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一二九
目录
一二九: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只有虚寒时才会用艾灸,比如吃什么拉什么不消化,有热,都不用艾灸,比如发烧、便秘等。
微代表是虚,但跳的是数脉,数代表的是热,所以微数之脉就是病人是虚热的体质。
白虎汤证是讲阳明经热,热在经脉里面,就是白虎汤;
如果是阳明腑热,热在腑里面,热在大肠、小肠、膀胱,热在消化系统里面,就是承气汤证。
白虎汤和承气汤都是实热的范围,脉都是很数,但是脉会洪大,不会微细。
实热跟虚热不一样,实热要攻实,把去实和去热的药加在一起,就可以攻了;
虚热要把去热的药加在里面,还要把补虚的药加在里面,像吃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没有什么补,桂附八味丸里面的肉桂和附子下去会很热,像虚热的人吃桂附八味丸,虚热会更热,会嘴巴燥裂,桂附八味丸本来是为了补虚的,所以吃桂附八味丸要加些去热的药在里面可以加黄连、黄芩在里面;如果是热在血里面,口渴阳明热的话,就加白虎在里面。
虚热的病人不要灸,要寒湿或纯虚的病人才灸,因为火是邪的不是正的,会造成病人虚热而生烦逆。
追虚逐实,血散脉中,并不是虚热的病人灸了以后,血就离开脉了,而是血里面有热力,本来是虚热的人,血量已经不足了,肝里面很热,血的热就要往外跑,一加热的时候,血里面更热、津液更少了,这时候热已经离开血管,跑到旁边的经脉里面去,血还在血管里面,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结果病人更虚,骨头、筋就都会变得比较枯瘦。
脉证辨析
- 微数脉特点:
- 脉微:气血不足(虚)
- 脉数:内有虚热(热)
- 此脉提示:阴虚内热之体
灸法禁忌原理
误灸后果 | 病机解释 | 临床表现 |
---|---|---|
烦逆 | 虚火得灸助而亢逆 | 心烦气逆、坐卧不安 |
追虚逐实 | 本虚更虚,邪热更盛 | 虚热症状加重 |
血散脉中 | 营血耗散,不归经脉 | 肌肤干燥、筋脉失养 |
焦骨伤筋 | 阴血枯涸,筋骨失濡 | 骨瘦筋挛、肢体萎弱 |
虚实热证鉴别
graph TD A[热证] --> B(实热) A --> C(虚热) B --> D[脉洪大有力] B --> E[白虎/承气证] C --> F[脉微数] C --> G[六味地黄丸证]graph TD A[热证] --> B(实热) A --> C(虚热) B --> D[脉洪大有力] B --> E[白虎/承气证] C --> F[脉微数] C --> G[六味地黄丸证]
治疗要旨
-
虚热调理原则:
- 滋阴清热(甘寒养阴配苦寒清热)
- 忌用辛温助火之品
-
方药举例:
- 基础方:六味地黄丸
- 加减:
- 上焦热:加黄芩、黄连
- 血分热:加知母、黄柏
- 津伤甚:加麦冬、五味
临床警示
-
灸法适用证:
- 纯虚寒证(脉沉迟、畏寒、便溏)
- 寒湿痹证(关节冷痛、遇寒加重)
-
误灸变证:
- 初期:烦热口渴
- 中期:肌肉消瘦
- 后期:筋骨萎废
预后转归
- 早期纠正:滋阴清热可复
- 延误失治:
- 阴血难复
- 成痿躄之证
注:本条与《金匮要略》“阴虚阳亢,慎用火攻"之训相互发明,强调"辨证施灸"的重要性。虚热误灸导致的"焦骨伤筋”,与现代医学所见骨质疏松、肌萎缩等病症有相通之处。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