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目录

这篇是讨论妇女生完小孩以后可能发生的问题。

📜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日: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新产妇人三病解析

一、病痉

病因病机
新产妇人因分娩失血,血虚多汗出,腠理不固,易受风邪(喜中风),风邪乘虚内侵,津液耗伤,筋脉失养,故发为痉病。

辨证分型

  • 柔痉(汗出、项背强急)—— 栝蒌桂枝汤主之。
  • 刚痉(无汗、恶寒、项背强直)—— 葛根汤主之。

调护要点
传统坐月子强调避风防寒(如封门窗、戴帽避风),饮食温补(如当归生姜羊肉汤、麻油鸡),以防风邪乘虚而入。

二、病郁冒

病因病机
产后亡血复汗,阴血大亏,里寒偏盛(寒多),阳气郁遏不达,故见头目昏蒙、精神抑郁(郁冒),类似今称“产后忧郁”之状。

治疗原则
需温养气血、调和阴阳(原文未列方,后世可考虑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类方,或据证加减)。

三、大便难

病因病机
产后亡津液,胃与大肠失润(胃燥),传导失司,故见大便难。

治疗要点

  • 禁用峻下(如承气类),以免重伤气血。
  • 宜润肠通便,缓图为上—— 麻子仁丸(润而不攻,适合产后血虚津亏之体)。

📌 总结

新产三病(痉、郁冒、大便难)皆源于血虚津伤,治疗当以顾护津血为要,忌汗、下峻剂,强调缓补润养,顺应产后“多虚多瘀”之体质特点。

📜 产复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产后郁冒病机与证治

一、病机核心

  1. 血虚阳浮

    • 产后亡血伤阴(亡阴血虚),阴不敛阳,致孤阳上越
    • 阳气独盛于上,故见但头汗出(阴血虚于下,阳气浮于上)。
  2. 阴阳失和

    • 汗血同源,过汗更伤阴血,形成「血虚下厥,孤阳上出」之局。
    • 机体自调欲「阴阳乃复」,故见喜汗出(通过汗出泄浮阳以达平衡)。

二、主证与脉象

  • 脉微弱:气血两虚之征。
  • 呕不能食:胃气因虚上逆。
  • 大便坚:津亏肠燥。
  • 但头汗出:阳浮于上,阴不固摄。
  • 郁冒:头昏、抑郁(血虚阳浮,清窍失养)。

经方眼目:此证属「半表半里之阴证」,虚实夹杂,需和解枢机。

三、主方:小柴胡汤

方义

  • 柴胡+黄芩:疏解少阳郁热,降浮越之阳。
  • 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 人参+大枣+甘草:补益气血,固护中焦。

加减法(据证灵活化裁):

  1. 汗多去柴胡:防柴胡升散更伤津液。
  2. 呕甚增半夏:加强降逆之力。
  3. 舌黄燥加黄芩:清泄内热。
  4. 津伤甚重人参:急固气阴。

经方运用要点

  • 但见一症,不必悉具」——产后见呕恶、头汗、郁冒等任一证,即可投小柴胡汤。
  • 此方为产后「调和阴阳第一方」,尤适气血紊乱、枢机不利者。

四、鉴别与调护

  • 与痉病区别:郁冒以头昏抑郁为主,无项背强急;若兼痉证,需合栝蒌桂枝汤。
  • 慎用攻下:大便坚者不可用承气类,恐重伤气血,小柴胡汤本可通津液、和胃气,间接润肠。
  • 饮食禁忌:避生冷油腻,宜糜粥自养,助胃气恢复。

📌 结语

产后郁冒本质为血虚阳浮,阴阳失和,小柴胡汤通过和解少阳、升降气机,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自然汗止、呕平、便通。经方之妙,在于紧扣病机,不执表象,此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真谛。

📜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宜大承气汤主之。

产后胃实证治

一、病机演变

  1. 初愈复热:产后气血未复,病解(如郁冒已愈)后能食,但脾胃运化力弱,过食则宿滞内停。
  2. 化热成实:积滞壅塞肠道,七八日郁而化热,转为阳明腑实(燥屎内结),故见更发热

