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一二三
一二三:「太阳病」一日,反烧瓦熨其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之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故欲小便不得,反呕。先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鞭,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过去因为在北方,拿瓦烫协助病人发汗,用烤的方式让病人大汗出,因为不是药汗,不是免疫系统从里面推出来的汗,所以没用。
因为病人的大汗出,所以病人里面的津液伤到了,刚刚烤火的热跑到肠胃里面去了,肠胃里面就相对的更干了,结果肠胃津液伤到了,大便都堵在里面,食物在里面坏掉了。
十几天以后,突然感觉到发冷,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照理说谵语的时候大便没有了,结果大便来了,就是病人的津液自己调养回来了,津液返回胃里面了,自己会好。
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肚脐以上有汗,肚脐以下没有汗。故欲小便不得,反呕,此段顺序有错,先把反呕拿掉,先欲失溲,就是急着想小便又小不出来。
水堵在里面,足下恶风,脚下冰冷,风吹得很难过,为什么?人的手脚会有热度都是靠胃的阳气,胃气往下注,到脚指头,脚整个热起来,足下恶风代表胃气没有下注,堵到了;
如果把胃的津液伤到的时候,胃里面干掉了,张仲景说先不要管它,先少少与之,慢慢让他津液回来,或先吃一点稀饭,让他自己调理回来,这样最好;
在这种状况下要不要开处方?先观察病人,如果病人大便鞭,小便量应该会增加,大便鞭,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代表水还是没有回来,如果大便已,大便正常了。
头卓然而痛,为什么?因为大肠和脑是连到的,大便堵在大肠里面,因为前面用瓦去烫过发汗,这大肠的津液回来的时候,阳明燥屎突然通一下,一下子浊气往上头,头会突然痛一下,痛一下就没有了,大便也出去了,因为在里面太久了,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脚会热起来,因为胃气往下走了,胃气往下走就是胃气能达到四肢,能布达津液了;因为病人的津液已经伤到了,这时候用承气汤去攻的话,津液会更伤,所以要在旁边看病人,看病人的大小便如何,小便没有就代表他津液没了,这时候要赶快给他一些补津液的药,小便很多就没有关系了,他自己会好;现在临床上也会看到,在火场里面逃出来的会看到。
过去有些派系把一二三、一二四条拿掉,因为这两条上下条文比较不通。
原文摘要
「太阳病」一日,误用瓦熨背法发汗,导致:
- 大汗出,火热入胃
- 胃中水竭躁烦,发谵语
- 十余日后出现振栗、自下利者为欲解征兆
- 特殊症状:
- 腰以下无汗
- 小便不利、反呕
- 足下恶风
- 大便硬但小便不数不多
- 大便通后头卓然而痛
- 足心发热(谷气下流之象)
病机分析
-
误治过程:
- 非药物发汗(瓦熨法)迫使津液外泄
- 火热内侵胃腑,导致胃肠津液耗竭
- 燥屎内结引发谵语
-
自愈转机:
- 津液逐渐恢复后出现:
- 振栗(正气抗邪反应)
- 自下利(燥屎排出)
- 胃气恢复的表现:
- 足心转热(谷气下流)
- 头暂痛后解(浊气上冲后消散)
- 津液逐渐恢复后出现:
症状解析
- 汗证特点:
- 腰以上有汗,腰以下无汗→提示津液分布不均
- 二便异常:
- 欲小便不得→水液代谢紊乱
- 大便硬而小便不数→非典型承气汤证
- 胃气不降:
- 足下恶风→胃阳不达四末
- 反呕→气机上逆
治疗原则
- 禁忌:
- 不可贸然用承气汤类攻下(恐更伤津液)
- 正确处理:
- 先观察二便情况:
- 小便量少→急予生津药
- 小便通利→待其自愈
- 辅助措施:
- 少量多次饮水
- 服食稀粥养胃
临床意义
- 误汗教训:
- 非生理性发汗易导致津液内伤
- 自愈启示:
- 机体存在自我调节能力
- 阳明燥实证可能通过振栗自利而解
- 现代对应:
- 类似火场逃生者的脱水状态
注
- 部分注家认为此条与上下文逻辑欠通,存在争议
- 北方古代物理发汗法的弊端例证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