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二一二

二一二:「阳明病」,法当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应该是汗很多,这流汗不是但头汗出,而是全身性的流汗,所以常常没事全身性的流汗就是阳明病,其它的病不会这样的流汗,现在反无汗、为什么?因为里面虚了,肠胃津液没了,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胃里面的津液先到皮肤再到外面,但津液不足时汗出了汗腺但是并没有离开毛孔,汗就停在皮肤表面下很痒,这种痒,让胃的津液一回来就没了,所以可用「桂枝汤加黄耆」。

所以说,你看到一个人,汗没有透发出来,就算是阳明证,他本身是久虚,也可以按阳明证来看。不要说阳明证一定要有汗。虚的人,汗无法透发,力量只能到肌肉,但是没办法透发出来。

汪琥曰:「阳明」无汗证,仍宜用「葛根汤」主之,参考就好了,临证处方会变。

证候特点

  1. 典型矛盾表现

    • 阳明病本证:法当多汗(全身持续汗出)
    • 本条文证:反无汗+皮肤蚁行感
  2. 特征症状

    • “其身如虫行皮中状”(汗液郁于皮腠不得出)
    • 皮肤瘙痒、蚁走感明显

病机分析

  1. 核心病机

    • “久虚"致津液不足
    • 胃津亏虚,化源匮乏
    • 汗液生成少而郁于腠理
  2. 与典型阳明病对比

    类型 汗出情况 病机
    典型阳明病 大汗不止 里热迫津
    本条文证 无汗+蚁行感 津虚不布

治疗原则

  1. 基本治则

    • 补虚透表
    • 调和营卫
  2. 经方选用

    • 桂枝汤加黄芪(《金匮要略》方)
      • 桂枝汤调和营卫
      • 黄芪益气固表

辨证要点

  1. 诊断关键

    • 阳明病史
    • 无汗与蚁行感并见
    • 久虚体质
  2. 鉴别诊断

    • 排除太阳表证无汗
    • 排除少阳病汗出异常

临床提示

  1. 治疗注意

    • 不可过用发汗
    • 注重顾护胃气
  2. 预后判断

    • 津复汗出为向愈
    • 久虚难复则病进

注:本条揭示阳明病发展过程中的特殊虚证表现,强调临床需注意"同病异证"的辨证思维,为处理复杂阳明病证候提供思路。所用方药皆出自仲景著作,符合经方运用规范。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