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二一〇

二一〇:「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是肠胃科的问题,阳明病,不能食,阳明病不能吃东西了,代表胃不蠕动了,就是胃虚寒的时候,攻其热必哕,中药里所有攻热的药都是寒凉的,像白虎汤里的石膏、知母,其它如大黄、黄芩、黄连、茵陈、栀子、连翘、银花、薄荷、犀角等都是寒凉的药,胃本来就是寒了,再一攻就更寒了,就会哕,哕就是嗝气,「哕」在胃气将绝的时候会看到,因为胃刚好在膈的地方,平常胃的蠕动刚好跟着膈的蠕动,人自己没有感觉而己,呼吸的时候,横膈膜会上下,当吸气的时候,横膈膜降下去正好顶到胃。若一吸气横膈膜就反弹回来,就会一直在嗝,也就是寒凉的药把胃的蠕动减缓了。

胃想蠕动又不能蠕动,就会影响到中隔,会打嗝。一般来说出现打嗝现象,比较危险,像肝病,肝癌,肝硬化,胰脏癌,后期病人开始打嗝,一个礼拜内就走人了。

胃完全虚掉的时候,最重的用「茯苓四逆汤」,再轻的用「理中汤」,更轻的用「吴茱萸汤」,「吴茱萸汤」是治疗「胃下垂」,用「理中汤」已经是比较危险了,「茯苓四逆汤」是已经快挂了,胃里面不受五谷了才会用到。

这条辨是讲千万不要把「不吃东西」就以为是阳明堵到东西,若不明辨寒热,一开寒凉的药造成病人打嗝,反过来说,吃到寒凉药会打嗝,就知道胃本来就是寒凉的。

误治变证机制

  1. 核心病机

    • “胃中虚冷”(阳明中寒)
    • 本虚标实(虚为本,寒为标)
  2. 误治反应

    • 攻热(寒凉药)→胃阳更伤→呃逆(哕)
    • 病理链条:
      graph LR
          A[不能食] --> B[误判为热]
          B --> C[用寒凉药]
          C --> D[胃阳衰败]
          D --> E[膈肌痉挛]
          E --> F[持续呃逆]

危候分级与救治

证候程度 临床表现 代表方剂 药物组成特点
轻证 胃下垂伴呃逆 吴茱萸汤 吴茱萸+生姜温胃降逆
中证 持续呃逆+四肢不温 理中汤 人参+干姜+白术+甘草
重证 呃逆不止+谷药不受 茯苓四逆汤 四逆汤+人参+茯苓

鉴别诊断要点

  1. 真假阳明辨

    • 真热证:能食+舌红苔黄
    • 假热证:不能食+舌淡苔白
  2. 呃逆预后判断

    • 偶发呃逆:胃气尚存
    • 持续呃逆:胃气将绝(恶性肿瘤晚期常见)

临床警示

  1. 治疗禁忌

    • 禁用白虎、承气等寒凉剂
    • 慎用苦寒清热药(连翘、银花等)
  2. 用药指征

    • 舌诊关键:舌淡胖有齿痕
    • 问诊要点:喜热饮/冷饮

经典误治案例分析

常见误治场景

  • 将"不能食"简单等同于腑实壅滞
  • 忽视"胃中虚冷"本质
  • 误用三黄泻心汤等清热方剂

纠正方案

  1. 温补中焦为第一要义
  2. “有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
  3. 呃逆发作时急温胃阳

注:本条通过误治变证阐明了阳明中寒证的辨证要点,强调"辨寒热"在阳明病诊治中的关键地位,揭示呃逆作为胃气衰败征兆的临床意义,为危重病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