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二一七
目录
二一七:「阳明病」,脉浮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自汗出。
脉浮紧者,代表表实无汗,表太实了,毛孔都闭住了发不出来,因为汗没有办法宣泄,如果阳明证能够流汗,热就不会发起来。
脉只浮不紧,就是毛孔能打开,表虚。
遇到这种情形的话,病人的主证是阳明证,病人一定会潮热,发作有时,这热是下午才会热,所谓的「潮」就是一阵一阵的来,下午三点的时候开始潮,到五点的时候最热,这热一直持续着,病人感觉热一阵一阵的来,像潮水一样的上来,如果是小柴胡汤的热是往来寒热,一下冷一下热,太阳证也会有忽冷忽热的现象。
但浮者,必自汗出,这时候热有出来的话,阳明热就有地方宣泄。
平常看到病人阳明证自汗,代表胃实,如果是阳明证,病人盗汗,就是胃虚。
脉象与证候关系
-
脉浮紧:
- 表实无汗(毛孔闭塞)
- 必见潮热(发作有时)
- 热型特点:日晡(15-17时)热甚,如潮汐般规律
-
脉但浮:
- 表虚有汗(腠理疏松)
- 必自汗出(热随汗泄)
鉴别诊断
证型 | 脉象 | 汗出情况 | 热型特点 | 病机 |
---|---|---|---|---|
阳明表实 | 浮紧 | 无汗 | 潮热(日晡甚) | 热郁不得泄 |
阳明表虚 | 浮 | 自汗 | 持续发热 | 热随汗泄 |
少阳病 | 弦 | 或汗或无 | 往来寒热 | 枢机不利 |
太阳病 | 浮紧/浮缓 | 或无或有 | 恶寒发热 | 营卫失调 |
汗出辨证
-
自汗:
- 胃实热证(阳明腑实)
- 治疗:清热通腑(承气类)
-
盗汗:
- 胃气虚证(阳明虚热)
- 治疗:益气固表(玉屏风类)
治疗要点
-
潮热证治:
- 无汗脉紧:解表清里(大青龙汤类)
- 便秘腹胀:通腑泄热(承气汤类)
-
自汗证治:
- 清热固表(白虎加人参汤)
临床启示
-
诊断价值:
- 潮热时间(日晡热)是阳明病特征
- 汗出性质反映虚实
-
治疗警示:
- 盗汗慎用苦寒
- 潮热勿早用收敛
注:本条通过脉象与热型的对应关系,揭示了阳明病表实与表虚两种证型的鉴别要点,强调汗出性质在阳明病虚实辨证中的关键作用,为临床准确辨治提供依据。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