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妊娠病脉证治第二十

目录

自这篇开始正式进入妇科。妇科病分经前、经后,产前、产后,然后还有些子宫肿瘤、卵巢瘤等分类下去。大家学过这一篇后大多数的妇女病都会治了。张仲景用几个条辨将妇女病解释完毕,同时又提出一些处方给后医来治疗,效果又好又无后遗症。

西医的妇科是专科,一大堆医生在研究,弄了半天也治不好,还是问题一大堆。本章后面还有如何生子,治疗不孕症等通通有说明的。

📜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则绝之。

妊娠初期诊断与调治

1. 妊娠脉象与症状

  • 平脉阴弱:孕妇脉象基本正常,但尺脉(阴脉)较弱,因初期气血集中于养胎,阴血相对不足。
  • 典型表现:口渴、食欲不振、无寒热表证,结合脉象可判断为妊娠。
  • 男女胎辨别
    • 左尺脉强多为男胎(胎儿与母体面对面);
    • 右尺脉强多为女胎(胎儿与母体同向)。

2. 桂枝汤的应用

  • 调和阴阳:妊娠初期脏腑需适应养胎,桂枝汤能协调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调和。
  • 使用时机:怀孕60日内出现胃脘不适、脉平而阴弱时,无需其他药物干预。

3. 误治风险与自然调养

  • “则绝之”含义
    • 避免误治:若误用吐下等法,可能损伤胎元导致流产。
    • 顺其自然:初期不适为生理现象,无需过度治疗。

4. 附注:临床经验与延伸

  • 不孕症治疗:需辨证施治(如大柴胡汤、温经汤等),恢复气血平衡即可受孕。
  • 脉象关键
    • 正常女性应左脉(血)盛于右脉(气),反之可能不孕;
    • 妊娠期尺脉弱或寸脉过亢需警惕胎元不固。
  • 接生方式:传统蹲姿分娩更符合生理,减少并发症(如痔疮)。

总结:本条辨强调妊娠初期的生理特点及桂枝汤的调和作用,同时警示误治风险,体现中医“顺应自然”的诊疗思想。

📜 妇人宿有癥病,经水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此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不上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茯苓、牡丹、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妇人癥病与妊娠的鉴别及治疗(桂枝茯苓丸证)

1. 癥病与妊娠的鉴别

  • 正常妊娠

    • 停经前3个月月经规律,停经后无出血。
    • 怀孕6个月左右出现胎动。
    • 若怀孕3个月后出血鲜红,可能为流产先兆。
  • 癥病(子宫肌瘤/瘀血)

    • 停经前3个月月经不调(忽快忽慢、量异常)。
    • 停经3个月后出现漏下黑血(衃血,即瘀血),而非正常月经。
    • 脐上“胎动”实为癥块阻碍气血的搏动感,非真胎动。

关键点:必须先排除妊娠,再治癥病,以免误伤胎儿。

2. 桂枝茯苓丸的应用

  • 组成: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药(等分,蜜丸)。
  • 病机
    • 寒瘀互结:子宫因寒凝导致瘀血停滞,形成癥块(肌瘤、卵巢囊肿等)。
    • 水血互阻:茯苓利水,桂枝温通血脉,桃仁、丹皮活血破瘀,芍药缓急止痛。
  • 适用症状
    • 月经不调(经期紊乱、黑血块、痛经)。
    • 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良性肿瘤。
    • 非癌症性癥积(若寒实重症,可加生附子、硫磺增强温破之力)。

3. 临床注意事项

  • 剂型与服法
    • 丸剂缓攻,饭前服(病在下焦),初服1丸,渐加至3丸(或30-50粒/次)。
    • 观察疗效:手足转温为药证相符;若越服越冷,需调整治法。
  • 禁忌
    • 孕妇禁用,以免活血破瘀导致流产。
    • 癌症性肿瘤(需更强力的温阳破积药,如抵当汤类方)。

4. 延伸讨论

  • 癥病与生产的关系
    • 若癥块未阻塞胞宫,可能随分娩排出(“生小孩后百病皆去”)。
    • 若癥块与胎儿争养,需辨证用抵当汤等方攻瘀而不伤胎。
  • 西医对比
    • 手术切除子宫/卵巢可能影响生育及性功能,中医保守治疗可避免。
    • 桂枝茯苓丸对功能性出血、肌瘤有效,但需长期调理。

