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第十六
这一篇的症状包括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
1. 脉象解析
- 寸口脉:反映心脏功能,主管胸阳,正常应为洪而有力。
 - 动脉(动):脉象左右跳动不均,主惊证,因受惊吓导致心气紊乱,脉气不宁。
- 特点:脉位偏浮,重按无力,左右晃动。
 
 - 弱脉(悸):脉象微弱,重按则无,主心悸,因瞬间惊吓导致气血涣散,心失所养。
- 特点:脉细无力,心慌不安(无外界诱因)。
 
 
2. 动与悸的区别
- 动(惊):外因触发(惊吓),脉象左右动摇。
 - 悸:内因水饮或血虚所致,自觉心慌,脉细弱。
- 若脐下动悸,多为水饮,可用茯苓利水。
 
 
3. 治疗方向
- 主方:炙甘草汤(养血复脉)为基础加减。
 - 兼症加减:
- 失眠:加酸枣仁(5-6钱,宁心安神)、辰砂(≤5分,镇惊,慎用含汞药物)。
 - 水饮悸动:重用茯苓健脾利水。
 
 - 注意:雄黄、朱砂等含汞药物需严格控制剂量。
 
4. 关键要点
- 动脉→惊证→心气乱;弱脉→悸证→血虚或水饮。
 - 治疗需分虚实:惊证重镇心安神,悸证补血或化饮。
 
📜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1. 脉象与病机
- 尺脉浮:
- 尺脉主肾,正常情况下应沉稳。
 - 若尺脉浮,提示下焦(肾、肝)有热,热邪上冲。
 
 - 目睛晕黄:
- 眼白泛黄(尤以眼周明显,如月晕状),为肝热炽盛的表现。
 - 肝藏血,热盛则血不藏,血热上逆可致鼻衄(流鼻血)。
 - 病机:肝热克脾(木克土),脾色(黄)外现于目。
 
 
2. 衄血的预后判断
- 衄未止:
- 若目睛仍晕黄,表示肝肾热未退,鼻血将持续或复发。
 
 - 衄止:
- 若目黄消退,眼睛清澈(目睛慧了),提示热退血宁,鼻血自止。
 
 
3. 临床意义
- 儿童衄血:
- 14岁以下纯阳之体,衄血可泄热,故高热时流鼻血反为佳兆(热随血解)。
 
 - 成人衄血:
- 若大量衄血不止,需紧急处理(如针灸或药物清热凉血)。
 - 针灸急救法:
- 取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肺经穴,泻热止血)。
 - 民间法:鼻头点墨,屈臂擦拭,墨迹处下针。
 
 
 
4. 治疗与调护
- 治则:清肝泻肾、凉血止血。
 - 预后观察:
- 即使鼻血暂止,若目黄未退,需继续服药以防复发。
 
 
总结:本条辨强调通过尺脉浮与目睛晕黄判断衄血的病机与预后,热退则血止,热盛则衄复发,临床需结合脉证动态观察。
📜又曰:从冬至春,衄者太阳,从夏至秋,者阳明。
1. 衄血的时间辨证
- 
冬至春(寒季)衄血 → 太阳热
- 特点:表热为主,常见于小儿(阳气旺盛,运动后体热外发)。
 - 病机:寒季外感风寒,郁而化热,或阳气外越,迫血上行。
 - 表现:鼻衄伴随表证(如恶寒、发热、脉浮)。
 
 - 
夏至秋(热季)衄血 → 阳明热
- 特点:里热燥盛,多见于成人(尤其女性)。
 - 病机:阳明经多气多血,夏季外热引动内热,或情志不畅导致气郁化火,热迫血妄行。
 - 表现:鼻衄伴随阳明证(如便秘、口干、面赤、脉洪大)。
 
