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一六二

一六二: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如果病人发汗而复下之,就不会结胸了,就是没有发汗攻下才会结胸,现在发汗复下之就代表里面虚掉了,因为攻下的药一定是寒凉的药。

攻下的时候血液住下走,肠胃就虚冷掉了,胸胁满,汗发掉以后,很多还没有发出去的汗,因为攻下汗又回头,结在胸膈的地方,这汗不在胃里面,如果在胃里面一下子就发散掉了、这汗在胃的外面,停在胸膈这儿,所以胸胁满。

胃里津液发表了,肠胃津液攻下了。胃扁扁的,空了。如果胃里有宿食,只发汗会恶心,但这里复下了,把宿食排掉了。我们阴阳要平衡,阴是津液,胃火是阳,胃的蠕动有热能,热能储存在津液中,没了津液,热性本轻,热则往上冲到头,头出汗。

微结就是一点点结,如果没发汗攻下会大结,小便不利,因为攻下水跑掉了,发汗水也跑掉了,当然会小便不利。

渴而不呕,嘴巴很口渴,但是人不会恶心,但头汗出,往来寒热,胃在中间,如果胃里面没有水,病人会口渴,如果胃里面有水,不但不渴还会呕吐,胃里面没有水,胃热往上冲,头就一直冒汗,但头汗出。

水一直往上跑,其实这水就是胃里面的津液,常人如果饿过头,手脚一直发抖。头会开始冒冷汗,西医说血糖太低了,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有往来寒热,心烦。有少阳证,太阳证,同时胃的津液没有了,这种状态之下,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

胸胁满,往来寒热,就是半表半里所以用柴胡,发汗而复下之,还有伤寒脉证,所以要用桂枝,还有加上甘草这几味能温中达表,这就是前面柴胡桂枝汤的意思,能让中焦温起来,让抵抗力到表面上去,把还没有进来的滤过性病毒就排掉了;

因为发汗又下利的状况下,滤过性病毒没有随发汗发掉又顺着汗液回来,所以滤过性病毒是散的,不是集中在表上面,而是停在三焦散开来的,如果这病毒只在肌肉皮肤表面上用桂枝就够了,但是因为滤过性病毒已经进入三焦淋巴系统,所以要用柴胡把它推出来,再用桂枝把它透发了,因为胃的津液已经没了,所以要用甘草补足胃的津液。

渴,张仲景在治渴的时候,喜欢用栝蒌根,栝蒌根能去热止渴,病人只要有渴就可以加栝蒌根可以把肺的津液补足,不渴的话用半夏,决定用半夏就要问病人渴不渴,渴就不要用半夏,不渴就可以用半夏。

胃虚热无大渴往上冲用黄芩,而不是用石膏,石膏是实热证,病人会大渴饮多。但头汗出,牡蛎专门降浮阳,胃的阳气浮在头上面,就像热气球浮在上面降不下来,牡蛎一下去把它整个往下导。

芩连是味苦的,石膏是心甘发散的,都是去热。石膏去胃家的实热,不是肠家的实热,比如病人大渴,一直要喝东西,就是胃家的实热。病人有可,但不是大渴,用黄芩。会用到石膏时,一定用在纯热证,有往来寒热,石膏就不对症。

牡蛎降浮阳。浮阳,则头汗出。干姜只是温中,同时把浮阳降回来,阳要收敛。阳跑到四肢上的外症,大都用牡蛎。心阳外走,肾阳外走时,就要加龙骨了。火灾时那个救逆汤,收到惊吓,心阳外走,恐惧要逃命,肾脏会被挤压很厉害,西医说就是分泌类固醇,比平常跑的快,还不会累,肾阳外走,所以西医把类固醇,当最后一线的药,不管是心衰还是怎么都在用,我们则用龙骨牡蛎一起。

