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一四八

一四八:「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而微汗出,及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客气动膈,膈内拒痛,短气躁烦,心中懊,胃中空虚,阳气内陷,心下因鞭,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中风发热才会脉浮则为风,数则为热,热跑到血里面,脉就会数了,脉跳得很数的时候,就代表热在血里面。

头痛发热而微汗出,桂枝汤证。有汗就不是麻黄汤证。再加上及恶寒者,或项强,就是葛根汤证。

心下,胃的地方,中脘穴。此处为胸阳,阳气下降的地方,结胸,就代表这里被痰、水、热,梗住,所以我们开处方去痰去水去热。为什么用白蜜,就是蜂蜜可以解毒,解甘遂的毒,还可滋润津液。

一攻下,阳气向下走,表邪下陷到胸膈里,堵在这里。同时肠胃的营养攻掉了,血的源头没了,肠胃里津液的来源也没了,身体水就少了,身体会发黄。

大肠中的水和大便,小肠火一烧,水往上走入肺。肺气肃降,水入肾,再入膀胱。膀胱中的水,被小肠烧,气化的水进入肝脏,排出的胆汁。所以水的源头,都来自大肠。

所以水的源头没,血中缺水,马上可以看到血的颜色,身体发黄。

黄,一会后会分阳黄、阴黄。鲜黄是胆、暗黄是肝受伤。半夜1-3点没事就醒过来,肝就有问题,两年以后就会肝硬化,肝癌。

肺,是白色的,心是赤色,肺白多,心脏小,白配上一点点红,是粉红,手掌是上焦的表现,是粉红色的。肝有问题,比如肝有实证,肝硬化、肝癌,里面被占住了,肝的容积变小了,血就藏进不去,大量的血进入心脏,所以手掌就开始变红,肝病越严重,手掌从鲜红变成暗红。

还有一种是微细数,代表血里面的津液没了,血里面的水不够了,血很热就会有虚的热。

表未解也,应该是攻表才对,医反下之,一攻下的时候,病人的血往下走,身体上的血就虚掉了,结果表阳就下陷了,动数变迟,脉就变慢了。

这水正常应该是透发出去,结果这水没有发透,流回来了,流回到胸腔里面来,入内了,这水往里面跑的时候,变成了客气动膈,水在皮肤表面叫做水,进入身体里面就是成为湿了。

膈内拒痛,就是膈上面,湿在胸膈横膈的地方,里面还有痰,痰相湿和水整个梗在胸隔的地方,硬邦邦的,硬块吐不出来,整个结在这地方。

病人短气烦躁,就是因为人呼吸的时候,横膈要下降,胸膈梗到了,又降不下来,因为梗到了,一吸气就要吐出来,就变成短气,病人烦躁,阳没有办法下降,阳在上面当然会烦躁,心中懊,就是胃里面很难过,胃中空虚因为被误下了,肠胃里面空了,所以误下才会有结胸,平常不会的;

若不结胸,为什么没有结胸?就是病人上焦没有湿热,没有湿痰,湿痰很盛的人,开桂枝汤的时候,看病人的舌头很湿,就桂枝汤加白朮、茯苓;

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胸里面没有湿热,水一进来就只是水,因为被胃蒸掉了,阳气往上跑了。

因为被攻下了,胃虚掉了,只有头有汗,就是津液伤到了,因为一攻下的时候,肠胃的津液也跟着出去了,这时候津液伤到的话,津液只剩下一点点,头上只剩一点点阳,所以只有头上有一点点汗,其它身上都没有汗,因为津液不够了,被攻下了,那小便当然不利了,身必发黄,因为人本身津液伤到不足了,这黄就是透过皮肤看到血的颜色。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 | 芒硝一升 | 甘遂一钱

上三味, 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一二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大陷胸汤的方剂比大陷胸丸更少了,大黄三钱,芒硝五钱,甘遂五分生用,五分剂量差不多是小塑料勺一勺,如果「结」得很厉害的时候要加重,有时候加到二勺三勺,平常大部份二勺就到了,很少用到三勺。

用了甘遂,一定上吐下泻。临床上看,一定是泻的多,从大便泻水好像水龙头打开一样,不是从小便排。看起来很凶,但是病人会感觉好舒服。大概药力会维持三个小时。

剂量,大黄四钱,芒硝两钱分两包,一次吃一钱。

小编:这里视频课的剂量和书中剂量不一样。

像西医讲的急性肺扩张,肺突然的膨胀起来,或是肠梗到,麻痹性的肠梗阻,都是中医讲的大陷胸汤证,所以是「热实结胸」,如果热实结在肠中,就是大承气汤证,现在梗在上焦就是大陷胸汤。

热证,病人热,舌苔黄的厚的,人的气色很旺很亮光鲜亮丽,说话声音很大,焦躁不安跑来跑去,脉浮紧数。

热实结胸,这个实可能是肿瘤,因为积痰或淤血都会生瘤。或者肺里化脓疡。

后面有十枣汤,结胸,完全是水在里面。病人咳嗽很厉害,但坐不得卧,躺不下去,一躺咳嗽更严重,肺底下积水,胸正中很难受,心下痞。

大陷胸汤与大陷胸丸有一个明显差异,大陷胸汤的痞硬而痛是从心下往下到少腹的关元穴附近;而大陷胸丸的痞硬而痛是从心下往上走,所以用丸剂,不然汤药走太快,一下子跑到下焦去了。

