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二〇五
二〇五:「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胃中空虚,客气动隔。
风当成热来看,阳明如果很热,病人口苦,咽干,代表经热,属于少阳,腹满,太阴证主证就是腹满,因为脾脏肿大,脾脏功能衰弱以后,脾主运化,造成肠子蠕动减缓,所以腹满。
攻下的时候,一定要确定是纯阳明证。
口苦,是少阳证,胆汁上逆,小柴胡汤。腹满,也有虚证,像厚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汤证,里面一肚子气,要排气。
为什么会微喘?正常的气,阳气往上升,阴气往下走,如果堵在这不动的时候,上焦下焦不通利,就会有微喘。
心肺是阳,横隔到肚脐是中焦,肚脐下面是下焦。在横隔到肚脐的正中间,分开,上半身是阳,下半身是阴,中焦是半阴半阳。下焦一攻下,阴气下走,阳气下陷,但是阳气想要回头,就在横隔这里上下震动,会有喘满的现象,就叫做客气动隔。
发热,恶寒,代表有表证,脉浮而紧,浮代表有表热,紧代表实,如果浮紧代表「表实」,等于表寒里实的现象,如果这病人有少阳证,有太阴证,又有伤寒表证,兼有阳明证,不管是太阳兼有阳明或少阳兼有阳明,只要是阳明证兼有太阳少阳热,绝对不可以用阳明证攻下,因为阳明还没有结实。
如果结实了就是全身会流汗,如果还没有结实,有太阳证或少阳证,一定要先解太阳或先解少阳,若下之,一攻下,人的免疫系统抵抗力都是靠肠胃,结果一攻下,免疫系统的来源都被干掉了,结果免疫系统倒退,表邪入里,一入里,进入三焦、横膈,胃中空虚,客气动膈,一攻掉、肠胃都空了,一入里就进入膈间,此时绝对不可以直接解阳明。
如果要表里一起解的话,一般来说,太阳兼有阳明是桂枝汤加大黄,桂枝汤解太阳表证,大黄去阳明的实。少阳兼有阳明是用大柴胡汤,这条辨反过来说,要确定阳明证全部是实证的时候,而且没有表证才可以攻下。
证候特点与病机分析
-
复合证候表现:
- 少阳证:口苦、咽干(胆热上炎)
- 太阴证:腹满(脾失健运)
- 太阳证:发热恶寒、脉浮紧(表寒未解)
- 阳明证:微喘(气机壅滞)
-
核心病机:
- 三阳合病(太阳、少阳、阳明)
- 兼太阴脾虚
- 表里同病,虚实夹杂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证型 | 关键症状 | 脉象特征 | 病机特点 |
---|---|---|---|
阳明中风 | 口苦+腹满+微喘 | 浮紧 | 三阳合病 |
纯阳明证 | 大汗+谵语 | 洪大 | 燥实内结 |
小柴胡证 | 口苦+往来寒热 | 弦 | 少阳枢机不利 |
治疗禁忌与原则
-
绝对禁忌:
- 不可单独攻下(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 误下后果:
- 表邪内陷
- 正气受损
- 邪扰胸膈
-
正确治则:
- 太阳阳明合病:桂枝汤加大黄(表里双解)
- 少阳阳明合病:大柴胡汤(和解攻里)
- 太阴见证:先健脾后攻下
病机详解
-
“客气动膈"机制:
- 误下导致:
- 下焦阴气下陷
- 上焦阳气上逆
- 气机逆乱于膈间
- 临床表现为喘满
- 误下导致:
-
腹满辨证:
- 实满:承气汤类
- 虚满:厚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汤
临床要点总结
-
阳明攻下三大前提:
- 表证已解
- 纯阳明燥结
- 无太阴虚象
-
复合证处理顺序:
- 先解表→次和少阳→最后攻里
- 遵循"表里同病先解表"原则
注:本条通过复杂证例,强调辨证论治的整体观念,揭示误治的病理转归,为临床处理合病并病提供重要指导。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