 
2. 临床特点
- 太阳衄血:
- 小儿多见,热在表,运动后易发,衄后热退(自愈倾向)。
 
 - 阳明衄血:
- 女性多见,与情志、便秘相关(“十女九秘”),燥热内盛,需清热通腑。
 
 
3. 治疗方向
- 太阳衄血:解表清热(如麻黄汤、桂枝汤类加减)。
 - 阳明衄血:清泻阳明(如白虎汤、承气汤类,或凉血止血药)。
 
总结:衄血的发生与季节、六经密切相关,太阳衄多因表热外发,阳明衄多因里热上冲,需结合时令与证候辨证施治。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颧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1. 核心病机:阴虚血弱,汗血同源
- 衄家(常流鼻血者)、亡血家(大失血者),均不可发汗。
- 汗与血同源,发汗会进一步耗伤阴血,导致阴虚阳亢,甚至阴竭阳脱。
 - 误汗后果:
- 颧上陷:天仓(眉尾至太阳穴区域)凹陷晦暗,提示气血大虚。
 - 脉紧急:阴血亏虚,阳热无制,脉象绷急数疾。
 - 直视不能眴(xuàn):双目僵直无法闭合,因阳亢不敛。
 - 不得眠:阴虚阳浮,心神不宁,彻夜难眠。
 
 
 
2. 临床鉴别与相学观察
- 天仓与气血关系:
- 天仓饱满:气血充足,祖荫深厚(相学说法)。
 - 天仓凹陷晦暗:气血两虚(病态),或祖业不继(相学说法)。
 
 - 目睛异常与体质:
- 目晕黄:肝经湿热(如酗酒)或衄血病机(热迫血行)。
 - 眼白血丝密布(猪眼、羊眼):相学认为性情暴戾(非医学诊断依据)。
 
 
3. 误治后的危象与急救
- 亡阴阳亢表现:
- 双目圆睁不闭、烦躁不眠、脉急数——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 濒死状态常见此证(阳脱于外)。
 
 - 急救原则:
- 大剂补气血:如独参汤、当归补血汤(黄芪30g+当归6g)等,急固元气。
 - 滋阴潜阳:加龙骨、牡蛎、阿胶等镇摄浮阳。
 
 
4. 总结与警示
- 治疗禁忌:凡失血、阴虚者,禁用麻黄汤等辛温发汗剂。
 - 辨证要点:
- 天仓晦陷+目睛异常+脉急→提示阴血大亏。
 - 误汗后出现直视不眠→阴竭阳脱危候,需急救。
 
 
📜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脉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欬者,必吐血。
一、核心病机:阳虚失固,阴血离经
- 基本病理:
- 阳气虚弱→固摄无力→阴血外溢(衄血、下血、吐血)
 - 阴血亏损→阳气浮越→虚热内生
 
 
二、三种出血证的鉴别诊断
| 证型 | 面色特征 | 寒热表现 | 脉象特点 | 病位与病机 | 出血表现 | 
|---|---|---|---|---|---|
| 衄血证 | 面色惨白无华 | 无寒热 | 脉沉弦(里寒肝郁) | 肾阳虚衰,肝血失藏,血逆于上 | 鼻衄 | 
| 下血证 | 面色萎黄或苍白 | 无寒热 | 脉浮弱重按即绝 | 中气下陷,血失统摄 | 便血 | 
| 吐血证 | 面色晄白 | 烦咳 | 脉细数或芤 | 肺阳虚损,血络破裂 | 咳血 | 
三、关键病机解析
- 
衄血机制:
- 脉沉弦:沉主里寒(肾阳虚),弦主肝郁
 - 阳虚不能摄血→肝血上逆→鼻衄
 
 - 
下血机制:
- 脉浮弱如葱管:浮为气浮,弱为血虚
 - 重按即绝:气血大虚之象
 - 中焦失固→血渗肠间→便血
 
 - 
吐血机制:
- 久咳伤肺→肺阳受损→血络破裂
 - 发展规律:咳嗽→肺虚→痨证(肺结核)
 
 
四、治疗警示与现代关联
- 
治疗禁忌:
- 慎用西药:抗生素、阿司匹林等可能损伤阳气
 - 避免过用寒凉止血药
 
 - 
现代医学对应:
- 衄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下血→消化道出血
 - 吐血→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咯血
 