用六碗水先煮大黄,煮成二碗,大黄的滓去掉,纳芒硝滚一二下就好了,再拿甘遂粉倒进去,所以甘遂生用的,先喝一碗,如果喝一碗没有上吐下泻再喝,一般来说差不多隔六小时,如果又吐又泻就不用再喝了,如果光吃大黄芒硝,一下子就里急后重,但是如果加甘遂下去,就是喝大陷胸汤的感觉,喝到胃里面就不走了,药往上走,里面好像打仗一样,等到你感觉药力往下走,大出来的全部是痰没有大便,因为肺和大肠是表里的。

为什么加了甘遂,痰全部从大肠出来,而不是从肺出来?因为痰渗入膈膜,再进入三焦,再渗入大肠出来,渗出来的。

药力大约持续三小时,泻下的时候是从大便出来,好像水龙头打开一样泄出来,病人家属很紧张,但是病人本身拉出来以后精神变好,觉得很舒服。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小儿急惊风,胸满心下石鞭,心下就是胃的地方硬硬的,咽喉痰潮,痰潮壅塞,直视惊挛,像脑膜炎眼睛都瞪直了,胸动如奔马者,呼吸就很痛很快。

小孩子,痰一直不断吐出来,呼吸很短,发热,眼神呆滞,身上发烫,脉很数,就是热实结胸。

【古方便览】曰:胸高起,或背曲成疴瘘之状,或腹内陷下濡而牵引及背,脚细软赢瘦而不能步行,手臂不遂者,皆治之。过去陷胸汤临床上看的时候,包括小儿麻痹发壮热的时候都是大陷胸汤证,壮热来的时候,整个水痰热积在肺上面的时候,结果脑神经烧坏掉了,这都是大陷胸汤证。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治「热实结胸」之主药,其它凡胸痛剧者,尤有特效。凡医者临死地,不可无此手段。又因留饮而肩背凝痛者,有速效。小儿患「龟背」等,亦有用此方者;小孩背弯起来,其实里面都是痰,全部梗在那地方,有时候梗在胸口,有时候绷起来一块,其轻者,宜用「大陷胸丸」。又小儿将成「鸡胸」时,宜及早用此方,以收速效。

原文摘要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

  • 浮则为风
  • 数则为热
  • 动则为痛

症状表现:

  • 头痛发热而微汗出
  • 恶寒(表未解)

误下后果:

  1. 结胸证

    • 动数变迟,客气动膈
    • 膈内拒痛,短气躁烦
    • 心中懊憹,胃中空虚
    •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
    • 治法:大陷胸汤主之
  2. 非结胸证

    • 但头汗出,余处无汗
    • 剂颈而还,小便不利
    • 身必发黄

病机分析

  1. 表证未解

    • 中风发热见脉浮数,热入血分则脉数
    • 头痛发热微汗出属桂枝汤证
    • 兼恶寒或项强为葛根汤证
  2. 误下变证

    • 阳气下陷,表邪内陷胸膈
    • 肠胃空虚,津血生化无源
    • 水液代谢失常(发黄机制):
      • 大肠水液经小肠气化→肺→肾→膀胱
      • 津液不足则血中缺水,见身黄

结胸证详解

病位与病性

  • 心下(中脘穴)为胸阳下降之通路
  • 痰、水、热互结阻滞形成硬结

症状特点

  • 膈内拒痛:痰湿壅塞胸膈
  • 短气烦躁:横膈运动受阻
  • 胃中空虚:误下伤津

发黄鉴别

  • 阳黄(鲜黄):胆病
  • 阴黄(暗黄):肝病(肝硬化先兆见凌晨1-3点易醒)
  • 手掌颜色变化:肝病进展时由粉红→鲜红→暗红

大陷胸汤应用

组成与煎服法

  • 大黄六两 | 芒硝一升 | 甘遂一钱
  • 先煮大黄,后下芒硝、甘遂末
  • 得快利即止服

现代用量参考

  • 大黄9-12g | 芒硝6-9g | 甘遂1.5-3g(生用)
  • 甘遂增量标准:按结硬程度调整

药效特点

  • 服药后3小时内水泻如注(主要从大便排水)
  • 泻后反觉舒适(邪去正安)

类证鉴别与扩展应用

  1. 与大陷胸丸区别

    • 汤证:痛从心下至少腹
    • 丸证:痛从心下上攻(缓攻上焦)
  2. 现代对应病症

    • 急性肺扩张
    • 麻痹性肠梗阻
    • 肺化脓疡
  3. 特殊病证

    • 小儿急惊风(痰热壅塞)
    • 龟背/鸡胸(痰饮凝滞)
    • 肩背凝痛(留饮所致)

临床要点

  1. 辨证关键

    • 热实结胸见舌黄厚、声高气粗、脉浮紧数
    • 与十枣汤证(纯水饮)鉴别
  2. 治疗警示

    • 甘遂必致吐泻,需预先告知
    • 中病即止,防伤正气
  3. 古籍补充

    • 《类聚方广义》治小儿痰热惊厥
    •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强调速效治剧痛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