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二〇〇

二〇〇: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发汗发过了会转阳明,还有一种是发汗发不透也会转阳明,为什么?滤过性病毒在皮肤表面和抵抗力相抗的时候产生热,一发汗的时候发掉一部份,还有一部份停在底下,热邪往里面走了,造成阳明证。

所以麻黄汤、葛根汤要开得恰到好,不伤到津液又把滤过性病毒排掉,如果怕开不准,可以先开大剂的药分三次喝,喝第一碗没好再喝第二碗,好了就不要喝了,再喝当场就变成阳明证了。从胃口是否恢复,我们就可以判断病人好了没有。

吃药后,第二天胃口,胃气从巳时到未时恢复,人就好了。

太阳病,对经方很熟悉,一般只开两服,第一天只喝一服,第二天胃口还没有恢复,再喝第二服。一般第一服吃了就好了。第三天,还不好,再来找我。

太阳病转阳明的两种机制

  1. 发汗太过

    • 津液过耗,肠胃干燥
    • 直接转为阳明病
  2. 发汗不透(本条重点):

    • 病机关键:“汗先出不彻”
    • 病理过程:
      • 表邪未净,部分热邪内陷
      • 残留热邪入里化热
      • 形成阳明证

治疗太阳病的精准把握

  1. 用药原则

    • 麻黄汤/葛根汤需"恰到好处":
      • 既要祛邪外出
      • 又要保存津液
  2. 临床技巧

    • 安全给药法:
      • 大剂量分次服用(如分三服)
      • 见效即止(“中病即止"原则)
    • 观察指标:
      • 胃气恢复(巳时至未时,即上午9点至下午3点)
      • 食欲改善

经方使用规范

  1. 常规给药方案

    • 首日:一服
    • 次日未愈:二服
    • 三日未愈:需复诊调方
  2. 疗效预期

    • 正确用药通常一服即效
    • 体现"一剂知,二剂已"的特点

临床警示

  1. 过度发汗的危害

    • 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生
    • 形成太阳阳明并病
  2. 辨证要点

    • 密切观察胃气恢复情况
    • 以食欲作为愈病判断标准

注:本条强调太阳病治疗中"汗法"的精准把控,既不能不及,也不可太过,体现中医"中庸"治疗思想。同时突出胃气在疾病转归中的判断价值。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