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伤寒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目录

原伤寒论之末篇辨霍乱病脉症并治法,辨阴阳易瘥后劳复脉症,辨痉喝脉症,这三脉症有经方家并列入伤寒之末篇,但又是金匮之始篇,实介于伤寒与金匮之间的连接篇,个人认为伤寒到最末厥阴篇即可止,这最后三篇可置于金匮之首篇,以衔接伤寒与金匮本源于一书伤寒杂病论。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 答曰:呕吐而利,是名霍乱。

霍乱的定义与病因

  1. 定义

    • 霍乱指同时出现呕吐和腹泻的症状,属中医病名,与现代医学的霍乱病不同。
  2. 病因与病机

    • 病位:太阴脾脏,因湿邪过盛导致。
    • 经典依据
      • 《素问·六元正纪论》:“太阴所至,中满霍乱。”
      • 《灵枢》提到太阴厥气上逆引发霍乱。
    • 地域与季节特点
      • 南方多见,北方罕见;多发于春分至秋分(夏暑季节),冬季不发病。
      • 与六气(少阳相火、少阴君火)及太阴湿土相关,湿热交杂是主要病机。
  3. 发病机制

    • 湿热环境(地心火与太阳火夹湿)导致人体汗泄过多,血热燥渴。
    • 饱食后复食冷物,湿热内困,宿食不化,浊气上逆则吐,清气下陷则泄,肠胃功能紊乱,吐泻不止。
  4. 历史记载

    • 首见于《汉书·严助传》,描述夏季暑热时霍乱(吐泻)频发。

总结

中医霍乱以“呕吐+下利”为核心表现,病因与湿热、太阴脾虚相关,多发于南方暑湿季节,属肠胃功能紊乱之证。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 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1. 霍乱的核心症状

  • 表证(类似太阳伤寒):发热、头痛、身疼、恶寒。
  • 里证(肠胃紊乱):呕吐、下利(吐泻并作)。

2. 霍乱的病因与病机

  • 病因
    • 夏季湿热盛,贪凉饮冷(如吹风、吃生冷食物)。
    • 湿热内蕴,肠胃运化失常,食物积滞腐败,引发吐泻。
  • 病机特点
    • 表里同病(外有表寒,内有湿热停滞)。
    • 中医不强调特定病原体(如霍乱弧菌),而是关注整体病机(湿热壅滞)。

3. 治疗原则与方法

  • 核心治法祛湿清热,调和肠胃。
  • 兼见表证的处理
    症状 适用方剂
    恶寒、无汗 麻黄汤
    恶寒、有汗 桂枝汤
    项背强痛(几几然) 葛根汤
  • 治疗顺序
    • 先治里证(吐利),待吐泻停止后,再解表证(发热等)。

4. 鉴别诊断(霍乱 vs. 太阳伤寒)

证型 表证(发热、恶寒等) 里证(吐利) 治疗重点
太阳伤寒 ✔(无汗用麻黄汤,有汗用桂枝汤) 单纯解表
霍乱 ✔(可能兼有表证) ✔(必见吐泻) 先治里,后解表

5. 关键要点总结

  1. 霍乱 = 表证 + 吐泻,需与单纯太阳伤寒区分。
  2. 治疗顺序:先止吐利(调理肠胃),后解表(如仍有发热)。
  3. 病因预防:避免夏季湿热环境下贪凉、饮食生冷。

临床意义:此段强调中医辨证的层次性,表里同病时需分清缓急,不可见发热就盲目发汗,否则可能加重里证。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阳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鞭,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1. 核心病机与辨证

  • 脉微涩:提示心阳不振、气血不足(非典型伤寒脉浮紧)。
  • 病源:原本是霍乱(吐利伤阳),后转为伤寒表证,但已内传太阴(下利)
  • 关键转折
    • 阳转阴(太阴下利):若原本有霍乱(呕利),此时不可强行治表(如麻黄汤)。
    • 转属阳明(燥化):若仅失气而无下利,大便转硬,属阳明证,可自愈(约13天)。

2. 治疗原则与禁忌

证型 表现 治法 禁忌
伤寒表证 脉浮紧、恶寒无汗 麻黄汤 不可用于脉微涩者
表寒里寒 恶寒、咳喘、痰稀白 小青龙汤 忌用于里热证
表寒里热 恶寒、口渴、舌黄 大青龙汤 忌用于阳虚者
霍乱转太阴 脉微涩、下利、呕逆 不可单用解表药 需先温里(四逆汤类)
转属阳明 失气、大便硬、无下利 待其自愈(或调胃承气汤) 不可过早攻下

