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一八四
一八四:「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就算是你有一点背恶寒,但是口大渴燥渴。吃多了味精就知道,非喝水不渴,不然嘴巴会非常干,没办法睡觉,心情会很烦躁,就知道津液伤到了。临床上,看到病人,舌苔黄且干裂,又口渴,没有一点寒症,就算有高烧高热,也一样用白虎加人参汤。
承气汤证也会出现高烧高热的现象。
太阳的热只是小热,阳明的高热,是大热,华氏103、104度,就要考虑承气或者白虎了。
小编:之前倪师说过,阳明热会高烧到华氏100度以上,华氏101度大概是38.3摄氏度,华氏104就是摄氏40度了。
表面上看没有大热,摸他身体冰冰凉凉,但是里面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背稍微有点恶寒,因为胃上面有很多交感神经包着,直接络到后面的脊椎骨,脊椎骨又直接络到后面的汗线,白虎汤证津液会丧失很多,因为胃气热气往上跑,津液一直往上发,汗不断的流,津液丧失了以后,体表的水分不够了,病人会感觉到寒、冷的现象,这冷并不是阳虚的恶寒,而是津液丧失的现象,所以白虎加人参汤很好用。
阳明病病发的时候是申时到戌时,中医叫「日晡」,就是黄昏的时候,因为胃阳就是阳明全身最热的就是阳明,到了黄昏的时候,太阳渐渐下山了,阴气渐渐起来,阳气渐渐衰的时候,阴气会来到胃,因为他本身是胃的问题,所以阴气渐升上来的这段时间当中,会看到白虎汤证就是会看到阳明证,所以每到黄昏的时候,就开始发热;
例:小孩发烧,本来是晚上发烧,治疗一个星期后没好,结果晚上现在不烧了,变成每到黄昏的时候,就开始发烧。就是西医没治好,本来是太阳证,治了一、二个星期后变成阳明证,病往前进,更严重了。一般来说,阳明证的发烧温度会比太阳证的发烧温度来的高。
白虎汤和承气汤的区别,人身上的血都散布在全身血脉里,流汗流太多的时候,血里面的水流掉了,所以血里面的热就自然而然增加了,人能保持身体的恒温,就是因为血里面有一定比率的水份和热,水是冷的,如果水去掉了,热就会增加,病人就会发高烧,壮热,热到四十度,如果每天傍晚的时候热,就知道是热在阳明经上面,这时候的热只有两种,一种是血的壮热,一种是大便不通也会引起壮热,所以一个是热在腑里面,一个是热在血里面,如果热在腑里面,大便不通就是承气汤证,如果热在血里面就是白虎汤证,问有没有大便就可以区分了。
(一)原文证候特点
伤寒病程中出现:
- 表面无大热(体表触诊温度不高)
- 口燥渴(口腔极度干燥)
- 心烦(热扰心神)
- 背微恶寒(特殊局部怕冷)
(二)病机解析
- 热型特殊性:
- 体表无大热而里热炽盛(热邪深伏)
- 背恶寒机理:
- 胃热蒸迫津液外泄→体表失润
- 阳明经循行背部,热盛耗气所致
- 津伤特征:
- 燥渴程度与体表症状不成正比
- 心烦反映热邪已扰及心神
(三)鉴别诊断要点
鉴别项目 | 白虎加人参汤证 | 太阳表证 | 少阴阳虚证 |
---|---|---|---|
恶寒特点 | 仅背部微恶寒 | 全身恶风 | 全身畏寒肢冷 |
口渴程度 | 口燥渴欲饮冷 | 轻微口渴 | 一般不渴或喜热饮 |
舌象 | 舌红苔黄干裂 | 舌淡红苔薄白 | 舌淡胖有齿痕 |
脉象 | 洪大或滑数 | 浮缓 | 微细 |
(四)现代临床识别
- 典型指征:
- 患者主诉口干舌燥,但体温计显示高热
- 服用味精过量后的口渴综合征
- 时辰特点:
- 症状在日晡时(15-19时)加重
- 符合阳明经气旺时的病理反应
(五)治疗要点
- 方剂组成:
- 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 加人参三两(救津要药)
- 煎服法:
- 石膏先煎,米熟汤成
- 分三次温服,中病即止
(六)临床思维
- “背微恶寒"的本质:
- 非表证,非阳虚
- 是里热炽盛导致的气津两伤表现
- 与承气汤证鉴别:
- 同见高热:白虎汤证大便正常,承气汤证便秘
- 同见口渴:白虎汤证渴喜冷饮,承气汤证渴不多饮
注:本条揭示阳明热证的特殊表现形式,提示临床需透过表象抓住"燥渴-心烦"的里热本质,即使出现类似表证的恶寒也不可误用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