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一七四
一七四:「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鞭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读伤寒论要注意一点,有的时候不一定是有伤寒然后误治才会出现。有时候一开始可能就是大肠炎啊,不要再去追究,以固定发病的过程,才开处方,那就错了。
伤寒了,如果服了汤药,造成胃里面胀胀的,下利不停,服泻心汤好了,好了以后,医生认为里面可能又堵到了,再用其它药攻下,结果又下利不止,医生用「理中汤」,就是用白朮、干姜、人参、炙甘草,让肠胃功能很快的恢复,结果吃了理中汤越利越甚。
此时病在下焦,理中汤治中焦没用。
理中汤是理「中焦」的虚,被攻下了以后是下焦的虚,所以把中焦壮起来没有用的,这时候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在伤寒金匮里面有一原则、治利的时候,处方下去不能止利的时候利小便想办法把大肠小肠里面的水导到膀胱小便出来,利就止掉了,所以临床上,包括霍乱、痢疾的上吐下泻、下利不止,都可以利小便把利止掉,利小便最好的药是猪苓、泽泻。所以把猪苓、泽泻加到止利的药里面。
张仲景下了定义,治任何的下利,利不止,收敛的药,涩剂,去湿,消炎的药都用了,什么都用了,最后一条路,利小便,可用五苓散、猪苓汤。如果是葛芩连汤证,用药之后好了很多,大便从很臭到不臭了,但是还是有下利,那你可以葛芩连汤里加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等一些利尿剂。
一般来说下利太厉害的时候,先用赤石脂、禹余粮,这两味药是涩剂,石类药,现在禹余粮很少了,大部份市面上看到的是赤石脂,临床上下利不止,不需要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因为禹余粮不容易买到,用白朮、赤石脂,白朮在药房里的炮制,一般来说是把白朮炒黄土,还有一种是白朮和赤石脂炒在一起,平常拿白朮来健胃整脾的时候是用「炒黄土」的,用在止利的时候是用「炒赤石脂」的,加在小建中汤里面或半夏泻心汤里,利就止掉了。
如果没有下利,吃赤石脂、禹余粮涩剂后,马上便秘。如果甘草泻心汤,葛芩连汤治热利没用,就用涩剂。
下利出血的类似症状如何鉴别?先便后血,这不是大肠炎出血,是外痔出血:先血后便这是内痔出血;血与便混合,这才是大肠炎下利。
先便后血,是外痔。先血后便,是内痔。血便混合,的下利,就是大肠炎。
成无己曰:【圣济经】曰:「滑则气脱,欲其收也,如开肠、洞泄、便溺、遗矢、涩剂所以收之」此利由「下焦」不约,与「赤石脂禹余粮汤」以洞泄。下焦主分清浊,下利者,水谷不分也,若服涩剂而利不止,当利小便以利其气。
临床上也可以灸大肠俞,腰俞,中极、关元、水道、水分都可以。
赤石脂一斤碎 | 禹余粮一斤碎
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所有的大肠癌,大肠炎,大便带血,下利清谷很严重,都可以用。止利,力量非常强。多用在大肠发炎时。金匮里还有更强的处方,治大便带血。
如果吃完还在下利,后面张仲景会有赤石脂一半煮,一半生用,一直加强。
证治三阶段辨析
-
初期误治阶段
- 误用泻心汤→伤及中焦
- 复误攻下→下焦不固
- 错用理中汤→利反甚(理中汤仅治中焦虚寒)
-
核心辨证要点
- 下利特点:滑脱不禁(无里急后重)
- 病位特征:脐下按之空虚(下焦失守)
- 与中焦下利鉴别:理中汤无效反剧
-
终极治疗策略
graph TD A[下利不止] --> B{病位判断} B -->|中焦| C[理中汤] B -->|下焦| D[赤石脂禹余粮汤] D --> E[仍不止] E --> F[利小便法]
graph TD A[下利不止] --> B{病位判断} B -->|中焦| C[理中汤] B -->|下焦| D[赤石脂禹余粮汤] D --> E[仍不止] E --> F[利小便法]
赤石脂禹余粮汤详解
组成与用法
- 经典配比:赤石脂:禹余粮=1:1(各一斤)
- 现代变通:
- 赤石脂30g + 煅牡蛎30g(替代禹余粮)
- 或赤石脂配炒白术(3:1)
临床应用指征
- 大肠滑脱证:
-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 放射性肠炎
- 肿瘤化疗后腹泻
禁忌警示
- 初利实邪未去禁用(恐闭门留寇)
- 服用后需监测:便秘倾向者减量
利小便法治利要点
-
转换机制
- 通过增加小便量减少肠腔水液
- 恢复"大肠主津"功能
-
常用配伍
- 五苓散(水泻明显)
- 猪苓汤(伴尿赤)
- 四苓散(轻证)
-
现代扩展应用
-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出血性下利鉴别
类型 | 特征 | 对应病证 | 治法 |
---|---|---|---|
先便后血 | 便后滴鲜血 | 外痔 | 槐角丸 |
先血后便 | 血染便纸 | 内痔/肛裂 | 乙字汤 |
血便相混 | 黏液脓血便 | 炎性肠病 | 白头翁汤 |
暗红血水 | 伴腥臭 | 消化道出血 | 黄土汤 |
临床操作要诀
-
阶梯疗法
- 首剂:赤石脂禹余粮汤(煎服)
- 次剂:赤石脂半生半煎(增强收涩)
- 终剂:配合灸法(神阙、大肠俞)
-
针灸配合
- 主穴:天枢(双)、大肠俞(双)
- 配穴:
- 寒证+灸关元
- 热证+刺曲池
体现"分焦论治"思想:
- 上焦:栀子豉汤
- 中焦:理中汤
- 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
误治必致传变,当准确定位病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