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一三三
目录
一三三:「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人身上皮肤表面有一定的温度,皮肤表面有一层水气在上面,叫太阳表水,还有一个太阳的表热,两个不一样,这两个混在一起就是体温;
当热没有了,只剩水就会感觉冷,如果水没了病人流虚汗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热;
当伤到寒以后,皮肤表面的水会很多,加温针的时候,水就会逆流进去,水逆流回胸就会动悸,病人像受到惊吓一样,惊惶就是水逆流的现象,所以永远禁用温针去取汗,或三温暖去取汗。
所以太阳表症,要用药发汗解表,不能靠火烤、温针、艾灸等外部力量发汗。
以上讲的是太阳证中篇。
中药的辨症论治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取法都自「伤寒」和「金匮要略」两书。
赵情初说:古人随证以立方,非立方以待病。
祖国医学的可贵处就是统一整体观念的。仲景的学说就是最可贵的辨症论治。
病机与误治后果
-
太阳表证的生理基础:
- 皮肤表面的温度由「太阳表热」与「太阳表水」(水气)共同维持,二者平衡形成正常体温。
- 表热不足则畏寒;表水流失(虚汗)则燥热。
-
伤寒误用温针的病理变化:
- 伤寒时,寒邪束表,皮肤表面水气壅滞。
- 温针强行发汗,导致水液逆流入胸,引发:
- 动悸:水气凌心,心阳受扰。
- 惊惶:水邪内侵,心神不宁。
治疗禁忌与正确治法
- 禁用温针、火烤、三温暖:
- 外热强行发汗会破坏表水与表热的平衡,导致水邪内逆。
- 正确治法:
- 太阳表证(伤寒或中风)应通过药物解表发汗(如麻黄汤、桂枝汤),不可依赖外部热源。
中医辨症论治的核心思想
- 辨证立方,非方待病:
- 古人根据具体证候制定方剂(如仲景学说),而非固定方剂对应所有疾病。
- 整体观念:
- 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治疗需兼顾表里、寒热、虚实。
总结:太阳伤寒误用温针会导致水逆惊悸,凸显中医“因证施治”的重要性。临床应遵循自然解表法则,避免强行发汗,维护机体阴阳平衡。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