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二一一

二一一:「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是肠胃的问题,脉迟,就是胃虚掉了,若脉数,照理说就是里面发炎了,或肠里面堵到了。

如果脉数,问有没有大便?答曰:有而且下利,就是他有虚热;食难用饱,吃一点就饱了,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疽」,造成这些现象大部份的原因是肝、胆、胰分泌的消化液不够,使肠胃的消化不是很好,肠胃就虚寒掉了,饱则微烦,胃里面的东西不能消化,吃下去的东西撑在胃里面,人会感觉到微烦。

水的气化是靠胃热。谷的消化,是靠脾的脾阳。

为什么会头眩?人吃东西后,营养第一供应到脑部,现在胃虚寒掉了,食物不能消化,没有营养供应头部,就会有缺血的现象,所以会头昏。

消化系统不正常的时候,小便也会不正常,必小便难,这不正常不见得是量多量少,可能次数多量少,或小便小几滴出来,消化不好,因为脾脏功能不好,湿会越来越盛,湿是往下的,一般来说湿会往下停在下焦,造成腹满,如果湿太多堵到了,小便自然会减少,如果小便很正常,代表湿有管道排掉,造成虚寒的原因就是里面湿太盛了,湿气太重了,湿堵在里面就全身发黄,就是「谷疸」,因为消化系统里面有肝、脾、胆的分泌液进来消化,现在肝脏和脾脏的功能都不好,脾主湿,湿就会越来越盛,功能不好的时候就是肿起来,虽下之腹满,攻下了就应该不会腹满,这腹满是脾脏的肿大,是湿堵在里面,脉会变得很缓,如果有这类肿的现象、病人一定会发黄,甚至可说发黄的病人必是中湿的。

阳明,病人大便不是很好,但是脉是迟的,所以我们要治脾才对,而不是胃。谷的消化靠脾,吃一点点就撑到了,比如我平常是一碗饭的量,吃两口就饱了,但是会习惯性再吃,就会有这种现象。脾脏功能不好,你硬吃下去,一定不消化,出现的现象就是腹满、谷疸,脉迟就是里面比较冷比较寒。

核心证候分析

  1. 典型症状群

    • 脉迟(胃阳不足)
    • 食难用饱(脾失健运)
    • 饱则微烦(食积化热)
    • 头眩(清阳不升)
    • 小便难(气化不利)
  2. 病势发展

    • 初期:消化不良(食难用饱)
    • 进展期:湿浊中阻(腹满小便难)
    • 危重期:发为谷疸(全身发黄)

病机解析图示

graph TD
    A[胃阳虚衰] --> B[脾失健运]
    B --> C[湿浊内生]
    C --> D[三焦壅滞]
    D --> E[胆汁外溢]
    E --> F[谷疸形成]
    C --> G[清阳不升]
    G --> H[头眩]
    D --> I[气化不利]
    I --> J[小便难]

治疗误区警示

  1. 误治分析

    • 误判为阳明腑实(实则中焦虚寒)
    • 误用攻下法(下之腹满如故)
    • 后果:更伤阳气,湿浊更盛
  2. 辨证关键

    • 脉迟(区别于阳明热证的脉数)
    • 食少即胀(区别于实热证的消谷善饥)

正确治疗策略

病变阶段 治疗原则 代表方剂 组成特点
初期(食少腹胀) 温运脾阳 理中汤 干姜+白术+人参+甘草
中期(小便不利) 温阳利湿 茵陈五苓散 茵陈+五苓散
晚期(身目发黄) 温化寒湿 茵陈术附汤 茵陈+白术+附子

临床鉴别要点

  1. 虚实鉴别

    • 实热谷疸:脉数、苔黄腻、口渴
    • 虚寒谷疸:脉迟、苔白滑、口不渴
  2. 病位鉴别

    • 脾病为主:食少腹胀明显
    • 肾病为主:水肿畏寒显著

现代临床启示

  1. 对应疾病

    • 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
    • 胆汁淤积性黄疸
    • 代谢综合征
  2. 调护要点

    • 少食多餐(减轻脾运负担)
    • 忌生冷油腻(防伤阳气)
    • 适当运动(助阳化湿)

注:本条揭示了阳明病中特殊类型"虚寒性谷疸"的发病机制,强调"治疸当辨寒热"的基本原则,为临床处理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导致的黄疸提供重要思路,突出脾阳在运化水谷中的关键作用。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