疸传变)
- 躁烦加剧(热毒内陷)
- 治疗十日以上,黄疸加深伴:
二、难治性黄疸病机
证候特点 | 内在病根 | 仲景警示意义 |
---|---|---|
黄退复起 | 脾湿未化(乌梅丸证) | 湿邪缠绵,易感外邪 |
身黄晦暗 | 肾精亏竭(黑疸前兆) | 阴损及阳,真气将绝 |
呕逆不止 | 胆胃逆乱(胰癥阻络) | 腑气壅塞,升降失常 |
三、治疗策略
-
常证治法
- 阳黄:栀子柏皮汤透热,大黄硝石汤通腑
- 阴黄:茵陈术附汤温化,矾石硝石散消瘀
-
难证救逆
- 癥积内阻:鳖甲煎丸缓消
- 肾虚浮阳:肾气丸合茵陈(引火归元)
-
未病先防
- 湿盛体质:乌梅丸日常调理(苦温化湿)
- 酒客保肝:酒前服小柴胡汤(枢利三焦)
四、诊断要诀
-
触诊心法
- 肝俞(第九椎)压痛:肝气郁结
- 痞根(十三椎旁)结块:癥积已成
-
望诊精微
- 阳黄:黄如橘子色(湿热外扬)
- 阴黄:黄如烟熏色(寒湿内伏)
- 危候:黄中透黑(肾色外露)
五、临证箴言
-
“十八日为期"深意
- 三候(18日)为气机周转周期,逾期不愈则邪已入络
-
误治之戒
- 过用寒凉(阳黄转阴):茵陈误投石膏之祸
- 妄用攻下(黄不退反剧):大黄伤脾之弊
注:仲景以"十日瘥,反剧难治"示人:黄疸久羁,必察癥积。治黄当分阴阳,救逆贵在识机。
📜瘅而渴者,其瘅难治;瘅而不渴者,其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黄疸预后辨治精要
一、口渴与否辨预后
-
瘅而渴者难治
- 病机:湿热化燥,津伤热炽(阴液已伤)
- 矛盾点:需利湿但利湿更伤阴,治宜:
- 茵陈五苓散 + 天花粉/麦冬(利湿不伤阴)
-
瘅而不渴者可治
- 病机:湿重热轻(阳气未伤)
- 治法:单刀直入利湿即可
- 茵陈蒿汤(热明显)
- 茵陈术附汤(寒湿偏重)
二、发病部位辨证候
病位 | 症状特征 | 病机剖析 | 代表方剂 |
---|---|---|---|
阴部(脏病) | 必呕 | 湿阻中焦,胃气上逆 | 小柴胡汤加减 |
阳部(腑病) | 振寒而发热 | 邪在少阳,正邪相争 | 栀子豉汤合茵陈 |
三、胆道阻塞论治要诀
-
病因分类
- 蛔虫:乌梅丸安蛔
- 结石:硝石矾石散 + 醋制柴胡
- 痰饮:小半夏加茯苓汤
-
胆囊切除后遗症
- 15-20年肝内胆管结石:
- 症状:夜间剧痛(与肝癌疼痛鉴别)
- 治法:鳖甲煎丸 + 醋制郁金(软坚消积)
- 15-20年肝内胆管结石:
-
食疗预防
- 食用动物肝脏时必佐醋(如醋泡姜)
- 日常保健:乌梅丸化裁(防结石形成)
四、临证要点
-
问诊首重口渴
- 渴:白虎加人参汤证(热盛)
- 不渴:五苓散证(湿停)
-
治疗禁忌
- 慎用纯利湿法治渴者(需配伍生津药)
- 胆病禁用纯寒凉药(防结石固化)
注:仲景以"渴与不渴"判预后,实为辨津伤程度;“呕与寒热"别病位,乃定表里进退。治黄瘅当以此为先。
📜谷瘅之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瘅,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六两 | 栀子十四枚 | 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谷疸病机与茵陈蒿汤运用精要
一、谷疸典型症状
-
寒热不食
- 初起寒热往来(邪在少阳)
- 食不下咽(肝肿顶胃)
-
食即头眩
- 食后浊热上冲
- 心胸烦闷不安
-
久则发黄
- 湿热郁蒸,身目俱黄
- 黄色鲜明如橘
二、茵陈蒿汤方义
药物 | 作用 | 配伍意义 |
---|---|---|
茵陈蒿 | 专退黄疸,利湿清热 | 为君,先煎取其气厚 |