3. 临床关键点

  1. 脉微涩 ≠ 伤寒:提示阳虚血弱,可能源于霍乱伤正,不可贸然发汗(如麻黄汤)。
  2. 治疗顺序
    • 先救里(温阳止利):如四逆汤(针对脉微涩、下利)。
    • 后解表:待阳回利止,再考虑解表或清阳明。
  3. 阳明自愈机制:若病转阳明(便硬、失气),约13天可愈(六经传变周期)。

4. 误治风险与应对

  • 误用麻黄汤:若强行发汗,会加重阳虚,导致下利不止。
  • 临床必须干预

    原文言“不可治”指不可单用解表法,但实际需积极温里(如四逆汤),不可等待自愈。

5. 总结

  • 霍乱转伤寒的核心是里虚兼表,需先温里固阳,再议解表。
  • 脉微涩+下利=四逆汤证,绝非麻黄汤证。
  • 阳明燥化为向愈之兆,但初期仍需辨证施治,不可放任。

:此条强调“先里后表”原则,避免见发热即用汗法,需结合脉证判断病机深浅。

📜下利后,当便鞭,鞭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核心病机与转归规律

  1. 正常转归(阳明证愈候)

    • 下利停止 → 大便转硬(燥化) + 食欲恢复 → 阳明气复,自愈征象
    • 机理:津液渐复,胃气来复
  2. 异常转归(非阳明证)

    • 大便硬结但持续不能食 → 胃气未复
    • 观察13日(六经传变周期)仍不愈 → 病传三阴(太阴/少阴/厥阴)

阳明证核心辨证要素

辨证要点 典型表现 临床意义
舌象 舌质红,苔黄燥 阳明热盛伤津
脉象 洪大或滑数有力 里热实证
二便 小便短赤,大便先硬后溏 热迫津液,传导失常
食欲 消谷善饥(关键指标) 胃热亢盛,化谷有力

阳明病发展三阶段

  1. 初热期(葛根芩连汤证)

    • 特征:发热下利,肛门灼热
    • 病机:阳明经热下迫大肠
  2. 经热期(白虎汤证)

    • 特征:大渴引饮,大汗出
    • 病机:阳明气分热盛
  3. 腑实期(承气汤证)

    • 特征:腹胀痛拒按,便秘
    • 病机:燥屎内结,腑气不通

预后判断标准

  • 良好预后(阳明证):
    ✓ 大便由溏转硬 + 食欲恢复
    ✓ 13日内症状缓解

  • 不良转归(传三阴):
    × 大便硬结但持续纳差
    × 超过13日未愈

临床鉴别诊断

  1. 真阳明证

    • 必见"能食"(胃气复)
    • 伴阳明热象(渴、汗、脉洪)
  2. 假阳明证

    • 大便硬 + 不能食
    • 需考虑:
      • 太阴病(理中汤证)
      • 厥阴病(乌梅丸证)

治疗警示

  1. 禁忌

    • 见便硬即用承气汤(需结合食欲)
    • 忽视"不能食"的预警意义
  2. 原则

    • “能食"者以观察为主
    • “不能食"者需积极干预

经典理论延伸

  1. “胃气为本"理论

    • 食欲恢复标志正气来复
    • 《内经》:“有胃气则生”
  2. 六经传变时序

    • 13日周期对应六经气化
    • 逾期不愈提示传经

现代临床启示

  1. 肠道功能评估

    • 大便性状+食欲=肠道恢复金标准
  2. 危重病预警

    • 便硬+纳差需排查:
      • 电解质紊乱
      • 肠梗阻先兆

:本条突出中医"以胃气决生死"的诊疗思想,强调动态观察病程演变的重要性。

📜利止,恶寒脉微,而复利,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四逆加人参汤方

甘草二两,炙 | 干姜一两半 |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 人参一两

四逆汤内加人参一两,余依四逆汤服法(上三味,吹咀,微火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病机阐微

下利止而反见恶寒脉微,继复下利者,此非病愈之兆,实乃亡血危候。人体正常生理当如太虚般空灵通透,谷道出入有序。今津液枯竭,犹天地久旱,肠胃涸泽,虽利止实为无物可下。此际所见恶寒脉微,非表证之恶寒,乃心阳式微、生机将绝之危象。

辨证要点

  • 真寒假热辨:心阳衰微之恶寒必伴脉微欲绝,与表证之浮紧脉迥异
  • 四肢厥逆辨:手足逆冷程度可判病情轻重,冷至膝盖者最为危殆
  • 下利特点辨:利止复利,所下已非水谷,实为血中津液外泄

用药精义

张仲景于四逆汤中加入人参,取"阳生阴长"之义:

  1. 人参救阴:大剂人参(一两至二两)急固胃气,保存将竭之津液
  2. 附子回阳:生附子配干姜,峻补心肾之阳,使离照当空,阴霾自散
  3. 配伍玄机:生附子必配干姜,炮附子则配生姜,此仲景用药法度

方剂组成

四逆加人参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
人参(一两)

