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一六六
目录
一六六: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病反入里,则作「痞」,按之则自濡,但「气痞」耳。
浮就是病在表,紧就是寒,就是表有寒,按伤寒的法则,应该是先发表再攻里,结果先攻下造成病反而入里,「痞」证就出现了。
所以结胸和痞,都是有表症,没有解表反被误下造成的。
有表证的时候要发汗,开桂枝汤、葛根汤下去的时候,会出表汗,这汗是从肠胃的津液来的,所以肠胃的津液是汗的源头,肠胃的津液应该是走皮肤出来,结果反攻里的话,肠胃的津液就往下走了,往下走的时候,本应在表的免疫系统就跑进肠胃里面来,所以肠胃里面的津液,可以从肠胃达到表,表的津液也可以顺着同样的管道进入肠胃。
肠胃科的病人一定要特别注意,为什么要按之自濡,连张仲景都要去按他,就是要你作腹诊,就是要确定一下,肚子有没有长了硬块在里面。
自濡,就是软软的没有东西。
如果有硬块可能是硬大便,如果压下去软绵绵的,代表里面没有堵到东西,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只是气堵到了,为什么?因为胃里面有热度有动能,热气应该是往上走的,走到头上、走到四肢表面的,结果被攻下的时候,热就往下走,堵塞在下面所以这气体是热气,所有肠胃科的病,后面所介绍的泻心汤,大多是寒热并见,寒热胶结的情形。
人体内从胃一直摸到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胃的下方就是胰脏,中医叫做膵肉,旁边是脾脏,中间有脾之大络(大血管),脾脏有血管通到胃的下方,胃的蠕动就是靠下面的血管充血帮忙它蠕动的,「中脘穴」正好在胃的上方,肚脐的两边就是「天枢」,刚好就是在大肠的两个上头,小肠的正中心就是「关元穴」,如果按下去胃里面软绵绵的就是没有东西堵到。
病因病机
- 原发病:脉浮而紧(表寒证),当发汗解表
- 误治:反用下法,引邪入里,形成痞证
- 病机关键:
- 表邪内陷,气机壅滞
- 肠胃津液下行,体表卫气内入肠胃
- 胃热被下药郁遏,热气痞塞中焦
证候特点
- 主症:心下痞满,按之濡软(无硬物结聚)
- 鉴别诊断:
- 结胸证:按之硬痛(实邪结聚)
- 气痞证:按之柔软(无形气滞)
腹诊要点
- 检查部位:
- 中脘(胃区)
- 天枢(大肠区)
- 关元(小肠区)
- 诊断意义:
- 按之濡软:无形气痞(泻心汤证)
- 触及硬块:需鉴别燥屎、肿瘤等有形实邪
治疗原则
- 核心病机:寒热错杂,气机痞塞
- 治法: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如诸泻心汤)
- 生理基础:
- 胃热上冲为正常生理
- 误下后热陷中焦,影响脾之大络(胃蠕动动力来源)
注:本条强调腹诊在胃肠病鉴别诊断中的重要性,为后续泻心汤证治奠定基础。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