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治第十八
这一篇讨论疾病成因分为内因与外感二种。
中医认定会致病的内因是过于喜、怒、忧、思、悲、恐等情志。另外一种是外因,来自风、寒、暑、湿、燥、热等。还一种属于外伤科,像是刀伤、摔伤、枪伤等,我们中药里有很好的金创药可治。
金创药就是武侠小说里面,一般出门在外的人多少都带着金创药。遇到受伤就用药粉敷在伤口上再包扎起来,敷过以后除了可以消炎止痛以外,还可以生肌肉、长肌肤,过去中医也有缝补伤口的技术,遇到伤口很大时,就用缝衣服的针去缝它,线就是用羊肠做的线。
古代部队打仗时,难免有被刀砍的机会以前军医都是用缝补法,再加上一些外用药。以前争战时军医所带的治疗器材就是针灸的针还有羊肠线,用来缝伤口用。外敷用的金创药这类药物既能止痛,又能内服、又能外敷。
这篇第一个讲的就是疮痈后面还有讨论肠痈,就是盲肠炎该怎么处理。还有浸淫疮,这些疮还区分局部性脓疮,与全身溃烂时怎么处理。还有带状疱疹也是属于浸淫疮,因为扩散症状不同,使用不同的名称等等,各种皮肤表面上的疮家我们该怎么去治疗。
📜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麻黄三钱 | 炮姜三片 | 熟地一两 | 鹿角胶三钱 | 肉桂三钱,生用冲服
六碗水煮成两碗,每次服药前冲一钱肉桂。寒重加附子。
痈证的脉象与表现
-
脉象特点:
- 浮数脉通常主表热,应见发热,但若反见恶寒(洒淅恶寒),提示体表有痈脓形成。
- 脉浮为病在表,脉数为热,说明体表有热邪郁结,即将发为痈肿。
-
症状特征:
- 患者除恶寒外,必有固定痛处,触之可发现局部皮肤有异常,提示内部化脓。
- 痈脓未溃时,阳气与邪相争,故见身冷;待脓成后,可能透出皮表。
-
与麻黄汤证鉴别:
- 麻黄汤证为风寒束表,见浮紧脉、恶寒、无汗、全身疼痛,无局部化脓表现。
阳和汤的运用
-
组成与煎服法:
- 药物:麻黄、炮姜、熟地、鹿角胶、肉桂(生用,冲服)。
- 制法:六碗水煎至两碗,服药时冲服肉桂末一钱。
- 加减:寒重者可加附子。
-
适用病证:
- 主要用于阴寒型痈疽,如脑疽(脑脓疡),症见局部发热、肿痛。
- 鹿角胶能入督脉,透达脑部,故对颅内化脓有效。
-
注意事项:
- 炮姜为干煸至焦黑的生姜,非普通生姜。
- 非重症或非脑部痈疽,可考虑其他方剂。
要点
- 痈证关键:浮数脉 + 恶寒 + 局部固定痛 → 提示化脓。
- 阳和汤应用:适用于阴寒痈疽,尤擅脑脓疡,需配合温阳透脓之品。
- 鉴别重点:与表寒实证(麻黄汤证)区分,避免误治。
📜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乳香、没药各二钱 | 炙甲片五钱 | 皂角刺三钱 | 防风一钱 | 大贝四钱 | 生草二钱 | 归尾二钱 | 生耆三钱 | 赤芍四钱 | 银花三钱 | 排脓加白芷
上药水煎服,即日止痛,脓成自溃,未成即消。
痈肿辨脓法
-
触诊辨脓:
- 有脓:局部触之发热。
- 无脓:局部不热。
- 临床意义:适用于腹部(如腹膜炎、阑尾穿孔)、体表脓肿(如乳房痈肿、喉痈)等。
-
急症鉴别:
- 胆结石:右胁剧痛放射至肩背,胆石点(阳陵泉下一寸)压痛;胆破裂后痛减但局部皮肤发热。
- 阑尾炎:破溃前剧痛,破后痛减,腹部触诊发热。
痈疽分类与治疗
-
痈 vs 疽:
- 痈:病位浅、急症,局部发热红肿。
- 疽:病位深、缓症(如脑疽),多无发热。
-
排脓方剂:
- 阳和汤:主攻阴寒痈疽(如脑疽),需配合温阳透脓药(鹿角胶、炮姜)。
- 仙方活命饮(加减方):
- 组成:乳香、没药(止痛化脓)、皂角刺(透脓)、贝母(化痰散结)、白芷(排脓)。
- 应用:深部脓肿(如乳癌硬块、淋巴肿)、体表痈肿(促脓外透)。
- 简化方案:小柴胡汤加桂枝、白芍(引脓出表),适用于半表半里脓肿。
临床操作要点
-
脓疡处理:
- 药物促脓透表后,以针刺破脓头,火罐吸拔排脓。
- 未成脓者,服药后可自行消散。
-
引经药配伍:
- 咽喉肿痛:加防己引药至气分。
- 乳房痈肿:重用柴胡入肝经。
-
乳癌辨治:
- 良性:肿块凸起、表面光滑。
- 恶性:肿块凹陷、坚硬粗糙。
- 仙方活命饮可软化硬块、促脓排出,但需结合辨证加减。
总结
- 核心诊断:触诊局部发热为化脓金标准。
- 治疗原则:
- 阳和汤治阴疽,仙方活命饮透脓,小柴胡汤引邪出表。
- 脓成则外排,未成则内消。
- 关键技巧:根据病灶部位配伍引经药,脓透后及时外治。
