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一二八
          目录
          
        
        
      一二八: 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现在已经脉很浮了,热又很盛,反灸之,灸不要用在这时候,灸用在寒湿比较盛的时候,灸是治疗虚证的,病人脉浮且热,这是实,实证的病以虚治,用灸来治,结果病人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这就是伤到阳,两阳相亢才会喉咙干燥吐血出来,所以平常给病人加灸的,一定是身体虚寒的人。
咽燥,咽喉是三阴经汇聚,阴津会干燥。伤到胸阳,会吐血,阴经伤到会大便带血。
从内经的理论来说,伤到阳会吐血,伤到阴会下血;这是吐血与下血有差异的地方。
证候特点
- 本证特征:
- 脉浮有力(表实)
 - 身热炽盛(阳亢)
 - 误灸后出现:
- 咽喉干燥如焚
 - 吐血鲜红
 
 
 
病机阐微
- 
误治关键:
- 实证实热,反用灸法
 - 犹如"抱薪救火":
graph LR 实热证-->误灸-->两阳相搏-->热极伤络-->吐血
graph LR 实热证-->误灸-->两阳相搏-->热极伤络-->吐血 
 - 
病位辨析:
- 咽燥:热灼三阴之会(太阴、少阴、厥阴)
 - 吐血:热伤阳经之络(阳明、太阳)
 
 
治疗大法
- 
救误原则:
- 急撤灸火
 - 清热保津
 
 - 
用药方向:
- 热在气分:白虎类方
 - 热入血分:犀角地黄类方
 - 津伤甚者:增液类方
 
 
鉴别诊断
| 证型 | 脉象 | 热象特点 | 治疗禁忌 | 
|---|---|---|---|
| 本证(实热) | 浮而有力 | 发热汗出烦躁 | 忌灸忌温 | 
| 虚寒证 | 沉细无力 | 畏寒肢冷倦卧 | 宜灸宜温 | 
临证要点
- 
灸法应用指征:
- 但见一"寒"证便可施灸:
- 形寒肢冷
 - 口淡不渴
 - 舌淡苔白
 - 脉沉迟
 
 
 - 但见一"寒"证便可施灸:
 - 
误灸征兆:
- 施灸后出现:
- 烦躁加重
 - 口渴引饮
 - 脉象转数
 
 
 - 施灸后出现:
 
预后转归
- 顺证:
- 热退脉静
 - 血止津复
 
 - 逆证:
- 吐血不止
 - 神昏谵语
 
 
注:本条示人"辨证施灸"之要,与《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训一脉相承(至真要大论)。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