总结:本条辨强调癥病与妊娠的鉴别诊断,并指出桂枝茯苓丸为治妇人癥积(子宫肌瘤、瘀血)的主方,通过温通活血、利水散结,达到“当下其癥”的目的。临床需谨慎辨证,避免误治妊娠。

📜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藏。

附子汤 方见《伤寒》

炮附子 | 白术 | 茯苓 | 人参 | 白芍

妊娠阳虚寒盛证(附子汤证)

1. 核心病机与症状

  • 病机:孕妇子宫虚寒(子藏开),寒邪内盛,阳气外浮。
  • 典型表现
    • 脉弦(主寒证)
    • 发热(里寒逼阳外越,非外感发热)
    • 胎胀腹痛(寒凝气滞,子宫收缩异常)
    • 少腹如扇(自觉小腹有冷风阵阵,形容寒邪侵袭)
    • 恶寒(里寒甚于表寒)

关键鉴别

  • 与表证发热不同(无头痛、身痛等外感症状)。
  • 与湿热胎胀不同(寒证脉弦、喜温拒按)。

2. 附子汤方义与运用

  • 组成:炮附子、白术、茯苓、人参、白芍。

  • 配伍作用

    药物 功效 针对症状
    附子 温肾阳、散里寒 少腹如扇、恶寒
    白术 健脾燥湿 胎胀(寒湿停滞)
    茯苓 利水渗湿 水气内停导致的胀满
    人参 补气生津 防温燥伤阴
    白芍 缓急止痛、敛阴和营 腹痛挛急
  • 煎服要点

    • 附子需炮制减毒,久煎去其麻性。
    • 以温里散寒为主,非解表剂,忌误汗。

3. 临床注意事项

  • 适用阶段:妊娠中后期(6-7个月)阳虚寒盛者。
    • 若早期妊娠慎用附子(需辨证准确)。
  • 疗效指征
    • 腹痛减轻、少腹转温、胎胀缓解、小便通利为药效体现。
    • 停药标准:症状消失即可,不可过剂。
  • 禁忌
    • 阴虚内热或实热证禁用(如舌红苔黄、脉数)。
    • 与表证混淆时需鉴别(无汗、身痛者可能需结合解表法)。

4. 延伸讨论

  • 妊娠生理特点
    • 孕妇多湿热,但阳虚体质者可出现寒证(如素体虚寒或过食生冷)。
    • 胎儿代谢增加母体负担,若阳气不足则易里寒。
  • 现代对应病症
    • 先兆流产(寒凝血滞型)
    • 妊娠合并肠痉挛或宫缩异常

总结:本条辨指出妊娠阳虚寒盛的典型证候,附子汤通过温补脾肾、散寒止痛,既能安胎又可祛邪,体现“有故无殒”的治疗原则。临床需严格辨证,确保寒证明确方可投用。

📜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胶艾汤

干地黄六两 | 芎藭、阿胶、甘草各二两 | 艾叶、当归各三两 | 芍药四两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三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 病机解析:肝脾两虚,血不归经

一、脾主统血,主少腹

  • 脾运化生成气血,统摄血液运行于经脉之中。
  • 妇人怀孕后脾运更为重要,“一人吃,两人补”,血的供给量大增。
  • 若脾虚失统,则血失固摄,导致漏下妊娠下血等。

二、肝藏血,肝经通于子宫

  • 肝经通子宫,藏血调经。
  • 肝虚或气郁血瘀则致血不循经,引发流产妊娠腹痛
  • 头痛恶心属肝经上扰,如吴茱萸汤治疗头痛恶心。

三、肝脾协调,共养胞胎

  • 妊娠过程中,胎儿主要依赖肝脾共养
  • 肝脾两虚则易致血虚、腹痛、漏下等妇科诸疾。

四、情志饮食等因素

  • 思虑过度、孤独忧郁、饮酒过量等,皆伤肝脾,引发血虚漏下。

✅ 胶艾汤四大主症

  1. 妇人漏下:非经期持续阴道出血,常滴滴答答,久不止。
  2. 半产后下血不绝:流产后恶露淋漓不止。
  3. 妊娠下血:孕期出血,但尚未流产。
  4. 妊娠腹痛(胞阻):孕中小腹绞痛,属血虚脉络失养所致。

🌿 胶艾汤方解

方组成:

