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蚘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此篇论述了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五种病症的病因、脉象及治法,涵盖针刺、吐法、温经散寒、驱虫等治疗手段,体现了张仲景辨证施治的灵活思路。
📜 师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腨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
趺蹶证治要点
一、核心症状特征
-
典型表现:
- 行走障碍:能前进不能后退(“但能前不能却”)
- 转向困难:需原地转身才能改变方向
- 急停不能:止步时身体晃动不稳
-
体征观察:
- 小腿肌肉紧张(腨肠肌痉挛)
- 严重者可见"鸭步"姿态
二、病因病机
-
主要病因:
- 寒湿浸渍(如久立水中)
- 外伤瘀阻(如跌倒损伤)
-
经络定位:
- 太阳经损伤(主一身之表)
- 气血瘀滞于下肢
三、治疗方法
-
针刺疗法:
- 主穴:承山穴(深刺2-3寸)
- 刺法:针尖抵胫骨为度
- 辅助:委中穴放血(见青筋时)
-
鉴别治疗:
- 新伤瘀血:刺络放血(委中-承山区间青筋)
- 久病寒湿:温针或艾灸
四、现代相关病症
-
对应疾病:
- 腓肠肌痉挛综合征
- 跟腱挛缩
- 腰椎病变引起的步态异常
-
鉴别诊断:
- 帕金森病(步态冻结)
- 小脑共济失调
五、临床注意事项
-
针刺要领:
- 定位时需触摸胫骨引导进针
- 深刺需避开胫后动脉
-
辅助疗法:
- 配合芍药甘草汤缓解挛急
- 寒湿重者加用温经散寒药
注:本条体现"经络辨证"与"远近取穴"结合的治疗思路。承山穴为治疗下肢运动障碍要穴,现代临床证实对腓肠肌痉挛有即刻缓解效果。对于顽固病例,建议配合整脊或物理治疗。
📜 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润润者,藜芦甘草汤主之。方阙。
手指臂肿动(痰饮性肢体震颤)证治
一、典型症状
-
核心表现:
- 不自主肢体震颤(多见于上肢)
- 肌肉眴动(肉眼可见肌束跳动)
- 伴随全身轻微晃动感(身体润润然)
-
特征性鉴别:
- 可短暂自主控制(与帕金森病的持续性震颤不同)
- 多由情绪紧张诱发
二、病因病机
-
病机关键:
- 痰饮浸渍经脉(“痰渗肢节”)
- 区别于:
- 胸腔痰饮(半夏等可治)
- 心窍痰迷(需开窍化痰)
-
形成过程:
- 长期情志不畅(尤以"惧"为主)
- 痰饮由脏及经,渗入四肢
三、治疗方药
-
主方组成:
- 藜芦:2份(深入经脉涤痰)
- 甘草:1份(调和药性)
-
用药特点:
- 藜芦为"经脉涤痰"专药
- 需生用(炮制后效减)
- 催吐作用可排除深伏痰涎
四、现代相关病症
-
对应疾病:
- 特发性震颤
- 焦虑性肢体抖动
- 部分心因性运动障碍
-
鉴别诊断:
- 帕金森病(静止性震颤)
- 甲亢性震颤
- 小脑性共济失调
五、临床注意事项
-
药物使用:
- 藜芦有毒,需严格掌握剂量
- 宜从小量开始,渐增至效
-
辅助治疗:
- 心理疏导(治"惧"之本)
- 可配合细辛温通阳气
注:本方体现"怪病多痰"的治疗思路,适用于痰饮深伏经脉所致的特殊震颤。现代临床因藜芦药源问题,可暂用导痰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替代,但疗效不及原方。对于情志因素明显者,建议配合心理治疗。
📜 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鸡矢白散主之。
鸡矢白
取鸡矢白为末,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温服。
