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一三四
一三四:「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关」讲的是脾胃的脉、胃气的脉。
关的脉很细很数,摸到病人的脉很细,就代表身体很虚。
数代表热,就代表病人虚热了。
何谓虚,虚就是无物,没有东西堵到,张仲景特别讲关上,讲的就是胃,胃里面虚,就是胃里面已经没东西了,胃气在上面,空在那边并没有消化,从这一点知道张仲景说,「以医吐之过也」,前面医生可能开了吐药给他,或是病人有伤寒表证,来不及吃桂枝汤却吃了壤东西,一吐,结果把肠胃里面的东西都吐光了;
这里是病人没有吃到发表的药,就开始吐。
中医里面有汗法、下法、吐法,都是中医治病的方法,通常采汗法、下法,吐法很少用,病人吐的时候,可以把脏东西叶出来,所以有时候会采吐法,过去有医师专门用吐法,他们的观念是,一吐掉后胃里面没有东西了,胃的元气会起来,就是免疫系统会起来,抵抗力的来源都靠胃里面一直消化食物,一直在吸收营养,结果一得到感冒,胃不吸收营养了,这时候医生又不敢攻下,攻下怕引起其它的变证,干脆把胃里面腐败的食物吐出去,肠胃的津液马上就成为固表的抵抗力;
脾主饥,感觉到饿,脾阳。
吐可以,但是张仲景说吐太过了,如果一二日吐之者,如果刚开始吐,只吐一两天,腹中饥,口不能食,病人有饥饿的感觉,但是嘴巴吃不下东西,就是胃的津液伤到了,但是脾脏的功能还很好,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有「腹中饥,口不能食」就是如此,就是胃的津液都吐掉了,脾脏的功能正常,脾胃是相表里的,想吃东西,感觉到肚子饿就是脾脏的功能恢复了,脾脏的功能没有恢复的时候,病人不会想吃东西的。
平常吃一点桂枝汤,因为久坐,会腰酸,有一点点中风的症状。
所以小孩子一得到感冒的时候,第一就是没有胃口了,桂枝汤一下去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胃口恢复了,小建中汤一下去,为什么胃口会恢复,当胃的功能受到损害,口不能吃东西,吃东西吃下去,胃不能吸收,可是肚子又很饿;
连续吐好多天后,肠胃就很虚了,里虚。
吐了三四天之后,不但胃伤到了,脾脏也伤到了,脾脏也伤到的状况下,胃里面整个冷了、没有胃阳,因为吐光了,冷掉以后稀饭也吃不下去了,此时病人感觉吃冷的东西比较舒服,因为胃里面很冷,没有功能没有蠕动,热的下不去了,但是吃了冷的东西,下去到胃里面又「朝食暮吐」,所谓的寒,就是没有蠕动了,一吃食物就停在胃里面,也没有磨碎就停在里面,吃完就感觉胀胀的,从早上吃的东西都不消化,到了黄昏的时候,就吐出来了,就是冷太过了,脾胃都伤到了。
如果腹中饥,口不能食,就是吐伤到胃液了,这是虚证,处方有大半夏汤,大半夏汤的方子里面,有半夏来止呕开胃,有人参把胃的津液补足,所以小柴胡汤有呕,小柴胡汤里面也有人参,所以只有这两味药,一个止呕,一个增加胃液,摆明的就是胃液伤到了,让这药停在胃里面还加了白蜜,就是蜂蜜,蜂蜜生用会加强药的效果,像芒硝滚一滚就停了,不可以滚六碗水到两碗水的时间,有的时候烫一下就好了。
如果吃到朝食暮吐,就是西医的胃下垂、胃酸反逆、火烧心,朝食暮吐就是吴茱萸汤里面有四味药,人参、生姜、红枣,这几味都是健胃整脾的,把胃液补足的,再加吴茱萸,这药很热,让脾脏功能马上恢复,让胃马上热起来,生姜可以换成干姜,温中的力量比较强。