关键点:此非外感发热,乃「食郁化热,胃家实」之证,当以下法通腑泻热。

二、辨证要点

  • 主证:病解后能食→数日(七八日)后复发热。
  • 病位:阳明胃肠(宿食燥结)。
  • 脉象:当见滑数或沉实(需合参腹诊,如腹胀满、拒按)。

三、治法方药

主方:大承气汤

  • 方义
    • 大黄、芒硝:峻下热结,荡涤宿食。
    • 厚朴、枳实:行气破滞,助通腑之力。
  • 运用时机
    • 七八日后:燥屎已成,痞满燥实俱备,方用大承气汤。
    • 二三日(初结未坚):宜调胃承气汤(缓下热结)。
    • 三四日(痞满为主):宜小承气汤(轻下通滞)。

经方家注

  • 产后虽多虚,然「有是证,用是方」。若确属胃实,当下则下,但需中病即止,勿过剂伤正。
  • 若兼气血虚者,可酌加人参、当归(如黄龙汤法),然此条未言虚象,故单用大承气。

四、鉴别与禁忌

  1. 与虚热鉴别
    • 虚热(如阴虚发热):脉细数、舌红少苔,当滋阴,忌攻下。
    • 胃实发热:脉实、腹满痛、便秘,当通腑。
  2. 产后慎下原则
    • 非阳明腑实不可妄用承气汤。
    • 若宿滞轻者,可先予麻子仁丸润下,或厚朴三物汤行气导滞。

📌 结语

产后「病解复热」属胃实者,乃宿食化燥所致,大承气汤为的对之方。然需严格把握燥实程度病程长短,区分三承气汤之应用层级。经方之妙,在于因势利导,既不因产后体虚畏攻,亦不孟浪峻下,唯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为准则。

📜 产妇腹中疼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要义

一、主治病证

  1. 产后腹中疼痛(血虚寒滞型)
    • 病因:产后失血,血虚兼寒,腹中脉络失养,寒凝气滞。
  2. 腹中寒疝(虚寒性腹痛)
    • 特点:绵绵冷痛,喜温喜按,脉沉迟或弦紧。
  3. 虚劳不足(气血两虚,久病体弱)
    • 表现:面色苍白、畏寒乏力、舌淡苔白。

经方眼目:此方针对「血虚+里寒」之证,属温补兼行滞法。

二、方药解析

组成

  • 当归(3两)→ 补血活血,润肠通络。
  • 生姜(5两)→ 温中散寒,化饮止呕。
  • 羊肉(1斤)→ 血肉有情之品,大补精血,温养下元。

配伍特点

  1. 补而不滞:当归补血,生姜辛散,防羊肉滋腻。
  2. 温而不燥:羊肉性温润,配生姜散寒,无劫阴之弊。
  3. 食疗一体:药食同源,尤宜产后、久虚者长期调养。

对比麻油鸡

  • 麻油鸡(台湾习俗)偏于温通行气(麻油+酒),但补血力不及羊肉
  • 当归生姜羊肉汤补血温里更胜一筹,适合血虚明显者。

三、临床应用

  1. 产后调理
    • 产后血虚腹痛、恶露不畅、畏寒肢冷者,连服3-5日。
    • 若兼瘀血(腹痛拒按),可加川芎、桃仁(生化汤意)。
  2. 虚寒腹痛
    • 寒疝(如现代慢性肠痉挛)、痛经(胞宫虚寒),可加吴茱萸、肉桂增强温通。
  3. 虚劳羸弱
    • 大病后、贫血者,可长期炖服(每周2-3次),加黄芪补气生血。

四、使用注意

  • 禁忌
    • 阴虚内热(舌红少津、烦热盗汗)者忌用。
    • 湿热中满(舌苔黄腻、脘痞呕恶)者不宜。
  • 变通法
    • 若嫌羊肉腥膻,可加陈皮、山楂少许化浊开胃。
    • 现代可用慢炖锅久煮(4-6小时),使药力充分释出。

📌 结语

当归生姜羊肉汤是仲景「温补祖方」之一,体现了「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治法。其药简力专,尤宜产后、虚劳属血虚寒凝者。经方家强调,此方非仅治病,更是食疗养正之典范,诚如仲景所言:「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