📜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如肿状,按之濡,时时发热,自汗出,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大黄牡丹汤主之;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大黄四两 | 牡丹一两 | 桃仁五十个 | 冬瓜仁半升 |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顿服之,有当下,如无当下血。
肠痈(急性阑尾炎)的辨证与治疗
一、主要症状表现
-
典型症状:
- 皮肤干燥如鳞甲(其身甲错)
- 腹部皮肤紧绷隆起(腹皮急,如肿状)
- 按压柔软(按之濡)
- 持续发热伴自汗却恶寒(时时发热,自汗出,反恶寒)
-
特征性表现:
- 患者常屈曲右腿以减轻疼痛
- 足三里下一寸阑尾穴有明显压痛
二、脉象与病情判断
-
脓未成(急性期):
- 脉迟紧
- 可攻下治疗,用大黄牡丹汤
-
脓已成(化脓期):
- 脉洪数
- 不可攻下
三、大黄牡丹汤详解
-
组成与剂量:
- 大黄4钱、牡丹皮1钱、桃仁3钱
- 冬瓜仁3钱、芒硝2钱(分冲)
-
煎服法:
- 六碗水煮成两碗,芒硝分两次冲服
-
方义解析:
- 大黄、芒硝:攻下通腑
- 牡丹皮、桃仁:活血化瘀
- 冬瓜仁:清肺热,润肠通便(肺与大肠相表里)
-
治疗特点:
- 见效快,服药后大便通、疼痛减
- 可配合针刺阑尾穴增强疗效
四、注意事项
-
禁忌:
- 不可加甘草(影响药效直达病所)
- 不可加枳实、厚朴(改变药力走向)
-
剂量要点:
- 急性期需大剂量(大黄可用至5-6钱)
- 冬瓜仁可重用至1两(加强肺气肃降)
五、与西医治疗的比较
-
中医优势:
- 保留阑尾功能
- 同时调理全身(如清肺热)
-
术后问题:
- 西医切除后仍可能遗留慢性腹痛(宿便积聚)
- 需另方调理(非大黄牡丹汤适应证)
六、鉴别诊断
-
慢性腹痛:
- 阑尾切除后右腹隐痛
- 属宿便积聚,需其他方剂治疗
-
化脓判断:
- 触诊局部皮肤发热
- 脉象变化(洪数为脓成)
七、预防与调护
-
常见病因:
- 饮食过快
- 吞食不易消化物(如蟹壳、瓜籽)
-
康复指征:
- 疼痛完全消失
- 右腿可伸直
- 小便转清
注:此为急性阑尾炎专方,慢性腹痛需另选他方。
📜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薏苡仁十分 | 附子二分 | 败酱五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肠痈(慢性阑尾炎/盆腔脓肿)证治要点
一、主证特点
-
局部表现:
- 右下腹肿块(少腹肿痞)
- 按压痛明显(按之即痛)
- 疼痛放射至会阴部(如淋状)
- 小便正常(小便自调)
-
全身表现:
- 无发热(身无热)
- 脉数(提示化脓性病变)
二、核心方剂:薏苡附子败酱散
-
组方特点:
- 薏苡仁10份(主药,重用至30g)
- 附子2份(轻用3-6g)
- 败酱草5份(15-20g)
-
配伍精要:
- 附子小剂量:激发肠蠕动(非温阳)
- 薏苡仁:引导药力下行兼利湿
- 败酱草:专清肠腑脓毒
-
煎服法:
- 散剂:研末后煎煮(方寸匕≈6g)
- 见效指征:小便通利
三、扩展应用
-
妇科男科应用:
- 子宫/精宫脓肿
- 术后残留感染
- 脐部/阴部排脓
-
鉴别应用:
- 与大黄牡丹汤证区别(急性vs慢性)
- 与赤豆当归散证区别(已破溃vs未破溃)
四、临床要点
-
药效观察:
- 初服:排黑泥样便
- 继服:便色转绿为愈候
-
合方技巧:
- 预防性用药:可合赤豆当归散
- 残留隐痛:可合大黄牡丹汤
-
禁忌注意:
- 附子不可过量(免生热助脓)
- 非单纯热证(需把握寒热错杂病机)
五、病机阐微
-
病理本质:
- 肠腑湿瘀互结
- 局部成脓而未溃
-
治疗关键:
- 通阳不在温,而在促气化
- 排脓不靠攻,而在化湿瘀
注:此方体现"轻可去实"治法,小量附子起画龙点睛之效,临床需严格把握剂量比例。
📜 问曰:寸口脉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失血的脉证鉴别
一、脉象特征
-
典型脉象:
- 寸口脉微而涩(脉微主气虚,涩主血少)
- 按之空虚无力
-
病理机制:
- 心阳不足→血虚失养
- 胸阳不振→气血生化无力
二、鉴别诊断
-
内伤失血:
- 伴自汗出(汗血同源)
- 提示全身性血虚
-
外伤失血:
- 无汗(夺血者无汗)
