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一七〇
一七〇:心下「痦」,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就是胃里面难过,就是肠胃科的问题。
恶寒,就是怕冷,汗出,就是表虚掉了。本身肠胃发炎,结果表又虚掉了。
张仲景在有表阳虚的时候,一律使用炮附子,来固表阳。汗血同源,如果人失血很多,跟汗出恶寒是相等的,同样用炮附子。所以救逆也会用炮附子,比如尸厥的时候。里阳不足,用生附子。有人误解了,生附子只是药力比炮附子强,其实不是,炮附子是固阳固守用的,所以遗精严重,龙骨牡蛎下去还是不能收,就用炮附子,南派就会用锁阳的药。我们不是不能用锁阳,而是在经方的基础上,再加减药物。
用此方,一定是病人胃出问题以外,兼有表虚。只要表虚,就要想到炮附子。
比如太阳中风,桂枝汤发表太过,汗流不止。再吃桂枝汤,但是要加上炮附子,来收表。那有的人精子出来带血,也可以用炮附子。小便失禁,年龄大的人晚上一直上厕所,汗尿同源,也可用炮附子收表。诸位,放心使用炮附子,不要担心。
痞证要先解表再去攻里,这时候寒热药要并用,心下痞的部份,用大黄、黄连、黄芩,恶寒、汗出要用固表去寒,这时候用炮附子,附子的性「善守」。所以用「附子泻心汤」。
病人盜汗不止的时候,用附子一下去,汗马上就止掉了。失血很多的时候,可以用炮附子来固阳;遗精频尿也可以用炮附子来配合龙骨、牡蛎。
大黄二两 | 黄连二两 | 黄芩一两 |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炮附子一枚大约三钱。
同样用泡的,大黄、黄连、黄芩用泡的,附子煮汁,附子如果用泡的,会只有头不流汗,身体还在流汗;
也可以先煮炮附子,然后用沸水再泡大黄、黄连、黄芩。
会用到三黄一定是里面很热,除了肺外,还有肠胃热也可以用。
大黄、黄连、黄芩,寒药,炮附子,热药。张仲景就是寒热药常常同时用,胃热还是要降的,表虚还是要固的。会用到此方的人,舌苔一定是黄的,大便相对秘一点,胃热一定很盛,就是胃里不舒服,或有点发炎。用现代名词来讲,大黄、黄连、黄芩这些寒凉的药是消炎的,黄连是怕炎症的毒跑到血里。另一种胃热,胃口大开非常大,但胃里没有发炎,用石膏才行。
证候表现
- 心下痞:胃脘部不适,属肠胃科问题
- 恶寒汗出:表阳虚损之象
病机分析
- 肠胃热结(胃热发炎)
- 兼见表阳虚衰(卫阳不固)
用药特点
炮附子应用指征
- 固表阳:表虚汗出、失血过多、尸厥救逆
- 收摄作用:
- 遗精不止(配合龙骨牡蛎)
- 小便失禁(老年夜尿频多)
- 汗证(盗汗、过汗)
三黄配伍意义
- 大黄、黄连、黄芩:清泻胃热(现代可理解为消炎)
- 炮附子:温固表阳
- 寒热并用体现仲景用药特色
方剂组成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 黄连二两 | 黄芩一两 | 炮附子一枚(约三钱)
煎服要点
- 炮附子单独煎煮取汁
- 三黄用沸水浸泡取轻清之气
- 混合后分两次温服
鉴别诊断
证型 | 特点 | 用药 |
---|---|---|
胃热发炎 | 舌黄便秘,局部不适 | 三黄+附子 |
胃热无炎 | 食欲亢进无炎症 | 石膏剂 |
临床拓展
- 太阳中风过汗:桂枝汤加炮附子
- 精血异常:血精可用炮附子
- 汗证控制:炮附子可速止盗汗
炮附子与生附子区别:
- 炮附子:固阳守表(用于阳虚不固)
- 生附子:温通里阳(用于阳衰阴盛)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