甘草炙过,津液会更多,还会比较热一点,所以一般用干姜时,都用炙甘草。同时重用还能强心。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 | 桂枝三两 | 干姜二两 | 黄芩三两 | 栝蒌根四两 | 牡蛎二两 | 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临床上,只要病人说,很口渴,全身肌肉没力气,小便不好,只要讲胃里很不舒服,又不会恶心,还没有胃口,就可以开处方了。里面的病可能是,肝硬化、肝癌、胃癌、胰脏癌,不用管,要中虚。最简单是,只要有往来寒热,柴胡一定要用,只要肌肉酸软有汗出,就是桂枝。干姜最主要是温中,生姜是散胃水,二者都能止呕,但是干姜治胃寒,胃太热或有积水则用生姜。此时胃里没有东西,我们用干姜来温中。

有外证所以重用柴胡,柴胡用五钱六钱,桂枝用三钱,干姜用二钱,栝蒌根用四钱,黄芩用三钱,牡蛎用二钱,炙甘草用二钱。

栝蒌根,经方中除了柔痉会用,在病人只要有渴,就可以用。如果口渴严重,栝蒌根再加重。专门治疗血管里的水不够。糖尿病的人,就是血管里水不够,血糖才会高,所以病人身体自救才一直口渴,一喝水就从小便排掉。平常喝的水无法进入血脉,一定是食物才可以。肺的津液伤到,心和肺都属于上焦,胸是诸阳之会,所有阳经会在胸部,血在这里交换,肺中是气,如天上的云雾,是大肠气化上来的水,这个水才可以进入血脉,栝蒌根就是补肺里的水,治肺热。

劳症,痨瘵。就是怎么吃也吃不饱。遇到一个人看着像桂枝汤,处方下去汗也不流。又想小柴胡,也没有用,就算十全大补汤也没用。人有风湿,在关节就是风湿关节炎,湿在胃则是寒湿,湿在肾则肾功能不好。现在这个湿,在血脉里。劳症的人,一定很瘦,吃大鱼大肉再多也还是瘦,血脉直径比正常人大一倍,瘦小的人血管竟然比高壮的人还要粗,其中只有一半装血,剩下一半就是湿。所以风湿关节炎,或者脏结的药,去湿吃了也没用。血管相当于正常人两倍,所以相当于带一个人在动,很容易疲劳,没有办法持久工作。

劳症,本身津液都不够了,头上还有汗,就是湿在血里。吃了药,还会流汗,就是在排血脉里的津液。

小孩子不会是劳症,纯阳之体,怎么吃也比较瘦。

劳症,只可能会有但头汗出。没有劳证,又发汗,又攻下,不会有小便不出,微结,但头汗出。临床上,柴胡桂枝干姜汤就是劳证第一方,当然还有其他的方子。平常没有劳证的人,得不到这种病。

【类聚方广义】本条方曰:瘵、肺萎、肺痈、痈疽、痔漏、结毒、霉毒等,经久不愈渐就衰惫,胸满,干呕,寒热交作,动悸,烦闷,盜汗,自汗,痰咳,干咳,咽干,口燥,大便溏泄,大便不利面无血色,精神乏困,不耐厚药者,宜此方。

只要是长久不愈的人,就会慢慢消弱下来,所以张仲景出「痨瘵」的第一个方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

为什么叫作「痨」?他不能动,一动就一天起不来。

为什么会造成痨?因为工作上的关系,大部份是劳心才会有,劳力的人得到的是疲劳。

痨症的人吃什么药都没有用,吃什么食物都不会胖,摸脉很洪大,但是脉是中空的,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张仲景开的第一方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 明明是桂枝汤的病人,桂枝汤下去没感觉,再开强一点还是没感觉,开麻黄汤下去,汗都不流一滴,这就是痨。

以中医的观念,平常人的湿在中焦。就是内湿,如果湿在关节就是风湿,如果湿在血管里面就是痨。

血液的新陈代谢有一定的量,如果血管有湿沉在里面,会造成一动就来不及补充能量,桂枝能让动脉的血液循环加速,血管的外壁就是淋巴系统,这是三焦网络就要靠柴胡,血管里面的血比较多?水比较少,脉洪大,所以用大剂的栝蒌根把水补足,因为血里面长年津液不足产生的燥热,用黄芩下去把它去掉,但是推动的力量不够,用干姜、炙甘草来建中,一下去把脾胃的功能加强起来,配合在一起,这时候就能把血管里面的湿推上皮肤表面上去,所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吃下去后,病人所得到的汗是湿汗,所流出来的汗粘答答的。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这汗出来的时候,湿答答的出来?有湿为什么不用白术?如果湿在关节、肌肉、脾脏上面可以用白朮,但湿在血管里面则不能用白朮,因为白朮收敛的力量很强,白朮可以止利,如用于此,反而不利发散血中之湿。

