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二一六

二一六:「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本来就是纯热证,津液伤到了,又被火烤。在津液伤到的情况下,继续伤,就会发黄,阳黄,你可以看到皮肤是黄的。

阳明病本来就是中焦过热,燥实,如果被火,就是用火去烤,可能被灸或遇到火灾阳明病本来就是津液不足了,肠胃太热,一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阳明病本来就是燥热的病,再用火去竭汗,病人就会有这现象,像这种黄大多是因为津液少了,血里面的水不足了,隔着皮肤看到血液的颜色,可利用竹叶石膏汤,把血里面的津液补回去,热就会退掉,小便也会正常,小便不利就是根本没有津液了,头上还有一点微汗,表示胃里面还有一点津液,都从头上跑掉了。

病因病机

  1. 双重伤津

    • 阳明燥热(本有津伤)
    • 误用火法(再耗津液)
  2. 病理演变

    graph LR
        A[阳明燥热] --> B[津液不足]
        C[火劫发汗] --> D[津液更伤]
        B & D --> E[血液浓缩]
        E --> F[身目发黄]

证候特点

  1. 关键表现

    • 额上微汗(残津外泄)
    • 小便不利(津枯液涸)
    • 身目发黄(血液浓缩)
  2. 辨证要点

    • 黄如橘色(阳黄)
    • 皮肤干燥
    • 口渴引饮

治疗原则

  1. 基本治法
    • 清热生津
    • 代表方剂:竹叶石膏汤
  2. 方义解析
    • 竹叶、石膏:清热除烦
    • 人参、麦冬:益气生津
    • 半夏:降逆和胃
    • 甘草、粳米:和中养胃

预后转归

  1. 向愈指征

    • 小便通利
    • 汗出均匀
    • 黄色渐退
  2. 恶化征兆

    • 无尿
    • 谵语
    • 黄疸加深

注:本条论述阳明病误用火法致黄的变证,强调津液在发黄病机中的关键作用。治疗当以清热生津为主,禁用发汗、攻下等再伤津液之法。与湿热发黄不同,本证属燥热伤津致黄,治宜甘寒生津,非苦寒利湿。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