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一二一
目录
一二一:「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张仲景的针灸不是很强,伤寒金匮已经很好了,还要表示一下会用针灸。
只有阳明证才会有发谵语的,谵语代表阳明证,阳明就是胃。
太阴篇第一个主证就是腹满,所以腹满代表太阴证,太阴就是脾。
脾主少腹,肚脐以下的位置。所以脐下有动悸,我们用茯苓甘草。
寸口脉就是阳脉,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就是肝血太旺了,顶到胃;得到急性肝病的人,肝肿起来,胃被压迫到了,木克土,因为脾胃被肝压到了肝里面充血充得很旺,脾胃的血就不够了,当人血不足的时候,就会比较肥大。
为什么会肥大?就是要吸收更多,所以气血虚的人,舌头又肥又大,脾胃也是一样,血都跑到肝里面了,没有血能让脾臓蠕动的时候,脾脏就像死肥肉一样,堵在胃下方,就叫作「纵」。
纵的意思就是木克土,病人就不能吃东西,要把肝血输开来才行,这时候张仲景说扎期门,实际上不能光靠期门,如果用「脏会」、「脾募」的章门穴会更好。这在针灸课中已经讲过。
期门,是肝的募穴。这里可以刺两个穴道。
证候分析
-
症状特征:
- 腹满(太阴脾证)
- 谵语(阳明胃热)
- 寸口脉浮而紧(肝气亢盛)
-
病机关键:
- 肝气横逆,乘犯脾土(木克土)
- 形成"纵"证(肝气纵恣犯脾)
脉证合参
脉象 | 症状组合 | 病机解释 |
---|---|---|
寸口浮而紧 | 腹满+谵语 | 肝气亢盛,横逆犯脾 |
阳明受扰则谵语 | ||
太阴受克则腹满 |
治疗取穴
-
主穴选择:
- 期门(肝之募穴)
- 作用:疏泄肝气,解郁退热
- 章门(脾之募穴,脏会穴)
- 作用:健脾和胃,消胀除满
- 期门(肝之募穴)
-
刺法要点:
- 先刺期门以泻肝实
- 继刺章门以补脾虚
- 宜用泻法(肝实证当泻)
机理阐微
-
肝乘脾特点:
- 肝血瘀滞则肿大
- 压迫胃腑致功能障碍
- 脾失健运则腹满胀大
-
命名释义:
- “纵”:肝气放纵无制
- 与"横"相对(横向传变为"横")
临证要点
-
鉴别诊断:
- 与纯阳明腹满鉴别:无潮热、便秘
- 与太阴虚寒鉴别:脉不弱反见弦紧
-
延伸思考:
- 此证提示"见脾之病,知脾传肝"的反向传变
- 体现"五脏相关,病传有序"的整体观
按:本条虽言刺法,实示"治未病"思想,肝实当泻,防其传脾,临床可针药并用,如配合柴胡疏肝散之类。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