栀子 | 清三焦郁热 | 除心胸烦热 |
大黄 | 通腑泄热 | 量轻取其泄热不伤正 |
三、辨证要点
-
望诊
- 身黄、目黄、尿黄(三黄俱现)
- 黄色鲜明(阳黄特征)
-
问诊
- 食后头眩必具
- 小便短赤灼热
-
切诊
- 右胁下按之痛(肝胆郁热)
- 脉象弦数有力
四、运用要诀
-
剂量关键
- 茵陈:六两(现代60-90g)为君
- 栀子:十四枚(约20g)为臣
- 大黄:二两(约6g)为佐
-
煎服法
- 先煮茵陈,后下二味
- 得效征象:
- 小便如皂角汁(深黄)
- 一宿腹减(腑气通)
-
加减法
- 阴黄:加附子、干姜
- 结石:加金钱草、海金沙
- 虫积:合乌梅丸
五、禁忌与误治
-
禁忌证
- 黄色晦暗(阴黄)
- 脉沉细无力
-
误治之弊
- 过用寒凉致黄不退
- 妄攻下伤脾胃
仲景示:但见"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身目发黄"三症,便可放胆投剂。经方之妙,正在此药简力专,直捣病所。
📜黄家,日哺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瘅,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病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硝石熬黄 | 矾石烧,等分
上二味,为散,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也。
女劳疸(黑疸)与硝石矾石散运用精要
一、女劳疸典型症状
-
时间特征
- 日晡发热反恶寒(虚阳外越)
- 区别于阳明潮热(白虎汤证)
-
特有体征
- 额上黑(肾色外现)
- 足下热(虚阳下陷)
-
二便异常
- 大便必黑时溏(瘀血下渗)
- 小便正黄(湿热未净)
二、硝石矾石散方义
药物 | 炮制要点 | 作用机理 | 服用注意 |
---|---|---|---|
硝石 | 铁锅隔火熬黄 | 消坚破积(入血分) | 需大麦粥和服护胃 |
矾石 | 明火烧至脱水 | 燥湿化痰(固摄肾水) | 日三服,中病即止 |
三、辨证要点
-
三黑特征
- 面色黧黑
- 大便色黑
- 目眶青黑
-
腹诊鉴别
- 腹胀如水状(非真腹水)
- 少腹硬满(瘀血结聚)
-
预后判断
- 腹满者难治(肝脾肾三脏俱损)
- 小便转清为顺
四、运用要诀
-
使用时机
- 晚期肝硬化/肝癌(阴实证)
- 他法无效时背水一战
-
见效指征
- 小便黄赤加深(湿热外排)
- 大便黑如柏油(瘀血下泄)
-
禁忌警示
- 虚胀者禁用(防伤正气)
- 呕逆不止者慎用
五、类证鉴别
证型 | 女劳疸 | 普通黄疸 | 水臌 |
---|---|---|---|
面色 | 黧黑 | 鲜黄 | 萎黄 |
发热 | 日晡反恶寒 | 持续发热 | 无特征热型 |
二便 | 黑便时溏 | 便闭尿赤 | 便溏尿少 |
治法 | 硝石矾石散 | 茵陈蒿汤 | 实脾饮 |
注:此方为仲景"奇方"代表,取其"峻药缓攻"之意。必待"额黑、便黑、溺黄"三症俱现,方可投剂。用之得当,能力挽沉疴;误用则祸不旋踵。
📜酒瘅,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栀子十四枚 | 大黄三两 | 枳实五枚 | 豆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酒疸(栀子大黄汤证)辨治精要
一、典型症状
-
主症特征
- 心中懊憹(胃脘灼热窒闷)
- 热痛(烧灼样疼痛)
-
鉴别要点
- 无身目发黄(区别于茵陈蒿汤证)
