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一〇八、九

一〇八、九: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不渴而饮水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这条辨是说,医生看错了,病人得病一段时间以后,医生以为病人已经进入阳明证了,脉迟浮弱是说病人的脉浮、弱、迟,所谓的迟脉,就是一息二下很慢,病人本来就是身体虚的。

脉浮,病在表。沉迟为阴,浮数为阳。此时又浮,又迟弱,代表阴居阳位。

这里主要讲的是阴实之症。

我们使用了汗、吐、下三法,病人没有痊愈的时候,就应该知道里面有问题了。

阳明证的时候,手掌与脚是热的,医生看病人手足温,就以为病人是阳明证而攻下,医二三下之,攻下了以后,病人本来身体就虚掉了,攻下的药都是寒凉的药,造成胃里面更寒,胃里面都没有蠕动,食物都吃不下去了,所以胁下满痛,造成脸孔和身体都发黄了。

【内经】讲五脏的正色:肝是青色,心是赤色,脾是黄色,肺是白色,肾是黑色,当病人病重的时候,一看到病人脸整个是黑的,就是肾,很多人脸色发青都就是肝,但是这些颜色都是枯燥干干的,所以肝病到后来,整个脸色都发青,就是肝脏的原色,就很危险,同理尿毒的病人身体脸色都是黑的。

因为被攻下,所以面目及身黄,就是脾脏的颜色,因为脾主运化,是造血的地方,是食物进来消化了以后产生血的地方,结果脾脏受到伤害,病人面目身黄,病人在气血两虚的时候,因为造血功能失调了,津液也不够,这时候病人身上的黄,是透过皮肤看过去血的颜色,病人身体很虚弱的时候,看到皮肤上的黄,实际上是血的颜色,如果是胆有问题的黄,是阳黄,发起来是光鲜的黄流出来的汗都是黄的;

此时出现胁下满痛,以为是柴胡汤症,你很正常的开了个柴胡汤。

病人小便难者,这时候脾就不能运化了,水从大便被攻掉了,如果在这种状况下,再开柴胡汤给病人,结果柴胡汤吃下去后,造成下重,因为病人身上已经寒凉了,小柴胡汤里面有黄芩,黄芩是去热寒凉的药,还有半夏去水,病人已经没津液了,下重就是脱肛的现象,大完便后,肛门收不起来了。

不渴,则里寒很盛。

下重不渴而饮水呕者,不是不渴,病人会渴,喝了水又吐出来,因为胃的火已经没有了,胃己经寒凉了,喝了水,根本不能化为气进入肺滋润到四肢,所以饮水会吐出来,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柴胡汤没用了,哕就是打嗝,有哕证的时候,就代表胃气已绝,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用「茯苓四逆汤」。

用茯苓四逆汤的原因,就是病人不渴,且胃气没有了会一直打嗝,要来救逆了。

误治经过与病机演变

  1. 初始证候

    • 病程:得病六七日
    • 脉象:迟浮弱(阴居阳位之象)
    • 症状:恶风寒、手足温(似阳明实非阳明)
  2. 误治关键

    • 医者误判为阳明证而屡用攻下
    • 后果:
      • 胃阳衰败→不能食
      • 寒湿内聚→胁下满痛
      • 脾失运化→面目身黄
      • 津液耗竭→小便难、颈项强

辨证要点

症状 病机分析 误治后果
胁下满痛 初似少阳实为脾虚寒湿 误用柴胡汤加重下焦虚寒
身黄(萎黄不泽) 脾虚血弱(非胆道阳黄) 黄芩更伤已损之阳
饮水即呕 胃阳衰败,气化失司 出现哕证(胃气将绝)
下重(脱肛) 中气下陷,固摄无权 半夏更耗残存津液

危重指征

  • 五脏真脏色显现(预后不良征象):

    • 肝病:面色枯青
    • 肾病:面色黧黑
    • 脾病:萎黄不泽(本条特征)
  • 胃气将绝征

    • 食谷则哕(呃逆不止)
    • 饮水即吐

救逆治法

茯苓四逆汤证

  • 适用条件

    1. 阴盛格阳(不渴而呕)
    2. 胃气垂绝(持续呃逆)
    3. 误治后下焦虚寒(下重脱肛)
  • 配伍意义

    • 四逆汤回阳救逆
    • 茯苓利水宁神兼防虚阳浮越

注:此证禁用柴胡类方(黄芩、半夏更伤阳气津液)

鉴别诊断

证型 身黄特点 渴饮情况 治疗禁忌
脾虚血弱证 萎黄无光泽 渴不欲饮 禁用苦寒药
胆道阳黄证 鲜黄如橘色 口渴引饮 忌温补
阴黄寒湿证 晦暗如烟熏 口不渴 忌发汗利水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