 - 
治疗原则:
- 急则治标:止血(如黄土汤治便血)
 - 缓则治本:温阳益气(如附子理中汤)
 - 久咳必防:早期干预咳嗽防成痨
 
 
五、鉴别要点总结
- 
面色苍白+无寒热:
- 脉沉弦→衄血
 - 脉浮弱→下血
 - 烦咳→吐血
 
 - 
发展规律: 阳虚→失固→出血(部位取决于脏腑虚损)→阴随血脱→阴阳两虚
 
📜夫吐血,欬逆上气,其脉数而闲有热,不得卧者,死。
一、核心病机:阳不入阴,阴阳离决
- 
基本病理:
- 吐血伤阴→阴虚阳浮→虚热内生
 - 阴损及阳→阳无所附→阴阳离决(死证)
 
 - 
关键症状三联征:
- 吐血 + 咳逆上气
 - 脉数而间歇发热(虚阳外越)
 - 昼夜不得卧(阴阳不相交)
 
 
二、病机演变与预后判断
- 
发展规律: 肝阴实(1-3点醒)→失眠加重→昼夜不眠→坐位喘促(濒死)
 - 
脉象特征:
- 一息九至十至(正常五至)
 - 提示元气将脱
 
 - 
预后判断:
- 出现"不得卧"为极危候
 - 兼见呃逆者为胃气将绝
 
 
三、治疗原则与急救方法
- 
急救方药:
- 甘草干姜汤(温阳固脱)
 - 理中汤(健脾摄血)
 
 - 
治疗禁忌:
- 禁用寒凉止血药
 - 慎用西药抗生素(加重阴阳失衡)
 
 
四、生理与病理对比
| 正常生理 | 病理状态 | 
|---|---|
| 上寒下热 | 上热下寒 | 
| 肺降心火 | 虚阳上越 | 
| 昼精夜眠 | 昼夜不眠 | 
五、望诊要诀与相学参考
- 
危证面容:
- 面色苍白 + 精神亢奋(回光返照)
 - 眼小唇翻(阴险之相)
 
 - 
鉴别要点:
- 真阳虚:面色萎黄无华
 - 假阳虚(郎君面):苍白但精神佳
 
 
六、临床警示
- 
现代医学对应:
- 肝癌/肺癌晚期
 - 上消化道大出血
 
 - 
治疗关键:
- 早期干预肝阴实(1-3点醒)
 - 避免滥用抗生素
 
 
📜夫酒客欬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一、核心病机:酒毒伤肝胃,寒热错杂致血逆
- 
病理链条:
- 长期酗酒 → 酒性寒湿 → 肝郁胃寒 → 肺金受损 → 咳引胃络 → 吐血
 
 - 
病机特点:
- 酒性双相:初饮显热(发散之性),久积成寒(本质寒湿)
 - 三部受累:
- 肝:血室郁滞 → 阴实形成(1-3点易醒)
 - 胃:阳气衰微 → 纳呆呕逆(饭前需酒开胃)
 - 肺:金气不降 → 咳逆咯血
 
 
 
二、临床表现与鉴别
| 阶段 | 主要症状 | 病机要点 | 
|---|---|---|
| 初期 | 饮酒无度,饭前必饮 | 胃阳已伤,依赖酒性温通 | 
| 中期 | 晨起干呕,胁肋胀痛 | 肝郁胃寒,气机逆乱 | 
| 危重期 | 咳嗽牵引胸痛,吐血暗红 | 寒凝血瘀,络伤血溢 | 
三、治疗原则与调护
- 
分期论治:
- 未病先防(酒客调理):
- 葛花解酲汤(解酒毒)
 - 吴茱萸汤(温胃止呕)
 
 - 既病防变(咳血阶段):
- 侧柏叶汤(温经止血)
 - 黄土汤(温脾摄血)
 
 
 - 未病先防(酒客调理):
 - 
生活调摄:
- 戒酒或限量(每日≤50ml)
 - 饮食禁忌:忌空腹饮酒,佐食姜蒜(制酒寒)
 
 
四、现代医学印证
- 
病理对应:
- 酒精性肝硬化 → 门脉高压 →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 慢性胃炎 → 黏膜糜烂出血
 
 - 
预警信号:
- 掌红斑、蜘蛛痣(肝损标志)
 - 晨起黑便(潜在出血)
 