药物 分量 功效说明
干地黄 六两 补血滋阴,填精补肾
芍药 四两 敛阴止血,缓急止痛
当归、艾叶 各三两 当归补血润燥,艾叶温经止血
川芎、阿胶、甘草 各二两 川芎活血行气,阿胶止血滋阴,甘草调和诸药

煎服法:

  • 水五升 + 清酒三升同煮,取三升。
  • 去渣后,加入阿胶烊化,分三次温服。
  • 若未愈可继续服用。

阿胶不可久煮,须后下烊化; 酒助升提,增强吸收,可酌情调整比例(怕酒者可少放)。

💡 方药细解与加减

药理简析

  • 地黄:核心补血药,含铁丰富,为主力补血之源。
  • 当归:虽称补血,更偏于通畅肠道、促进营养吸收。
  • 川芎:活血行气,用于瘀血导致的腹痛或头痛。
  • 艾叶:温经止血,行气通络,亦为艾灸主材。
  • 阿胶:胶质止血药,子宫类出血首选。

常用加减

  • 腹痛甚者:重用芍药至五六钱。
  • 血瘀者:加茜草、丹皮、桃仁等活血化瘀药。
  • 气虚明显者:可酌加黄芪、人参。

🧠 诊脉与辨证

漏下之脉象:

  • 寸脉左右跳动不定:阳虚不能守阴,血液下漏。
  • 正常寸脉居中,略高于尺脉,如若“跷跷板”型变化即示血不归经。

🩺 针灸配合治疗

  • 止血止漏穴:隐白(脾经)、大敦(肝经)。
  • 补益肝脾,止痛止血:三阴交、血海。
  • 临床效果快:配合针灸后,药未煎好,血即止。

🌟 总结归纳

胶艾汤为治疗妇人血虚不固型出血的经典名方,病机核心为肝脾两虚,血不归经,可用于:

  • 非经期出血(漏下)、
  • 流产后恶露不止、
  • 妊娠中出血、
  • 妊娠腹痛(胞阻)等。

方中配伍精妙:补血(地黄、当归)+止血(阿胶、艾叶)+活血(川芎)+缓急止痛(芍药、甘草),动静结合、收放有度。临证时结合脉象辨别、针灸配合,疗效迅速,临床极具参考价值。

📜 妇人怀孕,腹中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当归芍药散方

当归、芎藭各三两 | 芍药一斤 | 茯苓、白术各四两 | 泽泻半斤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 病机分析:水盛血虚,血不荣胎

一、怀孕后腹中绞痛,水气内停

  • 妇人素体水湿偏盛,怀孕后水气更甚,血行受阻。
  • 血少水多 → 血不荣胎 → 子宫失养 → 腹中隐隐绞痛。

二、水血不调,致腹中“绵绵作痛”

  • 非抽筋样锐痛,而是缓缓隐痛、痛中带胀
  • 病人多伴小腿浮肿、孕期倦怠乏力、舌淡脉缓

✅ 当归芍药散主治要点

适应范围

  1. 妇人怀孕,腹中绞痛:水湿阻滞、血虚失养。
  2. 非妊娠者亦可使用:如月经腹痛、水湿中阻型痛经
  3. 子宫有水气、轻度水肿型腹痛,亦属适应。

不适用情况

  • 伴出血者(如漏下、妊娠下血)→ 改用胶艾汤
  • 瘀血阻滞、经行不畅、痛经剧烈者:需合用活血化瘀药,如丹皮、桃仁、茜草等

🌿 方药结构与解读

【当归芍药散组成】

药物 分量 功效
白芍 一斤(16两) 重用缓急止痛,养血柔肝
当归、川芎 各三两 活血调经,补血行血
茯苓、白术 各四两 健脾利湿,去水气
泽泻 半斤 渗湿利水,降浊泄滞

饮片常用量比例:白芍一两,当归、川芎各三钱,茯苓、白术各五钱,泽泻六钱。

【方义分析】

  • 三血药(当归、川芎、白芍):补血活血,缓急止痛。
  • 三去水药(茯苓、白术、泽泻):健脾渗湿,利水消肿。
  • 药性柔和,可调水调血,不伤正气,孕期可安全使用。

💡 临床应用要点

辨证使用

  • 有水气而无出血 → 用当归芍药散。
  • 有出血(漏下)+腹痛 → 改用胶艾汤(血虚失固)。
  • 经行腹痛、经前胀痛 → 亦可加减使用。

药物加减建议

  • 有瘀血者:加丹皮、桃仁、茜草(入肝经,善化瘀)。
  • 体质虚寒者:白术、茯苓可适当增量。
  • 活血力弱时:加川芎、当归、吴茱萸等加强肝血调节。
  • 慎用药物:如三棱、莪术虽强力破血,但易伤正,用于打胎;不可与阿胶同用(会止月经)。

