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二一八
目录
二一八:「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阳明热在张仲景把它分两个,第一经热,经讲的是血脉神经,热在血脉神经里面,第二腑热,肠子里面堵到的热,小肠、大肠、膀胱,就是消化系统堵到,不管是胆结石或大便堵到,腑热用的是「承气汤」,经热用的是「白虎汤」,阳明证只有这两个处方。
口燥,就是嘴巴很干燥,代表津液不足了,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想喝水,但是漱漱口又吐掉了,不想吞下去,吞又吞不下去。
口渴不欲饮,但欲漱水,不欲咽者,这种都是有淤血,唐容川的血证论讲了很多。这里就是燥热上去的时候,到鼻子,血量太大,鼻子的血管很小,热到了鼻黏膜冲不上去了,堵在这,血管没有破就会有这种现象。
嘴巴又干燥,代表热不在腑上面,热在经上面,所以「白虎汤证」的病人,嘴巴都干裂了,舌苔却白白的,代表肠子里面没有堵到,完全热在血里面。
这种发高热的时候,西医说是脑膜炎,这时侯热往上冲,会有流鼻血的现象,这鼻血一出来的时候,热就出来了,热会随「衄」好了。
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不一定是流鼻血,也可能会是眼睛出血,例如有病人外证是皮肤流脓,湿热在上面,病人叙述口很渴,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就发高烧,喝「白虎汤」好了,皮肤也好了,因为热在血脉上,经热往下走,肺主皮毛,整个烧伤了,如果皮肤没有溃烂,而是热在脑里面,这病人早就昏倒了。
证候特点
-
主症表现:
- 口燥(津液不足)
- 但欲漱水不欲咽(瘀热在里)
- 衄血(鼻衄或目衄)
-
病机关键:
- 热在阳明经(非腑)
- 血分瘀热上冲
鉴别诊断
证型 | 口渴特点 | 舌象 | 伴随症状 | 治疗方剂 |
---|---|---|---|---|
阳明经热 | 漱水不欲咽 | 舌红少津 | 衄血 | 白虎汤 |
阳明腑热 | 大渴引饮 | 苔黄燥 | 便秘 | 承气汤 |
瘀血内停 | 口干不欲饮 | 舌紫暗 | 刺痛 | 活血剂 |
病机解析
-
病理演变:
graph TB A[阳明经热] --> B[热灼血分] B --> C[血热上冲] C --> D[迫血妄行] D --> E[衄血]
graph TB A[阳明经热] --> B[热灼血分] B --> C[血热上冲] C --> D[迫血妄行] D --> E[衄血] -
衄血意义:
- 热随血泄(自愈之机)
- 若不自衄,需助其外泄
治疗原则
-
基本治法:
- 清热凉血
- 代表方剂:白虎汤(经方)
-
方义解析:
- 石膏:清阳明经热
- 知母:滋阴降火
- 粳米、甘草:护胃生津
临床扩展
-
变证处理:
- 目衄:加白茅根
- 皮肤溃烂:合五味消毒饮
- 高热神昏:考虑安宫牛黄丸
-
预后判断:
- 衄后热退为顺
- 衄后热不退为逆
注:本条揭示了阳明经热致衄的特殊证型,强调"漱水不欲咽"这一独特症状对血分瘀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辨治不明原因衄血提供思路。治疗当清泄阳明经热,不可误用攻下。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