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一二七

一二七:「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

太阳病应该是汗解的,如桂枝汤、葛根汤、麻黄汤来解,过去取汗的方法很多,因为拿不到药,所以用火烤来得汗,一烤的时候,病人反没有汗了,不但没有把汗烤出来,反而令伤寒往里面走,结果滤过性病毒往里面跑,其人必躁。

必躁,就是表邪进入阳明系统,也就是在肠胃里面,肠胃干掉了。

到经不解,就是平常感冒应该一个星期就好了,阳病六日、阴病七日解了,结果时间到了没有解。

必周血就是大便里面带血,名为火邪,就是表热已经传到里面去了。

「内经」阳伤则吐血,血如果太多,津液伤到了,血会逆经、会叛经,如果伤到阳,就是伤到胸腔、肺、胃的地方,病人会吐血,如果是阴伤,就是伤到五脏,伤到子宫、膀胱、大肠,就大便带血。

核心病机

  1. 误治过程

    • 太阳表证当汗解
    • 误用火熏强发其汗
    • 汗闭邪陷→热郁阳明
  2. 传变特点

    • 邪不得外解,反从火化
    • 热伤津液,燥结肠道

典型证候

阶段 主症 病机要点
初期 躁扰不宁 热邪内传阳明
进展期 逾期不解 热结腑实(超过七日未愈)
危重期 便血(圊血) 火热伤络,迫血下行

鉴别诊断

  1. 与太阳伤寒鉴别

    • 同:恶寒体痛
    • 异:脉不浮紧而躁/便血
  2. 出血病位辨

    • 火邪上攻:吐血(阳伤)
    • 火邪下迫:便血(阴伤)

治疗要旨

  1. 基本法则

    • 清热透邪(忌再发汗)
    • 存津保阴
  2. 辨证要点

    • 躁烦程度反映热势
    • 便血量判断伤阴程度

预后转归

  • 顺证
    • 热退躁平
    • 便血自止
  • 逆证
    • 躁扰加剧
    • 下血不止

临床警示

  1. 误治教训

    • 表证不可强责其汗
    • 火法易致热邪内陷)
  2. 现代意义

    • 类似过度物理降温致病情加重
    • 提示外感病需因势利导

注:本条体现"火逆"证特点,与《内经》“壮火食气"理论相通(阴阳应象大论),强调火热之邪的致病特性。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