- 必有酗酒史
二、方药解析
药物 | 用量 | 作用机理 | 现代对应 |
---|---|---|---|
栀子 | 十四枚 | 清泄三焦郁热(侧重肝胆) | 酒精性胃炎 |
大黄 | 三两 | 通腑泄热(量大于茵陈蒿汤) | 胃肠积热 |
枳实 | 五枚 | 破气消痞(专除胃中湿浊) | 胃排空障碍 |
豆豉 | 一升 | 宣透郁热(解酒毒) | 酒精代谢异常 |
三、运用要诀
-
煎服特点
- 六升煮取二升(久煎取醇和之性)
- 分三次服(缓攻其热)
-
见效指征
- 药后得溏便(热邪下泄)
- 懊憹减轻(郁热得宣)
-
禁忌
- 脾胃虚寒者禁用(防苦寒伤阳)
- 吐血者慎用(恐加重出血)
四、类证鉴别
证型 | 栀子大黄汤证 | 茵陈蒿汤证 | 半夏泻心汤证 |
---|---|---|---|
病机 | 酒毒郁热 | 湿热发黄 | 寒热错杂 |
主症 | 胃灼痛无黄 | 身目俱黄 | 痞满呕吐 |
舌象 | 舌红苔黄腻 | 舌黄厚腻 | 舌淡黄腻 |
脉象 | 滑数有力 | 弦数 | 弦滑 |
五、现代拓展
-
适用病症
- 酒精性急性胃炎
- 胆汁反流性食管炎
- 代谢综合征伴胃热证
-
加减法
- 呕恶加生姜
- 胁痛加柴胡
- 口苦加黄芩
注:本方体现"酒疸当清泄"的治疗原则,凡酒客病见胃脘灼痛、烦闷不安,不论是否发黄,皆可酌情使用。仲景制方之妙,在于栀子、豆豉宣透上焦郁热,大黄、枳实通泄中焦积滞,使酒毒热邪分消走泄。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耆汤主之。
黄疸治疗大法精要
一、治疗总则
-
通利小便为主
- 黄家多因湿郁,利小便则湿去黄退
- 代表方:茵陈蒿汤、五苓散等
-
解表发汗为变
- 脉浮者示邪在表,当汗解
- 代表方:桂枝加黄芪汤
二、桂枝加黄芪汤证
-
辨证要点
- 身黄伴恶风汗出(表虚证)
- 脉浮而弱
- 小便不利
-
方义解析
- 桂枝汤调和营卫
- 黄芪益气固表,助气化而行水湿
-
鉴别诊断
- 与茵陈蒿汤证区别:
- 本方:表虚有汗,脉浮
- 彼方:里热便秘,脉沉实
- 与茵陈蒿汤证区别:
三、临证要点
-
治黄三要
- 察脉:浮则汗,沉则利
- 观汗:有汗用黄芪,无汗用麻黄
- 审二便:便秘通腑,溏泄健脾
-
误治之戒
- 表证误利小便,恐伤阳气
- 里证误发其汗,必助热势
四、类证鉴别
证型 | 病机 | 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 |
---|---|---|---|---|
表虚黄 | 营卫不和 | 黄汗、恶风、脉浮 | 调和营卫 | 桂枝加黄芪汤 |
里热黄 | 湿热蕴结 | 便秘、尿赤、脉沉 | 清热利湿 | 茵陈蒿汤 |
寒湿黄 | 脾阳不振 | 色晦、便溏、脉迟 | 温化寒湿 | 茵陈五苓散 |
注:仲景示人"治黄大法”,当首辨表里,次察虚实。表里既明,则汗、利之法各有所主,不可混施。桂枝加黄芪汤之用,专为表虚发黄而设,非通治黄疸之方。
📜诸黄,猪膏髪煎主之。
猪膏半斤 | 乱髪如鸡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髮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猪膏发煎证治精要
一、核心病机
-
久湿化燥
- 湿热郁蒸日久,耗伤阴血
- 血瘀燥结,肌肤失养
-
瘀热互结
- 燥热内灼,瘀血内停
- 肠道瘀阻,浊邪内蕴
二、辨证要点
-
两大主症
- 肌肤甲错:皮肤干燥如鳞甲
- 大便正黑:瘀血下行之征
-
兼见症状
- 面色晦暗
- 小便不利
- 腹满不欲食
三、方药解析
组成 | 炮制要点 | 作用机理 | 现代对应 |