 
五、关键警示
- 
酒毒特点:
- 寒性潜伏:初期热象掩盖本质寒性
 - 累及三焦:先伤胃,次损肝,终害肺
 
 - 
治疗陷阱:
- 误用凉血:加重胃寒血瘀
 - 单纯止咳:忽略肝胃同治
 
 
注:对长期酒客出现咳嗽,需警惕胃源性出血可能,应及早干预。预防重于治疗,节制饮酒为根本。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一、脉象解析与病机
- 
革脉特征:
- 弦大中空(如按鼓皮)
 - 形成机制:
- 弦脉主减(阳气衰减)
 - 大脉主芤(阴血亏虚)
 - 寒虚相抟(阴阳俱损)
 
 
 - 
病理本质:
- 阴阳两虚:阳虚生寒,阴虚血亏
 - 失固证:精血失于固摄
 
 
二、男女证候差异
| 性别 | 主要表现 | 核心病机 | 
|---|---|---|
| 女性 | 半产漏下(习惯性流产) 月经淋漓(一月数至)  | 
          冲任不固 胞宫失养  | 
      
| 男性 | 亡血失精 (遗精、血精、贫血)  | 
          精室不固 气血双亏  | 
      
三、诊断要点
- 
望诊特征:
- 手掌苍白无华(血虚)
 - 唇甲淡白(重度贫血)
 
 - 
脉诊技巧:
- 寸关之间脉位游移(内脏争血)
 - 芤脉提示急性失血
 
 
四、治疗原则
- 
基础方剂: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 调和营卫+固涩精血
 - 适用:轻中度精血失固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 
进阶用药:
- 女性:
- 胶艾汤(崩漏下血)
 - 温经汤(胞宫虚寒)
 
 - 男性:
- 天雄散(肾阳虚衰)
 - 金匮肾气丸(精冷不育)
 
 
 - 女性:
 - 
配伍要点:
- 必用温阳药(附子、肉桂)
 - 配伍填补药(阿胶、鹿角胶)
 - 佐以收涩药(煅牡蛎、五味子)
 
 
五、调养要点
- 
女性孕产养护:
- 孕前三月开始调经
 - 流产后续服生化汤排瘀
 
 - 
男性精血保养:
- 忌大汗伤阳(汗血同源)
 - 节欲保精(精血互化)
 
 
📜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慄而振。
一、核心病机
- 
生理基础:
- 汗血同源(皆由心阳化生)
 - 血为阴质,汗为阳液
 
 - 
误治病理:
- 亡血伤阴→发汗亡阳→阴阳两竭
 - 心失所养→阳不外达→寒战振摇
 
 
二、辨证要点
- 
禁忌指征:
- 各类失血(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等)
 - 久疮溃脓(脓血同源)
 
 - 
误汗变证:
- 寒慄而振(畏寒战栗)
 - 面色㿠白
 - 脉微欲绝
 
 
三、经典治疗
- 
救逆法则:
- 急温其阳:甘草干姜汤(先复阳气)
 - 阴阳双补:芍药甘草附子汤
 
 - 
养血要方:
- 当归补血汤(黄芪30g 当归6g)
 - 炙甘草汤(脉结代者尤宜)
 
 
四、诊断鉴别
- 
望诊特征:
- 唇甲淡白
 - 舌淡无华
 
 - 
脉诊要点:
- 轻取浮大(阳外越)
 - 重按空虚(阴内竭)
 
 
五、调护禁忌
- 
绝对禁忌:
- 麻黄汤等辛温发汗剂
 - 火疗、熏蒸等强发汗法
 
 - 
饮食宜忌:
- 宜:红枣粥、龙眼肉
 - 忌:辛辣发散之物
 
 
注:此证危重,若见寒战不止,当急用四逆汤类回阳救逆。愈后需调养百日,戒劳倦、房事。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淤血。
一、核心症状
- 
典型四联征:
- 胸满(瘀阻胸阳)
 - 唇痿(脾不统血)
 - 舌青(心脉瘀阻)
 - 口燥但漱水不欲咽(瘀热津伤)
 
 - 
特征性表现:
- 腹不满而自觉满(瘀血内阻)
 - 脉微大来迟(血行不畅)
 
 
二、诊断要点
- 
望诊关键:
- 舌象:
- 舌边青紫(两侧肝胆区尤显)
 - 舌面瘀斑(如墨点滴)
 - 齿痕明显(妇女多见)
 