煎服法同四逆汤,强人可加大附子、干姜用量。此方为回阳救逆、益气生津之峻剂,专治阳衰阴竭之危候。

临证要诀

  1. 胃气为要:但有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人参用量宁多勿少
  2. 阴阳互根:阳回之后,当继以养阴之品调理
  3. 禁忌警示:血虚发热、真热假寒者绝对禁用
  4. 预后判断:服药后四肢转温、脉象渐起为佳兆;若厥逆不止、脉绝不还者危

此证所谓"亡血”,实为阴血大伤、阳无所附之候。四逆加人参汤温阳之中寓救阴之意,较之单纯补血之品,更合"阳生阴长"之旨。临证用之得当,确有起死回生之效。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参、甘草、白术、干姜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一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揭衣被。

辨证施治原则

霍乱见头痛、发热、身疼痛者,当辨寒热:

  • 热多欲饮水:五苓散主之(必兼小便不利)
  • 寒多不用水:理中丸主之

五苓散证治精要

病机特点: 水停肌表而中焦津亏,表现为"水入则吐”,虽口渴却因表水不化而小便不利。

组方原理

  1. 泽泻:引表水归中焦
  2. 茯苓:通利三焦水道
  3. 猪苓:导下焦水湿
  4. 桂枝:强心行阳,助气化
  5. 白术:健脾祛湿

临床运用

  • 小儿吐奶、全身水肿特效
  • 特征性表现:得水则吐,小便不利
  • 剂型选择:散剂优于汤剂

理中丸证治精要

病机特点: 里寒湿盛,脾胃阳虚,表现为口不渴、食欲不振、胃肠蠕动迟缓。

组方要义

  1. 人参(急症用高丽参):大补元气
  2. 干姜:温胃散寒
  3. 白术:健脾除湿
  4. 炙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法

  • 脐上悸动:去白术加桂枝(平冲降逆)
  • 呕吐甚者:去白术加生姜(和胃止呕)
  • 下利甚者:重用白术(利小便实大便)
  • 脐下悸动:加茯苓(利水宁心)
  • 腹中虚痛:加人参(益气生津)
  • 寒甚者:加干姜(温里散寒)
  • 腹满者:去白术加附子(温阳化气)

服法要点

  1. 丸剂用法:蜜丸,沸汤化服,日三夜一
  2. 汤剂用法: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3. 药后护理:饮热粥、覆被取微汗

治疗禁忌

霍乱兼表证时,不可贸然解表,当遵"急当救里"原则,先治吐利,后解表邪。

机理阐微

  1. 五苓散通过"提壶揭盖"法,使表水从膀胱气化而出
  2. 理中丸通过温补中焦,恢复脾胃运化功能
  3. 止利终极法则:利小便以实大便

预后判断

  • 五苓散证:小便通利为向愈之兆
  • 理中丸证:腹中温热、食欲恢复为佳象

注:本文所述用药剂量及配伍,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危重病症应及时就医,不可延误治疗。

📜吐利上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辨证要点

吐利症状缓解后,若仍见身体疼痛不休,当辨:

  • 痛在肌肉:伴微汗出者,属桂枝汤证
  • 痛在皮肤:无汗而痛者,属麻黄汤证
  • 痛在骨节:关节疼痛者,属附子汤证
  • 膝痛为主: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桂枝汤运用指征

  1. 主证特征

    • 肌肉疼痛持续不解
    • 微微汗出(区别于麻黄汤证的无汗)
    • 吐利已止而表证未除
  2. 加减法

    • 可酌加玉竹(葳蕤)解肌止痛
    • 对现代医学所谓"肌纤维痛症"有良效

治疗原则

  1. 治疗次第

    • 先治里证(止吐利)
    • 后解表证(和营卫)
  2. 用药特点

    • 取桂枝汤"小和之"的轻缓解法
    • 不需峻汗,调和营卫即可

机理阐微

  • 吐利伤津后,营卫失调致肌肉失养而痛
  • 桂枝汤外和营卫、内调阴阳,尤适霍乱后体虚身痛
  • 加玉竹取其"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之功(《本经》)

临证注意

  1. 需与单纯伤寒身痛鉴别:

    • 霍乱后身痛必先有吐利病史
    • 多伴气阴两伤之象
  2. 剂型选择:

    • 宜轻剂频服
    • 可啜热粥助药力

注:此条体现仲景"表里先后"治疗原则,示人霍乱后余证当从缓图治。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核心病机

真阳衰微,阴寒内盛,虚阳外越。里阳不守则上吐汗出,阴寒内结则下利恶寒,形成水盛血枯之危候。

辨证要点

  1. 主证表现

    • 吐利并作,汗出不止
    • 发热恶寒(真寒假热)
    • 四肢拘急挛痛
    • 手足厥冷(至少过肘膝)
    • 下利清谷(完谷不化)
    • 脉微欲绝
  2. 特殊指征

