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二一三
目录
二一三:「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汗和尿同源,例如冬天天气寒冷的时候,衣服穿少些,小便量就会多,因为皮肤和外界的空气是相通的,皮肤毛孔受到空气的冷,就收敛起来,水一定要发散,发散不掉就会从小便排出来,如果夏天衣服穿得多,一定会流汗,小便就少了,所以汗和尿属同源;
而现在阳明病应该汗很多,现在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阳明病一定没有呕,呕一定在少阳,咳是在太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手脚四肢禀气于胃,所以手脚一冰冷的时候,代表胃气不足了,虚掉了,所以手足厥者,代表胃气虚掉了,必苦头痛。
胃气正常的,第一食物残渣往下走,吸收营养往头部走,所以吃东西第一头会流汗,如果胃气不足了,就是寒了,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病人的头会痛,这不是热气往上冲,而是寒气,寒气往上冲病人也会头痛,如果是热气往上升的话病人是「阙上痛」,如果是寒的头痛,是整个头在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者,头不痛,不呕代表肠胃没有问题。
阙上痛就是印堂痛,针灸时讲过,针中脘,一针下去当场就不痛了。
胃气分清浊,清气上升到气街,从胃到头眼睛,这一段,我们称为气街,浊气下降,到合穴足三里。如果胃病是因为吃坏死的东西,得到的是浊气,所以扎足三里。如果浊气上升,就会头痛,清气上升则不会。
证候特征与病机
-
主症表现:
- 反无汗(异常表现)
- 小便利(水液偏走下焦)
- 呕而咳(胃气上逆)
- 手足厥冷(胃阳虚衰)
- 头痛(浊阴上犯)
-
病机分析:
- 阳明虚寒,气化失常
- 胃失和降,浊阴上逆
- 阳气不布,四末失温
症状关联性
症状组合 | 病机提示 | 预后判断 |
---|---|---|
呕+咳+厥+头痛 | 胃虚寒盛,浊阴上逆 | 较重 |
无呕无咳无厥 | 胃气尚和 | 较轻 |
鉴别诊断
-
阳明热证头痛:
- 阙上痛(印堂部位)
- 伴发热、汗出、口渴
-
阳明寒证头痛:
- 全头疼痛
- 伴手足厥冷、呕逆
治疗原则
-
基本治法:
- 温胃降逆
- 和中止呕
-
针灸取穴:
- 头痛:中脘(降浊止痛)
- 胃寒:足三里(引浊下行)
生理病理阐释
-
胃气运行规律:
- 清气上升(营养头目)
- 浊气下降(从肠道排出)
-
异常病机:
- 胃寒致浊气上逆→头痛
- 胃热致浊气上逆→阙上痛
注:本条揭示了阳明病中虚寒证的特殊表现,强调胃气升降在辨证中的关键作用,为临床鉴别寒热头痛提供重要依据。治疗上注重恢复胃气正常升降功能。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