---|---|---|---|
猪膏 | 炼净半斤 | 润燥通便(以油行润) | 肠燥便秘 |
乱发 | 如鸡子大三枚 | 消瘀利水(血余炭效应) | 毛细血管通透性异常 |
四、运用要诀
-
煎服特点
- 发消药成(发炭化入油中)
- 分二次服(中病即止)
-
见效指征
- 小便通利(黄从溲解)
- 大便转黄(瘀热已去)
-
禁忌
- 新发湿热黄疸禁用
- 脾虚便溏慎用
五、类证鉴别
证型 | 猪膏发煎证 | 茵陈蒿汤证 | 硝石矾石散证 |
---|---|---|---|
病机 | 燥瘀相结 | 湿热蕴结 | 痰瘀互结 |
主症 | 肤燥便黑 | 身黄便秘 | 面黑腹胀 |
舌象 | 舌紫少津 | 舌红苔黄 | 舌黯苔腻 |
脉象 | 细涩 | 滑数 | 沉弦 |
六、现代拓展
-
适用病症
-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失代偿期)
- 慢性湿疹伴便秘
- 妇科阴吹症(直肠阴道瘘)
-
变通应用
- 皮肤干痒:外涂患处
- 肠燥便秘:酌加蜂蜜
注:此方体现仲景"润通"之法,凡久病黄疸见阴血亏耗、瘀热内结者,可师其意而活用。猪膏润燥而不助湿,发炭消瘀而不伤正,二者相伍,共奏润燥消瘀之效。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茵陈蒿十分,末 | 五苓散五分
上年二味,和先食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茵陈五苓散证治精要
一、核心病机
-
湿重于热
- 表邪未净,水湿内停
- 三焦气化不利,胆汁外溢
-
表里同病
- 太阳表邪未解(脉浮)
- 太阴湿浊内蕴(小便不利)
二、辨证要点
-
主症特征
- 身目发黄(色鲜明)
- 小便短少不利
- 渴不欲饮(或饮不多)
-
鉴别诊断
- 与茵陈蒿汤证区别:
- 本方:小便不利为主,大便如常
- 彼方:大便秘结,小便深黄
- 与茵陈蒿汤证区别:
三、方药解析
组成 | 配伍比例 | 作用机理 | 现代对应 |
---|---|---|---|
茵陈蒿 | 十分 | 专退黄疸,利湿 | 胆红素代谢障碍 |
五苓散 | 五分 | 化气行水,兼解表邪 | 水电解质紊乱 |
四、运用要诀
-
剂型特点
- 散剂(“先食饮服方寸匕”)
- 饭前服用(利湿效果更佳)
-
见效指征
- 小便通利(尿量增多)
- 黄疸渐退(从目眦开始)
-
加减法
- 表证明显:加桂枝
- 腹胀甚者:加厚朴
五、类证鉴别
证型 | 茵陈五苓散证 | 栀子大黄汤证 | 猪膏发煎证 |
---|---|---|---|
病机 | 表湿里黄 | 酒毒郁热 | 燥瘀相结 |
主症 | 小便不利身黄 | 心中懊憹无黄 | 肌肤甲错便黑 |
舌象 | 苔白腻微黄 | 舌红苔黄 | 舌紫少津 |
脉象 | 浮缓 | 滑数 | 细涩 |
六、现代拓展
-
适用病症
- 病毒性肝炎(黄疸型)
- 酒精性肝病(初期)
- 胆道感染伴水肿
-
联合应用
- 胆结石:合四逆散
- 肝硬化:合鳖甲煎丸
注:本方体现仲景"表里双解"之法,凡黄疸病见表证未解、小便不利者,当首选此方。五苓散化气行水治其本,茵陈蒿利湿退黄治其标,标本兼顾,共奏退黄之效。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大黄、黄柏、硝石各四两 | 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大黄硝石汤证治精要
一、核心病机
-
里实热结
- 阳明腑实(燥屎内结)
- 肝胆湿热(胆汁淤阻)
- 膀胱结热(小便赤涩)
-
三焦俱热
- 上焦:栀子清肝胆热