🧠 病理背景补充

与“伏饮”有关

  • 有些妇人平时体内即有伏饮(水湿停聚)
  • 怀孕后加重 → 水血失调,血行不畅 → 绞痛。

与小青龙汤证类比

  • 小青龙汤治疗表寒里饮,汗后仍咳者转用苓甘五味姜辛类方
  • 类比地,当归芍药散调水调血,治疗体内伏饮者妊娠后发作的腹痛。

🩺 典型表现与舌脉

证候 表现
腹痛 绵绵作痛,非剧烈抽筋样
水肿 小腿轻度浮肿
血虚 面色淡白,神疲体倦
舌脉 舌淡胖,苔白腻,脉缓弱

🌟 总结归纳

当归芍药散为治疗孕期腹痛、水气内停、血虚不荣型疾病的经典方。方中三补血活血药+三祛湿利水药协同调理,是妊娠期安全有效的理血理水方。 适用于无出血的腹中绞痛、孕期水肿腹痛、月经期水湿腹痛等,辨证使用、合理加减效果良好。 临床宜注意病机本在水血不调,必要时配合针灸调经止痛、加强脾阳以提疗效。

📜 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干姜、人参各一两 | 半夏二两

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

1. 主治症状

  • 妊娠呕吐不止(严重者持续呕吐,无法进食,闻油烟即诱发)。
  • 胃寒停水所致(中焦虚冷,水饮内停)。

2. 方剂组成与用法

  • 方药: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
  • 制法:三味药研末,以生姜汁糊丸(如梧子大)。
  • 服法:每次10丸,每日3次,温水送服。
  • 变通法:若无成药,可打粉冲服或装胶囊。

3. 方义解析

  • 干姜:温中散寒,针对胃中虚冷。
  •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清除胃内停水。
  • 人参:补益津液,修复因呕吐损伤的肠胃功能。

4. 适用人群

  • 平素胃虚寒者(一怀孕即剧烈呕吐)。
  • 鉴别要点(寒热辨证):
    • 寒证:舌苔白、小便清长 → 用干姜人参半夏丸。
    • 热证:舌苔黄、小便黄赤 → 可用竹茹橘皮汤加减(竹茹、橘皮、半夏、生姜等)。

5. 注意事项

  • 胃热型呕吐非本方所主,需另选清热降逆方剂。
  • 张仲景未另列胃热呕吐方,提示学者应灵活化裁(如竹茹橘皮汤合半夏生姜)。

6. 临床效果

  • 多数患者服一剂即显著缓解,体质差异者需追加疗程。

总结:本方专治妊娠胃寒水停之呕吐,通过温中、化饮、补虚三法协同起效,辨证时需严格区分寒热属性。

📜 妊娠小便难,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

当归、贝母、苦参各四两

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 当归贝母苦参丸证治要点

1. 主治症状

  • 妊娠小便困难(小便排出不畅、点滴不尽)。
  • 胎儿压迫膀胱血虚湿热所致(兼有情志郁结者多见)。

2. 方剂组成与用法

  • 方药:当归、贝母、苦参各等分(原方各四两)。
  • 制法:三味药研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 服法:初始3丸/次,渐增至10丸/次,温水送服。
    • 变通法:亦可打粉冲服(1平匙/次),以小便通利为度。

3. 方义解析

  • 当归:补血润燥,缓解血虚肠燥。
  • 贝母:散结利湿,解郁化痰(针对情志郁结所致气滞)。
  • 苦参:清热利尿,专泻膀胱湿热(虚热或实热均可用)。

4. 病机与鉴别

  • 核心病机
    • 胎儿压迫膀胱 + 母体血虚生热 + 情志郁结(气滞湿阻)。
  • 鉴别要点
    • 仅适用于小便不利(无尿道灼痛),若兼其他症状需另选方剂。

5. 适用人群

  • 妊娠期小便困难者(尤见于情绪抑郁、思虑过重的孕妇)。
  • 非妊娠期下焦湿热兼血虚者亦可化裁使用(如妇女肥胖伴小便不利)。

6. 临床要点

  • 情志干预:患者多伴长期忧郁,需配合心理疏导。
  • 药效观察:以小便通畅为见效标准,可逐步增量。

总结:本方通过补血、散结、清热三法协同,解决妊娠期膀胱压迫与湿热郁结所致的小便困难,尤重情志因素调理。

📜 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一升 | 茯苓三两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二服,小便利则愈。

