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二二三
目录
二二三:「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舆「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是阳明病最浅的第一方,如果病人不吐,代表病人没有少阳证,不下,大便没有,又心烦,胃里面难过,情绪不稳定,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可以给他「调胃承气汤」看看,大便可能堵在小肠,就是十二指肠下来,近小肠这一段,所以「调胃承气汤」 就是堵在肠子,「调胃承气汤」里面有炙甘草、大黄、芒硝,芒硝攻坚破瘀,大黄去实,炙甘草让药停在肠胃里面,芒硝把它打散掉,大黄把它清出来,没有潮热、发汗、恶心、燥热,什么症状都没有,只是大便不下,就给「调胃承气汤」。
中脘穴到肚脐这一段,有压痛,拒按,就是调胃承气汤证,堵在十二指肠,吐不出来,又下不去,造成心烦。
大黄用酒洗过,攻下的力量就没有那么快。
典型证候
-
主症特征:
- 不吐(排除少阳证)
- 不下(大便不通)
- 心烦(胃热上扰)
-
腹诊要点:
- 中脘至脐部压痛拒按
- 腹满不甚(区别于大承气汤证)
病机分析
-
病变部位:
- 十二指肠及小肠上段
- 燥热初结,未至深重
-
病理特点:
- 热结轻浅
- 腑气不畅
- 津伤未甚
方药解析
药物 | 用量 | 炮制要点 | 作用机理 |
---|---|---|---|
大黄 | 四两 | 酒洗 | 缓下热结 |
芒硝 | 半升 | 冲服 | 软坚散结 |
炙甘草 | 二两 | 炙用 | 缓急和中 |
鉴别诊断
证型 | 调胃承气汤证 | 大承气汤证 | 小承气汤证 |
---|---|---|---|
病位 | 小肠上段 | 大肠 | 大肠 |
热结程度 | 轻 | 重 | 中 |
腹证 | 中脘压痛 | 绕脐痛 | 腹胀满 |
全身症状 | 微烦 | 谵语潮热 | 痞满明显 |
临床应用
-
使用指征:
- 大便2-3日未行
- 无潮热、谵语等重证
- 舌红苔薄黄
-
注意事项:
- 大黄酒制减其峻猛
- 芒硝冲服效佳
- 得下止后服
注:本条揭示阳明燥热初结的轻证辨治,为承气汤类方的初级应用范例,强调辨证精确和用药轻缓的重要性,体现"治上焦如羽"的治疗思想。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