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十三、四
          目录
          
        
        
      十三、四: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此条就是中医在辨症「寒」与「热」,如果摸病人,身体很烫,病人还要穿衣服,就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这是“真寒假热”,表面上是热,其实里面是寒,表示病是往里面走的。
真寒假热,假的热就不用管,直接开去寒的药就行,真热假寒同理。
人的身体里面是纯阴,纯阴里面有阳,六天以后,阳会复出,所以纯阴中间还有阳在里面。如果滤过性病毒跑到很深的身体里面,元阳就会往外散了,造成里面会更冷,因为体力往外散,外面就成为热的。
人的身体能保持一定的恒温,就是阴和阳协调,简单说阳多阴少就会发热,阴多阳少就会发寒,这是「阴阳」的观念。如果寒在里面,里面的阳会往外走,因为阳被挤出来了,所以热在皮肤寒在骨髓,所以这时候摸病人会身体很烫,而病人还要穿衣服,这是因为冷在里面。
如果身大寒摸病人的身体是冰的,而病人不要穿衣服,要脱掉,就是热在里面,这就是「表寒里热」,热在骨髓,「真热假寒」的现象。
鉴别真寒假热、真热假寒:
- 
真寒假热:
- 面色:两颧色红,界限分明,红部虽鲜艳,而不红部则白中带青。
 - 口鼻气:呼出气不温,且不急促,气亦不臭。
 - 舌形:舌虽干而质淡,或红而质润。
 - 脉象:脉虽浮数,按之则无力。
 - 按胸腹:胸腹部按之不蒸手,初按似热,久按不如平人,不觉甚热。
 
 - 
真热假寒:
- 面色:面色表虽冷,面色虽滞,两目则炯炯有神。
 - 口鼻气:呼出气必温,且急促,或有不臭。
 - 舌形:舌虽干而质燥,苔虽薄而根必厚,或黄而疏松,或润而齿枯。
 - 脉象:脉虽沉细,必兼数急。
 - 按胸腹:四肢虽寒,胸腹必热,久按且蒸蒸有热气感。
 
 
以后我们会常看到「上寒下热」,而不用「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看到「上热下寒」,就是告诉你去热和去寒的药必须同用。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谈阴虚内热,他用的是阴盛、阴亡,阳盛、阳亡,所谓的阴盛就是阴实,阳盛就是阳实。
温病派的医生看到每个人都是阴虚,都想到用补药,但是张仲景治病的时候不用补药。他治病的时候小补的时候用炙甘草,中补用大枣、白芍,大补的时候加人参,补阴的药顶多就是这样,反而阳药用的很多。所以治病的时候不用补药。那什么时候吃补药?身体健康的时候才吃补药。这与温病派的观念完全不同。
所以没有病的时候,把自己弄得很好,小补或食补,有病的时候,直接治病,病好再补。
基本病机
真寒假热(阴盛格阳)
- 外在表现:身大热而欲近衣
 - 病机本质:
- 阴寒内盛,逼迫虚阳外越
 - “热在皮肤,寒在骨髓”
 - 元阳外散,里寒更甚
 
 
真热假寒(阳盛格阴)
- 外在表现:身大寒而不欲近衣
 - 病机本质:
- 阳热内郁,阳气不能外达
 - “寒在皮肤,热在骨髓”
 - 热深厥亦深
 
 
鉴别诊断要点
真寒假热
| 辨证要点 | 特征表现 | 
|---|---|
| 面色 | 两颧艳红如妆,余部苍白带青 | 
| 呼吸 | 气冷息微,无臭气 | 
| 舌象 | 舌淡而干,或红而润 | 
| 脉象 | 浮数无力,重按空虚 | 
| 胸腹 | 初按似热,久按不热 | 
真热假寒
| 辨证要点 | 特征表现 | 
|---|---|
| 面色 | 面滞目炯,神志不安 | 
| 呼吸 | 气热息粗,或有臭气 | 
| 舌象 | 舌燥苔厚,或黄疏松 | 
| 脉象 | 沉细数急,按之有力 | 
| 胸腹 | 四肢虽冷,胸腹灼热 | 
治疗原则
- 
真寒假热:
- 急温里寒(四逆汤类)
 - 引火归元(肉桂等)
 
 - 
真热假寒:
- 清泄里热(白虎汤类)
 - 透热外达(栀子豉汤等)
 
 
仲景学术特色
- 
阴阳盛衰观:
- 阴盛/阳盛(实证)
 - 阴亡/阳亡(危证)
 - 不用"阴虚"概念
 
 - 
用药特点:
- 治病以祛邪为主
 - 补药仅用:
- 小补:炙甘草
 - 中补:大枣、白芍
 - 大补:人参
 
 
 
养生要诀
“无病小补,有病祛邪,愈后调养”
- 平人可食补
 - 病中忌滥补
 - 瘥后渐调理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