1. 主治症状

  • 妊娠水肿(全身或下肢明显浮肿,按之凹陷)。
  • 伴随症状:小便不利、身重乏力、恶寒(洒淅恶寒)、起身时头晕目眩。
  • 病机:水气壅滞肌肤,三焦气化不利(非单纯膀胱湿热)。

2. 方剂组成与用法

  • 方药:冬葵子一升、茯苓三两(比例约3:1)。
  • 制法:二药共研为散。
  • 服法:每次方寸匕(约3-5克),每日2-3次,以小便通利为愈。

3. 方义与配伍特点

  • 冬葵子
    • 重用为君,专通利水气,尤善消肌肤水肿。
    • 性滑利而不伤正,避免羊水过度流失。
  • 茯苓
    • 辅佐通利三焦水湿,健脾安胎。
    • 与葵子协同增强利尿效果,且药性温和。

4. 鉴别诊断

方证 当归贝母苦参丸 葵子茯苓散
主症 小便困难(点滴不畅) 全身水肿 + 小便不利
病机 血虚湿热 + 情志郁结 水气泛溢肌肤
舌脉 舌红苔黄腻 舌淡胖有齿痕
情绪特征 多疑忧郁 无明显情志关联

5. 临床使用注意

  • 禁用发汗/强利尿法:麻黄类方剂可能伤胎,西药利尿剂易致水电解质紊乱。
  • 优势:中药利尿仅排病理水湿,不影响羊水等生理体液。
  • 剂型选择:妊娠期优先用散剂/丸剂,避免汤剂峻烈之性。

6. 现代应用扩展

  • 非妊娠期特发性水肿、更年期水湿停滞亦可化裁使用。
  • 冬葵子需注意生用(炒制可能降低利水效能)。

总结:本方为妊娠水气水肿专方,通过"通利+健脾"双法,安全消除水肿而不伤胎。临证需与当归贝母苦参丸严格区分,关键在于有无明显肌肤浮肿及情志因素。

📜 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

当归散方

当归、黄芩、芍药、芎藭各一斤 | 白术半斤

上五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所苦,产后百病悉主之。

📜 当归散证治要点

1. 主治功效

  • 核心作用:养血健脾、清热安胎
  • 适用阶段:妊娠2个月后至产前(尤以3-5个月为佳)
  • 延伸应用
    • 非妊娠期妇女血虚湿热证
    • 产后调理(减少产后病发生)

2. 方剂组成与用法

  • 药物组成
    • 当归、黄芩、芍药、芎藭各一斤 | 白术半斤
    • 配伍特点
      • 补血四药(归、芍、芎)占主导
      • 苓、术清热祛湿为辅
  • 剂型用法
    • 散剂:每服方寸匕(约3-5g)
    • 酒送服(增强活血效力),日2次

3. 方义解析

药物 作用 妊娠期意义
当归 补血活血 养胎元,改善子宫血供
芍药 养血敛阴,缓急止痛 预防孕期腹痛,不伤胎
川芎 活血行气 促进气血循环
黄芩 清热安胎 清胃热,防胎热
白术 健脾祛湿 固护脾胃,化湿浊

4. 临床应用特点

  • 阶段性应用
    • 早期(1-2月):桂枝汤调和营卫
    • 中期(3-5月):当归散主用
    • 后期(6-10月):可合白术散
  • 现代验证
    • 显著降低妊娠并发症(如胎动不安)
    • 促进顺产(“常服即易产”)

5. 使用注意

  • 禁忌
    • 阳虚寒盛者慎用(黄芩苦寒)
    • 不可与活血破血药(桃仁、丹皮等)同用
  • 优势
    • 相比单纯补血方,兼具清热祛湿之效
    • 酒服增强药力且安全

6. 现代拓展应用

  • 月经不调属血虚湿热型
  • 更年期综合征伴潮热、浮肿
  • 慢性盆腔炎辅助治疗

总结:本方为妊娠期核心调理方,通过"补血为主,清利为辅"的配伍,实现养胎、安胎、利产的多重功效。其组方精当,安全性高,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优生思想。

📜 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白术散方

白术、川芎、蜀椒去汗、牡蛎各三分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信加芎;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

