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一六八
目录
一六八:「太阳病」,发热恶寒,医发汗,无阳而阴独,因复下之遂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润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太阳病,发热恶寒,麻黄汤证。
太阳病,发热恶寒,医生给他发汗就好了,无阳而阴独,结果发汗发多了病人的阳气都没了,胃里面的津液都没了,血里面的津液都没了,完全剩下阴了,因复下之,又攻下,遂心下痞,造成心下痞了,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表被发汗发掉了,里又被攻下,所以阴阳都消掉了,复加烧针再加上烧针,结果病人胸烦,面色青黄。
阳气都没了,热证都么了。阳很足,则气色光鲜,讲话有力量声音大,口渴。阳不足,病人安安静静不讲话,不口渴。
讲青色的时候已经是「果」了,中医看到青色的时候,就知道他血凝到了,血停止下来了,也就是血缺氧了。
临床上看到冻死的人是发青的,还有心脏休克、人缺氧的也是,所以看到病人面色发青,基本上病人的感觉是痛,且血液循环停止下来了才会青色的。
如果看到黄色的,黄色是湿聚,就是湿聚在一起太盛的时候,病人显现在面上的是黄色。
像小孩子的脸上,山根一带有青的一块,这是腹部,所以小孩的血凝在小肠里面,这时候要用小建中汤重用芍药,小建中汤是桂枝汤里面芍药加倍再加饴糖,小建中汤进入肠胃把静脉血打出来,所以小建中汤下去以后,胃口大开;
另外嘴唇上有一点一点的白点,就是肚子里面有虫;
为什么肤润者,因为阳脱而油脂往外走,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因为脾主四肢主肌肉,如果手脚还有温度,代表胃气并没有丧失掉,只要病人的胃气没有丧失掉,在张仲景的理论都是可以治的,一直到胃气没了再好的药都不收的时候才放弃。
一摸病人身上,油出来了,就是危险的时候,还是要尽量救,用四逆汤,如果严重,茯苓四逆汤,后面还有通脉四逆汤,很多种选择。
证候分析
-
初始症状
- 太阳病表现为发热恶寒,属麻黄汤证。
-
误治过程
- 发汗过度导致阳气耗伤(无阳而阴独),胃与血液津液亏虚。
- 误用攻下法后出现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之气衰竭。
- 再加烧针治疗,引发胸中烦闷。
面色与预后的关系
- 面色青黄
- 青色提示血凝或血缺氧(如休克、剧痛),属危重证候。
- 黄色反映湿邪壅盛。
- 肤润与手足温度
- 皮肤油润为阳气外脱(油脂外泄),难治。
- 若面色微黄、手足温暖,表明胃气尚存(脾主四肢),易愈。
临床鉴别与治疗
-
儿科示例
- 小儿山根青斑:提示腹内血凝(小肠瘀滞),宜小建中汤(重用芍药)活血开胃。
- 唇部白点:多为肠道寄生虫。
-
阳脱危证处理
- 皮肤出油、阳气外脱时,急用四逆汤类方(如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
核心要点
- 胃气为愈病关键:只要胃气未绝(手足温、能进食),疾病尚有转机。
- 误治教训:过度发汗、误下、烧针会加重阴阳两虚,需谨慎辨证施治。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