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一三〇

一三〇: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自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脉浮,病在表,要用汗解。

本来是表热,靠肺的阳在攻表解表,因为火太盛,再一灸,阳就离开了,水还在下面,水还来不及气化,一灸,阳都往上走,水都停在下焦,结果腰以下重而痹。

什么叫痹?就是没有汗又干枯的状况,这就叫做火逆。

如果病人体能很好,会自己好的,在好之前病人一定会先烦燥,津液再慢慢回来,自汗,就是胃的津液回来了。

为什么会有汗?就是津液已经出来了才会有汗,何以知之,因为病人脉浮起来,会流汗了,代表体能慢慢回来,水跑回到皮肤表面上去了,之前的脉浮是被误治的,因为用灸去烧他。

基本病机

  1. 误治过程

    • 太阳表证(脉浮当汗)
    • 误用火灸→邪无出路
    • 火性炎上→阳浮水停
  2. 病理特点

    • 阳升于上:邪热壅盛
    • 水蓄于下:腰以下重痹

证候演变

阶段 主要表现 病机要点
误治初期 腰以下重着麻痹 阳气上越,水湿下滞
自愈前期 先见烦躁 正气来复,抗邪外出
解候 自汗出 营卫调和,邪随汗解

辨证要点

  1. 火逆证特征

    • 下焦痹阻:腰以下沉重麻痹
    • 上热下寒:面赤口渴与下肢冷痛并见
  2. 自愈征兆

    • 先烦后汗(正邪交争→汗出邪退)
    • 脉浮持续(正气抗邪外出之象)

治疗原则

  1. 救误方法

    • 引火归元(导上热下行)
    • 化气行水(通下焦水滞)
  2. 禁忌

    • 不可再汗(恐更伤阳)
    • 慎用苦寒(免伤中阳)

预后判断

  • 向愈指征
    • 汗出津津(非大汗)
    • 烦后神清
  • 恶化征兆
    • 烦躁不止
    • 汗出如油

临床启示

  1. 误治教训

    • 表证当汗,但需遵法度
    • 火灸适用于寒证,忌用于热证
  2. 现代意义

    • 类似不当热疗导致的水液代谢紊乱
    • 提示"上热下寒"证的形成机制

注:本条揭示"火逆"致病的特殊传变规律,与《内经》“阳气者,烦劳则张(生气通天论)“的理论相呼应,体现中医"因势利导"的治疗思想。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