    • 小便反利(肾阳衰微,失于固摄)
    • 内寒外热(阴盛格阳)
    • 皮肤触诊异常(夏当凉反热,冬当温反冷)

病机阐微

  1. 阴阳失衡

    • 心火(阳)与肺金(阴)失衡
    • 津液耗损致肺阴不足,心火无制而外越
    • 形成"阴盛格阳"之真寒假热证
  2. 四肢厥逆机理

    • 阳衰不能温煦四末
    • 血虚不能濡养筋脉(故见拘急)

鉴别诊断

  1. 真假寒热辨

    • 真热:发热伴口渴饮冷、脉洪大
    • 假热:发热而欲得衣被、脉微欲绝
  2. 预后判断

    • 脉症相应(脉微欲绝与症状相符)者易治
    • 脉症相逆(如面赤如妆而脉微)者危殆

治疗要诀

  1. 方药组成

    • 生附子(一枚):急救回阳
    • 干姜(一两半):温中散寒
    • 炙甘草(二两):调和药性
  2. 用药特点

    • 附子生用,取其迅捷回阳之力
    • 干姜与附子相须为用,增强温阳功效
    • 甘草缓附子毒性,兼护阴液

临证注意

  1. 服药观察

    • 药后四肢转温为阳回之兆
    • 若厥逆不除,需加重剂量
  2. 调护要点

    • 忌食生冷
    • 注意保暖
    • 密切监测脉象变化

注:此证虽现"发热”,实为阳气外越之假热,切不可误用寒凉。四逆汤通过温补先天命门真火,使浮越之阳重归宅窟,乃"甚者从之"治法之典范。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甘草二两,炙 |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 猪肥汁半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危重证候特征

  1. 核心症状群

    • 吐利已极(吐无可吐、利无可利)
    • 冷汗淋漓(阳不固阴)
    • 四肢厥逆(过肘膝)
    • 筋脉拘急(持续不解)
    • 脉微欲绝(似有似无)
  2. 病机关键

    • 阴阳俱竭(阴液枯涸,阳气浮越)
    • 格阳于外(残阳外脱)

方药解析

组成与剂量

  • 炙甘草(二两):建中复脉
  • 干姜(三两,体壮者可四两):温守中阳
  • 生附子(大者一枚):急救回阳
  • 猪胆汁(半合):反佐导引

配伍精义

  1. 四逆汤倍干姜:增强温中守阳之力
  2. 猪胆汁妙用:
    • 苦寒反佐,防格拒
    • 激活消化功能(替代胆汁作用)
    • 导虚阳归位

煎服要点

  1. 先煎三味,后纳胆汁
  2. 分两次温服
  3. 无猪胆可用羊胆替代

临床运用要诀

  1. 应用时机

    • 凡见脉微欲绝、四肢逆冷、汗出如油
    • 只要一息尚存,即可放手施治
  2. 附子使用警示

    • 急救可用至12-15g(四钱)
    • 见效即减量(9g→6g递减)
    • 常规剂量控制在6-9g(二至三钱)
  3. 预后判断

    • 有效指征:脉渐出、肢渐温
    • 无效表现:脉绝不还、汗出不止

注:此方为仲景急救垂绝之阳的终极方剂,通过"甚者从之"的反佐法,在阴寒极盛时借猪胆汁苦降之性,引导浮阳归元。临床运用贵在胆大心细,把握"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的原则。

📜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病愈后常见反应

当患者经四逆汤止吐利、桂枝汤解表后,虽脉象已平,却出现进食后微觉烦闷不适之症。此非病未愈,实乃大病初愈,肠胃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所致。

病机分析

  1. 新虚状态
    • 气血初复,脾胃运化力弱
    • 谷气(饮食精微)难化,故生小烦
  2. 自愈特性
    • 非病理表现,无需用药
    • 待脾胃自然恢复即可

调养要诀

  1. 饮食原则

    • 渐进式恢复进食
    • 首选极清淡食物:
      • 白粥(最易消化)
      • 清水煮面(不加调味)
      • 少量葱白(通阳助运)
  2. 饮食禁忌

    • 忌油腻厚味
    • 忌蛋类、肉类
    • 暂免调味品(如盐、油等)
  3. 恢复进程

    • 待消化功能完全恢复后
    • 再逐步增加饮食种类

临床意义

此条揭示中医"瘥后调养"的重要原则:

  • 大病初愈切忌骤补
  • 脾胃为后天之本,需予休复之机
  • 体现"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的养生智慧

注:此种"小烦"乃康复过程中的正常反应,医者当明察秋毫,避免过治。适当饥饿反而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与现代医学"让消化道休息"的理念不谋而合。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