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易差后劳复第二十三
这篇就是讲性病,以及疾病恢复期的处理方法。
📜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棍散主之。
裩
上取妇人中棍,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中棍烧灰。
土茯苓4 | 木通4 | 川芎3 | 忍冬花3 | 甘草2 | 大黄2 | 茯苓5
阿胶5 | 炮附子1 | 甘草2.5
伤寒“阴阳易”与梅毒的中医诊治整理
一、阴阳易病(性传播伤寒后遗症)
病因:
- 伤寒初愈时行房,湿邪未退,通过男女交接传染。
- 阴易:女传男;阳易:男传女。
症状:
- 全身:身体沉重、气短(少气)、头重目眩(眼中生花)。
- 下焦:少腹拘急疼痛,阴部痉挛抽筋(肝经循阴器,主筋)。
- 热逆:湿热浊毒上冲胸膈(因下焦脓疮阻滞,心火无法下移小肠)。
治疗方剂:
- 烧棍散(同气相求法):
- 取异性贴身衣物近阴处烧灰冲服,引导浊邪外出。
- 反应:服药后小便通利、阴头微肿为愈候。
- 注:现代临床罕用,但原理类似“以浊引浊”的顺势疗法。
病机关键:
- 三阴病(太阴、少阴、厥阴)湿邪残留,性交后湿毒互传。
二、梅毒的分期治疗
1. 第一期 & 第二期(阴部疮疡、淋病、下疳)
症状:
- 阴部脓疮、睾丸/淋巴结肿大、溃烂流脓恶臭。
方剂:
- 解毒汤(土茯苓为主药):
- 组成:土茯苓4、木通4、川芎3、忍冬花3、甘草2、大黄2、茯苓5。
- 作用:清热利湿、解毒排脓(可替代西药“606”洒尔佛散)。
2. 末期(严重溃烂、阴茎脱落)
方剂:
- 阿胶附子汤(峻补固脱):
- 组成:阿胶5、炮附子1、甘草2.5。
- 作用:阿胶止血生肌,附子回阳固表,甘草解毒缓急。
三、临床要点
-
辨证核心:
- 湿毒下注(肝经湿热)→ 治以通利三焦、解毒散结。
- 末期正气溃散 → 急温阳气、止血生肌。
-
医者态度:
- 强调慈悲心,避免因患者行为(如不洁性交)而拒治。
-
剂型选择:汤剂或粉剂均可,依病情急缓调整。
总结对比表
病症 | 关键症状 | 方剂 | 治法 |
---|---|---|---|
阴阳易病 | 体沉、阴挛、热冲胸 | 烧棍散 | 同气相求,引邪外出 |
梅毒早中期 | 阴疮、淋巴结肿、恶臭 | 土茯苓解毒汤 | 清热利湿,解毒排脓 |
梅毒末期 | 阴茎溃烂脱落 | 阿胶附子汤 | 回阳固脱,止血生肌 |
注:中医强调“病越重,方越简”,末期治疗直指核心(如阿胶附子汤回阳救逆)。
📜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枳实三枚,炙 | 栀子十四枚 | 香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纳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子大五六枚,服之愈。
枳实栀子豉汤——大病初愈“劳复”调理方
适用情况
- 病因:大病(如伤寒、热病)初愈后,因过早劳累(体力或脑力过耗)导致病情复发(“劳复”)。
- 核心病机:
- 表虚:过劳汗出,表阳不固,易感外邪。
- 里热:余热未清,津液略伤,气机壅滞。
- 或兼宿食:病后脾胃虚弱,饮食积滞。
方剂组成与用法
基础方:
- 枳实(3枚,炙)——破气降浊,消积导滞。
- 栀子(14枚)——清热除烦,解三焦浮火。
- 香豉(1升,绵裹)——轻宣透邪,散郁热。
煎服法:
- 清浆水(或清水)7升,先空煮至4升(浓缩去杂质)。
- 加入枳实、栀子,煮至2升。
- 下豆豉(布包),再煮5~6沸(避免久煮失其轻宣之性)。
- 去渣,温服,分两次服。
- 服药后:覆盖薄被取微汗(勿大汗,防伤津)。
加减:
- 宿食积滞:加大黄(如围棋子大5~6枚)——通腑导滞。
方义解析
- 枳实:
- 针对劳复后气机壅塞(如胸闷、腹胀),降浊气、消积滞。
- 栀子+豆豉:
- 源自“栀子豉汤”,清透胸膈郁热,治虚烦不眠、心中懊憹。
- 豆豉轻宣发散,助邪从微汗而解。
- 大黄(备选):
- 病后脾胃弱,宿食易停,少量大黄可去积而不伤正。
现代应用参考
- 适用场景:
- 发热性疾病恢复期过劳复发(低热、烦闷、乏力)。