 - 唇色:枯萎不荣(脾血不濡)
 
 - 舌象:
 - 
触诊要领:
- 左少腹冲门穴压痛(血室瘀阻)
 - 第七胸椎下压痛(血会膈俞)
 - 三阴交压痛(三阴经瘀滞)
 
 
三、病机阐释
- 
脏腑关系:
- 心主血→舌青为心脉瘀阻
 - 脾统血→唇痿为脾失运化
 - 肝藏血→左少腹压痛示肝血瘀滞
 
 - 
瘀血特性:
- 瘀热互结→口燥不欲咽
 - 血滞气壅→胸满腹满
 
 
四、治疗法则
- 
基本治则:
- “瘀不去则新不生”(唐容川《血证论》)
 - 攻补比例:
- 缓治:攻三补七(久病体虚)
 - 急治:攻补各半(经方常法)
 
 
 - 
经典方剂:
- 桃核承气汤(瘀热互结)
 - 抵当汤(瘀血重证)
 - 桂枝茯苓丸(妇人瘀血)
 
 
五、疗效判断
- 
药效指征:
- 便下黑血转黄
 - 舌质由青转红
 - 唇色渐复润泽
 
 - 
预后观察:
- 齿痕消退
 - 压痛消失
 - 口渴自解
 
 
六、临床扩展
- 
瘀血变证:
- 久瘀成癥(子宫肌瘤等)
 - 瘀阻经络(各种痛证)
 
 - 
特殊提示:
- 术后患者多见此类证候
 - 顽固性贫血需考虑瘀血
 
 
注:治瘀当辨部位深浅,在上宜化(如血府逐瘀汤),在下宜攻(如抵当汤)。妇人瘀血多与冲任相关,常需配合调经。
📜病者如有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一、核心辨证
- 
特殊热象:
- 状似热证(烦满、口燥渴)
 - 实非真热(脉不数不洪)
 - 此乃"阴伏"(瘀血郁热)
 
 - 
鉴别要点:
- 真热:脉洪大滑数+渴喜冷饮
 - 阴伏:脉沉涩或弦紧+漱水不欲咽
 
 
二、病因病机
- 
三伏为患:
- 伏饮(水停胁下)
 - 伏热(宿食化热)
 - 阴伏(瘀血内结)
 
 - 
形成过程:
- 初感外邪未彻解→余邪内伏
 - 饮食不节生积滞→湿热内蕴
 - 情志不畅气机郁→血行不畅
 
 
三、诊断指征
- 
望诊特征:
- 唇干翘皮(脾瘀)
 - 舌青紫黯(心瘀)
 - 目眶暗黑(肾瘀)
 
 - 
切诊要点:
- 少腹硬满(瘀阻下焦)
 - 脉象沉涩(血行不畅)
 
 
四、治疗法则
- 
基本治则:
- “当下之”(通瘀为要)
 - 瘀去新生(辅以养血)
 
 - 
经典方剂:
- 轻证:桃核承气汤
 - 重证:抵当汤
 - 久病:大黄䗪虫丸
 
 
五、防病要诀
- 
防伏饮:
- 汗后忌冷饮
 - 咳喘早根治
 
 - 
防伏热:
- 保持二便通利
 - 宿食及时消导
 
 - 
防阴伏:
- 外伤及时化瘀
 - 情志保持舒畅
 
 
六、临床扩展
- 
变证预警:
- 伏饮→痰饮病
 - 伏热→痈疽疮毒
 - 阴伏→癥瘕积聚
 
 - 
现代意义:
- 解释部分慢性炎症
 - 阐明某些肿瘤病机
 
 
注:治瘀当分部位,在上宜化(如血府逐瘀汤),在下宜攻(如抵当汤)。久瘀必伤正,后期当调补气血。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 甘草二两,炙 | 龙骨四两 | 牡蛎五两 | 生姜三两 | 大枣十二枚 | 蜀漆三两,洗去腥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一、火邪定义与病机
- 
病因分类:
- 外感火邪(火灾、高温作业)
 - 内伤化火(素体阳盛复感火毒)
 