📜 产后腹痛,烦滞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枳实芍药散方

枳实烧令黑,勿太过 | 芍药各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痛脓,大麦粥下之。

一、辨证眼目

  1. 主证辨析

    • 腹痛特征:抱腹呼痛,辗转反侧(实痛)
    • 特有兼证:烦懑不得卧(区别于虚痛之静卧)
    • 病位所在:胞宫瘀浊未净,气血壅滞
  2. 病机要诀

    • “烦满"为标:浊瘀化热,扰动神明
    • “腹痛"为本:恶露不下,气血缠滞
    • 属"内实"证,非血虚寒凝

二、方药真诠

药物法象

  • 枳实(烧黑):
    • 性味:苦辛微寒
    • 功用:破滞气、消积秽
    • 烧黑妙义:存其性而缓其峻
  • 芍药:
    • 性味:酸苦微寒
    • 功用:通血痹、止腹痛
    • 配伍精义:与枳实相配,气血同治

制剂心法

  1. 等分相配:取气血并调之意
  2. 杵散服用:取其轻清流动之性
  3. 大麦粥下:借谷气以和胃气

三、经方运用

  1. 主治范畴

    • 产后恶露不下致腹痛烦满
    • 腹中痈脓(肠痈)
    • 心胸气滞疼痛(旁治)
  2. 鉴别要点

    • 与当归生姜羊肉汤证辨:
      • 彼为血虚寒痛,喜温喜按
      • 此为瘀热实痛,拒按烦满
    • 与承气汤证辨:
      • 彼为燥屎内结,潮热谵语
      • 此为瘀浊未净,腹痛烦懑
  3. 服食禁忌

    • 虚家慎用
    • 中寒者忌
    • 血崩者禁

四、仲景心传

此方暗合"通因通用"之旨,虽产后多虚,然见真实证即当攻邪。烧黑枳实配伍芍药,刚柔相济;散剂缓图,不伤正气;大麦粥和之,护胃存津。诚如《本经》所言:“芍药主邪气腹痛,枳实除寒热结”,二药相须,共奏破滞止痛之功。

📜 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瘀血著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下瘀血汤方

大黄一两 | 桃仁三十个 | 蟅虫二十枚,去足,熬,按此即地鳖虫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煮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一、辨证阶梯

  1. 初治不效辨瘀血

    • 先投枳实芍药散不愈→转用下瘀血汤
    • 此乃仲景"方证相应"诊断法:方药不效即提示病机更深
  2. 瘀血腹痛特征

    • 痛如刀刺(区别于枳实芍药散之绞痛)
    • 痛位固定脐下(胞宫血室之位)
    • 舌现青斑,边有齿痕
  3. 经水不利辨治

    • 经行涩少,色紫暗块
    • 少腹硬满拒按

二、方药真诠

组方三味

  1. 大黄(一两):

    • 推陈致新,导瘀下行
    • 通肝血归胞之路
  2. 桃仁(三十枚):

    • 破血行瘀,润燥滑肠
    • 去干血之专药
  3. 蟅虫(二十枚):

    • 搜剔络瘀,破坚消癥
    • 虫类走窜之力独胜

制剂心法

  • 蜜丸:缓其峻烈
  • 酒煮:行药势,助血行
  • 顿服:集中药力,一举破瘀

三、运用法度

  1. 瘀血见证

    • 新产恶露不下,腹刺痛
    • 经闭腹痛,癥块积聚
    • 三阴交、血海穴压痛
  2. 变通之法

    • 蟅虫不备,可用:
      • 红花破血
      • 王不留行通经
      • 牛膝引血下行
    • 兼寒者:
      • 加炮附子温阳化瘀
      • 佐丹皮、川芎活血
  3. 效验指征

    • “新血下如豚肝”(瘀血从阴窍排出)
    • 大便色黑(瘀从谷道出)

四、经方对比

  1. 与枳实芍药散之别

    • 枳实芍药散:治气滞腹痛(烦满不得卧)
    • 下瘀血汤:治干血著脐(刺痛拒按)
  2. 与抵挡汤之辨

    • 抵挡汤:治瘀热发狂(神志证)
    • 下瘀血汤:治胞宫瘀结(妇科证)

五、仲景心传

此方体现"有故无殒"之旨,虽产后用攻,然瘀去则新生。蟅虫、桃仁相配,取"虫蚁搜剔"与"植物破瘀"相须为用;大黄酒制,既去其寒,又助药势。观"新血下如豚肝”,正是瘀去新生之兆,诚如《本经》言:“大黄推陈致新,蟅虫主血积癥瘕”,三味相合,专破胞宫干血。