- 中焦:大黄通阳明腑
- 下焦:黄柏除膀胱热
二、辨证要点
-
主症特征
- 腹满硬痛(燥屎内结)
- 小便赤涩疼痛(下焦湿热)
- 身目俱黄(胆汁外溢)
- 自汗出(里热迫津)
-
舌脉特点
- 舌红苔黄厚燥
- 脉沉实有力
三、方药解析
药物 | 用量 | 作用机理 | 现代对应 |
---|---|---|---|
大黄 | 四两 | 泻热通腑(攻下燥屎) | 肠梗阻 |
硝石 | 四两 | 软坚散结(消瘀利胆) | 胆道结石 |
黄柏 | 四两 | 清利下焦(除膀胱热) | 泌尿系感染 |
栀子 | 十五枚 | 泻火除烦(清肝胆热) | 肝胆炎症 |
四、运用要诀
-
煎服特点
- 后下硝石(防过早溶解)
- 顿服取效(集中药力)
-
见效指征
- 药后得溏便(腑气通)
- 小便转清长(湿热去)
-
禁忌
- 虚黄(阴黄)禁用
- 年老体弱者慎用
五、类证鉴别
证型 | 大黄硝石汤证 | 大承气汤证 | 茵陈蒿汤证 |
---|---|---|---|
病机 | 三焦实热 | 阳明腑实 | 肝胆湿热 |
主症 | 腹满+小便赤涩 | 痞满燥实 | 身黄+便秘 |
舌象 | 舌红苔黄燥 | 舌老黄起刺 | 舌红苔黄腻 |
脉象 | 沉实 | 滑数 | 弦数 |
六、现代拓展
-
适用病症
- 急性梗阻性黄疸
- 胆源性胰腺炎
- 肝性脑病前期
-
联合应用
- 胆石剧痛:合四逆散
- 热毒炽盛:加金银花
-
预后判断
- 药后大便通、小便利者吉
- 下后黄疸不退者危
注:此方体现仲景"釜底抽薪"之法,通过通腑泻热,使三焦湿热从二便分消。凡黄疸见里实热结者,当机立断投此峻剂,但须中病即止,毋使过剂伤正。
📜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寒湿黄疸证治精要
一、核心病机
-
纯湿无热
- 小便色不变(无热象)
- 欲自利(脾阳不振)
-
中焦寒湿
- 腹满而喘(湿阻气机)
- 不同于实热腹满(无便秘、无小便赤)
二、辨证要点
-
关键鉴别
热证黄疸 寒湿黄疸 小便赤黄 小便清长 口渴引饮 口淡不渴 舌红苔黄 舌淡苔白腻 -
误治变证
- 误用寒凉→胃气上逆→哕逆不止
- 治法:小半夏汤(生姜温胃,半夏降逆)
三、治疗体系
-
本证治法
- 当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
- 忌用:栀子、黄柏等苦寒药
-
误治处理
哕逆程度 方剂 组成 适用证 轻 橘皮生姜汤 陈皮、生姜 偶发嗳气 中 小半夏汤 半夏、生姜 持续呃逆 重 茯苓四逆汤 茯苓、人参、附子等 危证胃气将绝
四、临证要点
-
问诊关键
- “小便何色”(首辨寒热)
- “渴与不渴”(次辨津液)
-
腹诊特征
- 寒湿腹满:按之濡软无硬块
- 实热腹满:拒按有燥屎
-
预后判断
- 见哕逆需警惕:
- 新病哕逆易治(小半夏汤证)
- 久病哕逆多危(胃气败绝)
- 见哕逆需警惕:
五、类证鉴别
证型 | 寒湿黄疸 | 湿热黄疸 | 瘀血发黄 |
---|---|---|---|
病机 | 脾阳不运 | 肝胆郁热 | 血瘀络阻 |
主症 | 小便清、口不渴 | 小便赤、口渴 | 面黧黑、便黑 |
治法 | 温阳化湿 | 清热利湿 | 活血退黄 |
注:此条揭示"疸病当分寒热"大法。凡见黄疸,必先察小便,色清者属寒,当温;色赤者属热,当清。误治则变证蜂起,医者不可不辨。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黄疸兼少阳证治精要(柴胡汤证)
一、核心病机
-
少阳枢机不利
- 肝胆郁热犯胃(呕恶)
- 气滞络阻(腹痛)
-
兼见黄疸
- 胆汁疏泄失常(身目发黄)