 - 
核心病机:
- 火热伤津→炼液成痰
 - 阳亢神浮→惊悸不安
 - 血热妄行→脉动不宁
 
 
二、方剂解析(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 
组方原理:
- 去芍药:防其敛阴滞血
 - 加蜀漆:涤痰化饮(现代多用常山苗代)
 - 龙牡配伍:镇惊安神+滋阴潜阳
 
 - 
药物作用:
药物 用量 主要功效 桂枝 三两 温通心阳 甘草 二两 缓急和中 龙骨 四两 镇惊安神 牡蛎 五两 滋阴潜阳 生姜 三两 助阳发散 大枣 十二枚 补益脾胃 蜀漆 三两 祛痰逐饮(先煎去毒性)  
三、辨证要点
- 
主症:
- 惊悸不安(火邪惊心)
 - 痰涎壅盛(津伤成痰)
 - 脉动数不宁(阳浮于外)
 
 - 
鉴别诊断:
- 与炙甘草汤证区别:彼为阴血虚,此为阳浮越
 - 与奔豚汤证区别:彼为气上冲,此为神不安
 
 
四、临床运用
- 
现代应用:
- 烧伤后神经症状
 - 高温中暑惊厥
 - 创伤后应激障碍
 
 - 
加减变化:
- 痰盛:加半夏、茯苓
 - 阴伤甚:加麦冬、生地
 - 惊悸重:加朱砂(少量)
 
 
五、治疗警示
- 
注意事项:
- 蜀漆需先煎减毒(现代多代以常山苗)
 - 阳衰者慎用(本方偏重温通)
 
 - 
预后调养:
- 愈后宜用生脉饮调理
 - 忌食辛辣燥热之物
 
 
六、病机转归
- 
常见转证:
- 转为炙甘草汤证(阴血亏虚)
 - 转为桂枝加桂汤证(奔豚发作)
 - 转为己椒苈黄丸证(水饮内停)
 
 - 
防治要点:
- 有伏饮者早用苓桂剂
 - 素便秘者保持腑气通畅
 
 
注:本方重在救急,中病即止,不可久服。现代应用时,蜀漆可用常山苗9g代替,不需先煎。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半夏、麻黄各等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一、核心病机
- 
病位特点:
- 胃脘动悸(心下悸)
 - 水饮停聚中焦
 
 - 
病理关键:
- 胃失和降→水饮内停
 - 肺气不宣→津液不布
 
 
二、辨证要点
- 
主症特征:
- 自觉胃脘部跳动感
 - 常伴泛恶欲呕
 - 舌苔白滑
 
 - 
鉴别诊断:
- 与苓桂术甘汤证:彼为脾虚水停(伴头眩)
 - 与桂枝甘草汤证:彼为心阳虚悸(伴胸闷)
 
 
三、方药解析
- 
组方奥秘:
- 半夏:降逆利水(下行之力)
 - 麻黄:宣肺布津(上行之功)
 - 蜜丸:缓图其效(防伤津液)
 
 - 
现代用法:
- 等分研末装胶囊
 - 每次3-5g,日3次
 
 
四、临床应用
- 
主要适应症:
- 功能性胃蠕动异常
 - 轻度胃潴留
 - 痰饮型胃炎
 
 - 
扩展运用:
- 寒饮型咳嗽(痰多清稀)
 - 水气型心悸(伴胃脘不适)
 
 
五、治疗机理
- 
双向调节:
- 半夏降胃→利除积水
 - 麻黄宣肺→促进津液上承
 
 - 
配伍精妙:
- 一升一降,恢复气机
 - 一燥一宣,调和津液
 
 
六、使用注意
- 
禁忌证:
- 阴虚燥渴者慎用
 - 高血压患者慎用麻黄
 
 - 
预后观察:
- 有效指征:动悸减轻、呕恶消失
 - 无效转方:可考虑苓桂剂类方
 
 
注:本方适用于水饮初停之轻证,若病重者需合方使用。现代应用可改为汤剂(半夏10g、麻黄6g),但丸剂效果更佳。治疗期间忌食生冷。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柏叶、干姜各三两 | 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千金加阿胶三两亦佳。
一、核心辨证
- 
病机关键:
- 中焦虚寒,阳不摄血
 - 血溢脉外,上逆吐血
 