大半夏汤是专门对胃,吴菜萸汤更强,吴茱萸汤是进入脾脏的,平常小孩子如果吃壤肚子,吐的太过了,就给他大半夏汤,吐得已经不想吃东西了,早上吃的稀饭到晚上吐出来还是稀饭,就给吴茱萸;嗳气很厉害的时候,加上旋覆花代赭石汤。
吴菜萸汤,临床上只要病人胃酸逆流,里虚,都可以用。吐得严重,就把生姜换成干姜,来温中。
刚开始很浅很轻的呕吐,大半夏汤就行。严重一点,胃酸反逆、火烧心等症状,就用吴菜萸汤。最严重,嗝气很厉害,冲到食道了,就是旋覆花代赭石汤。
吴菜萸汤用在胃下垂,一剂就知。
怎么知道胃下垂了?「朝食暮吐」就是了,摸脉也可以摸到,一般心脉没了,即左手的寸脉没了,右手的关脉很大,心脏摸不到就代表胸阳没了,右手的关脉就是脾胃脉,脉大就表示停在那边没有功能,结果脉会胀大,因为胃阳没有往上升变成胸阳,上焦整个冷的。
还有一种实症的朝食暮吐,上面的是虚证。实症在阳明篇中会介绍。
在美国,看到很多胃病的例子,都是因为吃过多的精制过的糖所做的甜食所造成,开药方给病人的时候,必须同时叫病人甜食不能吃、巧克力不能吃,可乐不能喝、咖啡不能喝了;喝茶最好。
胃吃太多精炼糖,吃到嘴里是甜的,到胃里是酸的,酸性过重,胃虚寒,最后就是食道癌、胃癌或胰脏癌。
治胃病的时候,用粉剂比较好。
粉剂比汤剂、丸剂还好,丸剂外面包了一层蜂蜜,胃消化时消化了蜂蜜,结果药到了十二指肠才消化。所以粉剂直接入胃,更好。汤剂太快了,胃酸还没消掉,药力就跑到大肠了。
吐法为古代医家治疗法则之一。张载人以吐治宿疾,名噪一时。现在很少用吐法了,秉照「内经」的原意,病在胸膈以上采吐法,病在中焦采和解,病在下焦采攻下的方法把它清掉。
原文解析
「太阳病」本应恶寒发热,若出现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此为医者误用吐法所致。根据误吐时间不同,症状表现有异:
- 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但口不能食
- 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
注:此属「小逆」,即治疗失误引起的轻微变证
脉象病机分析
- 关上脉细数:反映脾胃虚热
- 细脉:主虚(胃中空虚)
- 数脉:主热(虚热)
- 病机关键:误吐导致胃气受损,津液耗伤
误吐后的分层病证
1. 轻证(吐一二日)
- 症状特点:
- 腹中饥(脾阳未损)
- 口不能食(胃津受损)
- 病机:胃液耗伤但脾功能尚存
- 治疗方剂:大半夏汤(半夏+人参+白蜜)
2. 重证(吐三四日)
- 症状特点:
- 恶闻粥臭
- 喜冷食(假热现象)
- 朝食暮吐(胃寒不化)
- 病机:脾胃俱伤,胃阳衰败
- 治疗方剂: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干姜+大枣)
3. 兼证处理
- 嗳气严重:合旋覆花代赭石汤
- 胃下垂特征:左寸脉弱+右关脉大
现代临床要点
- 禁忌饮食:
- 精制糖类(巧克力、可乐等)
- 咖啡等刺激性饮品
- 剂型选择:
- 优先选用粉剂(直接作用于胃)
- 次选汤剂(吸收过快)
- 慎用丸剂(可能延迟释放)
吐法运用原则
- 传统应用:
- 上焦病:吐法
- 中焦病:和法
- 下焦病:下法
- 现代观点:吐法已少用,需严格把握适应症
临床注意:甜食过量易致胃酸过多,长期可发展为胃癌、食道癌等恶性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