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二〇一

二〇一:「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就是太阳证,呕不能食,是少阳证,如果只有这样子就是「太阳」「少阳」兼证。

这里有呕,病想进入到少阳,但是病人身体很好,而反汗出,病跑到阳明了。

看到一个主证就可以用方子,不要怕,一个主证就够了。

现在反而流汗出来很多,病人又感觉发热,汗出然者,就是热而汗出状,这情形就是病人在发热又一直在流汗,照理说,伤寒表证不会有汗的,现在有汗就知道病要传阳明了,会进到阳明的病毒都很厉害,病毒进来的时候,肠胃的津液会去相抗,津液就会一直丧失,病人免疫系统一直在丧失,病毒又赶不出去,津液就会伤到,所以汗一直往外流,就知道传阳明了。

一、初始证候分析

  1. 太阳证特征

    • 伤寒发热
    • 无汗
  2. 少阳证表现

    • 呕不能食
  3. 常规判断

    • 太阳少阳合病(兼证)

二、转属阳明的关键指征

“反汗出然者"特征

  • 突发性持续汗出
  • 伴明显发热(热而汗出状)
  • 区别于太阳表证的无汗特点

三、病机演变过程

  1. 正邪交争

    • 病毒突破太阳少阳防线
    • 正气(津液)持续抗邪
  2. 病理转变

    • 津液大量外泄(汗出不止)
    • 肠胃津液耗伤
    • 形成阳明热证
  3. 病情特点

    • 病毒毒力较强
    • 机体反应剧烈

四、临床辨证要点

  1. 诊断关键

    • 抓住"汗出"这一主证即可判断转阳明
    • 不必等待全部症状出现
  2. 鉴别诊断

    • 太阳病:当无汗
    • 阳明病:反见汗出

五、治疗提示

  1. 病势判断

    • 汗出不止提示津液严重耗伤
    • 需急清阳明里热
  2. 用药原则

    • 见阳明主证即可投方
    • 不必拘泥于症状是否完备

注:本条突出"但见一证便是"的辨证思路,强调在疾病传变过程中抓住关键症状及时干预的重要性。同时揭示阳明病汗出的特殊病机在于正邪剧烈交争导致的津液外泄。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