 - 
鉴别要点:
- 吐血(无咳)vs 咳血(肺系出血)
 - 寒证吐血(柏叶汤)vs 热证吐血(泻心汤)
 
 
二、方剂解析
- 
组方原理:
药物 用量 主要功效 柏叶 三两 收敛止血(植物胶质) 干姜 三两 温中复阳 艾叶 三把 温经止血  - 
配伍精义:
- 柏叶:局部止血(修复胃络)
 - 干姜:整体温阳(恢复脾统血功能)
 - 艾叶:引血归经(调节血脉)
 
 
三、临床应用
- 
适应症:
- 虚寒型上消化道出血
 -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 胃溃疡出血(寒证)
 
 - 
现代用法:
- 基础方:柏叶9g 干姜9g 艾叶9g
 - 急症:可作汤剂急煎
 - 缓治:研末蜜丸(6g/次,日3次)
 
 
四、加减变化
- 
兼证处理:
- 气虚明显:加人参
 - 血虚甚者:加阿胶(千金方法)
 - 瘀血见证:加三七粉
 
 - 
替代方案:
- 马通汁难求:可用童便或藕汁代
 - 紧急情况:单用柏叶炭30g煎服
 
 
五、治疗警示
- 
禁忌证:
- 实热出血(见口渴、脉数)
 - 阴虚火旺(见舌红少津)
 
 - 
预后观察:
- 有效指征:吐血渐止、肢温脉缓
 - 无效转方:考虑黄土汤或泻心汤
 
 
六、延伸应用(喉癌/食道癌辅助治疗)
- 
利膈汤组合:
- 基础方:半夏18g 栀子9g 炮附子6g
 - 痰盛:半夏加至30g
 - 热象:栀子加至15g
 - 寒甚:炮附子加至9g
 
 - 
配伍要点:
- 加紫苏叶开胸膈
 - 肿瘤可加络石藤
 - 气滞配厚朴
 
 
注:柏叶汤适用于虚寒型出血,热证出血当用泻心汤类。治疗肿瘤需辨证施治,此方仅为辅助疗法。戒除人工糖制品对消化道疾病康复至关重要。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各三两,炮 | 阿胶三两 | 黄芩三两 | 灶中黄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一、核心辨证
- 
病机关键:
- 脾阳虚衰,统血无权
 - 阴血亏损,虚热内生
 - 寒热错杂,血溢肠络
 
 - 
主症特征:
- 先便后血(远血)
 - 血色暗黑如柏油
 - 伴面色萎黄、肢冷脉细
 
 
二、方剂解析
- 
组方原理:
药物 用量 主要功效 灶心黄土 半斤 温脾止血(主药) 附子 三两 温阳散寒 白术 三两 健脾统血 阿胶 三两 滋阴止血 干地黄 三两 补血养阴 黄芩 三两 清热止血 甘草 三两 调和诸药  - 
配伍精义:
- 灶心黄土+附子:温阳摄血
 - 阿胶+干地黄:补血止血
 - 黄芩:防温燥太过
 - 白术+甘草:健脾统血
 
 
三、临床应用
- 
适应病症:
- 上消化道出血(胃溃疡、胃癌)
 - 十二指肠溃疡
 - 肠伤寒出血
 - 部分精神异常(土虚木亢型)
 
 - 
现代用法:
- 灶心土替代:赤石脂30g(先煎)
 - 基础剂量:每味9-12g
 - 煎服法:水煎取汁,阿胶烊化
 
 
四、加减变化
- 
兼证处理:
- 呕酸严重:加旋复花9g、代赭石9g
 - 吐血并见:合柏叶汤
 - 纳差:加焦三仙各9g
 
 - 
变通应用:
- 胃癌治疗:可作基础方长期调服
 - 精神异常:重用黄土至60g
 
 
五、治疗警示
- 
禁忌证:
- 实热出血(血色鲜红、口渴脉数)
 - 阴虚火旺(舌红少苔)
 
 - 
饮食禁忌:
- 绝对禁咖啡、甜食
 - 忌生冷、辛辣
 
 
六、病机阐微
- 
“土能胜水而平木”:
- 健脾(土)→制水(防水肿)
 - 健脾(土)→平肝(治动风)
 
