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二〇六

二〇六:「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证如果能吃东西,代表中热,胃的蠕动很快,如果不能食,就是胃寒了。

攻下的时候分「寒实」「热实」,「寒实」就是有东西堵到,堵到的原困是肠胃没蠕动了,舌苔白的;「热实」是东西堵在里面,因为津液干掉了堵在里面,舌苔黄的,严重的舌苔都翻起来了。

辨证核心标准

  1. 中风证(阳明热证)

    • 主症:能食(食欲正常或亢进)
    • 病机:胃热亢盛,蠕动加速
    • 舌象:舌红苔黄燥
  2. 中寒证(阳明寒证)

    • 主症:不能食(食欲减退)
    • 病机:胃阳不足,蠕动减缓
    • 舌象:舌淡苔白滑

攻下证鉴别要点

类型 病机特点 临床表现 舌象特征 治疗原则
热实 燥热内结,津液耗伤 腹胀痛拒按、谵语 舌苔黄厚干燥,严重者舌苔翻起 寒下法(承气汤类)
寒实 阴寒凝滞,传导失司 腹胀满、手足不温 舌苔白滑或白腻 温下法(大黄附子汤类)

临床诊疗要点

  1. 问诊关键

    • 首要询问食欲状况(能食/不能食)
    • 次查舌苔变化(黄燥/白滑)
  2. 治疗警示

    • 热实证禁用温药
    • 寒实证慎用寒下
    • 误治可导致病情加重
  3. 病机深析

    • 热实证:津亏燥结→腑气不通
    • 寒实证:阳气不振→阴凝积滞

注:本条通过"能食与否"这一简单指征,揭示了阳明病寒热两大证型的本质区别,为临床辨证提供简明而关键的诊断依据。强调阳明病不仅有大热证,亦有虚寒证,扩展了对阳明病的传统认知范畴。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