- 术后/久病后饮食不节导致的脘腹胀满。
- 禁忌:
- 大汗亡阳者慎用(本方侧重清热,非补益剂)。
- 纯虚证(无余热、无积滞)不宜。
关键总结
- 治则:清热透邪为主,兼顾气机通畅,佐以消食(依证加减)。
- 特点:
- 药简力专,符合“病后调理不宜重剂”原则。
- 微汗法体现“解表不伤津”的辨证思路。
- 对比:
- 与“小柴胡汤”(病后气郁)区别:本方侧重热郁+气滞,无和解少阳需求。
提示:大病初愈需静养,避免过劳或暴食,防“食复”“劳复”。此方为经典调理方,现代可辨证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或感染后恢复期调理。
📜 伤寒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差已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后复发热的辨证与治疗
一、核心辨证要点
-
初病阶段:
- 脉浮(表证)→ 发汗解表(如麻黄汤、桂枝汤)。
- 脉沉实(里实)→ 攻下通腑(如承气汤类)。
-
病后复热:
- 汗下后仍发热,提示邪未净或传变,病位在少阳(半表半里)。
- 关键病机:正邪交争,枢机不利(气郁、热郁)。
二、小柴胡汤的适用证
主症:
- 发热反复(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 特殊表现:
- 妇人热入血室(如谵语、幻视“见鬼神”)。
- 病后体虚兼郁热(非纯表、非纯里)。
方药组成(小柴胡汤):
- 柴胡(疏解少阳) + 黄芩(清肝胆热) → 和解枢机。
- 人参、甘草、大枣 → 扶正防邪内传。
- 半夏、生姜 → 和胃降逆止呕。
三、现代临床延伸
-
适用场景:
- 外感病后低热不退(如病毒感染后综合征)。
- 慢性肝胆疾病(胆囊炎、肝炎)伴郁热。
- 情志病(抑郁、焦虑)属少阳郁火者。
-
鉴别要点:
- 非少阳证:纯表证(恶寒无汗)或纯里实(便秘、腹痛)禁用。
四、总结对比表
阶段 | 脉象/表现 | 治法 | 代表方剂 |
---|---|---|---|
表证期 | 脉浮、恶寒发热 | 发汗解表 | 麻黄汤/桂枝汤 |
里实证 | 脉沉实、便秘腹痛 | 攻下通腑 | 承气汤类 |
复热期 | 寒热往来、胸胁不适 | 和解少阳 | 小柴胡汤 |
注:小柴胡汤是“和法”代表方,重在调节气机,而非单纯清热或补虚。病后复热需警惕邪传少阳,及时干预可防病情深入。
📜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牡蛎、泽泻、蜀漆洗去腥、海藻洗去咸、栝蒌根、商陆根、葶苈子以上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
一、核心辨证要点
-
适用场景:
- 大病(如伤寒、热病、重症)初愈后,腰以下水肿(水气停聚下焦)。
- 常伴小便不利,但无表证(非风水)、无阳虚(非真武汤证)。
-
病机关键:
- 湿热瘀阻:久病伤正,水湿内停,兼夹痰瘀(久病必瘀,久卧生痰)。
- 上源壅塞:肺气不宣(葶苈子所治)加重下焦水停。
二、方剂组成与配伍
药物(等分研末,白饮送服1方寸匕/次):
药名 | 作用 | 现代理解 |
---|---|---|
商陆根 | 峻下逐水,通利二便 | 强效利尿,促进水液代谢 |
蜀漆 | 祛痰逐水(常山苗代) | 抗疟、化痰,减少痰湿阻滞 |
葶苈子 | 泻肺行水,通调上焦 | 缓解肺水肿,开源以助下流通利 |
牡蛎 | 重镇降逆,软坚散结 | 含钙质,调节电解质平衡 |
泽泻 | 利水渗湿,直达下焦 | 抑制肾小管重吸收,增加排尿 |
海藻 | 咸软坚结,活血消痈 | 含碘,调节甲状腺功能 |
栝蒌根 | 生津润燥,防利水伤阴 | 补充电解质,保护津液 |
煎服法:
- 七味药研末为散,米汤送服(护胃)。
- 中病即止:小便通利后停服,避免过利伤正。
三、方义解析
-
攻逐与调和并存:
- 商陆、蜀漆、葶苈子峻逐水饮,针对实证水肿;
- 牡蛎、海藻软坚散结,化解痰瘀互结;
- 栝蒌根生津护阴,防利水过度伤津。
-
肺-肾-膀胱同调:
- 葶苈子开肺气(提壶揭盖)→ 泽泻、商陆通利下焦 → 形成水液代谢通路。
-
现代应用参考:
- 心源性/肾性水肿(属湿热瘀阻型);
