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一八八

一八八:「伤寒」,胸中有热,胃下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肠子发炎的时候用黄芩汤,胸膈发炎的靠黄连汤,除了生姜泻心汤以外,黄连汤过去抗战时大多用来治疗「霍乱」的。

腹中痛,这个不是小肠痛,是胃痛。

为何胸中有热?病人呈现的症状是上热下寒,病人吐很多,胃里面的虚热往上走,胸隔里面有很多水、湿,胃热往上走的时候,碰到水、湿会变成痰,因为热在上面把水、湿烤得很黏稠,就变成痰了,因为胸膈的热邪在烧,东西吃下去就吐,看舌苔黄黄的,喝水又吐掉,因为肠胃有很多病毒在里面,所以一直在下利,吃什么拉什么,看到病人是上面燥热的,下面是寒的,黄连汤就是专门用在这种状况。

不管病人是纯热、表实里虚、里实表虚、上热下寒、上寒下热,处方的时候去寒的药要开,去热的药也要开,煮在一起。

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 | 甘草三两炙 | 干姜二两 | 桂枝三两 | 人参三两 | 半夏半升洗 |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旦三服,夜二服。

胃有发炎,用黄连去热。在胃之上有热,用大黄。胃之下到小肠里有热,用黄芩。

黄连去心脏,胸腔,胃的热毒。黄芩,去小肠的热毒。

甘草、干姜、人参、大枣,上吐下泄的时候,这四味药一定要在里面。

胸满、胸口燥满、恶心、吐的时候一定把白芍拿掉,用桂枝把胸阳往下降。

半夏止呕,黄连消炎,上焦的热靠黄连去掉,肠胃里面的寒靠炙甘草、干姜,炙甘草、干姜就是下焦腹寒所用的甘草干姜汤,能够让肠子蠕动起来,上焦的热靠黄连、半夏,桂枝把上面的虚热往下导,人参、大枣就是来补充因为吐下所丧失的津液。

生姜治胃中的水,半夏治胃外的水,水不去,则生万物。

当胃热有吐血的时候,我们就不用桂枝;但是胃炎而胃痛的时候,桂枝还是可以配合黄连使用。

所以就算没有方子,看见症状就开出药了。只要看到恶心呕吐,用半夏,没有口渴,则胃寒,用干姜,炙甘草,胸中有热,用黄连去热。

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白天吃三次,晚上吃二次,连续的吃,大约一天二十四小时就好了。

霍乱的时候,针「委中穴」「外关穴」,内服「黄连汤」,针加药,大约二天就好了。

(一)证候特征

伤寒病程中出现

  1. 胸中有热(上焦热证)
    • 舌苔黄厚
    • 口渴但饮水易吐
  2. 胃下有邪气(中下焦寒证)
    • 腹中冷痛
    • 下利清稀
  3. 欲呕吐(胃气上逆)

(二)病机解析

  1. 寒热错杂病机
    • 上焦热炽(胸膈痰热)
    • 中下焦虚寒(脾胃阳虚)
  2. 病理特点
    • 热邪在上:炼液成痰,致呕吐
    • 寒邪在下:运化失司,致下利腹痛

(三)黄连汤方解

1. 药物组成与配伍

药物 用量 作用靶点
黄连 三两 清上焦胸膈热
干姜 二两 温中下焦寒
桂枝 三两 平冲降逆,引热下行
半夏 半升 降逆止呕,化痰
人参 二两 补益津液
炙甘草 三两 调和药性,缓急止痛
大枣 十二枚 顾护胃气

2. 煎服要点

  • 水一斗煮取六升
  • 服法:日三服,夜二服(每4-5小时一次)

(四)临床应用

  1. 现代对应病症
    • 急性胃肠炎(霍乱样吐泻)
    • 反流性食管炎
    • 胃溃疡寒热错杂型
  2. 辨证要点
    • 必见上热(吐、渴)下寒(利、痛)并见
    • 舌象:舌前部红,舌根部白腻

(五)鉴别诊断

方证 病机 主症 治法
黄连汤证 上热下寒 呕吐、下利、腹痛 清上温下
半夏泻心汤证 寒热互结痞 心下痞、呕、利 平调寒热
黄芩汤证 少阳热利 腹痛、热利 清热止利

(六)加减运用

  1. 吐血者:去桂枝,加白及、三七
  2. 腹痛甚者:加白芍(与桂枝相配)
  3. 脱水严重者:加重人参用量

(七)治疗禁忌

  1. 纯热证禁用(当用白虎汤类)
  2. 纯寒证禁用(当用理中汤类)
  3. 表证未解慎用

注:本方体现仲景"寒温并用"的治疗思想,临床需严格把握上热下寒的病机特点。对于急性胃肠病症,配合针刺(委中、外关)可增强疗效。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