- 区别于纯热证黄疸(伴见少阳证)
二、辨证要点
-
主症特征
- 胸胁苦满(必具)
- 腹痛而呕(或见)
- 往来寒热(或微热)
-
黄疸特点
- 黄色鲜明(阳黄)
- 小便黄赤但非深褐
三、小柴胡汤加减法
症状 | 加减药物 | 用量 | 作用机理 |
---|---|---|---|
腹痛明显 | 去黄芩加芍药 | 芍药9-12g | 缓急止痛(柔肝和脾) |
黄疸较重 | 加茵陈 | 15-30g | 专退黄疸 |
便秘 | 加大黄 | 3-6g | 通腑泄热(量宜轻) |
干呕苔白 | 加吴茱萸 | 3-6g | 温肝降逆(肝寒犯胃) |
小便涩痛 | 加黄柏 | 6-9g | 清下焦湿热 |
四、类证鉴别
证型 | 柴胡汤证 | 栀子大黄汤证 | 茵陈蒿汤证 |
---|---|---|---|
病位 | 少阳兼里 | 肝胆郁热 | 湿热蕴结 |
主症 | 呕而腹痛 | 心中懊憹 | 便秘尿赤 |
黄疸 | 伴少阳证 | 无身黄亦可 | 必见身黄 |
治法 | 和解少阳 | 泄热除烦 | 通利二便 |
五、现代拓展
-
适用病症
- 病毒性肝炎(黄疸型伴消化道症状)
- 胆囊炎急性发作
- 胆石症伴轻度黄疸
-
联合应用
- 胆道感染:合大柴胡汤
- 肝硬化初期:合鳖甲煎丸
-
煎服注意
- 柴胡用量宜足(15-24g)
- 人参可用党参替代(12-15g)
注:此条体现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凡黄疸见呕、痛,必先调畅少阳枢机,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则黄自退。柴胡汤非专为退黄设,实为治黄病兼少阳证之要方。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虚劳发黄(小建中汤证)辨治精要
一、核心病机
-
气血两虚
- 脾胃虚弱,生化无权(虚劳本质)
- 血虚失濡,色现萎黄(非胆汁淤积)
-
鉴别要点
- 小便自利(非湿热黄疸)
- 黄色晦暗无泽(区别于阳黄)
二、辨证要点
-
典型表现
- 面色萎黄(如烟熏)
- 腹中急痛(喜温喜按)
- 山根青筋(小儿特征)
-
虚劳特征
症状 机理 稍劳即晕 清气不升 日晒昏厥 营卫不和 长期气喘 土不生金
三、小建中汤运用
-
方药组成
- 饴糖(君药,30g)
- 桂枝:白芍=1:2(各9g:18g)
-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
加减法
兼症 加减 注意要点 肝病 加茵陈10g 保留甘草 腹水 去甘草 防留饮 贫血甚 加当归15g 饴糖增量 -
现代应用
- 小儿发育不良(身高体重不达标)
- 慢性肝病恢复期
- 放化疗后体虚
四、类证鉴别
证型 | 虚劳发黄 | 湿热黄疸 | 女劳疸 |
---|---|---|---|
病机 | 脾胃虚弱 | 肝胆湿热 | 肾虚瘀热 |
黄色 | 萎黄无泽 | 鲜黄如橘 | 黧黑透黄 |
二便 | 小便清长 | 小便黄赤 | 大便时黑 |
治法 | 建中补虚 | 清热利湿 | 补肾化瘀 |
五、临证要点
-
诊断关键
- 必问"腹痛拒按否”(虚劳痛喜按)
- 必查"山根青筋"(小儿特异性体征)
-
治疗次第
- 先建中气(小建中汤)
- 后治兼症(如气喘针鱼际)
-
食疗配合
- 服用期间宜食糯米粥(助药力)
- 忌生冷油腻(防伤脾胃)
注:此条体现仲景"治黄不拘利湿"的辨证思维。虚劳之黄,当以甘温建中为法,使"气血生化有源",则萎黄自退。小建中汤非直接退黄剂,实为治本之方。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