- 肝硬化腹水(配合活血软坚药);
-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水肿(海藻含碘)。
四、禁忌与注意事项
-
禁忌证:
- 阳虚水肿(畏寒、舌淡)→ 需用真武汤;
- 脾虚水泛(便溏、乏力)→ 宜防己黄芪汤。
-
使用原则:
- 短期应用:水肿消退即停,不可久服;
- 监测电解质:防止商陆、泽泻导致低钾。
五、类方对比
方剂 | 适应证 | 核心药物 | 特点 |
---|---|---|---|
牡蛎泽泻散 | 腰以下水肿(湿热瘀) | 商陆、蜀漆、葶苈子 | 峻逐水饮,兼顾痰瘀 |
五苓散 | 全身水肿(气化不利) | 茯苓、猪苓、白术 | 温和利水,恢复气化 |
真武汤 | 阳虚水泛 | 附子、生姜、茯苓 | 温阳化水,用于虚寒证 |
提示:本方为“急则治标”之剂,大病后水肿若伴正气大虚,需配伍补益药(如人参、黄芪)或先扶正后祛邪。
📜 大病差复,喜唾久不了了,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一、核心辨证要点
-
主症:
- 喜唾(频繁吐涎沫):口水清稀、量多,久不愈。
- 兼症:畏寒、手足不温、食欲不振、大便溏薄。
-
病机:
- 中焦虚寒(脾胃阳虚):
- 大病后阳气未复,胃中虚冷,津液不化而上泛为涎。
- 心火不能下温脾胃(“火不生土”),寒饮停聚胸膈(“胃上有寒”)。
- 中焦虚寒(脾胃阳虚):
二、理中丸的组成与作用
药物(等分研末,蜜丸或汤剂):
药名 | 作用 | 现代理解 |
---|---|---|
人参 | 补益脾肺之气 | 增强消化功能,改善能量代谢 |
干姜 | 温中散寒,化饮止呕 | 促进胃肠蠕动,抑制胃液过多 |
白术 | 健脾燥湿,固护中州 | 调节肠道水液吸收 |
甘草 | 调和诸药,缓急和中 | 抗炎护胃,减少黏膜刺激 |
方义:
- 干姜+人参 → 温补结合,既祛寒又扶正;
- 白术+甘草 → 健脾渗湿,阻断水饮生成。
三、现代应用扩展
-
适用病症:
- 消化系统:慢性胃炎(虚寒型)、胃溃疡伴反酸清涎。
- 儿科:小儿流涎症(脾冷多涎)。
- 其他:病后/化疗后口泛清水、唾液分泌过多。
-
鉴别诊断:
- 痰热证(口水黏稠、口苦)→ 禁用理中丸,宜黄连温胆汤;
- 肾阳虚水泛(涎沫伴腰膝冷痛)→ 需加附子(附子理中丸)。
四、临床使用要点
-
剂型选择:
- 丸剂:慢性病调理(缓图治本);
- 汤剂:急性症状(如突发胃寒呕吐)。
-
加减法:
- 寒重:加附子(附子理中汤);
- 湿盛:加茯苓、砂仁;
- 气滞:加木香、陈皮。
-
禁忌:
- 实热证(口渴、舌红苔黄)、阴虚内热者忌用。
五、经典对比
方剂 | 适应证 | 核心病机 | 关键药物 |
---|---|---|---|
理中丸 | 喜唾、腹冷、便溏 | 中焦虚寒 | 干姜、人参 |
吴茱萸汤 | 干呕、吐涎沫头痛 | 肝胃寒饮上逆 | 吴茱萸、生姜 |
苓桂术甘汤 | 痰饮心悸、胸胁胀满 | 脾虚水停 | 茯苓、桂枝 |
提示:
- “喜唾”是脾胃虚寒的典型表现,长期不愈需排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或神经系统疾病。
- 治疗期间忌生冷,可配合艾灸中脘、足三里增强疗效。
总结:理中丸通过温中健脾,恢复脾胃运化功能,从根本上解决“寒饮上泛”导致的喜唾症状,体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
📜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二把 | 石膏一升 | 半夏半升 | 人参三两 | 甘草二两 | 粳米半斤 | 麦门冬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核心辨证要点
-
适用时机:
- 伤寒(外感热病)痊愈后,津气两伤、余热未清阶段。
-
典型症状:
- 虚羸少气:身体虚弱、气短乏力(津气不足);
- 气逆欲吐:恶心欲呕(胃虚热上逆);
- 或伴低热、口干、舌红少苔。
-
病机关键:
- 胃津亏虚:发汗/攻下过度→胃阴受损;
- 虚热扰胃:余热内蕴→胃气上逆;
- 兼痰饮(半夏证):“恶心"提示胃中仍有停水。
二、方剂组成与配伍
药物与剂量:
药名 | 剂量 | 作用 |
---|---|---|
竹叶 | 二把 | 清心胃虚热,除烦 |
石膏 | 一升 | 清泄胃火,透解余热 |
人参 | 三两 | 补气生津,固护胃气 |
麦冬 | 一升 | 滋养胃肺之阴 |
半夏 | 半升 | 降逆止呕,化饮(针对"停水”) |
粳米 | 半斤 | 益胃生津,缓和药性 |
甘草 | 二两 | 调和诸药,补中益气 |
煎服法:
- 先煎六味药,去渣后加粳米煮至米熟,去米取汤(护胃);
- 分三次温服,每日一剂。
三、现代应用扩展
-
适用病症:
- 感染后调理:新冠/流感愈后低热、口干、恶心;
-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消渴"伴胃阴不足);
- 肿瘤治疗:放化疗后气阴两伤、呕吐。
-
鉴别诊断:
- 实证呕吐(生姜半夏汤证)→ 痰饮盛,苔白滑;
- 肝寒犯胃(吴茱萸汤证)→ 干呕、头痛、肢冷。
四、临床使用要点
-
加减法:
- 阴虚甚:加沙参、玉竹;
- 热重:加知母;
- 呕甚:加重半夏,加生姜。
-
禁忌:
- 纯阳虚(畏寒、便溏)忌用;
- 外感表证未解禁用。
-
现代剂型:
- 可改制颗粒剂,方便长期调理。
五、类方对比
方剂 | 适应证 | 病机 | 关键药物 |
---|---|---|---|
竹叶石膏汤 | 虚热少气、欲吐 | 津气两伤+余热 | 竹叶、石膏、麦冬 |
生脉饮 | 气阴两虚(无呕) | 心肺气阴不足 | 人参、麦冬、五味 |
麦门冬汤 | 肺胃阴虚、咳逆 | 阴虚火旺 | 麦冬、半夏 |
提示:
- 本方体现"清热不伤阴,补虚不助热"的配伍思想,适合现代人"过劳+虚热"体质;
- 糖尿病患者使用时可去粳米,或改用山药替代。
总结:竹叶石膏汤通过清热生津+和胃降逆,修复伤寒愈后的气阴损伤,尤其适用于胃阴不足型呕吐,为中医"瘥后防复"的经典方剂。
📜 病人脉已解,而曰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舆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一、核心病机与表现
-
临床情境:
- 大病(如伤寒、热病)初愈,脉象已恢复正常(“脉已解”)。
- 日暮微烦:每到傍晚时分出现轻微心烦、脘腹不适。
-
关键病因:
- 强食谷肉:过早进食难消化食物(如肉类、油腻),超负荷脾胃运化能力。
- 脾胃气弱:病后消化功能未完全恢复,“虚不受补”。
二、治疗原则
-
核心法则:
- “损谷则愈”:减少食量(尤其是难消化食物),减轻脾胃负担。
-
饮食建议:
- 宜食:稀粥、白面条等清淡易化之物(糜粥自养)。
- 忌食:肉类、油腻、生冷、粘硬食物。
-
现代延伸:
- 类似"渐进式饮食康复"理念,如术后从流质→半流质→普食过渡。
三、中医理论支撑
-
脾胃为后天之本:
- 病后气血耗伤,脾胃运化力下降,强行纳补反致"食复”。
- 黄昏(阳明经气旺时)脾胃压力最大,故症状显现。
-
与"食复"鉴别:
- 轻症(本文):仅微烦→调节饮食自愈;
- 重症:发热、腹痛→需用药(如保和丸)。
四、临床注意事项
-
病后饮食阶梯:
阶段 饮食建议 目标 急性期刚愈 米汤、藕粉 补充津液 3-5日后 稀粥、烂面条 唤醒脾胃功能 1周后 少量鱼肉末、蔬菜泥 逐步增加营养 -
禁忌误区:
- 避免"补养心切":如过早服用高蛋白补品(阿胶、燕窝)或药膳。
五、经典对比
调护场景 | 关键问题 | 处理方式 | 代表方/法 |
---|---|---|---|
食滞微烦 | 消化不良 | 损谷(减食) | 无需用药 |
劳复发热 | 过劳复发 | 和解少阳 | 小柴胡汤 |
水气停聚 | 腰以下水肿 | 利水化瘀 | 牡蛎泽泻散 |
提示:
- 本条体现中医"三分治,七分养"思想,强调病后自我调护的重要性。
- 现代常见错误:术后/化疗后急于"大补",反致腹胀、腹泻(参考"虚不受补")。
总结:伤寒愈后的"日暮微烦",是脾胃功能恢复期的生理性反应,通过科学控制饮食(损谷)即可自愈。这一法则至今仍指导临床康复实践,凸显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智慧。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