 - 
止血机理:
- 温阳以复脾统血之职
 - 滋阴以充脉道之亏
 - 清热以防血热妄行
 
 
注:本方为治疗虚寒性消化道出血的要方。灶心黄土需用十年以上老灶者为佳,现代可用赤石脂代替。治疗胃癌需坚持用药3-6个月,并配合饮食调养。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一、核心辨证
- 
病位特点:
- 近血(肛门、直肠出血)
 - 常见于痔疮(内痔、外痔)
 
 - 
鉴别诊断:
特征 内痔 外痔 出血特点 喷射状(血箭) 擦拭见血 疼痛 通常无痛 明显疼痛 治疗重点 清热凉血 消肿止痛  
二、方剂解析
- 
组方原理:
- 赤小豆(生用打粉):
- 清热利湿解毒
 - 专治肛门湿热
 
 - 当归:
- 活血养血
 - 润肠通便
 
 
 - 赤小豆(生用打粉):
 - 
制备要点:
- 痔疮出血:直接打粉服用
 - 肠痈腹膜炎:需发芽后使用
 
 
三、临床应用
- 
主要适应症:
- 痔疮出血(尤其内痔)
 - 直肠炎出血
 - 肛裂出血
 
 - 
加减运用:
- 便秘严重:加大黄、芒硝
 - 出血量多:加槐花(专治痔疮)
 - 疼痛明显:加秦艽、防风
 
 
四、治疗原则
- 
关键要点:
- 保持大便通畅(防便秘)
 - 清热利湿(除病根)
 - 活血止血(治标)
 
 - 
用法用量:
- 散剂:赤小豆30g 当归15g 打粉
 - 每次3-6g,日2-3次
 
 
五、调护禁忌
- 
生活调养:
- 忌辛辣刺激食物
 - 避免久坐久立
 - 保持肛门清洁
 
 - 
治疗警示:
- 需鉴别直肠癌出血
 - 长期出血需配合补血
 
 
注:本方适用于湿热型痔疮出血。若见气虚下陷型(伴脱肛、乏力),需配合补中益气汤。治疗期间忌饮酒。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 | 黄连、黄芩各一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一、核心辨证
- 
病机关键:
- 心阳不固,血热妄行
 - 实热内蕴,迫血上逆
 
 - 
主症特征:
- 吐血、衄血(血色鲜红)
 - 舌红苔黄
 - 便秘尿赤
 - 脉数有力
 
 
二、方剂解析
- 
组方原理:
药物 用量 主要功效 黄连 一两 苦入心,清心火 黄芩 一两 清上焦热 大黄 二两 泻热通腑,引热下行  - 
配伍精义:
- 黄连+黄芩:清上焦心肺之热
 - 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
 - 苦寒直折,降火止血
 
 
三、临床应用
- 
适应病症:
- 实热型上消化道出血
 - 肝病所致吐血(热证)
 - 鼻衄(热迫血行)
 - 高血压性脑出血(热证)
 
 - 
特殊用法:
- 沸水泡服(取气上行)
 - 急症可作汤剂速煎
 
 
四、治疗原则
- 
关键要点:
- 辨明寒热(与黄土汤鉴别)
 - 中病即止(防苦寒伤胃)
 - 配合针灸(天府、侠白穴)
 
 - 
剂量参考:
- 现代用量:黄连3g 黄芩3g 大黄6g
 - 急症可加倍
 
 
五、病机阐微
- 
“心气不足"真义:
- 非气虚,乃心阳不固
 - 阳气不摄,阴血妄行
 - 苦寒泻火,实为固阳
 
 - 
血管保护观:
- 寒凝血瘀→血管脆弱
 - 温通心阳→预防出血
 
 
六、预后调养
- 
有效指征:
- 出血止
 - 晕黄退(目睛清明)
 - 二便通调
 
 - 
善后调理:
- 出血止后改用温和方剂
 - 可配合养阴清热之品
 
 
注:本方适用于实热出血,虚寒出血绝对禁用。治疗鼻咽癌等可在此基础上加减。现代应用需结合具体病情,不可拘泥。
相关内容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