转筋(肌肉痉挛)证治要点
一、典型症状
-
主要表现:
- 肢体强直性痉挛(臂脚僵直)
- 痉挛向躯干蔓延(转筋入腹)
- 脉象弦直(脉上下行,微弦)
-
发作特点:
- 多由寒冷刺激诱发
- 突发性强直性抽搐
二、传统治法
- 鸡矢白散:
- 组成:鸡粪中白色结晶物
- 用法:研末冲服(方寸匕≈6g)
- 原理:天然钙质补充(现代已淘汰)
三、现代替代方案
-
应急处理:
- 蔗糖水(遵循"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原则)
- 香蕉、木瓜等富钾食物
-
营养调理:
- 钙质补充(乳制品、小鱼干等)
- 镁元素补充(坚果、深绿蔬菜)
四、中医理论阐释
-
病机认识:
- 肝主筋,肝血不足则筋急
- 寒主收引,诱发挛急
-
治疗原则:
- 甘缓急(糖水)
- 酸柔筋(木瓜)
- 温通阳(预防寒凝)
五、临床注意事项
-
鉴别诊断:
- 与癫痫发作鉴别
- 排除电解质紊乱
-
预防措施:
- 运动前适当补充电解质
- 避免突然受冷
注:本条体现中医"取类比象"的用药思维。现代临床已不用原方,但"甘以缓急"的治疗原则仍具指导价值。
📜 阴狐疝气者,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
蝴蛛十四枚,熬 | 桂枝半两
上二味,为散,取八分一匕,饮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阴狐疝气(游走性疝气)证治精要
一、典型症状特征
-
核心表现:
- 单侧睾丸时大时小(偏有小大)
- 疝块可自行回纳或移动(时时上下)
- 状如狐性善变,故称"阴狐疝"
-
病机关键:
- 腹膜薄弱破损(非单纯腹压问题)
- 气血失于固摄
二、特效方剂:蜘蛛散
-
组方精义:
- 活蜘蛛(西南方黑小腹大者)14枚(焙焦存性)
- 桂枝半两(引药归经)
-
制备要点:
- 蜘蛛须连网焙制(保留结网特性)
- 与桂枝等分研末
- 蜜丸或散剂,日二服
-
独特疗效:
- 修复腹膜破损(取其结网之性)
- 治本之方(非暂时性缓解)
- 曹颖甫医案载"一剂知,二剂已"
-
替代方案:
- 防已黄芪汤
- 当归四逆汤加缩砂、升麻
三、辅助治法
-
针灸急救:
- 取肝经大敦、曲泉(对侧取穴)
- 强刺激可立收疝块
-
应急处理:
- 手法还纳后固定
- 疝气带辅助(治标之法)
四、临床验证
-
治疗优势:
- 较手术更彻底(防反复发作)
- 案例显示:多次手术失败者,服此方得愈
-
使用注意:
- 须用特定品种蜘蛛(非寻常家蛛)
- 需配伍桂枝引导药力
五、现代启示
-
治疗选择:
- 此证属腹膜修复不良型疝气
- 蜘蛛散为经方特有修复方案
-
医家经验:
- 倪师案例:夜发寒热兼疝气,一剂蜘蛛散即愈
- 验证"物性治病"之奥妙
注:本方体现"以形治形"的中医思维,现代因药材难得,可考虑人工培育专用蜘蛛。对于反复发作的顽固性疝气,此方仍具独特价值,较手术修补更具根本疗效。
📜 问曰: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虫。
虫积腹痛的脉证鉴别要点
一、典型脉症特征
-
矛盾脉象:
- 应见脉:沉弦(主里寒腹痛)
- 反见脉:洪大(主热主实)
-
症状特点:
- 阵发性脐周疼痛
- 伴食欲异常(嗜食或厌食)
- 面部白斑/唇内粟疹(虫征)
二、鉴别诊断
-
虚寒腹痛:
- 脉沉弦
- 喜温喜按
- 小建中汤证
-
虫积腹痛:
- 脉反洪大
- 痛时拒按
- 乌梅丸证
三、病机阐微
-
脉象原理:
- 虫动扰气→脉见洪大
- 虫体蠕动→气血逆乱
-
现代观察:
- 寄生虫代谢产物刺激
- 肠道蠕动异常反应
四、临床启示
-
诊察要点:
- 小儿多见(注意指甲白斑)
- 夜间磨牙/鼻痒
-
治疗提示:
- 先安后驱(痛剧时忌驱虫)
- 酸苦辛配伍(乌梅丸法)