- 伴见金疮伤口(刀斧所伤)
三、理论依据
-
生理关系:
- 汗血同源(皆源于水谷精微)
- 心主血→血虚则心阳更弱
-
经典论述:
- 《内经》“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 失血与汗出的互斥关系
四、临床意义
-
诊断价值:
- 无汗可作为外伤失血的鉴别要点
- 脉象提示失血程度
-
治疗提示:
- 外伤失血需急固气摄血
- 内伤血虚当温补心脾
注:此条突出中医"司外揣内"的诊断思维,通过脉症合参辨别失血病因。
📜 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 | 蒴藋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 | 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 | 甘草十八分 | 黄芩二分 | 川椒三分 | 厚朴二分 | 干姜二分 | 芍药二分
上九味,前三味,烧灰存性各别,杵筛合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
枳实十六枚 | 芍药六分 | 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舆鸡黄相等,饮和服之,日一服。
甘草二两 | 桔梗二两 | 生姜一两 | 大枣十枚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服五合,日再服。
金疮(外伤)治疗主方:王不留行散
一、方剂组成与制备
-
核心三味:
- 王不留行(活血通经)
- 蒴藋细叶(忍冬科植物,消炎)
- 桑东南根白皮(桑白皮,三月三采)
-
特殊制法:
- 前三味需特定时节采集
- 阴干百日(忌曝晒)
- 烧灰存性后研末
-
辅佐药物:
- 甘草(调和)
- 黄芩、芍药(清热敛阴)
- 川椒、干姜(辛温发散)
- 厚朴(行气)
二、临床应用
-
使用方法:
- 小伤口:外敷
- 大伤口:内服+外敷
- 产后瘀血:可内服
-
禁忌:
- 孕妇禁用(活血堕胎)
-
现代替代:
- 蔗糖外敷(土生金原理)
三、排脓系列方剂
-
排脓散(胃/肝脓疡):
- 组成:枳实(主药)、芍药、桔梗
- 用法:加鸡子黄调服
- 加减:
- 肝脓疡:合四逆散
- 胰脏炎:合苓桂甘枣汤
-
排脓汤(肺脓疡):
- 组成:桔梗甘草汤+姜枣
- 扩展应用:
- 喉癌化脓
- 舌癌溃烂
四、鉴别要点
-
脓疡部位判断:
- 肺脓疡:咳脓
- 胃脓疡:吐脓
- 肝脓疡:局部皮肤灼热
-
治疗特点:
- 金疮:以止血生肌为主
- 内痈:以排脓解毒为主
注:传统金疮药制法考究,现代临床可灵活变通,把握"活血止血、去腐生肌"原则即可。排脓系列方体现"肺胃分治"思想,临床需准确鉴别脓疡部位。
📜 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浸淫疮,黄连粉主之。方阙
黄连一两 | 意仁五钱 | 白术五钱 | 冬瓜仁三钱
打粉外用。
浸淫疮(皮肤化脓性疾病)诊治要点
一、疾病特征与预后判断
-
核心辨证原则:
- 顺证(可治):疮毒从口向四肢蔓延(由里出表)
- 逆证(难治):疮毒从四肢向口部发展(由表入里)
-
临床表现:
- 初期:散在性干癣样病变
- 进展期:融合性脓疡伴渗液
- 特殊类型:天疱疮(接触性脓疡)、带状疱疹
二、黄连粉方剂解析
-
组方:
- 主药:黄连一两(强力消炎)
- 辅药:
- 薏苡仁五钱(清皮肤湿毒)
- 白术五钱(除肌肉湿邪)
- 冬瓜仁三钱(润肺生肌)
-
制备与用法:
- 四味药共研细粉
- 直接外敷患处
-
方义:
- 黄连:清热燥湿,解毒疗疮
- 薏仁+白术:协同祛湿,标本兼顾
- 冬瓜仁:促进皮肤修复(肺主皮毛)
三、临床扩展应用
-
治疗原则延伸:
- 适用于所有"由内向外"发展的皮肤病
- 疼痛转移规律(向远端为顺,向近端为逆)
-
类似病症参考:
- 破伤风(毒素向心性扩散)
- 毒蛇咬伤(毒素蔓延趋势)
四、注意事项
-
鉴别诊断:
- 需与普通湿疹、接触性皮炎区分
- 关注病变蔓延方向判断预后
-
现代应用:
- 可配合内服清热解毒剂
- 严重感染需结合西医治疗
注:本方体现中医"给邪出路"的治疗思想,强调观察病势走向的重要性。外用药虽苦寒但无内服禁忌,可长期使用至病灶干燥结痂。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