白术,去湿是关节、脏腑之间、肠胃里。血脉里没用。

1. 核心病机与证候特点

(1)形成机理

graph TD
    A[伤寒五六日] --> B[误治过程]
    B --> C[发汗伤阳]
    B --> D[攻下伤阴]
    C --> E[表邪内陷]
    D --> F[胃津耗竭]
    E --> G[三焦郁热]
    F --> H[虚阳上浮]
    G --> I[往来寒热]
    H --> J[但头汗出]

(2)典型症状群

  • 主症

    • 胸胁满微结(少阳枢机不利)
    • 但头汗出(虚阳上浮)
    • 往来寒热(正邪交争)
  • 兼症

    • 小便不利(津液亏损)
    • 渴而不呕(胃阴虚热)
    • 心烦(热扰心神)

2. 方药解析与剂量要点

(1)组方结构

药组 药物 剂量比例 作用靶点
和解枢机 柴胡+黄芩 8:3 三焦淋巴系统
温阳达表 桂枝+干姜 3:2 中焦→肌表
滋阴降火 栝蒌根+牡蛎 4:2 血脉→上焦
建中复脉 炙甘草 2 脾胃根本

(2)现代剂量换算(基础量)

  • 柴胡24g → 黄芩9g
  • 桂枝9g → 干姜6g
  • 栝蒌根12g → 牡蛎6g
  • 炙甘草6g

3. 临床应用拓展

(1)现代适应症

  •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消渴型)
  • 慢性肝病:肝硬化代偿期
  • 肿瘤治疗:放化疗后津伤证
  • 免疫疾病:干燥综合征

(2)特殊病机——“痨证"辨治

graph LR
    A[血管容积异常] --> B[血中水少湿多]
    B --> C[脉洪大中空]
    B --> D[极度疲乏]
    B --> E[消瘦不纳]
    C --> F[栝蒌根补液]
    D --> G[柴胡通三焦]
    E --> H[干姜建中]

4. 鉴别诊断要点

鉴别点 本证 小柴胡汤证 柴胡桂枝汤证
病机特点 津伤阳浮 少阳枢机不利 太阳少阳合病
汗出特征 但头汗出 可有全身汗 可有全身汗
胃肠状态 干涸不呕 喜呕 心下支结
舌脉特点 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舌苔薄白/脉弦 舌淡红/脉浮弦

5. 倪师临床心法

(1)用药精要

  • 柴胡:“三焦总枢”,用量宜大(15-30g)
  • 栝蒌根:“血脉增液剂”,糖尿病必用
  • 牡蛎:“浮阳降逆药”,头汗特效

(2)治疗警戒

  • 三禁原则

    1. 禁用发汗(重伤津液)
    2. 禁用攻下(更损胃气)
    3. 禁用利水(加重阴伤)
  • 药后反应

    • 初服微烦→正邪相争
    • 复服汗出→湿邪外透
    • 粘汗为效→湿毒排出

6. 类方比较与进阶应用

(1)与补中益气汤鉴别

  • 相同点:乏力、消瘦
  • 不同点
    • 本证:津伤热浮,脉洪大
    • 补中:气虚下陷,脉弱

(2)肿瘤治疗延伸

  • 配合思路
    • 肝癌:加鳖甲、丹参
    • 肺癌:加麦冬、杏仁
    • 淋巴瘤:加夏枯草、玄参

注:本方体现"和解少阳,滋液降火"的治疗大法,凡久病伤津见上热下寒、津亏阳浮者,皆可化裁应用。尤适合现代代谢性疾病与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治疗。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