注:此条展现仲景"脉症互参"诊断精髓,通过脉症矛盾现象揭示特殊病机。现代可配合粪便检查,但仍需重视这种传统鉴别方法。
📜 蚘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
甘草二两 | 白粉二两,即铅粉 | 白蜜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内粉蜜,搅令和,煮如薄粥,温服一升,差即止。
蛔虫病重症证治(甘草粉蜜汤证)
一、典型症状
-
核心表现:
- 频吐清涎(虫扰胃气上逆)
- 阵发性胃脘绞痛(虫动则痛作)
- 发作有定时(与虫体活动周期相关)
-
重症指征:
- 常规驱虫药无效(毒药不止)
- 虫体产生耐药性
二、甘草粉蜜汤详解
-
组方奥秘:
- 甘草二两(缓急安胃)
- 铅粉(白粉)二两(真武驱虫)
- 白蜜四两(诱虫之饵)
-
煎服要点:
- 先煎甘草取汁
- 后入粉蜜成薄粥状
- 见效即止(中病即止)
-
作用机理:
- 蜜甘诱虫(使虫体麻痹)
- 铅粉杀虫(直接毒杀作用)
- 甘草解毒(护胃缓急)
三、关键鉴别
-
与乌梅丸证区别:
- 乌梅丸:寒热错杂之蛔厥
- 本方:虫积重症(耐药虫体)
-
与现代驱虫药比较:
- 对顽固性寄生虫感染仍具优势
- 尤其适用于虫体耐药情况
四、使用注意
-
严格适应证:
- 确认为虫积腹痛
- 常规驱虫无效者
-
安全警示:
- 铅粉毒性大,必须:
- 严格掌握剂量
- 与蜜同用减毒
- 见效即停服
- 铅粉毒性大,必须:
-
现代替代:
- 可用南瓜子(60g)替代铅粉
- 保留甘草、蜂蜜配伍
注:此方体现中医"诱杀"治虫的独特思路,现代因铅粉毒性已少用,但组方原理仍具参考价值。对于顽固寄生虫病,可参考此思路调整现代驱虫方案。
📜 蚘厥者,其人当吐忧,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蚘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乌梅三百个 | 细辛六两 | 干姜十两 | 黄连一斤 | 当归、川椒各四两 | 附子、桂枝、人参、黄柏各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上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增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
蛔厥证(蛔虫性腹痛)证治精要
一、典型症状特征
-
发作性症状:
- 安静时突然烦躁(虫静则安,虫动则烦)
- 进食后呕吐(得食而呕)
- 可自行吐出蛔虫(其人当自吐蛔)
-
病机关键:
- 脏寒(脾胃虚寒)
- 蛔虫上扰(上入膈)
二、诊断要点
-
望诊特征:
- 下唇内侧白点(虫卵沉积)
- 巩膜蓝斑(虫积征象)
- 面部白斑
-
触诊反应:
- 百虫窝穴(血海上一寸)压痛
三、乌梅丸方解
-
组方特点:
- 酸苦辛并用(乌梅、黄连、川椒)
- 寒温同调(黄连、黄柏配附子、干姜)
- 攻补兼施(人参、当归)
-
制备关键:
- 乌梅醋浸去核
- 蒸于米上取气
- 蜜丸缓图
-
作用机理:
- 酸安蛔(乌梅)
- 辛伏蛔(川椒、细辛)
- 苦下蛔(黄连、黄柏)
四、临床运用
-
适用证候:
- 蛔虫性腹痛(阵发性)
- 胆道蛔虫症
- 顽固性虫积
-
疗效判断:
- 虫体死亡排出(与甘草粉蜜汤区别)
- 症状完全缓解
五、现代参考
-
剂量换算:
- 乌梅30g(现代常用量)
- 丸剂改汤剂需调整比例
-
使用注意:
- 禁生冷油腻(防虫复动)
- 中病即止
注:此方体现"酸收、苦降、辛伏"的复合治虫法,较单纯杀虫更符合中医整体观。对于现代寄生虫病仍具参考价值,尤适用于寒热错杂体质者的虫积证。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