📜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热在里,结在膀胱也,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日哺时更倍烦躁发热,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

产后阳明腑实证治

一、病机传变

  1. 恶露不尽化热

    • 产后七八日,恶露滞留胞宫(少腹坚痛)
    • 瘀热内结,由血分转入气分(结在膀胱)
  2. 阳明燥实成候

    • 津伤化燥(产后亡血汗多)
    • 热结旁流(恶露热与肠燥相搏)

二、辨证眼目

  1. 主证三重

    • 腹证:少腹坚痛(恶露结)+ 脐腹胀满(燥屎结)
    • 热证:日晡潮热(阳明旺时)
    • 神证:食则谵语(胃热扰神)
  2. 脉诊精要

    • 微实而数(区别于太阳之浮、少阳之弦)
  3. 鉴别要点

    • “无太阳证”:排除表证传里
    • “至夜即愈”:热结特征(昼剧夜静)

三、经方运用

大承气汤方义

  • 大黄:泻热破结(去恶露化热)
  • 芒硝:软坚润燥(治肠中干粪)
  • 厚朴:行气除满(消少腹坚痛)
  • 枳实:破气导滞(助恶露下行)

运用法度

  1. 必须"脉证俱实”:
    • 少腹坚痛 + 日晡潮热 + 脉微实
  2. 服药禁忌:
    • 得下余勿服(中病即止)
  3. 变证防治:
    • 下后身热不退,转小柴胡汤

四、仲景心传

此条示人"产后不拘于补"之要义。虽新产多虚,然见阳明腑实,当急下存阴。盖恶露结与燥屎结相搏,非承气不能两解。其"日晡烦躁-夜即愈"之证,正是阳明清阳出浊阴之机,与《伤寒论》“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深相契合。

📜 产后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疼,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

阳旦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 芍药三两 | 甘草二两,炙 | 生姜三两,切 | 大枣十二枚,劈 | 牡桂四两

一、辨证枢机

  1. 主证三候

    • 表证:头微痛、恶寒、时热(太阳表虚)
    • 里证:心下闷、干呕(胃气上逆)
    • 虚证:汗出不止(营卫俱弱)
  2. 病机要诀

    • “产后风"本质:气血两虚复感风邪
    • “阳旦证"特征:表证缠绵数十日不解
    • 关键在"续续"二字:提示正虚邪恋

二、方药真诠

阳旦汤组成

  • 桂枝汤基础(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 加牡桂(肉桂)四两

配伍精义

  1. 桂枝配牡桂:

    • 桂枝走表解肌
    • 牡桂(肉桂)温里助阳
    • 形成"内外双解"之势
  2. 芍药佐制:

    • 防桂性过散
    • 护营阴不伤

煎服法度

  • 肉桂生用(后下或冲服)
  • 取"气厚发热"之性
  • 用量宜轻(半钱匕足矣)

三、运用法要

  1. 辨证要点

    • 必见"汗出”(区别于麻黄证)
    • 必有"恶寒”(区别于纯热证)
    • 必兼"虚象”(区别于常人太阳病)
  2. 加减心法

    • 兼项强:加葛根(阳旦汤合葛根法)
    • 化热者:加黄芩(阳旦汤合阳旦加黄芩法)
    • 虚甚者:加人参(仿白虎加人参汤意)
  3. 禁忌

    • 纯热无寒者忌(防助热)
    • 阴虚火旺者慎(防劫阴)

四、经方对比

  1. 与桂枝汤之别

    • 桂枝汤:治常人太阳中风
    • 阳旦汤:治虚人外感(加倍桂力)
  2. 与桂枝加桂汤之辨

    • 桂枝加桂汤:治奔豚气上冲
    • 阳旦汤:治产后表虚不解

五、仲景心传

此方体现"虚人外感"治疗大法。产后气血俱虚,虽见表证,不可专事解表。加倍桂量,实为"扶正祛邪"之妙用。正如《神农本草经》言:“桂主上气咳逆,补中益气”,正合"阳气旺则阴自复"之旨。其"虽久"二字,尤见仲景对病机持久性之洞察,示人治病当守方勿替。

