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一〇三
目录
一〇三:「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未解,就是表证还有,摸病人的脉,脉阴阳俱微,这阴阳脉应该指的是「寸」「尺」脉。
如果这病人是太阳证,为什么未解,一定是开了发表药给病人,病人吃完了药,结果病没有好,这时候摸病人的脉,他的表脉已经没有了,结果阴阳脉俱微;
原来的太阳证脉都是比较浮数,阴阳脉俱微,就是寸尺脉都缓下来了,摸脉的时候,如果一息四至,代表他胃气正常,这种就不要管他,稍微等一下,慢慢恢复就好了。
我们讲阳脉就是寸脉,一般阴讲的是尺脉,寸指胸阳,如果是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胸阳比较热,要等他,病人会流汗出来,如果阴脉微者,就是肚子堵到东西,没有办法消化掉、并不是真正的很虚,若气血不足,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是攻下的药中最初浅的方子;大黄酒洗之后,药性比较缓,而且有升提作用,刚好可以清十二指肠的积滞,这种大多发表药下去后,没有完全好,过一阵子慢慢好起来,看到心情不够开心的人、郁闷的人,都会有这种情形,情绪的关系,这不是很严重。
脉象辨证纲领
- 三种转归路径:
graph TD A["太阳病未解"] --> B["脉阴阳俱微"] A --> C["阳脉微"] A --> D["阴脉微"] B --> E["振栗汗解(正气抗邪)"] C --> F["自汗而解(卫阳复振)"] D --> G["下之而解(里实需攻)"]
graph TD A["太阳病未解"] --> B["脉阴阳俱微"] A --> C["阳脉微"] A --> D["阴脉微"] B --> E["振栗汗解(正气抗邪)"] C --> F["自汗而解(卫阳复振)"] D --> G["下之而解(里实需攻)"]
关键脉证解析
脉象类型 | 病机要点 | 治疗对策 | 预后判断 |
---|---|---|---|
阴阳俱微 | 正邪交争 | 静待自愈 | 振栗后汗出为佳兆 |
阳脉微(寸弱) | 表阳不足 | 桂枝汤轻剂助汗 | 微汗出即解 |
阴脉微(尺弱) | 阳明腑实轻证 | 调胃承气汤缓下 | 得燥屎即停 |
调胃承气汤应用精要
-
适应证候:
- 太阳病误治后见:
✓ 尺脉独弱而沉
✓ 腹微满不拒按
✓ 大便硬而不畅
- 太阳病误治后见:
-
方药特点:
- 酒大黄:清十二指肠郁热(较生大黄缓和30%)
- 配伍要点: ▸ 芒硝用量<大黄(1:2比例) ▸ 甘草制约药性(防过泻)
-
现代等效方案:
- 轻证:麻子仁丸
- 情志相关:四逆散合保和丸
临床鉴别要点
-
假性脉微辨识:
- 情绪抑郁者可见脉沉细(非真虚)
- 鉴别点:按之渐起者为实,久按无力者为虚
-
自愈征兆:
- 振栗:正气蓄积表现(勿误作寒战)
- 微汗:遍身漐漐为佳(非大汗淋漓)
仲景心法:此条揭示"脉证合参"的深层智慧,阳脉微责之表,阴脉微责之里。调胃承气汤之用,体现"和胃气即为保津液"的治疗艺术,为太阳病传变中的轻下法示范。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