白术散证治精要

1. 核心功效

  • 专主养胎:重点培育胎儿筋骨发育
  • 温养胞宫:改善子宫虚寒环境
  • 健脾助运:调理母体消化吸收功能

2. 方药组成

  • 牡蛎(三分)· 补养胎元,强健筋骨
  • 川芎(三分)· 活血行气,引药入胞
  • 蜀椒(三分,去汗)· 温煦下焦,散寒通阳
  • 白术(三分)· 健脾燥湿,助运化精微

3. 服用方法

  • 基础服法:四味研散,酒送服一钱匕,日三夜一
  • 随证加减:
    • 腹痛明显:加芍药缓急止痛
    • 心下剧痛:倍增川芎用量
    • 呕逆不食:加细辛、半夏降逆和胃

4. 后续调理

  • 服药后呕恶:改用醋浆水送服
  • 呕甚不解:换小麦汁(安神除烦)
  • 病后调养:服大麦粥养胃生津

5. 应用时机

  • 最佳使用期:妊娠五月后(胎儿快速生长期)
  • 阶段配合:
    • 孕初两月:桂枝汤调和营卫
    • 三至五月:当归散养血安胎
    • 五月之后:白术散专主养胎

6. 鉴别应用

  • 妊娠呕吐:干姜人参半夏丸(胃寒水逆)
  • 妊娠水肿:葵子茯苓散(水气泛溢)
  • 情志郁结:小麦汁(配合使用)

7. 配伍精义

  • 牡蛎得川芎:引钙质直达胞宫
  • 蜀椒配白术:温中健脾以助运化
  • 酒服散剂:取其药性温和持久

8. 使用注意

  • 体质偏热者慎用(可酌减蜀椒)
  • 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
  • 病愈仍需继续调理巩固

要旨:本方以"温养下焦-健脾助运-精准养胎"为立方根本,通过药物配伍实现营养物质的定向输送,既促进胎儿健康发育,又避免母体过补壅滞。体现了中医"母健子安"的养胎智慧。

📜 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

方剂补充:难产方

生潞党二两 | 当归三两 | 牛膝四两

上三味,浓煎顿服,食顷即产,盖取其气血两补,并利用牛膝之坠胎也。气分充满者,去党参加牛膝一两。

妇人伤胎与难产证治精要

1. 伤胎辨治

  • 主症

    • 突发腹满胀痛
    • 小便不通
    • 腰以下沉重如裹水
    • 多见于妊娠七月(太阴养胎时段)
  • 病机

    • 胎气受损,压迫膀胱
    • 水气壅滞下焦
    • 心气实(或作水气实)
  • 急救针法(改良张仲景法):

    • 至阴穴(膀胱经井穴):矫正胎位
    • 隐白穴(脾经井穴):安胎利水
    • 三皇穴(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健脾利尿
  • 禁忌

    • 严禁针刺关元穴(恐伤胎元)

2. 难产方运用

  • 基础方

    • 党参二两 · 大补元气
    • 当归三两 · 养血活血
    • 牛膝四两 · 引血下行
  • 煎服法

    • 浓煎顿服(一次性大量服用)
    • 见效时间:约一顿饭工夫(食顷即产)
  • 加减要领

    • 气分旺盛者(右脉洪大):
      • 去党参
      • 牛膝减为一两
      • 防过补伤阴
  • 使用禁忌

    • 胎死腹中者禁用(当急送医处理)
    • 非头位难产慎用(需专业助产)

3. 牛膝使用精要

  • 妊娠禁忌

    • 孕期禁用(活血坠胎之性)
    • 误用易致胎动不安
  • 临证妙用

    • 下肢痿弱:配伍芍药甘草汤
    • 静脉曲张:合桂枝汤加减
    • 瘀血伤痛:配活血化瘀药

4. 诊治要点

  • 鉴别诊断

    • 伤胎:突发性症状,有明显诱因
    • 难产:产程异常,胎位不正
  • 治疗原则

    • 伤胎以安胎为先
    • 难产以催生为要
  • 脉诊要点

    • 正常妊娠:血旺气衰
    • 产前征兆:气旺血衰
    • 气分充满:右脉洪大

:本篇所示针药并用之法,体现了中医"急则治标"的急救智慧。然临证需审慎,胎死腹中等危症当及时送医,不可拘泥古方。牛膝之用尤当慎重,非难产危急不可轻投。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