📜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竹叶汤方

竹叶一把 | 葛根三两 | 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甘草各一两 | 附子一枚,炮 | 生姜五两 | 大枣十五枚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覆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前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一、辨证枢机

  1. 主证三候

    • 太阳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 阳明证:面正赤(虚阳上浮)、喘逆
    • 虚寒证:手足厥冷、渴喜热饮
  2. 病机要诀

    • 产后气血两虚,风邪乘袭
    • 虚阳浮越于上(面赤)
    • 表邪未解,里气已虚(太阳阳明合病)

二、方药真诠

组方三法

  1. 解表:

    • 桂枝、葛根:解肌发表
    • 防风:祛风解痉
  2. 清热:

    • 竹叶:清虚热(去风痉)
    • 桔梗:宣肺化痰
  3. 温补:

    • 人参、甘草:补益元气
    • 炮附子:温阳固脱
    •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配伍精义

  • 葛根配桂枝:解表而不伤正
  • 竹叶配附子:清热而不损阳
  • 人参配甘草:固护根本

三、运用法要

  1. 辨证要点

    • 面赤当辨虚实:
      • 实热:面赤光亮(白虎汤证)
      • 虚热:面赤暗淡(竹叶汤证)
    • 必兼虚象(产后气血亏虚)
  2. 加减心法

    • 颈项强:加大附子(破如豆大)
    • 呕吐:加半夏(降逆止呕)
    • 汗多:去葛根(防过汗伤阳)
  3. 禁忌

    • 纯实热证忌用
    • 阴虚火旺慎用

四、经方对比

  1. 与阳旦汤之别

    • 阳旦汤:纯太阳表虚证
    • 竹叶汤:太阳阳明合病
  2. 与白虎汤之辨

    • 白虎汤:阳明实热(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 竹叶汤:虚阳上浮(面赤、喘、头痛)

五、仲景心传

此方体现"扶正祛邪"治疗大法。产后正虚,虽见热象,不可纯用寒凉。竹叶清虚热而不伤正,附子温元阳而不助火,正是"甘温除大热"之妙用。其组方精要,在于表里同治、寒热并用、补散兼施,诚为治疗产后虚人外感之典范。

📜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石膏各二分 | 桂枝、白薇各一分 | 甘草七分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倍白,烦喘者加枳实一分。

一、辨证枢机

  1. 主证三候

    • 虚烦:乳中虚而致心中烦乱(非实热)
    • 呕逆:胃气上冲而作呕(非宿食)
    • 乳少:乳汁化源不足(阳明经虚)
  2. 病机要诀

    • “乳中虚"本质:阳明经气不足,乳汁化生不及
    • 关键在"青黄不接”:子吸母乳过速,母体不及化生

二、方药真诠

组方五法

  1. 清热除烦:

    • 生竹茹(二分):通利三焦,除烦止呕
    • 石膏(二分):清阳明虚热
  2. 温阳化气:

    • 桂枝(一分):助阳化乳
    • 甘草(七分):甘缓补中
  3. 降火安神:

    • 白薇(一分):清虚火而安神

制剂特色

  • 枣肉和丸:缓补中焦
  • 日三夜二服:持续给药

三、运用法要

  1. 辨证要点

    • 必见于哺乳期
    • 烦乱与呕逆并见
    • 乳汁分泌不足
  2. 加减心法

    • 热重:倍白薇
    • 烦喘:加枳实一分(轻下导滞)
    • 乳少甚:可合四物汤
  3. 禁忌

    • 非哺乳期慎用
    • 纯实热证忌用

四、经方对比

  1. 与竹叶汤之别

    • 竹叶汤:治产后中风发热
    • 竹皮大丸:治哺乳期虚烦呕逆
  2. 与栀子豉汤之辨

    • 栀子豉汤:治虚烦不得眠(无呕逆)
    • 竹皮大丸:治虚烦而呕(有乳少)

五、仲景心传

此方体现"治未病"思想。哺乳期阳明经气最易耗伤,竹茹通利三焦,桂枝助阳化气,正合"安中益气"之旨。其组方精妙在于:

  1. 石膏配白薇:清虚热而不伤正
  2. 桂枝配甘草:温阳气而助化源
  3. 丸剂缓图:适合长期调理

诚如《本经》所言:“竹茹主呕逆,石膏主中风寒热”,二药相合,正治哺乳期特有之虚烦呕逆。

补充:中医退奶与预防乳癌

核心观点:

  1. 中医理论:心脏负责调控奶水与月经。正确处理断奶过程可降低未来患乳癌的风险。
  2. 西医局限:西医退奶针(如退奶针)未考虑心脏与奶水的关系,而中医通过调理气血和月经来退奶,更具整体性。

退奶方法

  1. 适用时机

    • 母乳喂养结束前两周(如计划喂养1年至1年半后断奶)。
    • 若未妥善处理退奶,可能导致乳房胀痛、发炎或长期乳腺问题。
  2. 中医退奶处方

    • 基础方:炒麦芽五钱、当归两钱、川芎、白芍、熟地(即当归四物汤加减)。
    • 作用:引导奶水下行,促进月经恢复,缓解胸部压力。
    • 效果:月经来潮后,乳腺压力自然解除,多数女性哺乳期间无月经,此方可重启月经周期。

预防与治疗乳腺硬块/乳癌

  1. 调整处方

    • 若患者非哺乳期但有乳房疼痛或硬块(疑似乳癌倾向),可在基础方上加:
      • 竹茹、防己(通利三焦至乳房)、紫根三钱、牡蛎五钱(咸软坚散结)。
      • 痰湿重者加瓦楞子(祛痰化积)。
  2. 治疗反应

    • 服药后乳房可能出现刺痛感,硬块逐渐缩小。
    • 强调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
  3. 批判西医检查

    • 反对西医穿刺活检(如needle biopsy),认为中医药物可自然化解硬块,无需创伤性检查。

关键总结

  • 哺乳与月经关系:哺乳期通常无月经,退奶后月经恢复是乳腺健康的标志。
  • 处方多功能性
    • 退奶方亦可用于非哺乳期的乳腺问题(如硬块、胀痛)。
    • 通过调理气血、化痰散结,预防乳癌发生。
  • 整体观念:注重心脏-奶水-月经的关联,强调自然疗法与情绪管理。

提示:中医认为乳腺问题与情志相关,治疗时需结合药物与心理疏导。

📜 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白头翁、甘草、阿胶各二两 | 秦皮、黄连、柏皮各三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一、辨证枢机

  1. 主证三候

    • 热利证:下利臭秽、肛门灼热(湿热下注)
    • 虚极证:产后气血大虚(面色苍白、脉微弱)
    • 兼证:或见便脓血(热伤血络)
  2. 病机要诀

    • 产后冲任空虚,湿热乘虚下注
    • “虚极"二字点明病本:正虚邪恋

二、方药真诠

组方配伍

  1. 祛邪:

    • 白头翁(二两):凉血止痢(君药)
    • 秦皮(三两):清热涩肠
    • 黄连(三两):燥湿解毒
    • 黄柏(三两):清热坚阴
  2. 扶正:

    • 阿胶(二两):滋阴补血(烊化)
    • 甘草(二两):益气和中

煎服法度

  • 先煎五味,后纳阿胶烊化
  • 分温三服,中病即止

三、运用法要

  1. 辨证要点

    • 必见于产后
    • 下利臭秽与虚羸并见
    • 舌红少津,脉细数
  2. 鉴别诊断

    • 纯热利:单用白头翁汤(无虚象)
    • 虚寒利:宜桃花汤(脉沉迟、下利清谷)
  3. 禁忌

    • 虚寒下利忌用
    • 表证未解慎用

四、经方对比

  1. 与白头翁汤之别

    • 白头翁汤:治湿热痢(实热证)
    • 本 方:治产后虚痢(虚实夹杂)
  2. 与黄芩汤之辨

    • 黄芩汤:治太阳少阳合病下利
    • 本 方:专主产后虚热下利

五、仲景心传

此方体现"攻补兼施"之妙法。以白头翁汤清热止痢治其标,阿胶甘草补虚固本治其本。尤妙在:

  1. 阿胶烊化:取其滋阴止血之效
  2. 甘草倍用:加强补益之力
  3. 苦寒佐甘:防伤胃气

正如《本经》所言:“白头翁主温疟狂易,阿胶主女子下血”,二药相合,正治产后特有之热利证。其组方精义,在于清湿热而不伤正,补气血而不留邪,诚为妇科要方。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